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之《石壕吏》教学课件(共39张幻灯片)+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之《石壕吏》教学课件(共39张幻灯片)+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0 18:50:51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石壕吏》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背诵全诗,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 整体感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
3.了解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
4.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1. 反复朗读,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背诵全诗,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 整体感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
【教学难点】
了解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文体知识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4、自由朗读,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壕( ) 吏(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泣( ) 咽( )
5、示范朗读,注意句子朗读节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自由朗读,读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
1、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1)解释词语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致:对……说。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途:前行的路。
(2)学生齐读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四、整体感知
1、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①三男戍,二男死;
②孙方乳,媳无裙;
③翁逾墙,妇夜往。
2、速读课文,梳理诗歌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老妇人力陈家事,揭露战争的罪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第三部分(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差役带走 。
五、合作探究
1.第1段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凶狠残酷无情。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一何”,加强了感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3.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几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4.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哪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明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1)战争惨烈;(2)家境困难;(3)自请服役,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5.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6.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7.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8.第4段前两句和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9.诗歌标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10.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什么?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
明确:我们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能够感受到:
差役是(??蛮横、凶悍?????)的
老妇是(? 悲伤、凄苦????)的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同情??? )的
作者对战争是(???厌恶???? )的?
六、写作特色
明确:1.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
2.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七、诗歌主旨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课堂小结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
九、课堂检测
1、根据提示默写
(1)《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壕吏》中写出官吏凶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D.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史之乱”,提示主题。
C.“有吏夜捉人”依据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又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狠毒。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呼”和“啼”、“怒”和“苦”对照强烈,“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同时“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雄气概。
5、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
A.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B.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C.对老妇人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表达了横蛮官吏的强烈愤慨。
6、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⑴“暮投石壕村”一句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_______和______。
⑵“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⑶ 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2分)
⑷“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2分)
⑸“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2分)
⑹ 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⑺ 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 。
⑻“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十一、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39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
24 《唐诗三首》
第一课时
《石壕吏》
新知导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一时间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的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读,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背诵全诗,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 整体感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
3.了解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
4.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杜甫, 朝诗人,字 ,自号“ ”,我国古代 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 ”,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有《 》传世。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
安史之乱
诗史
诗圣
杜少陵
杜工部
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文体知识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1、自由朗读,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预习检查
壕( ) 吏(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泣( ) 咽( )
háo



shù
qún



2、示范朗读,注意句子朗读节奏。
预习检查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点击播放石壕吏.mp4
预习检查
3、自由朗读,读出情感。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 投 石壕村,有吏 夜捉人。
傍晚
投宿
差役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
越过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多么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逃跑
疏通文意
听妇前 致 词,三男邺城戍。
上前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在邺城戍边。
一男附书 至, 二男新 战死。
书信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存 者且 偷生,死者长 已 矣。
回来
活着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对……说
防守
最近
暂且
苟且活着
停止
疏通文意
室中更 无人,惟 有乳下孙。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离开
泛指衣服
老妇人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请求
跟从
老妪 力虽衰, 请 从吏夜归。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疏通文意
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 晨炊。
响应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 如 闻泣幽咽。
停止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准备
好像
能够
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明登 前途, 独与老翁别。
踏上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前行的路
唯独、只有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学生齐声朗读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老翁逾墙走
古义:跑,逃跑。 今义:慢慢行走。
文言积累
听父前致词
名词作状语,上前,向前。
词类活用的词
古今异义的词
整体感知
1、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①三男戍,二男死;
②孙方乳,媳无裙;
③翁逾墙,妇夜往。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老妇人力陈家事,揭露战争的罪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第三部分(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差役带走 。
整体感知
2、速读课文,梳理诗歌结构。
1.第1段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凶狠残酷无情。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
合作探究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一何”,加强了感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合作探究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几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合作探究
3.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哪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1)战争惨烈;(2)家境困难;(3)自请服役,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合作探究
5.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合作探究
6.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合作探究
7.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合作探究
8.第4段前两句和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合作探究
9.诗歌标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0.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什么?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
明确:我们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能够感受到:
差役是( )的
老妇是( )的
战争是(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的
作者对战争是( )的

蛮横、凶悍
悲伤、凄苦
残酷、无情
同情
厌恶
1.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
写作特色
2.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歌主旨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

课堂小结
1、根据提示默写
(1)《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壕吏》中写出官吏凶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D.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C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课堂检测
3、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史之乱”,提示主题。
C.“有吏夜捉人”依据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又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狠毒。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呼”和“啼”、“怒”和“苦”对照强烈,“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同时“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C
一个“夜”字,是不能表现捉人的频率和手段的,只能表现战争之激烈,需要连夜捉丁。
?
?
?
?
课堂检测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雄气概。
课堂检测
D
课堂检测
5、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
A.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B.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C.对老妇人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表达了横蛮官吏的强烈愤慨。

B?
6、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⑴“暮投石壕村”一句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_______和______。
⑵“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⑶ 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2分)
⑷“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2分)
⑸“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2分)
⑹ 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时间
地点
总领全文。
社会残酷。
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课堂检测
⑺ 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 。
⑻“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不好,原诗“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字表现作者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


凶恶残暴
深重苦难
深切同情





耳闻目睹 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开端)
苦啼申诉 家境凄惨——被逼自愿服役(发展、高潮)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凄凉绵绵无尽(结局)
板书设计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布置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