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31 12:4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世界上主要的早期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即西亚、东亚(包括南亚)、中南美洲。
如西亚的扎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小麦、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
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粟和水稻。
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世界农业起源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一说甘肃清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白虎通》
中国的农业起源可分为两条源流:一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以沿黄河流域分布、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
南稻北粟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原始农业
石器,木器,骨器(耒耜)
刀耕火种
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
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锹、铲。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
一种原始的 耕作方法。把地上生长的草木砍倒烧成灰作肥料,就在烧后的地面上挖坑下种
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
出现青铜农具,仍以石器为主
石器锄耕
集体劳动
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出现
铁犁牛耕出现
个体经营出现,以家庭为单位
汉代:铁犁牛耕普及
《汉书·食货志》云 :“赵过用耦犁 ,二牛三人”
耧车(播种工具)
唐朝:出现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它的出现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
“贫者无立锥之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汉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商周时期:井田制
土地国有制度(个人没有土地所有权,土地只能使用,不得买卖和赠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出现)
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出现
废井田,开阡陌
地主
农民
自耕农(有土地)
佃农(无地)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董仲舒
土地兼并
土地私有
土地买卖
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土地越来越多,农民土地越来越少)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限制兼并
均田制
1.时间:北魏至唐朝前期
2.内容:国家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农民要纳税服役
3.实质:土地国有制度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土地税 人口税 徭役
秦代收“泰半之赋 ”,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賦,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絮子孙以偿责者。 一一[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都江堰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盖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史记?河渠书》
战国 四川 李冰
郑国渠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
井渠(龙首渠)
《史记·河渠书》:“於是为发卒万馀人穿渠,自 徵 引 洛水 至 商颜 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绝 商颜 ,东至山岭十馀里闲。井渠之生自此始。” 王国维 《西域井渠考》:“ 西域 本无此法,及 汉 通 西域 ,以塞外乏水,且沙土善崩,故以井渠法施之塞下。”
古代水利工具
翻车(魏晋)
筒车(唐)
小农小农经济经济
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
小农户个体经营(小农经济)
(3)基本特点
经营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极端脆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