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课件+教案+练习(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课件+教案+练习(共23张PPT)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2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0 14:17:10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定 风 波
苏轼
  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是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他;而中秋,自有了他大醉而作,其他便都“余词尽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 方方《喜欢苏东坡(节选)》
考考大家: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定 风 波
苏轼
析(情)
读(文)
探(法)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读 准字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 出 节 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出感情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家来试试!

研读上片
自然背景:
穿林打叶声 烟雨
态 度:
莫听 何妨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 现:
竹杖芒鞋蓑衣吟啸徐行
从容
潇洒
乐观
洒脱
笑对风雨的达者

研读下片
雨后晴景:
春风 山头斜照
态 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
超脱
旷达
看破晴雨的智者
归?
官场?
家园?
内心?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在给朝廷写的《湖州谢上表》中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写的诗词百余首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罔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入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由于这起案件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乌台即指御史台,因此称“乌台诗案”。后被贬谪到黄州。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背景资料
乌台诗案了结了。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画定了一方窄窄的水土,判你一个“监视居住”,然后窃笑。看你不羁的灵魂如何沉默,看你傲岸的头颅如何低垂。

深层解读
风 雨
政治上的打击迫害
人生路上的坎坷失意
雨 晴
浮沉变幻、顺逆成败
荣辱福祸、悲喜愁乐
泰然处之的从容洒脱
遇变不惊的超脱旷达
命途多舛, 生活坎坷。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 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长游奇绝冠平生。”

读出感情
定风波


大家再试试!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语双关
以小见大
艺术手法: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参照示例,写一句话,或表达对苏轼的认识评价,或表达对苏轼的情感,或谈苏轼对自己的影响,句式不限。
示例1:人生就是一场雨,你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示例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材料1、每年的9月10日被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每年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其中有13.5万小于17岁的孩子经历过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每年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材料2、世界上有很多名人因各种原因选择了自杀,那些选择自杀的名人:屈原、王国维、老舍、杨朔、海子、顾城、三毛、叶赛宁、海明威、伍尔夫、莫泊桑、茨威格、川端康成、阮玲玉、翁美玲、张国荣… …
上述材料是否对你有所触动,针对他们的的行为写一段话,谈谈应如何应对人生的风雨。
试比较苏轼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辛弃疾等历史文化名人谈谈你的看法。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特点;从诵读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
情感价值目标: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方法] 诵读指导法、问题教学法、点拨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考考你:以方方对苏轼的评价导入本课。
二、解读序言
1、本词与《念奴娇》形式上的不同?
2、小序的作用?
三、词作探究
明确词作鉴赏的一般目标:读文-析情-探法
(一)完成目标一:读文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二)完成目标二:析情
1、上片,抒情主人公所处的自然背景?
(林打叶声)
2、抒情主人公的态度?什么态度?
(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容、潇洒)
3、抒情主人公的表现?
(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乐观、洒脱)
4、从上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从容、潇洒、乐观、洒脱)
学法指导一:抓关键词句
5、下片,哪些用语描述雨后情景?
6、抒情主人公面对雨晴的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毫不在意,超乎物外)
7、从下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旷达、超脱)
8、背景资料展示(多媒体)
9、如何理解风雨和雨晴?
(风雨:自然的风雨——人生的风雨,即政治上的打击、迫害,人生路上的坎坷、逆境。 雨晴:自然的雨晴——宦海沉浮,顺逆成败、荣辱福祸、悲喜愁乐。)
学法指导二:知人论世
学法指导三:突破技巧
10、材料补充,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智慧通达。(多媒体)
11、如果我们想把全词作者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 陶潜是归往田园,苏轼要归往哪里呢?
(应该是归往心里。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这是一种宁静和旷达。他从来就没有像其他隐士一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完成目标三:探法
表现手法:1、一语双关
2、以小见大
四、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评价苏轼及其词作,或表达对苏轼的情感,或谈苏轼对自己的影响。
2、面对人生的风雨,应怎样做?


附:板书设计
读文
定风波 析情
探法





PAGE



3



《定风波》检测练习

课堂练习:写一句话,或表达对苏轼的认识评价,或表达对苏轼的情感,或谈苏轼对自己的影响,句式不限。
示例1:人生就是一场雨,你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示例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课后练习:
材料1、每年的9月10日被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每年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其中有13.5万小于17岁的孩子经历过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每年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材料2、世界上有很多名人因各种原因选择了自杀,那些选择自杀的名人:屈原、王国维、老舍、杨朔、海子、顾城、三毛、叶赛宁、海明威、伍尔夫、莫泊桑、茨威格、川端康成、阮玲玉、翁美玲、张国荣… …
上述材料是否对你有所触动,针对他们的的行为写一段话,谈谈应如何应对人生的风雨。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