【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教学设计 公开课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教学设计 公开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0 18:3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马说》是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中充溢着愤懑之情和潦倒之意。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完全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这种情况,本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对于内容则不过份深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韩愈,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生平经历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反复诵读,说出文章大意及重要文言词语的准确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点拨,理解本文的深层含义,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培养真才实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2.背景资料
《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及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可惜,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此时,韩愈正值壮年,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
3.知识链接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骈(pián)槽枥(cáolì)  一食(shí)
粟(sù)食马者(sì)
(2)通假字
①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xiàn)(“见”同“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cái)(“材”同“才”,才能、才干。)
④其真无马邪(yé)(“邪”同“耶”,相当于“吗”。)
(3)古今异义

奴隶

(4)一词多义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2.重点句子翻译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答案示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答案示例:“其真不知马也!”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答案示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第1自然段是怎样证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的?
答案示例: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
4.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
答案示例: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第2自然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5.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答案示例: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生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
答案示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不”,写出“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把“食马者”的无知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写出了食马者的什么态度?
答案示例:运用细节描写,勾画了食马者明明不识马却自以为识马的可笑丑态,实则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作者是怎样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的?
答案示例: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
2.试分析托物寓意的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示例: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这里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用“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这种写法称为托物寓意。此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讽作用。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作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
六、板书设计
马 说托物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