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30 12:4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温故知新(3分钟)
1.1978年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针对( )进行的,使人们认识到( );
2.1978年12月,中共( )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 ),实行( )的历史性决策;
3.中共( )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开启了( )和( )的伟大征程。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1980年,中共中央恢复( )的名誉,建国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5.1981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准着中共在( )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二、预习检测(3分钟)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从( )开始;
2.1978年,( )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农民有了生产( ),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3.在中央的支持下,( )逐步在全国推开;
4.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迅速发展起来;
5.改革在农村取得的成功,加快了以( )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7.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 )。
三、引入新课(2分钟)
孙中山:让中国人民“醒过来了”。建立民国,推翻专制,民主观念;
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独立自主的国家;
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人民富裕;
四、教学过程(25分钟)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富”起来;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人“富”起来;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商人 “富”起来;
第8课(对内)经济体制改革:让人们“富起来”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富”起来;
1.农民的困境: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三次调整
1.农民的困境:
事件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1950-1952) 地主私有

农民私有 农民翻身,拥有土地,激发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开辟农业发展道路,为工业发展打下基础
农业合作社
(1953-1956) 私有制

集体所有制,集体经营 改变小农经济,集体生产,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符合工业化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化
(1958-1983) “一大二公”
高度公有化 挫伤农民劳动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伤害,国民经济困难。
1.农民的困境:
农民生活苦,生产效率低
人民公社制度下农民劳动积极性差
小岗村经济水平低,以乞讨为生
农村经济水平低的原因是政策——人民公社制度
材料三:小岗村最好的年景每人每年9斤粮食,收入0.11元。最差的一年每人每年2.8斤粮食,收入0.04元。小岗村当时一共20户人家,115人,除了1户外,其他户每年都要外出讨饭。
——摘自赵海均《30年》
材料二:吹哨集合,等齐下地, 干活一窝蜂,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劳动纪律松弛,生产效率低下,出工不出力,普遍“磨洋工”,(人民公社)社员干活毫无积极性。
——林志友《人民公社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比较研究》
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四: 当时出去要饭心里很苦恼,农民有地有田,有牛有犁有耙,为什么搞不上吃的?我们心里不服气,农民不是不会种地,按当时那个政策约束了我们。
——摘自《小岗村,严金昌家的年关》
1.农民的困境:
天灾之下,农民生活更苦,迫切要寻找出路
1978年夏秋之交,百年未遇的大旱肆虐安徽,江淮大地八九个月没有下雨,全省受灾农田达6000亩。······秋后,不计其数的灾民举家出走,踏上了漫漫乞讨之路。
——摘自熊志勇《再生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前后后》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富”起来;
2.突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十八岁。
分田到户: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的)上,把集
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拥有土地的使
用权),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与人民公社“一
大二公”相违背)、自负盈亏。
2.突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2.突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事件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1950-1952) 地主私有

农民私有 农民翻身,拥有土地,激发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开辟农业发展道路,为工业发展打下基础
农业合作社
(1953-1956) 私有制

集体所有制,集体经营 改变小农经济,集体生产,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符合工业化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化
(1958-1983) “一大二公”
高度公有化 挫伤农民劳动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伤害,国民经济困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以后) 土地国家所有权
农民使用权 激发农民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突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还有钱,小岗农副产品收47000元,平均每人400多元。在当时,对这群“叫花子”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光芒四射的金山。
——马立诚、凌志军著作《交锋》
2.突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全国
2.突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意义: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好的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乡镇企业容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的创造。
--《邓小平文选》卷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乡镇企业都是农民创造的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人“富”起来;
1.工人的困境:
吃“大锅饭”,职工没有积极性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工人生活水平下降,生活拮据
材料一: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1957年是637元,1978年
是644元。
——林蕴辉《国史札记》
材料二:那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广州日报
材料三:“(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时)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1.工人的困境:
企业要求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
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松绑”公开信:“……现在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2.突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人“富”起来;
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邓小平文选》卷三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2.突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突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类别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所有制结构 单一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职权划分 政企不分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分配方式 平均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长虹——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
80年代,长虹抓住“保军转民”的机遇,启动了中国彩电业第一条生产线,并以此为突破口,一举结束日系彩电对中国“一统天下”的格局,甚至创下每销售3台彩电,就有一台长虹的奇迹。但90年代开始,光靠彩电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于是,长虹走上多元化道路。2016年,长虹控股扭亏为盈,营收破千亿;2017年营收达到 1171.21 亿元。
2.突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11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69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133家),再创历史新高。
有3家中国企业进入前10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国家电网分别位列第5、第6和第7位。
3.效果
3.效果
1977-1991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统计(亿元)
改革的路子是正确的!
3.效果
1.商人的困境: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商人 “富”起来;
2.突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
2.突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3.意义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五、课堂小结(2分钟)
  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而且还要胆大一点。
——邓小平(1992年1月南巡谈话)
中国仍将致力于改革开放……改革不会走回头路。
——习近平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富”起来;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人“富”起来;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商人 “富”起来;
第8课(对内)经济体制改革:让人们“富起来”
六、板书设计
1.农民的困境:
2.突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意义:
1.工人的困境:
2.突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效果:
1.商人的困境:
2.突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意义:
七、课堂练习(5分钟)
1.(2019·江苏苏州)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友人时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主张( )
A.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2.(2019·江西省·12)请仔细观察下图,导致1980-1984年两国粮食产量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B.是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是否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束缚
3.(2017·日照)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思想解放的过程。在
这一过程中,我们先后克服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
和“公有制崇拜”。其中克服了“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一步
是指(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
D.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
A .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 .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 .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D .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
A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 .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互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首先在( )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A.农村 B.城市 C.工商业部门 D.沿海地区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 )
A.土地私有制基础上 B.土地农民所有制基础上
C.农业合作基础上 D.土地公有制基础上
8、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国有企业的改革 B.私营企业的改革
C.中外合资企业的改革 D.增强企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