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8.时间的脚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关于珍惜时间的古诗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出自魏晋:陶渊明《杂诗》
白话文释义: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出自唐代:颜真卿《劝学》
白话文释义: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出自唐代:佚名《金缕衣》
白话文释义: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把一棵大树锯倒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树墩的横断面上有一圈一圈色泽不一、大大小小的同心环纹。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这些环纹就可以说出这棵树的年龄,凭借的是什么呢?
年轮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大树是用年轮记录自己生命的脚印的。其实,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那么,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让我们走进《时间的脚印》来探寻答案吧。
学习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理解课题
陶世龙(1929— ),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作者名片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字词检查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海枯石烂( ) 粗糙( ) 龟裂( )
刨刮( ) 楔形文字( )
shí
zhuó
lù
kū
cāo
jūn
bào
xiē
多音形近
乌龟
龟裂
guī
jūn
缝隙
缝补
fèng
féng
刨除
刨冰
páo
?bào
楔(xiē)子
锲(qiè)而不舍
龟
缝
刨
维(wéi)持
帷(wéi)幕
腐蚀(shí)
蜡烛( zhú )
需要理解并掌握的词语: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词语理解
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5):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6~21):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22~29):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30~31):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初读感知
快速通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5、7、18、22、24、27
1.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初读感知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初读感知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初读感知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精读细研
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诗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人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诗?从题目的含义、修辞手法以及与本文主题的关系等方面来思考。
精读细研
自由读1-5自然段,说一说: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钟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精读细研
文章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精读细研
第6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联系本段前后段的内容,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
本段是过渡段,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曰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起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的各种因素改变的,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10.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第6自然段
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重点读第19自然段)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自由读22-29自然段,分组讨论:
1.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2.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精读细研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精读细研
赏析句子
1、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总括上文,总结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2、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3、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接上文,化石的作用;开启下文,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精读细研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可以探寻地下“宝藏”,更有无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
品析语言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好。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精读细研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把“胶结”改成“粘合”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用“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石所起的变化。
精读细研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不好。“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可以简洁平实,也可以生动有趣。知道了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作者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总述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人类记录时间
时间脚印岩石记录
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岩石层记录时间的踪迹
岩石记录的历史痕迹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
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时间的脚印
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大自然记录时间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同学们课后多找一些这类文章读一读,然后作一个笔记,记下你在文章中所了解到的知识,并记下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