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 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 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30 13:5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三车和尚的故事
窥基法师,俗姓尉迟,字洪道,
俗称慈恩大师、慈恩法师,
是唯识宗创办者之一。
当年玄奘大师去西域取经途中,见一茅屋紫气缭绕,料有异人在内。进去一看,有一老僧在入定,便用引磬使他出了定。老僧睁开眼,玄奘大师说:你老在此入定多久了?老僧眯眼想了想说:我是迦叶佛末法时代的比丘,在这里入定等释迦牟尼佛下生。玄奘大师掐指一算,已千年有余,便对他说:释迦佛已经涅槃了。老僧答:那我再入定等弥勒佛出世再说吧!玄奘法师说:弥勒佛出生谁来通知你啊?不如你现在转世投胎,等我从天竺取经归来,我们一起弘法利生,造福于民,如何?老僧点头说:这样也好。当下便按照玄奘大师的指点,去转世了....十九年后,玄奘不忘前约,去寻找转世的老僧。其时老僧因投胎隔世之迷,前世的事情哪里还记得!他已经习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坚决不同意出家。皇帝大怒:不出家就赐死!那青年没办法,只好同意,但提出条件,必须随行三个马车:一车载金银元宝,一车载酒,一车载美女。玄奘大师心中有数,点头默许。 “三车和尚”的“美名”一时传遍了大街小巷,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笑谈。他就是唐朝的高僧窥基法师。
玄奘为什么要去取经?唐朝对外交往如何?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试试从图中找出唐朝与哪些国家交往密切?







伊朗
东罗马帝国

阿拉伯半岛
印度半岛
朝鲜半岛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人教版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
2、遣唐使是由哪些成员组成,来华的目的、贡献?
3、鉴真东渡的原因、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什么贡献?
4、归纳唐朝与新罗友好交往的史实。
5、玄奘西游的时间、目的、贡献。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导学提纲
































探究释疑(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前言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交流非常频繁。

遣唐使
阿倍仲麻吕
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朝廷内做官。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后来,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闻被溺死。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东汉时期:日本就已经派遣使者往来中国。汉光武帝还封了一个“汉倭奴王”的名头给日本倭王。
隋代:日本先后几次遣使中国,称遣隋史。
唐代:日本总共向唐朝派出使团19次,成行16次,实际到达唐朝的有13次。人数为250人左右至500人不等。
日本派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是什么呢?
史料研读
魏明帝曹叡又封了邪马台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并赐金印。
日本政治中心:奈良
遣唐使团的地位和成员构成有什么特点?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包括使者、僧人、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


官方使团人才多元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
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卷第廿五,推古天皇三十一年秋七月条
为什么日本要派遣唐使到中国?
外交目的:在唐朝日益发展繁荣的时期,派遣唐使来唐朝学习,以期与唐朝建立友好的对外关系。——最初的目的
政治目的:期望通过遣唐使,直接从唐朝吸取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经验,进而推进日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
文化交流目的: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进而推动日本的文化发展。
请依据下列材料归纳遣唐使来华的特点
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3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开元五年(717年)、二十一年(733年)和开成三年(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
① 持续时间长
② 来华次数多
③ 遣唐规模大
④ 人员素质高
在留学唐朝回国人的策动下,645年,以中大兄弟皇子为核心的政治集团为了铲除日益骄横的苏我氏一族,发动革新政变,更改国号为大化;颁布诏书实行新政,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仿照隋唐的经济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遣唐使归国后对日本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制度
唐朝文化对日本社会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语 中文
眠る  
食事をする。
食べに行きます
睡眠
吃饭
我去吃饭了
唐代仕女
日本和服
唐朝的“开元通宝”
日本的“和同开珎”

【日本茶道】
【唐人茶道】
鉴真东渡
“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鉴真东渡日本前,日本佛教已经兴盛,并建有一些寺庙,但是日本没有剃度僧人的程序和举行受戒的有影响的高僧,日本留学僧邀请他去日本教授戒律。

1
5
4
2
3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鉴真
东渡
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6
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6岁东渡成功
鉴真东渡
“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
——《唐大和上东征传》
目的:

时间:

次数:
到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唐玄宗时期
先后六次尝试东渡
孝谦天皇仿二王字体所写
鉴真东渡的贡献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额贡献。
带去大量的药方
大量书籍文物
帮助辨别药物
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来唐
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文化交往

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新罗引入中国医学、文化、历算成就
新罗采用科举制选官
















探究释疑(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阅读教材P20页,归纳唐朝与新罗友好交往的史实
















探究释疑(三)唐朝与天竺的关系 —— 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
辨一辩:唐僧西游真相?
“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一走就是几万里……”
2.玄奘为什么要西行,前往天竺?

3.玄奘的重大贡献有哪些?
1.玄奘西游的时间是?
佛经中有些疑难问题,众说纷纭,难得定论。
带回大量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
贞观初年
玄奘西行



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袱。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遮阳蔽雨的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
玄奘西游学佛19年,行程5万里,带回600多部佛经,译出1300多卷,记录100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唐文化的学习力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他也将中国的书籍译成梵文,推动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
玄奘西行的影响
我们现在所经常使用的很多词,如“献身”、“习气”、“方便”、“障碍”、“一刹那”……本来就都是佛教名词。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词汇宝库中的明珠。在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竟有200多条是与佛教有关的!
《大唐西域记》,玄奘述,辩机撰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件大事,请填写下表,对比两件事的异同。






















事件
内容 时间 人物身份 目的地 是否
归国 出行的主要目的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唐玄宗时
唐太宗时
僧人
僧人
日本
天竺
吸收先进文化
弘扬唐朝文化
未归国
归国
“走出去”+“引进来”
对外友好往来
对外友好往来
日本
印度
玄奘西行天竺
《大唐西域记》
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

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2019·黑龙江大庆)9.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 )
A.文成公主 B.松赞干布
C.玄奘 D.鉴真
(2019·山东聊城)5.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C
D

(2019·山东临沂)6.如图中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顺利东渡日本
②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③他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而不过问其他领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

(2019·北京)6.一位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拟定了一幅对联(见右图),横批应为( )
A.海路通达 B.经济繁荣
C.民族和睦 D.文明互鉴
(2019·江苏南通)19.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D
A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基础)
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
供了机会。(保证)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为何唐朝的对外交往如此之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