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跟踪检测(含答案7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论语》选读跟踪检测(含答案7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0 20:09:33

文档简介







二 当仁,不让于师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诱:引导
B.何伤乎 伤:妨碍
C.绥之斯来 绥:安抚
D.吾与点也 与:跟、和
解析:D.与:赞许。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B.与尔三矢 与:给
C.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和
D.蹇叔之子与师 与:参加
解析:C.与:表反问的语气词通欤。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的“尔”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有所立卓尔 ②夫子莞尔而笑 ③吾无隐乎尔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⑥子路率尔而对 ⑦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⑧作计乃尔立
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B.①②④⑥/③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
解析:C.形容词词尾/代词“你们”/代词“这样”。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虽欲自绝 绝:断绝
B.自引而起,绝袖 绝:断
C.我命绝今日 绝:死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干涸
解析:D.绝:横渡。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丘也 是:这
B.偃之言是也 是:那
C.惟利是图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同是天涯沦落人 是:判断动词
解析:B.是:正确。
答案:B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之武城   之:到,往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D.蚓无爪牙之利 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解析:D.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答案:D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只是
B.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句首语气词
C.唯见江心秋月白 唯:只,仅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唯:希望
解析:A.唯:希望。
答案:A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①②都是词尾,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B项,①介词,对于;②介词,从。C项,①人称代词,他;②指示代词,那、那些。D项,①介词,为了;②动词,治理。
答案:A
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②夫子矢之曰。
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⑥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⑦莫春者,春服既成。 ⑧唯求则非邦也与? ⑨其人也而有斯疾也!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⑦⑧⑨ D.③⑤⑨
解析:①“知”通“智”,②“矢”通“誓”,④“以”通“已”,⑥“希”通“稀”,⑦“莫”通“暮”,⑧“与”通“欤”。
答案:D
10.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A.三子者出,曾皙后 B.天丧予
C.一狼洞其中 D.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解析:B.丧:使动用法,使……丧命。A.后:名词用作动词,后来才离开。C.洞:名词用作动词,钻洞。D.阶:名词用作动词,踩着梯子。
答案:B
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博我以文 B.不吾知也
C.仲尼岂贤于子乎 D.以吾一日长乎尔
解析:B项,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B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
【注】 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代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所以,梦见周公指的是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解析:就一个句子而言,理解内容就好概括。注意文段下的词语解释,帮助理解内容。注释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孔子认为一个人德和才都重要,甚至德更重要。
答案: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很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论语·泰伯》)






PAGE



1









六 有教无类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语(yǔ)上  愠(yùn)也   令尹(yǐn)
B.弑(shì)君 十乘(chéng) 不悱(fěi)
C.一隅(yú) 则罔(wǎng) 则殆(dài)
D.无谄(chǎn) 切磋(chuō) 笑倩(qiàn)
解析:A.语:yù,B.乘:shèng,D.磋:cuō。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愠色 愠:生气,怨恨
B.不愤不启 愤:愤怒
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隅:墙角
D.贫而无谄 谄:奉承,讨好别人
解析:B.愤:郁结,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而违之 违:违背
B.吾尝终日不食 尝:曾经
C.思而不学则殆 殆:危险
D.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之于”的合音
解析:A.违:离开。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已”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已之,无愠色 已:停止
B.沛公已出 已:已经
C.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已:随后
解析:A.已:罢免。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诸:①之乎,②众,各个。B.都是糊涂的意思。C.殆:①危险,②接近于。D.谓:①说,②对……说。
答案:B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斯之谓与 其孰能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剑阁峥嵘而崔嵬
C.于吾言无所不说 以其无礼于晋
D.回也非助我者也 是寡人之过也
解析:A.其:语气助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B.而:连词,相当于“却”。/连词,表并列关系。C.于:对,对于。D.也: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语气助词,表判断。
答案:C
7.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吾言无所不说   说:通“悦”,喜欢
B.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惆怅
C.富而可求也 而:通“如”,如果
D.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要:通“约”,贫困
解析:B.罔:通“惘”,迷惑。
答案:B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父兄在 B.至于他邦
C.思厥先祖父 D.子路问成人
解析:B.至于:古,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C.祖父:古,祖父和父亲;今,父亲的父亲。D.成人:古,完美的人;今,成年人或人发育成熟。
答案:A
9.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A.告诸往而知来者 B.求也退,故进之
C.舞幽壑之潜蛟 D.由也兼人,故退之
解析:A.往:动词用作名词,以往的事。B.进:动词用作使动词,使……进。C.舞:动词用作使动词,使……舞。D.退:动词用作使动词,使……退。
答案:A
10.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其斯之谓与 B.犹吾大夫崔子也
C.素以为绚兮 D.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析:B是判断句,其余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B
11.下列对这篇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B.对于子路和冉有“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学上称为因材施教。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说,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这种启发开导的功夫可以称为点化,能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D.“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谈一种切身体会。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思考,没有什么益处(没有什么收获),不如去学习。这说明学习比思考更重要。
解析:D.孔子并非强调学习比思考更重要,而是说既要注重思考,也要注重学习,不可偏废。
答案:D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1)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呢?
(2)只是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是空想而不学就会陷入危险。






PAGE



1









七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君,能致其身  事:侍奉
B.就有道而正焉 就:接近
C.贤贤易色 易:轻视
D.故旧不遗 遗:赠送
解析:D.遗:遗弃。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蔽也贼 贼:偷盗
B.慎而无礼则葸 葸:畏惧
C.君子笃于亲 笃:笃厚
D.事君,能致其身 致:奉献
解析:A.贼:伤害,此处意为“害人害己”。
答案:A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不迁怒,不贰过
B.敏于事而慎于言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C.直而无礼则绞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吾语女
解析:A.均为犯错误,名词作动词;B.言谈/字;C.礼节/礼遇;D.平时/坐。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也则亡 亡:灭亡
B.窃计欲亡走燕 亡:逃亡
C.亡羊补牢 亡:丢失
D.存亡不可知 亡:死亡
解析:A.亡:通“无”,没有。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A.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B.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解析:例句和A项都是“诚实,诚信”的意思,B.实在,C.信用,D.信任。
答案:A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子笃于亲 陈亢问于伯鱼曰
B.不如丘之好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
C.恭而无礼则劳 至则行矣
D.困而不学 因人之力而敝之
解析:A.于:介词,相当于“对”/介词,相当于“向”。B.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相当于“的”。C.则:副词,相当于“就”/副词,相当于“却”。D.而:连词,相当于“却”。
答案:D
7.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也则亡  亡:通“无”,不要
B.出则弟 弟:通“悌”,尊敬兄长,泛指敬重年长的人
C.吾语女 女:通“汝”,你
D.好知不好学 知:通“智”,聪明
解析:A.亡:通“无”,没有。
答案:A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尝独立         B.不迁怒,不贰过
C.弟子入则孝 D.古之学者为己
解析:A.独立:古义,一个人站着;今义,不依靠他人,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不受别的国家或政权的控制而自主地存在。C.弟子:古义,年青人;今义,学生,徒弟。D.学者: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答案:B
9.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A.事父母,能竭其力 B.就有道而正焉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贤贤易色
解析:A.竭: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B.正: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C.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D.贤:形容词用作动词,尊重、崇尚。
答案:C
10.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君子笃于亲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D.蚓无爪牙之利
解析:A.状语后置句,B、C、D全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A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4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 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之: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③率:行走。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病:痛苦
解析:D项,病:担心,忧虑。
答案:D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B.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C.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D.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解析:断句时要注意标志性词语,如“曰”后面要停顿,“譬使”“安”等领起后一句,其前面要有停顿。本句中,“由”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断句时也要注意。
答案: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反了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提出的“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解析:D项,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
答案:D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对“道”“少”“贬”等关键词语对应落实,直译做到文句通顺即可。(2)翻译时要注意对“大修”“不用”“丑”等关键词语及判断句式的对应落实。
答案:(1)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
(2)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那么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厄而不动摇,小人穷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个博闻强识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思想贯穿于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询问道:“《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于空旷的山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入门进见。孔子说:“赐啊,《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于空旷的山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儿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容纳。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容纳。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于空旷的山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发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PAGE



6









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谓(叫做)过矣 更(改正)也   必文(掩饰)
B.弘(大)道 躬自(亲自) 无欲速(快)
C.不达(通达) 薄责(要求) 去(除掉)兵
D.岁寒(寒冷) 然(这)后 子在川(山岗)上
解析:B.弘:扩大,光大;躬自:自己;C.达:达到目的;D.川:河。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道”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能弘道 道:道义
B.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道路
C.策之不以其道    道:道理
D.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道:说
解析:C.道:方法。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的“过”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过也,人皆见之
D.小人之过也必文
解析:A.过错,其他都是犯过错。
答案:A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①②两个“知”都通“智”,形容词,智慧、聪明。B项,①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②动词,拜访,探问。C项,①通“蚀”,亏耗;②名词,粮食。D项,①动词,讲信用;②副词,随便、随意。
答案:A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解析:C项中的“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承接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其他三项古今义同。
答案:C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如日月之食焉 B.知之为知之
C.无欲速,无见小利 D.诲女知之乎
解析:A项,“食”通“蚀”;C项,“无”通“毋”;D项,“女”通“汝”。
答案:B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10题。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7.下列两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②中的“过”,动词,犯过错;③中的“知”,动词,知道,明白;④中的“知”,形容词,聪明。
答案:A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A.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B.过也,人皆见之
C.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D.更也,人皆仰之
解析:例句与B、C、D三项中的“之”是代词“他(它)”。A项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A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A.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D.小人之过也必文
解析:例句与B项都是判断句,其他不是。
答案:B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学习知识应当虚心,实事求是,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B.孔子认为,碰到问题不说“怎么办”,不主动想方设法去对付的人,他对这类人也是无可奈何的。
C.子贡认为,君子不要怕有过错,只要改正了,人们仍然会信任与尊敬他。
D.子夏说小人有过错,也一定是小过错,人们不必去计较它。
解析:D项,子夏是说小人不愿承认自己有过错,也不愿意改正,所以必然要掩饰。
答案:D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1~12题。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
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会公孙氏以蒲畔 畔:________
(2)斗甚疾 疾:________
(3)孔子遂适卫 适:________
答案:(1)通“叛”,反叛,叛乱。(2)激烈。(3)到,往。
12.说一说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参考译文:
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了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五辆私车随从孔子。他为人高大贤能,又有勇气力量,对孔子说:“我昔日跟着您在匡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这是命啊。我与您再次蒙难,宁可搏斗而死。”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PAGE



1









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乡也吾见于夫子    B.知者利仁
C.能近取譬 D.举直错诸枉
解析:A项,“乡”通“向”;B项,“知”通“智”;D项,“错”通“措”。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归仁焉 归:归附
B.非礼勿视 非:不是
C.举直错诸枉 举:选拔
D.使民如承大祭 如:像
解析:A.归:称许,赞许。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的“博”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B.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解析:B是使动用法,使……广博,其他都是正常用法。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的“其”字,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子曰:“其‘恕’乎”
A.请问其目
B.尧舜其犹病诸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解析:例句与B项都是语气副词,大概。
答案:B
5.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A.己欲立而立人
B.己欲达而达人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项伯杀人,臣活之
解析:A.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B.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达。C.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D.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答案:C
6.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克己复礼为仁
A.问知。子曰:“知人”
B.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何谓也
D.舜有天下,选于众
解析:例句与B项都是判断句。A项,省略句,“问知”后省略了“于孔子”;C项,宾语前置;D项,状语后置、省略句。
答案:B
7.补写下面的名句名篇。
(1)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勿施于人。
(3)举直错诸枉,________。
(4)仁远乎哉?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2)己所不欲
(3)能使枉者直
(4)我欲仁 斯仁至矣
(5)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1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①,爵之大夫,起累绁②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 ①羖:公羊。②累绁:用绳索捆绑。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其嗣懿子曰  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
D.孔子遂行,反乎鲁 反:返回
解析:B项,去:离开。
答案:B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介词,“在”/语气词,“吗”。B项,介词,“把”。C项,介词,“在”。D项,副词,“将要”。
答案:A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喜欢礼仪,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等小官,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因而没能重用他。
解析:D项,齐景公不重用孔子的原因是齐大夫想害孔子,齐景公感到自己年事已高,不能保证他所喜爱的孔子在自己退位后仍能被赏识,恐其受到迫害。
答案:D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2)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3)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答案:(1)现在孔子年纪小却喜欢礼仪,他不就是要显达的人吗?我就要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
(2)他亲自推举用五张羊皮赎回的百里奚,授予他大夫的爵位,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和他谈了三天的话,然后让他执掌国政。
(3)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谈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竟然尝不出肉味来,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岁时,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病重,快要死了,釐子告诫自己的后代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当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能显达的人出现。现在孔子年纪小却喜欢礼仪,他不就是要显达的人吗?我就要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贱。成年后,曾经在季氏的门下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又曾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官,畜牧繁殖增长。由此,担任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到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于是又返回鲁国,鲁国又很好地对待他。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已经三十岁了。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从前秦穆公国家小,又处在偏僻的地方,他能称霸是靠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是它的国君的志向很大;虽然处于偏僻的地方,但施政却很得当。他亲自推举用五张羊皮赎回的百里奚,授予他大夫的爵位,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和他谈了三天的话,然后让他执掌国政。用这种精神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于天下也能做到,他只称霸还小了一点。”景公听后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接触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谈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竟然尝不出肉味来,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 齐国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知道了。景公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辞行,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了,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
孔子七十三岁时,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PAGE



1









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从吾所好(hào) 曲肱而枕之(hóng) 颠沛(pèi)
B.臧武仲(zāng) 公绰之不欲(chuò) 无莫也(mò)
C.卞庄子(biàn) 忿思难(fèn) 无適(dí)
D.闻义而不能徙(xǐ) 谄也(chǎn) 恶乎成名(wū)
解析:A项“肱”应读为“gōng”。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信:相信
B.君子尚勇乎 尚:尊崇
C.见危授命 授:付出
D.闻义不能徙 徙:迁移,改变
解析:A.信:真实,不虚。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吾所好         从:跟从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C.臣从其计 从:遵从
D.弟走从军阿姨死 从:参加
解析:A.从:顺从。
答案:A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义不为,无勇也 风之积也不厚
B.颠沛必于是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C.文之以礼乐 以告者过也
D.虽执鞭之士…… 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A.也: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B.于:介词,相当于“在”/介词,对于。C.以:介词,相当于“用”/介词,相当于“把”。D.虽:连词,相当于“即使”。
答案:D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B.不善不能改
C.见义不为,无勇也
D.君子之于天下也
解析:A.小人:古义,平民;今义,品德低下的人。
答案:A
6.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饭疏食饮水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项意动用法,C项没有活用,D项名词做状语。
答案:B
7.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若臧武仲之知
B.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C.富而可求也
D.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解析:A.知:通“智”,聪明。B.要:通“约”,贫困。C.而:通“如”,如果。
答案:D
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厌:①讨厌,②满足;B.欲:①想要,②欲望;C.文:①修饰,②掩饰;D.虽:即使。
答案:D
9.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并非喜贫厌富,而是认为一切都要符合道义。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是毫无价值的。
B.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君子的要求。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C.“君子之于天下也”一则,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什么事一定要怎么做,没有什么事一定不要怎么做。只要不违法,就可以率性而为。
D.“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一则从反面阐明如何落实儒家的人生观,即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四条要求,都是读书人应该努力做到的。如果做不到这四条,就会常常忧虑担心。
解析:“只要不违法,就可以率性而为”不对。孔子的意思是事情不管怎么做,一切都要依循义,不能背离义的原则。
答案:C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答案:(1)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2)见到利益就想到道义,面临危难挺身而出,付出性命,长期处于穷困之中,而不忘记平素的话或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
(3)不修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了道义不能变而从之,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不能改正,这是我的担忧啊。






PAGE



1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桀溺(nì)   接舆(yú)  趋而辟(pì)之
B.木铎(duó) 怃(wǔ)然 耰(yōu)而不辍
C.论(lún)语 滔(tāo)滔 止子路宿(xiǔ)
D.长沮(jù) 狙(jǔ)击 以杖荷(hè)蓧
解析:A.“辟”应读“bì”。C.“宿”应读“sù”。D.“狙”应读“jū”。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夫执舆者为谁     B.而谁以易之
C.使子路反而见之 D.问于桀溺
解析:B项,“而”通“尔”;C项,“反”通“返”;D项,“桀”通“杰”。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B.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明天
C.不仕无义 无义:违背了臣对君应秉持的宗教伦理原则
D.夫子怃然曰 怃然:怅惘失意貌
解析:B.明日:第二天。
答案:B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日,子路行以告 B.君子之至于斯也
C.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D.子见夫子乎
解析:A项,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B项,古义:到、到达。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C项,古今意义相同。D项,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答案:C
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A.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B.子路宿于石门
C.夫执舆者为谁 D.不吾知也
解析:A与例句均为判断句。B.状语后置句。C.疑问句。D.宾语前置句。
答案:A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子之至于斯也 ②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①仪封人请见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C.①对曰:“然” ②夫子怃然曰
D.①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②曾不若孀妻弱子
解析:A项,斯:①这个地方,②那么。B项,请:①请求,②请允许我。C项,然:①对,是的,表示同意。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若:比得上。
答案:D
7.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A.而谁与易之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C.趋而辟之,不得与言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解析:例句与C项,都表修饰关系。A项,通“尔”。B项,表假设,如果。D项,表转折,却。
答案:C
8.补写下面的名句名篇。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丈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孰为夫子?”
(3)________________,行其义也。
答案:(1)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2)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3)君子之仕也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9~12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长沮、桀溺耦而耕   耦:两人并耕
B.夫执舆者为谁 舆:车
C.夫子怃然曰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D.吾非斯人之徒与 斯:那么
解析:D项,斯:这。
答案:D
10.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而谁以易之 B.子路行以告
C.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D.以杖荷蓧
解析:A项,与;B项,把;C、D两项,用。
答案:CD
11.下列句子中的“易”字,与例句中的“易”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A.以乱易整,不武
B.移风易俗
C.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D.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解析:例句和B项都当“改变”讲;A项,替代;C项,交换;D项,容易。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沮在确认“执舆者”是孔丘之后,没有直接回答子路的问话,而是说“是知津矣”,这种“答非所问”的话。其实是一种嘲讽,是对孔子选择的人生道路表示不满。
B.经过一轮的问答之后,桀溺同样没有回答子路的问话,却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意思是天下混乱,你跟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跟随我们这样的“避世之士”呢?
C.所谓“避人之士”,就是指躲避世人的人,是说孔子不愿接触一般世俗之人,自视清高。
D.孔子在听了子路报告的长沮、桀溺的话以后,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天下如果有德政,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比长沮、桀溺等人境界更高。
解析:C项,“避人之士”指躲避跟自己志趣不合的人。
答案:C
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 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解析:本题能翻译出“有父兄在”“闻斯行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即可得出答案,并且注释解释了难点“斯”“兼人”,能明白“诸”是之乎的合音就好理解。同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所以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立刻去做;向公西华解释,为何同样的事对不同的人的询问有不同的回答。此短文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我被弄糊涂了,请问为什么。”孔子说:“冉求退缩,所以鼓励他前进;仲由好胜,所以让他后退。”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