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测试卷(试卷+答案+答题卷)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姓名、座位号。
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罝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列关于痛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痛觉使人痛苦,因而对人有害无益。
B.皮肤上分布着许多感受痛觉的神经末梢?
C.痛觉可以使人及时发现一些外界对人体的伤害和人体内的异常。
D.人体的指甲、头发上没有感受痛觉的神经末梢
2. 右图分析判断:“遇到巨大的声响迅速张口以免被震破的、将鼓膜的振动传到耳内的、将外界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结构依次是( )
A.④①⑦⑧ B.④①⑤③
C.⑧⑥⑤④ D.④⑤⑧⑦
3.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
A.听觉和视觉 B.嗅觉和视觉 C.触觉和味觉 D.嗅觉和听觉
4. 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约3×108m/s
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5. 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
a.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I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
对于这四句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abcd B.acd C.ab D.cd
6. 下面四幅图选自我们的物理课本,对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图是一束光在密度不均匀糖水中的径迹,说明光在同种介质中一定沿曲线传播
B.图中光发生漫反射时的光线看起来杂乱无章,因此光漫反射时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如图是平面镜成虚像的光路图,因此平面镜成的虚像是反射光线实际相交而成的
D.如图是小猫叉鱼的图片,小猫眼中看到鱼的像比鱼的实际位置要浅一些
7. 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A.外耳道、虹膜 B.鼓膜、瞳孔
C.耳蜗、视网膜 D.咽鼓管、脉络膜
8. 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声的琴弦在振动
B.长而粗的琴弦与短而细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
C.悠扬的琴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属于乐音
D.布谷鸟的叫声让我们感知季节的更替,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9. 在硬纸板上剪出一个三角形的小孔,将它放在阳光下,调整纸板与地面之间的高度,使得地面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光斑.此光斑的形状可能是( )
A.圆形 B.梯形 C.正方形 D.长方形
10.如图是一张西湖里拍摄的荷花“倒影”的照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倒影形成原因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
B.荷花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倒立的虚像
C.光照到荷花上主要发生漫反射,但所有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
D.荷花显红色是因为它反射红光,荷叶显绿色是它反射绿光
11.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为2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2.大本钟是英国伦敦的标志,它吸引了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如图所示,为一游客白天在伦敦太晤士河边观光时,看到的对岸大本钟在水面的倒影.由图可知伦敦当时的时间为( )
A.1:05 B.4:35 C.1:55 D.7:25
13.光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你认为下面的介绍不符合实际的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B.照像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之外
C.借助放大镜看世界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D.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14.如图所示,手握放大镜,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则看到的( )
A.只能是正立放大的像 B.只能是倒立缩小的像
C.只能是倒立放大的像 D.前三种像都可以看到
15.如图所示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只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D.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二、(本大题共有7题,每小空2分,共32分)
16.“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有诗云“潮来溅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确切的描绘了潮来潮往的壮观景象。大潮产生的声音是由潮水的 产生的,大潮声是通过 传到人耳的。
17.7月22日(农历六月初一)上午,在我省北部将能观察到日全食。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图的两种简便方法:如图甲所示,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是利用了 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对着阳光,在白纸上也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利用了光沿 传播的原理。
18.置身于油菜花中可以闻到的芳香气味,时间久了就感觉不到了,这是因为嗅觉的 (填“适应性”或“差异性”)。当人感冒时,面对好菜闻不到香味而感觉菜的味道不好,说明了 。
19.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__________。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20.如图所示,光线斜射到两种透明物质的界面上,那么图中法线是 ,入射角大小为 ,反射光线是 .
(第20题图)(第21题图)
21.如图所示,一名游客行走在玻璃栈道上,栈道上映出了她美丽的“身影”,若游客的身高是1.65m,则游客的头顶到“身影”头顶的距离为 m;当她在栈道上行走时,她的“身影”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如图所示,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在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它部分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 透镜,而气泡与周围的水组成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处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变化情况是 。
三、(本大题共有3题,每小空2分,共20分)
23.盛夏来临,人们又为“怎样才能晒不黑”而犯愁。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好奇实验室”为此检测了若干衣服的防晒效果。
检测方法: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出阳光中长波紫外线的强度;再把衣服挡在光纤探头上,
测算出透射到光纤探头上的长波紫外线强度。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长波紫外线的强度计算出长波
紫外线的透过率。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衣服材质
衣服布料层数
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1
天蚕丝
1
12%
2
2
5%
3
化纤
1
28%
4
2
14%
5
全棉T恤(白色)
1
7%
6
全棉T恤(黑色)
1
4%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的。
(2)比较实验1、2或3、4得到的结论是 。
(3)根据测量结果,请向你的家人提出一条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 。
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 (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放到玻璃板后,调整位置使其与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
(4)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选填“A1”、“A2”或“A3”)。
25.某小组用一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①如图所示,将光具座上点燃蜡烛的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节到同一高度的目的是 。
②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移动到A处,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 (填“放大”或“缩小”)的像,根据此原理制成了照相机。此时小明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到B处,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动。
(第25题图) (第26题图)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有4题,共18分)
26.如图所示为凸透镜的焦点,BC为某光线经过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与BC对应的入射光线和光线BC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7.小明、小华、小强三个同学在家里用实验探究纸片、塑料薄膜、棉布对电视机遥控器遥控信号的阻挡能力.他们的探究过程分别是:小明在自己家里,将纸片放在遥控器与电视机之间,手指按遥控器控制键,如果遥控器能对电视机起控制作用,则增加纸片的数量.如此重复实验,逐渐增加纸片的层数,直到遥控器不能控制电视机为止,记下纸片的层数.小华在自己家中用塑料薄膜按照与小明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记下塑料薄膜的层数.小强在自己家中用棉布按照与小明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记下棉布的层数.
他们的实验结果已经记录在右面的表格中:
学生
使用材料
能完全阻挡遥控信号的最少层数
甲
纸片
14
乙
塑料薄膜
20
丙
棉布
10
他们的结论是:棉布能比纸片和塑料薄膜更有效地阻挡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控制信号.
(1)电视机遥控器是通过发射红外线并利用光的 (填“反射”“折射”“色散”或“直线传播”)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的,人的肉眼 (填“能”或“不能”)看见红外线.
(2)三位同学的探究过程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存在的问题是 。
28.如图,人从岸边看水中的鱼,“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请根据右图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解释。
29.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介 质
声速v (m?s﹣1)
介 质
声速v (m?s﹣1)
空气(0℃)
331
蒸馏水(25℃)
1497
空气(15℃)
340
铝(25℃)
5000
空气(25℃)
346
铁(25℃)
5200
煤油(25℃)
1324
铜(25℃)
3750
(1)指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 (写出一条即可).
(2)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15℃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 ,已知声速为340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多少米.
2020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测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A
A
D
C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C
D
A
二、(本大题共有7题,每小空2分,共32分)
16.振动、空气振动 17.平面镜 直线
18. 适应性 嗅觉对味觉有影响
19.色散 不能
20.MN;60°;OB 21.3.3;不变。
22.凸;凹;先变细再变粗
三、(本大题共有3题,每小空2分,共20分)
23.(1)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2)其他条件相同时,防晒效果与衣服的层数(厚度)有关
(3)穿全棉长袖体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
24.(2)不透过;(3)未点燃;相等;(4)A2。
25.(1)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2)缩小;右。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有4题,共18分)
26.(1)过平面镜的反射点垂直于镜面作出法线,因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则反射角为:
,则入射角也为;根据入射角等于在法线左侧作出入射光线;
(2)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7.(1)反射、不能
(2)没有选择同一台电视机(同一遥控器)进行实验;遮挡材料所放位置不一致;遥控器与电视机的距离不一致;遮挡材料的厚度(性度)不一致……只要指出的问题合理,答对一种得1分
28.①鱼从水中反射出光;
②光在水面发生折射;
③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偏折;
④由于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人看到的“鱼”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点上,在实际鱼的上方
(逻辑正确,答出1点给一分,每一点中的关键词)
29.(1)①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
(2)反射,
人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t1=1.00s第一次听到回声,
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s1=v×=340m/s×=170m,
又经过t2=0.50s再次听到回声,即为从开始计时算起一共用了1.5s听到回声,
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s2=v×=340m/s×=255m,
则两峭壁间的距离:s=s1+s2=170m+255m=425m.
2020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测试卷
(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本大题共有7题,每小空2分,共32分)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有3题,每小空2分,共20分)
2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2)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
25.(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有4题,共18分)
26.(1)
27.(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29.(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