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教学设计 公开课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教学设计 公开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0 21:2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 (?https:?/??/?wenwen.sogou.com?/?s?/??w=%E6%96%87%E6%98%8E%E5%8F%A4%E5%9B%BD&ch=ww.xqy.chain" \t "_blank?),产生出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它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提供很多有用的资源,并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中国自古崇尚“和谐”。孔子曰“礼之用 (?https:?/??/?wenwen.sogou.com?/?s?/??w=%E7%A4%BC%E4%B9%8B%E7%94%A8&ch=ww.xqy.chain" \t "_blank?),和为贵”,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https:?/??/?wenwen.sogou.com?/?s?/??w=%E5%9C%B0%E5%88%A9%E4%B8%8D%E5%A6%82%E4%BA%BA%E5%92%8C&ch=ww.xqy.chain" \t "_blank?)”,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如今,在我国像“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 (?https:?/??/?wenwen.sogou.com?/?s?/??w=%E5%AE%B6%E5%92%8C%E4%B8%87%E4%BA%8B%E5%85%B4&ch=ww.xqy.chain" \t "_blank?)”、“万事和为贵”等“和谐”思想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儒家管理 (?https:?/??/?wenwen.sogou.com?/?s?/??w=%E5%84%92%E5%AE%B6%E7%AE%A1%E7%90%86&ch=ww.xqy.chain" \t "_blank?)文化十分重视“和”。那么,什么是“和”呢?史伯 (?https:?/??/?wenwen.sogou.com?/?s?/??w=%E5%8F%B2%E4%BC%AF&ch=ww.xqy.chain" \t "_blank?)说:“以他平他谓之和。”(《国语·郑语 (?https:?/??/?wenwen.sogou.com?/?s?/??w=%E5%9B%BD%E8%AF%AD%C2%B7%E9%83%91%E8%AF%AD&ch=ww.xqy.chain" \t "_blank?)》)贾谊说:“刚柔得道谓之和”春秋时的晏婴 (?https:?/??/?wenwen.sogou.com?/?s?/??w=%E6%99%8F%E5%A9%B4&ch=ww.xqy.chain" \t "_blank?)认为“和”就是“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左传·昭公二十年》)。这里的“济”是“增加”的意思;“泄”是减少的意思。不足之处要增加,过多之处要减少。而孔子则进一步阐述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https:?/??/?wenwen.sogou.com?/?s?/??w=%E8%AE%BA%E8%AF%AD%C2%B7%E5%AD%90%E8%B7%AF&ch=ww.xqy.chain" \t "_blank?)》)”和而不同”又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后来的儒家提出“中和”的概念:“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https:?/??/?wenwen.sogou.com?/?s?/??w=%E8%87%B4%E4%B8%AD%E5%92%8C&ch=ww.xqy.chain" \t "_blank?),天地位焉 (?https:?/??/?wenwen.sogou.com?/?s?/??w=%E5%A4%A9%E5%9C%B0%E4%BD%8D%E7%84%89&ch=ww.xqy.chain" \t "_blank?),万物育焉。”(《礼记·中庸》)。
【学情分析】
自古以来,“和”已经落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以和为贵”的精神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外来、对他人的侵略毫无原则地忍让。如果受到外来的侵略,我们要奋起抗争,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宁。“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其文化内涵以及古今多样化的思想内涵。过程与方法
1.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2.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为贵”。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作为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和”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力。
(板书课题:以和为贵)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沉思、奋进的学习气氛,并启发学生“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二、活动指导
1.利用工具书,借助网络,理解“和”的含义、来源、历史发展等。
“和”的含义
“和”字历史渊源及文化底蕴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和”字在甲骨文中是指音乐之和,后被引申为一切事物和谐关系之义。“和”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经常在艺术领域、文化领域被广泛使用,它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https:?/??/?wenwen.sogou.com?/?s?/??w=%E5%92%8C%E8%B0%90%E6%96%87%E5%8C%96&ch=ww.xqy.chain" \t "_blank?),实现“中国梦”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 (?https:?/??/?wenwen.sogou.com?/?s?/??w=%E5%BD%A2%E8%80%8C%E4%B8%8B&ch=ww.xqy.chain" \t "_blank?)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 (?https:?/??/?wenwen.sogou.com?/?s?/??w=%E5%A4%A9%E5%9C%B0%E4%BA%BA&ch=ww.xqy.chain" \t "_blank?))、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
以和为贵的名言有:
(1)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
(2)只有相互让步,生活才能在社会中继续下去。——〔英国〕约翰逊:《致鲍斯威尔的信》
(3)、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把伟大的事业和战争引导到好结果,否则就不能。——〔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2.搜集整理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和叙述,据此理解“和”的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3.学习用“和”的思想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
4.有效组织班级讨论会,在学生之间建立起“和为贵”的关系网,并以此思想为基础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
三、活动示例
关于“和”的小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俗语云:“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需要执著,但过分执著有时会使我们走进死胡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懂得让步,就无法进步。回旋的余地没有了,人生这盘棋就走死了。清代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相府与邻居的宅院间有一块空地,邻居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两家人因此而发生了争执。张英的家人给他写信,试图倚仗他的权势压倒对方。不料,张英却从朝廷寄回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罢,深感惭愧,立马让出了三尺地界。邻居被张家的举动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就这样,“六尺巷”成为千古佳话。两家和好如初,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至今传为美谈。不是张家不能压倒对方,而是不屑于与之争强斗狠。不要说多占三尺,多占六尺又怎样?想当年,长城绵延万里,天下都是秦始皇的,可如今他又在哪里?一时之勇,一时的上风,看上去威武,但人的境界却在低处。
点评:
一个人的高明,不在于在干戈中获胜,而在于化干戈为玉帛。文库让步既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一种智慧。德国诗人歌德到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与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相遇。那位批评家傲慢无礼地说:“知道吗,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笑道:“而我正好相反。”说完,他闪到大路一旁,让批评家先过去。你看,到底谁是傻瓜呢?自作聪明的人,往往会被聪明所误。常言说,冤家路窄。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难免与冤家狭路相逢。若两个人都是傻瓜,彼此逞强,互不让步,结果两败俱伤,谁也占不到便宜。若其中有一个智者,他们会顺利通过。若两人都是智者,他们会大路朝天,各走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