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自 主 预 习
自主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和多音字注音。
丁卯( ) 修润( ) 草率( ) 生疏( )
商酌( ) 恳切 ( ) 譬如( ) 朦胧( )
累赘( ) 拖沓( ) 妥帖( ) 诲人不倦 ( ) 不耻下问( ) 鞠躬尽瘁( )
颠沛流离(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草率:
(2)不耻下问:
(3)商酌:
(4)鞠躬尽瘁:
(5)颠沛流离:
(6)拖沓:
3.(1)作者介绍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等;代表作有随笔集《 》等。
(2)背景资料
叶圣陶(1894—1988),原名 ,字秉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隔膜》,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 》《 》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随 堂 学 练?
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
?
文本探究
知识点1 理清文章的思路。
1.课文可以分为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知识点2 概括人物形象。
2.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知识点3 夹叙夹议的写法。
3.文章主要是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来介绍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其中也夹杂了一些评价性的语句。请找出这些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达标
1.给画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结合语境根据括号里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外面正响着鞭pào________,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zhào________上双层的悲哀。
(2)他对普通话生shū________,于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________,让我帮他修润。
(3)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________,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
(4)譬 ________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méng lóng________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说说第2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琐而响亮的鞭炮声?
5.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 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6.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7.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8.文段精读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繁简有时牵涉到内容方面,意思无价值 ,甚至更坏,当然以不写为是。内容还会引来其他性质的复杂问题,这里不管,只说用语。用语的可简而繁,近些年来大为流行,种类和花样都很多,几年前我在拙作《作文杂谈》的“累赘拖沓”一题里曾较详细地谈到,这里不能多说。我的想法,值得重视的不是多用少用一两个字,而是应该少用而偏偏多用的这种热爱冗赘的心情,它扩张,无孔不入,就会成为风。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势力越来越大,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广,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成为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 ,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3)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
(4)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严的?
课 后 作 业
基础巩固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烟(bò) 粗犷(kuàng) 贮蓄(zhù) 咄咄逼人(duō)
B.侍弄(shì) 菡萏(dàn) 霎时(shà) 人声鼎沸(dǐng)
C.确凿(záo) 蝉蜕(tì) 宿儒(sù) 花团锦簇(cù)
D.热忱(chén)晕眩(xuàn) 抽噎(yē) 拈轻怕重(zh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神通广大????变本加利???挺而走险???碌碌终身
B.张惶失措????迫不及待???月明风清???名副其实
C.来势汹汹????谈笑风声???苦心孤诣???多姿多彩
D.销声匿迹????沧海桑田???相形见绌???锐不可当
3.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
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D.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B.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是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D.张中行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也多在共同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对文风存在的问题,两人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深受感动。
B.课堂上我们要敢于向老师提问,这种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
C.在抗战时期,不知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颠沛流离。
D.我们的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必须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最紧要的民生工作,也是目前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实现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B.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C.教育部在做出这项战略部署时,特别强调职业院校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引导,避免不再出现片面的“考证热”。
D.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
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韩逸萌
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了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街上疯玩的我“勾”了回来。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如此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条街上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亲戚里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亮面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⑧衣柜的另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枕头是金黄缎面的,上面绣了一朵莲花。那莲花真漂亮呀,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面是粉白色。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傻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来才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⑨这次回家,奶奶捧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一样说:“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奶奶给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拉几下,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⑩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终于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A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竟刚刚好。奶奶照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温暖从她的指尖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B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
(选自《意林》,有改动)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奶奶手的描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这就是侧面描写。
B.文中画横线A处是说“我”只是想为奶奶尽量多做点事,以此得到自我的心灵安慰,表现了“我”因无法多为奶奶做有用的事的愧疚之情。
C.文章第⑧段写了奶奶的“送老衣”以及我看到“送老衣”时的心酸感受,这段文字虽然能更进一步表现奶奶的手巧,但与文章标题“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段离题。
D.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慈祥善良、勤劳能干、淳朴热心(大方)的老人。
8.品析下面两句话,分析加点词语所包含的人物情感。
①“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通读全文,分析画横线B处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曖”为题目,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11.综合性学习。
(1) 某校文学社将请著名作家王先生来讲座。这几天,大家正抓紧时间阅读王先生的代表作《天地有节》。文学社楠楠对艳艳说:“我从小琪那儿借的《天地有节》还没有看完,麻烦你告诉她不要着急,我会抓紧看,后天一定还她。”第二天,艳艳见到了小琪,对小琪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讲座在学校书吧举行,书吧门口有一副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请用楷体将这副对联抄写一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讲座开始前,请你作为文学社代表作一个简短的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某位同学以文学社名义起草的致王先生的感谢信初稿的片段,其中有多处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找出原文即可,不要求修改:每处不超过4个字。)
您讲的内容很有趣味,态度也很和蔼。特别是您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海阔天空的议论,显示您确实有较高的水平,令人钦佩,一些同学听完讲座,都觉得挺不错的,还想请您在我校开设系列讲座。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自 主 预 习
1.丁卯(mǎo) 修润(rùn)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 (zhuó)
恳切 (kěn) 譬如(pì rú) 朦胧 (lóng) 累赘( zhuì ) 拖沓 (tà)
妥帖(tuǒ tiē) 诲人不倦 (huì juàn) 不耻下问 (chǐ)
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
2.(1)轻率,不慎重,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2)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3)商量斟酌。
(4)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5)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6)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不简洁。
3.(1)《负暄琐话》 (2)叶绍钧 《稻草人》 《倪焕之》 《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随 堂 学 练?
整体感知
两方面:待人宽;律己严。
文本探究
1.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2.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3.示例:“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叙述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20世纪70年代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悲伤。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课堂达标
1.(1)炮,罩(2)疏,不耻下问(3)颠沛流离(4)pì,朦胧
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的赞誉和亲切怀念。
3.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概括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①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②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琐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
5.这段话体现了叶圣陶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如“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记叙事件明白如话,通俗易懂。
6.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7.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8.(1)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这两句话承上启下。
【解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2)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一旦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解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3)因为有些人写文章出现一些废字,但又不肯删去,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文风的简洁,当然感慨了。
【解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课 后 作 业
1.B(A.有误,“薄烟”的“薄”应读“báo”,“粗犷”的“犷”应读“guǎng”;B.全部正确;C.有误,“蝉蜕”的“蜕”应读“tuì”;D.有误,“拈轻怕重”的“拈”应读“niān”。)
2.D(A项,“变本加利”应写作“变本加厉”;“挺而走险”应写作“铤而走险”。B项,“张惶失措”应写作“张皇失措”。C项,“谈笑风声”应写作“谈笑风生”。)
3.A(B.第一个句号应放在引号内。C.冒号应改为逗号。D.“作文”后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4.D(应该是两人有一致的看法。)
5.B(“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与此处“向老师提问”的语境不符。)
6.B(A“当务之急”与“目前”表意重复,可将“目前”删去;C否定不当,将“避免不再出现”改为“避免出现”;D语序不当,将“研究”与“搜集”调换位置。)
7.C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解答的时候,先要整体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明确主人公,主要事件。然后逐项比对,找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中第⑧段与文章主题密切相关,一方面表现奶奶的手巧,另一方面表现“我”对奶奶的深深的爱,更能突出主题。)
8.(1)为奶奶的苍老感到伤悲、痛苦,表现了“我”对奶奶的爱。 (2)假装发怒,是奶奶对孙女懂得关爱老人的欣慰和感受幸福的高兴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分析。解答的时候,先要扣紧加点的词“刺痛”“嗔怪”分别是描写谁,然后结合该句子,再回到相关段落,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来解读人物情感。(1)中“刺痛”“我”的是“锉子”,结合第⑨段可知“锉子”比喻奶奶的手,那所要表现的就是“我”对奶奶的情感,为奶奶的苍老感到心痛。(2)中是奶奶在“嗔怪”,意思是责怪。本义为发怒、生气。嗔怪也指强烈的非难。语句中表面上是责怪,其实满含爱的一种方式。着力去解读“嗔怪”一词中包含的奶奶的对孙女的关爱的欣慰之情。)9.结构上: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答出“首尾呼应”即可) 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我”希望奶奶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针对这个考点,要结合该段落的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就题目中划横线的语段而言,位置在文章结尾,在结构上起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在内容上,一般是点明全文的主旨,通过抒情的语句表达对奶奶的情感,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来。)
10.(1)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文章写了奶奶用手给“我”准备食物、给“我”缝制玩具、为“我”挠痒痒,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答“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和“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中任意一句即可)。(2)以小见大(化大为小),使取材集中,立意更鲜明。(3)表达了文章主旨,表现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4)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解析】本题考查对题目作用的分析。解答的时候,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题目在结构上的作用,比如设置悬念,设置线索等;(2)题目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赏析;(3)题目显示文章内容的作用;(4)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具体解答的时候,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从全文来看,“奶奶的手”起到了线索的作用,由此展开叙事,触发情感。文章内容针对题目“温暖”选择奶奶对“我”的关爱来选材,着力突出“温暖”这一主题。同时,还可以从语言的文采的角度来赏析。
11.(1)“小琪,楠楠让我告诉你,她从你那借的《天地有节》还没有看完,她会抓紧看,明天一定还你。你不要着急。” (2)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3)同学们:书是我们亲密的朋友,可以倾听她的声音,也可以向她述说你的收获;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的与书为友,与写作结缘?今天就请著名作家王先生来给我们辅导辅导。下面请大家以热烈掌声欢迎王先生给我们开讲! (4) 也很和蔼 较高水平 海阔天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