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分数的意义教案(表格式)(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4.1分数的意义教案(表格式)(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3-30 17:56:08

文档简介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
第1课时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及练习十一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一个整体”“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操作、游戏、辨析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3.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等关键词的真实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正方形、若干本书。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切西瓜情境图。
师: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数的存在。如一个大西瓜,用数字“1”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四份,用数字“4”表示,那么每份是多少?怎么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分数的产生。
出示教材第45页情境图,问:(1)古代的时候人们平均分一些物品时,不够分1个时怎么办?(用分数表示)(2)把一个西红柿、一块月饼、一包糖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人分别分到多少?(分组讨论)
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分数的意义。
出示圆、正方形和4本数学课本。
师:谁能表示出14这个分数?
把圆对折后再对折,这样就把圆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1份就可以用14表示。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可以用分数14表示。把4本数学课本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些数学课本的14。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组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相同的是,它们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取了其中的1份。不同的是平均分的事物是不同的。把不同的事物平均分,这些不同的事物,可以是一个事物(老师手指圆和正方形),也可以是一些物体(老师手指4本数学课本),我们通常把这些看作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分数单位。

这几个分数中,把什么看成单位“1”?(把这些梨的总数看成单位“1”)
小结:像这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把谁看作单位“1”)
五、拓展提升
右图是某个图形的15,请你画出它原来的图形。
合理即可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认识了单位“1”。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一第1~3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出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小组内互相探讨、交流,指名汇报结果。
板书设计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生活离不开分数,介绍古代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明了分数,说明分数是在生产生活中因不能满足人们计数而出现的。接着通过圆、正方形和数学课本的14,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体会到了分数的“整体”,引出了单位“1”的概念,再让学生举例说明单位“1”,这样就让学生巩固了单位“1”的概念。
不足之处:对分数的意义透彻理解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多多体会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本课时这方面做得有些欠缺。
教学建议:让学生多多举例说明单位“1”、分数单位这些抽象的概念。
第2课时 练习课
复习内容:教材练习十一第4~10题。
复习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单位“1”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系统梳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首先回忆一下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单位“1”,什么是分数单位。
二、针对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根据分数的意义,看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再根据要求涂色。做完后同桌互相订正,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1)
10 cm=( )dm 1 cm是1 dm的( )( ) 3 cm是1 dm的( )( )
(2)
1元=( )角 1角是1元的( )( ) 7角是1元的( )( )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教师补充、完善)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0题。(同桌合作完成)
四、拓展延伸
1.纸条露出的部分一样长,你知道哪张纸条最长吗?

最右边的纸条最长
2.哥哥和妹妹去买文具,他们买了不同的文具。他们花的钱一样多吗?
不一定,当他们的零花钱一样多时,他们花的钱才一样多;反之,不一样多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一第7~9题。
引导学生明确单位“1”是什么,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人分到几份,再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复习了解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在课上有些学生不能够理解“分数单位”、单位“1”的概念,需要在这部分知识上多加练习。
教学建议:比较难的题目老师给出提示。在练习过程中,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单位“1”、“分数单位”进行口头练习。
第3课时 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1.探索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正方形、若干本书。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 79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12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这些铅笔的几分之几?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出示例1,提出问题:怎么列算式?计算结果是多少?
根据除法的意义,用除法计算。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1”是要分的数,用它作被除数,“3”是要分的份数,用它作除数,列式是1÷3。因为1不够除以3,所以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1个蛋糕是一个整体,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13,所以1÷3= (个)。
2.学习例2。
出示例2,提出问题:怎么列算式?计算结果是多少?
根据除法的意义用除法计算,列式是3÷4。怎么计算呢?集体讨论。
(1)把每个月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1份,是14个,3个月饼可以分出3个14个,也就是34个。(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2)把3个月饼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4,这样分成了3个14个月饼,也是34个月饼。(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因此,3÷4=34(个)。
(3)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如果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表示为a÷b=ab(b≠0)。
四、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算式的商。
5÷8= 25÷36= 12÷17= 22÷27=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解答)
五、拓展提升
把一根木料平均锯成10段,每锯一次的时间相同。那么锯一次的时间是总时间的几分之几?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二第1~3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例1 1÷3=13(个) 例2 3÷4=34(个)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用字母表示:a÷b=ab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例1时,把分数意义和除法的意义结合起来,解答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个蛋糕的问题。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利用分数的意义求出除法算式的商。
教学例2时,仍然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写出除法算式,根据分数的意义用不同的方法求解算式的商,进而引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顺理成章地使学生明白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不足之处:对于除法算式的两层含义,个别学生还是有些混淆。
教学建议:让学生正确区分分数和实际数量的不同之处,以便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w
第4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教材第50页例3及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借助直观并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单位“1”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5=( )( ) 7÷8=( )( ) 127=( )÷( )
2( )=( )÷9 4÷( )= ( )( ) ( )÷( )= ( )( )
师:今天我们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出示例3。
(1)“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这里是把谁看作单位“1”?
小组讨论后汇报: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把鸭的只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有1只,鹅有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710。怎么列式呢?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式,7÷10=710。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2)“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是什么意思?(就是求20是10的几倍)怎么计算呢?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列式是20÷10=2。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都是用除法计算,一个算式的商是分数,一个算式的商是整数。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关键是找出哪个是单位“1”,即哪个是标准量,再用除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解答,指名说说把谁看作单位“1”)
五、拓展提升
如图,三个边长相等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涂色部分的面积占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13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二第5~7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小组合作,讨论后汇报。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例3 7÷10=710 20÷10=2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出“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用除法可以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在讲解时告诉学生做题前,找出单位“1”,确定被除数,再用除法计算。
不足之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学生容易把单位“1”找错,得出错误的答案,虽然在讲解中讲到,但没有做练习,使一部分学生解题时有困难。
教学建议:让学生正确找出单位“1”是解题的关键。对寻找单位“1”要总结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