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0:06:5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登飞来峰》学案
时 间:3月11日 星期三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作家导入? ????
?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文学常识?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二、?译文及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三: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四、作业:
1、默写古诗。
2、 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
3.解释红色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5.《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