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活动1:交响与和谐
——生态平衡
在分析校园生态系统时,我们发现有些鸟类吃昆虫,大多数昆虫吃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土壤里的细菌分解着动物的尸体。周围的环境(温度、土壤、空气、水分等)与生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生态平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活动1:交响与和谐
——生态平衡
在分析校园生态系统时,我们发现有些鸟类吃昆虫,大多数昆虫吃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土壤里的细菌分解着动物的尸体。周围的环境(温度、土壤、空气、水分等)与生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生态平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生态平衡:
地球上的生物与非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生态平衡。
活动1:交响与和谐
——生态平衡
在分析校园生态系统时,我们发现有些鸟类吃昆虫,大多数昆虫吃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土壤里的细菌分解着动物的尸体。周围的环境(温度、土壤、空气、水分等)与生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生态平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你知道吗?
1、马里温岛的猫灾
马里温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小岛,1945年,南非的第一支探险队来到这里,随船来的几只老鼠也悄悄溜上岸,到了1948年,老鼠成了岛上的霸主,探险队运进了5只猫捕鼠,可是海鸟的味道比老鼠好,猫不抓老鼠却吃鸟,结果猫繁殖到2500只,鸟遭殃了,一年被吃60万只。
2、夏威夷的蜗牛灾
20世纪30年代,一些商人把非洲的大蜗牛运到夏威夷群岛,供人养殖食用。有的蜗牛长老了,不能食用,就被扔在野外,不到几年,蜗牛大量繁殖,遍地都是,把蔬菜、水果啃得乱七八糟。人们喷化学药剂,连续15年翻耕土地也不能除净。
3、华盛顿州的金鱼灾
美国人长期从日本进口金鱼,1973年,一些金鱼无意间掉落华盛顿州的水里,然后大量繁殖,几年后,金鱼霸占了10个湖泊;湖中的鳟鱼无法与金鱼夺食物,大量减产,杀鱼剂又杀不死金鱼,渔民叫苦连天。
4、西班牙的螃蟹灾
1976年,西班牙从美国引进5万只蟹苗,放养在一条河的三角洲。几年,繁殖到几亿只,而当地每年最多只能捕400万只,供人食用。稻田里的水顺着密密麻麻的蟹洞漏干;螃蟹吃掉水中的鱼虾、水草、浮游生物,稻苗,鱼绝了,鸟没有吃的,也不在这里停留了。
5、在我国遥远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西沙群岛。别看这些岛子小,岛上却生长着青翠的树林,生活着各种昆虫和海鸟。解放军叔叔在这里日夜守卫着祖国的海疆。小岛上生活很艰苦。不要说粮食,就连喝的淡水,种菜的土壤也要从大陆上运去。解放军叔叔不怕困难,在岛上种菜养花,把小岛打扮得象花园一样。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们自力更生,在岛上养了鸡。后来,经过不断地繁殖,鸡群越来越多。只要到林子里转一圈,就可以拾回满满一筐鸡蛋。可是,没过多久,不知为什么这里的老鼠成了灾。由于老鼠的危害,岛上的鸡大量死亡。大白天,一个小时内,二十多只雏鸡就被老鼠咬死;夜里,两、三只大老鼠竟向老母鸡发动了进攻。由于鼠灾,鸡群越来越少。侥幸活下来的鸡干脆躲进树林里,再也不敢出来。“老鼠怕猫,还是请猫帮帮忙吧!”为了消灭老鼠,战士们又把猫带到小岛上。果然,老鼠就被消灭了。可是,战士们在岛上巡逻时,又发现低矮的麻枫桐树下有一堆堆鲣鸟的尸体。经调查,原来是猫作的孽。猫不仅吃老鼠,同时也危害珍贵的鲣鸟。鲣鸟是国际重点保护鸟类。为了不让这群谗猫为非作歹,残害鲣鸟,战士们又养起了狗。狗的嗅觉很灵敏,一发现猫,就扑上去把猫咬死。猫少了,老鼠又再次猖獗起来。狗爱打架,到处汪汪乱叫,搅得小鸟整日不得安宁。驻守海岛的解放军叔叔感到实在无能为力了,他们只好给科学家写信,请求帮忙解决难题。
活动1:交响与和谐
——生态平衡
在分析校园生态系统时,我们发现有些鸟类吃昆虫,大多数昆虫吃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土壤里的细菌分解着动物的尸体。周围的环境(温度、土壤、空气、水分等)与生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生态平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卡巴森林的故事
100多年前,位于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大峡谷北缘的凯巴森林是美国最美丽的森林之一,主要由松树、冷杉和云杉等乔木构成,还生长着多种草本植物,这片森林中大约生活着1000只黑尾鹿;每年秋天,印第安人捕猎黑尾鹿,用于制作食物和衣服;森林中的美洲狮、狼等也靠捕鹿充饥。印第安人与各种生物在这片森林中和谐地生活着。
1906年这个森林被列为国家禁猎区,为了保护黑尾鹿,严禁在林区内捕杀黑尾鹿,但允许猎人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美洲狮等。到1925年,这个森林中的大多数肉食动物被杀掉了。没有了天敌,黑尾鹿以惊人的速度繁殖,森林中鹿的数量一度达到了10万只。人类保护鹿群的目的实现了。
可是,这一情况并没有持续很久,鹿群面临着一个新的威胁。森林几乎被鹿吃光,所有灌木的嫩芽以及鹿能吃到的乔木的叶子和嫩芽都被吃光,严冬和饥饿给鹿群带来毁灭性的灾难。1925年后,森林中鹿群的数量不再增加,并连续减少;1930年,鹿群数量减少到2.5万只,到1942年,仅存8000只,而且大都身体瘦小,体质衰弱。
在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中,每当黑尾鹿的数量增加,就需要森林提供更多的食物,从而造成森林中的植被减少;但是黑尾鹿数量的增加却为森林中的肉食动物提供了更多的食物,丰富的食物使美洲狮、狼等动物的数量增加,肉食动物数量增加又致使黑尾鹿数量下降,从而又使森林植被得到恢复。如今,森林已面目全非,鹿群喜欢吃的柳树、山莓等全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鹿群所不喜欢吃的野草和灌木,可以说,原有的生态系统已经被破坏,超过了其稳定性阈值。
直到1992年,……(参见教材P53)
卡巴森林的故事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事实告诉我们,自然生态系统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其稳定性有自身的调节机制,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稳定阈值,将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表面上看,企图帮助或宠爱某一种生物,其结果必然伤害到另一些生物,结果是适得其反。
⑴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破坏生态平衡所带来的后果:生态系统中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带给生态系统的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人类能够做的只能是维护这种平衡,人们看似好意的行为有时反而办了坏事,违反了自然规律。
⑵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自然界适者生存的规律既推动着捕食者(掠取)的发展,也推动着被捕食者(猎物)的发展。黑尾鹿与大灰狼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生态系统中虽然总是存在着你死我活的争斗,但也正是这种争斗促进了生物间的和谐发展。
⑶通过讨论,我们认识到生态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平衡。
活动1:交响与和谐
——生态平衡
在分析校园生态系统时,我们发现有些鸟类吃昆虫,大多数昆虫吃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土壤里的细菌分解着动物的尸体。周围的环境(温度、土壤、空气、水分等)与生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生态平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澳大利亚兔灾 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洲定居,随身带来了24只野兔,放养在庄园里,供他打猎取乐。后来,宠物兔子陆续逃亡到了野外,100年后,奥斯汀绝对没有想到,这24只野兔的上亿“子孙”给整个澳大利亚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野兔发现,这里简直是它们的天堂:有茂盛的牧草,却没有鹰等天敌。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干,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严重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导致其他种类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专家计算,这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1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澳大利亚人开始想尽办法控制兔子的扩散和繁殖——筑围墙,打猎,捕捉,放毒,引进天敌狐狸等。但是,兔子的繁殖力极为惊人,一对兔子一年可生下成百上千只兔子。
直到1950年,人们又尝试了一种控制野兔的新方法,一种能杀死兔子的病,即粘液瘤病被引入澳大利亚。科学家先将该病传染给蚊子,然后经蚊子再传染给兔子。粘液瘤病一经引进,它便在整个野兔群中快速传播。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几乎80%的野兔群被消灭了。
阅读以上几则资料 ,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当生态系统中某一类生物突然减少甚至消失时,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受到什么启示?
(2)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是不变吗?
讨论提示:
1、当生态系统中某一类生物突然减少甚至消失时,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平衡就会中断,无法继续下去。
结论与启示:保护生态平衡要从保护每一种生物做起。
2、我们认识到生态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平衡。
只有没有大灾害,生态系统就会基本维持在相对平衡状态,否则就会有变化,甚至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和维持这种平衡,绝不要轻易去干预大自然,决不能打破这种平衡!
阅读科学在线: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生态农业
留民营1986年10月7日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认定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这里有无公害有机蔬菜示范区、无污染旅游制品工业区、国际生态农业学术研究培训中心、沼气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区、民俗旅游观光区、全国蒲公英儿童文化园、儿童娱乐中心、动物园、农具馆、宾馆、影剧院。度假村以生态游、民俗游为最大特色,以餐饮、娱乐、健身为载体,是集种植、养殖、采摘、垂钓、烧烤、住宿、农业观光为一体的高科技民俗旅游村。
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大兴留民营村——35年前开始“循环经济”
生态平衡、沼气发电、循环经济……近年来在各地到处兴起的环保理念,早在35年前的大兴区留民营村已经得以实现。当时,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家庭生态小循环系统”——沼气池,柴草、粪便等各种生活垃圾在留民营村都是产生能源的原料。35年过去了,村民们仍然在使用沼气这种清洁能源。
在这里,村民们用沼气处理站提供的管道燃气取暖、做饭只要0.68元/立方米。村民张凤芝20多年前从外村嫁到这里,当时这里就一直用沼气做饭,而自己的娘家与这里仅一村之隔,如今还是烧柴做饭。据张凤芝回忆,1982年,留民营村的168户村民每户投资120元,在自家门口建起了8立方米的沼气池,通过柴草和粪便的发酵,产生沼气做饭。发酵产生的沼渣和沼液则用来种地种菜,再用部分粮食养鸡、养猪,形成了“循环经济”雏形。
上世纪90年代,留民营村又分别建起了高温发酵家庭沼气发酵池和中温沼气发酵池,每年产沼气30万立方米,通过地下管道一年四季为全村提供能源做饭、取暖,也替代了以前的家庭式小沼气池。通过利用沼气,每年全村可节煤近1000万吨。2007年,留民营村的沼气三期工程又即将动工,建成后,每天产生沼气1000立方米,可供周边6个村1600多户农民使用。
除了沼气利用,留民营村的生态还体现在农业生产上。500亩的有机蔬菜全部供应京津地区的家乐福、沃尔玛等连锁超市,一斤韭菜的价格就达15元;20万只规模的蛋鸡饲养场每年出产鲜蛋260万斤,鸡粪全部被用作沼气原料……
能利用阳光制造营养供自己和其他生物生长的农作物被称为生产者。
牛、猪、鸡等不能自己制造食物,以谷物、农作物秸秆、小虫等为食的动物被称为消费者。
能分解动物的排泄物、尸体或腐烂植物的细菌等微生物,被称为分解者。
思考:了解了北京留民营的生态环境后,联系我们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你有何感想,有什么好的建议?试着说一下给大家听。
留民营经过长期的生态农业建设,不但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使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每天来留民营参观考察的中外宾客络绎不绝,估计每年有四万人次的参观来访者。主要原因,留民营走出了一条与一般农村不一样的发展道路,生态构筑了留民营一大特色,其影响范围很大,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并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李鹏、尉建行等领导同志先后来留民营考察过。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