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1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内容及练习六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正确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理解对应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每个面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包装盒(若干个)。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大家都记得吧!谁能在黑板上给大家板演并描述一下计算方法呢?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学生板演,师生共同总结: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子,大家先数一数,它有几个面,再看一看,这几个面有什么联系,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看一看,说一说,标一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为了区分这六个面,我们可以用序号①、②、③、④、⑤、⑥来标注,或者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利用课件演示展开过程,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1)哪些面的面积相等?(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
长方体
前面
长
长
宽
高
左面
长
宽
宽
高
上面
长
长
宽
宽
教师播放正方体展开图的过程,同学总结正方体各面的关系。
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师:想一想,要做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多大的纸板,该怎么求呢?
纸板的面积就是它们的表面积。
小结: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同桌合作,用学具折一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哪些问题?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六第1、2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体6个面:“上”“下”“前”“后”“左”“右”。
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相等。
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检测同学们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是由6个面组成的,进而明确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多个面的面积之和。通过折一折、标一标等一系列小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转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表面积的定义,能够理解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各有什么关系。
不足之处: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但有些学生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还是不够熟悉,尤其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时,容易将不同的面搞混。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些包装盒比较特殊,结合实际应用情况,有的包装盒只有5个面,有的情况下可能只需要4个面,因此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1、例2及练习六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包装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那么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呢?下面我们就利用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师:这个问题实际求的是什么?(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实际求的是长方体微波炉包装箱的表面积。
这个包装箱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包装箱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面积分别怎么求?
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指名汇报计算方法。
上、下两个面相等,每个面长0.7 m,宽0.5 m,面积是0.7×0.5=0.35(m2);
前、后两个面相等,每个面长0.7 m,宽0.4 m,面积是0.7×0.4=0.28(m2);
左、右两个面相等,每个面长0.5 m,宽0.4 m,面积是0.5×0.4=0.2(m2)。
怎样求这个包装箱的表面积?独立思考并计算,指名回答计算方法。
方法一: 0.7×0.5+0.7×0.5+0.7×0.4+0.7×0.4+0.5×0.4+0.5×0.4
=0.35+0.35+0.28+0.28+0.2+0.2
=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5×2+0.7×0.4×2+0.5×0.4×2
=0.7+0.56+0.4
=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5+0.7×0.4+0.5×0.4)×2
=0.83×2
=1.66(m2)
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小结:用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S表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就是S=(ab+ah+bh)×2。
2.学习例2。
师:同学们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大家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呢?
出示课件例2情境图。
师:这是一个正方体墨水盒,已知它的棱长是6.5 cm,求制作它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同学们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得出答案。(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学生汇报计算方法:6.5×6.5×6=253.5(cm2)
小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可以用字母表示为S=a×a×6=6a2。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样解答的)
五、拓展提升
1.做一个棱长是1.2 m的正方体玻璃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1.2×1.2×5=7.2(m2) 7.2 m2=720 dm2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底面是周长为20 dm的正方形,高8 dm,制作这个油箱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20÷4=5(dm) 5×8×4+5×5×2=210(dm2) 210 dm2=2.1 m2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六第3~6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自己总结更好。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长×宽×2+长×高×2+宽×高×2 S=a×a×6=6a 2
=(长×宽+长×高+宽×高)×2
S=(ab+ah+bh)×2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结合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借助多媒体和实物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看得见,摸得着,记得清,记得牢。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合作、交流,使数学课堂“活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轻松自如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不足之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在时间分配上做得比较充足,但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应多举一些生活实例,给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搭建学习平台。
教学建议:在牢固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需要灵活运用,比如鱼缸、简易衣柜这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要看清楚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学数学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