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202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六校分别为:广州二中、中山纪中、东莞中学、珠海一中、深圳实验、惠州一中
24.“母弟”在先秦文献中一般指的是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
A.体现礼乐教化 B.强化宗法观念 C.维护母系权威 D.突出分封差别
25.西汉时期太尉一职长期空缺,只在遇到重大征伐事件时才授予某人。监察百官、专治大狱的侍御史也是随事而设,废置不定。这类现象
A.降低了官府的办事效率 B.源于军事行动保密需要
C.保证集权体制的灵活性 D.有利皇权独尊地位巩固
26.魏孝文帝时期,面对社会上“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的现象,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该建议被采纳说明当时
A.亟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政治动荡影响精耕细作
C.地权私有促进经济发展 D.禁止地主土地私有制度
27.与汉代厚葬之分相比,宋代竭力提倡薄葬。晏殊、宋祁、李衡等都主张棺木仅用杂木,不放任何金银财物,只消一张草席垫背,几本书陪伴而已。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经济困难倡导节俭 B.儒学世俗化的加深
C.佛教文化流行较广 D.重商思想重视现实
28.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此后海军衙门不再添置新的舰船,每年的海军训练经费也被海军大臣、光绪生父奕譞挪作修缮颐和园,以作为慈禧颐养天年之处,为此光绪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也大力支持。此事反映的信息是
A.专制制度阻碍自强运动 B.官员素质影响国家建设
C.传统监察体制亟需转变 D.皇权势力逐渐趋于衰微
29.下表为近代中国境内的投资数额及变化(单位:万元),其反映出
资本来源
资本形式
1894年
1910年
国外资本
国内资本
国外资本
国内资本
工业资本
2778
8418
36922
64775
非工业资本
18591
83700
147686
421035
——据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整理
A.甲午战后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中国工业化
C.民族资本是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D.战前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的侵略
30.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并发表演讲,认为“近世文明,专尚物质,并不为贵。亚洲民族,自具可贵之固有的文明,宜发扬而光大之”。梁启超、徐志摩等人对此大加礼赞,同时陈独秀、郭沫若等则要“激颜厉色送他走”。这表明
A.文化革新不符合中国国情 B.应以儒学的复兴推动救亡
C.推广科学思想仍任重道远 D.探索救亡道路的艰难曲折
31.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部宪法的颁布
A.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政制架构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规范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实践 D.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2.伯里克利时期,自然科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太阳是一团炽热的物质”等观点,被以“不敬神”的罪名驱逐出雅典;哲学家普罗塔戈拉也因其言论被控“不敬神灵”,其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驱逐出雅典。这些事例说明当时的雅典
A.城邦公民拥有言论自由权力 B.公民价值须在城邦意志中体现
C.政体已难以接纳进步的思想 D.人文精神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33.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民主政体是动乱和争论的图景,同个人安全或财产权不相容,往往由于暴亡而夭折……共和政体就不同了,它能保证我们正在寻求的矫正工作。”这表明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A.摒弃代议制民主政治 B.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有产者群体利益 D.倡导联邦制中央集权
34.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
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
35.摇滚乐是一种新的、混合白人与黑人音乐元素的音乐形式。摇滚乐在美国的流行很快穿越了大洋,1964年英国摇滚乐在美洲亦大肆流行。至60年代末,摇滚乐之风已经传遍了世界各处。这说明摇滚乐盛行主要是因为
A.其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B.其发展体现了世界文化的融合
C.激昂的节奏能煽动强烈的情绪 D.歌手参与全球性反战政治活动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人口过渡理论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人口政策大事记:
①1980年9月,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②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
③1991年5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
④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⑤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于2016年正式实施。
材料三 人力要素的效率提升体现在劳动者技能和企业家能力的提升上。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不仅要提高就业率和储蓄率,更重要的是重视人力资本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这归根结底要靠教育与科技。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率工作,给我们因人口减少灰霾一片的未来带来光明。
——根据蔡昉《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描述并解释人口过渡理论。(9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政策的特点。评析中国人口政策发展的历史意义。(11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解决人口问题的认识。(5分)
42.现代经济学中有很多“陷阱”理论,它们总是能在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表象下揭示风险,警示后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史的英国经济史学家伊懋可发现:中国在16—19世纪的经济存在“高度平衡陷阱”。即在技术投入、农业亩产已近极限的情况下,随着人口的增长,剩余产品数量也在减少,进而影响人均收入和需求。当时农民和南人的明智选择,不是去发明省力的机器,而是更多地节约资源和固定资本;战后美国经济学者纳尔逊提出资本形成效率低、人口增长快是阻碍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与此相似,索斯凯斯的“低技术陷阱”理论是指经济陷入低工资、低技术、低附加值的恶性循环的状况。
——据杜君立《现代化的历程》整理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二战后,英国初步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80年代末,面对新形势,英国推出《1988教育改革法》。该法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其中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合称为必修的“国家课程”。在管理体制上,新法律规定学校在多数家长要求下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中央政府按照招生规模分拨经费。一些高等院校也可以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独立机构,取得法人地位。新设市立工艺学院与艺术学院,由独立于地方教育当局的校董会管理,国家支付经费,也可以获取工商业的赞助,学生免费入学。市立学院的课程重点放在科学和技术应用方面,学校与工商界密切保持的联系,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实用人才。
——辛爱灵《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1921年,阿富汗独立。苏联试图置阿富汗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不断对阿予以经济、军事援助,苏阿关系获得了显著发展,特别是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成立后即成为苏联在阿的代理人。70年代末,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部纷争不断,反政府运动也使政权岌岌可危。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武力铲除反苏的阿明势力。苏联的入侵引起当地伊斯兰势力的强烈反对,反苏运动此起彼伏。同时,美国对苏联行为做出激烈反应,里根上台后对阿富汗反苏势力的援助渐趋公开化,并对和谈持消极态度。1988年4月各方签署日内瓦停战协议,意图结束阿富汗战乱。苏联撤军后,美苏继续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援助,阿富汗随即陷入内战,宗教激进势力逐渐蔓延。
——摘编自李琼《阿富汗战争与国际政治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富汗战争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富汗战争的影响。(6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梁漱溟(1893~1988),近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家重要创始人,出身于中国传统官宦之家。梁漱溟思想前后分为三期:“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1907~1912)、“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1912~1921)、“中国的儒家思想”(1921年以后)。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重建等做出了突出贡献。1921年,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他提出在西洋文化强大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出路何在”的问题。他本人不赞同国粹派顽固守旧的文化观,也不赞同全盘西化派的主张,亦反对中西文化调和的论调,认为其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 (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该书出版引发新一轮的中西文化争论。
——摘编自孙凯《梁漱溟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漱溟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9分)
(2)“梁漱溟之问”引发中西文化竞争的思考。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6分)
广东省六校202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六校分别为:广州二中、中山纪中、东莞中学、珠海一中、深圳实验、惠州一中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D
A
B
A
B
D
C
B
C
A
B
41.(25分)
(1)第一阶段:工业社会之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自然增长率较低。(3分)
第二阶段:随着工业化的进行与社会政治的稳定,医疗健康水平提升,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生育率也逐渐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社会人口压力逐步增大。(3分)
第三阶段: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完成,育儿成本提升,少生优生观念流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维持在较低水平。(3分)
(2)特点:①把人口政策作为基本国策;②重视发挥党团员执行人口政策的模范带头作用;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人口政策;把人口政策的实施纳入法治化轨道。(5分)(答对三点5分)
意义:①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②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生存质量。③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④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经验。(答三点得6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3)发展教育,提升人口素质;深化经济改革,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推动科技发展,减少人口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优生优育;(5分)(答对三点5分)
42.(12分)
示例:
中国人口优势和传统小农经济,很难突破桎梏转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由于历代政府都推行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加之耕地充足,农民就缺乏革新农业工具,提高生产力的热情。此外,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也导致了人口的膨胀,引发严重的人地矛盾。然而,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因为倍受歧视,将巨额资金投入买田置地,而非用于扩大再生产,无法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工商业者蜕变为地主,由工商业领域退回农业领域。而大量人口也被限制在农业当中,无法成为自由劳动力,这都导致中国缺乏社会转型的深层原动力。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小农经济由于多重因素制约,无法突破传统,实现从农业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45.(15分)
(1)特点:渐进改革;体现中央权威;引入竞争;服务经济与社会;(答三点得6分)
(2)影响:提升国家意志在教育行业的影响力,关注“冷战”环境下的思想意识引导;与同时期经济改革呼应,简化管理体制,把教育推向市场,优化教育经费配置,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技能,发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顺应技术革命的潮流。(答三点得9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46.(15分)
(1)背景:阿富汗国内政治矛盾尖锐;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粗暴干涉阿富汗内政;美国遏制苏联,支持阿富汗国内的反苏政治势力;苏联和美国进行武器援助 (每点3分,三点即可得9分)
(2)影响:导致阿富汗国内政治混乱,影响其发展;美国实现牵制苏联的战略目的,加强了其在中亚的影响力;苏联陷入战争泥潭,削弱了其国力;中亚宗教激进组织发展;(每点2分,三点即可得6分)
47.(15分)
(1)态度:先全盘西化,再重建中国文化。 (3分)
评价:梁漱溟的主张是身处时代变局中的资产阶级力图将西方思想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改造中国的可贵探索;也反映中国知识分子自觉担当救国责任的爱国情怀;是面对思想界混乱,对中西文明的反思,有利于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每点2分,三点6分)
(2)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民国初年文化氛围宽松,各种救国思想传入;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思想界展开中西文化论战。(答3点即可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