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二节 结构的强度教学案例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 陈 醉
引入:我在中央电视台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名勇敢的洞穴探险者,仅仅凭借一根麻绳,进行洞穴探险活动,结果在途中发生了不幸,绳子断了,人也掉进了70余米深的洞穴里,摔成重伤。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绳子不结实,不像专业探险家们采用的粗尼龙绳那样牢固,并且没有科学、先进的设备做保障。生活中,我们常说的“结实与不结实,牢固与不牢固”就是指结构的强度。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结构的强度,以及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案例分析:
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人坐在一只小板凳上,用力摇几下,板凳就坏了,人也摔倒在地上。人踩在窗户的防盗网上擦玻璃,防盗网合金条的焊接处断裂,险些酿成大祸。
问题: 根据你的理解,结合教材,上述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由于板凳、防盗网没有能够承受住人的重力所造成的后果。我们说它们不结实,板凳和防盗网合金条的焊接处不结实,板凳和防盗网的结构不能够抵抗外力---人的重力所造成的对它们的破坏。
结构的强度就是指结构具有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结构的强度是通过构件和材料来体现的。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变形。同时构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作用力发生了改变,这种作用力的改变称作内力。
一般说来,外力越大,则构件的内力越大。内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构件就会被破坏。在工程设计中,不允许任何构件在正常工作情况下被破坏。
技术试验1: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技术试验,这是一张白纸,我很容易把它撕碎,这是一条皮带,有谁能用手把它撕碎?
(叫一名学生上来试一试,学生回答)
结论:不同的材料,构成的结构其强度各不相同。结构的强度与材料有关;从强度角度看,外力越大,构件内力随之越大,构件危险就越大。
构件单位截面面积所受的内力称为构件的应力。
公式:σ = N/A
σ——应力 兆帕 (MPa)
N——内力 牛 N
A——横截面积 米 m
公式表示:应力、内力和横截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由公式可知,在内力不变的情况下,构件和材料的横截面积越大,应力越小,危险性就越小。
同截面垂直的应力称为正应力或反应力。如,柱体垂直受压时,其横截面上的应力就是正应力。
同截面相切的力称为剪应力或切应力,如剪切物体时,剪切面上就有剪应力。而梁弯曲时,其横截面上除了具有正应力外,还有剪应力。
技术试验2:
如图,一张A4纸承载砝码的质量有限,改变A4白纸的形状,会不会增加承载重量?
动手试一试,并记录承载钩码(砝码)的质量。想一想,你能有几种方法?
技术试验提示:
1、直接在白纸上
2、将白纸折叠成柱状
3、将白纸折叠成瓦棱状
4、将白纸折叠成三角棱柱状
5、将白纸折叠成槽型
6、将白纸卷成圆柱状
分别增加砝码(钩码)重量,直到变形为止,记录承载的重量,分别比较上述试验结果,记录并进行交流。
(学生动手做,并交流)
试验结论:
结构的强度与结构所用材料的形状有关。
技术试验3:
分别用A4白纸,围成两个四棱柱体杆件,其中一个,接口处用透明胶带粘连,分别作承重试验。观察现象并分析。
粘连
不粘连
(学生动手做,并交流)
结论:结构的强度与结构的连接方式有关。不同的连接方式,结构的强度也不同。
总结 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结构的强度,一般取决于它对张力和压力两方面的反应能力,具体地说取决于以下因素:
形状:构成的形状略有改变,强度就会改变。
材料:不同材料有不同承受应力极限的能力。形状相同,材料不同,强度就不同。
材料的连接方式:不同的连接方式,受力传递方式和效果不一样。
作业: 收集桥梁结构的材料、图片等相关信息,制定桥梁结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