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1.5 国旗怎样升上去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1.5 国旗怎样升上去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30 20:1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国旗是怎么升上去的》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2、能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科学知识:
1、知道滑轮的构造,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之分;
2、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组装定滑轮、动滑轮,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难点:解释定滑轮不省力的原理。
学习准备
铁架台、滑轮、测力计、勾码、绳子、记录单、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视频资料等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观察滑轮:
出示图片:财大附小周一升旗仪式。
提出问题:国旗是怎么升上去?旗杆上有什么特殊装置?
学生交流已有经验。
视频资料:升国旗。定格在滑轮图片。
5、学生观察滑轮,描述滑轮的构造特征。
(二)学习新课
A、组装定滑轮,探究定滑轮的特点
1、出示材料:
提出任务:利用提供的材料组装一个装置把“国旗”升上去
完成活动记录:
? 观 察 内 容
装 置1
滑轮的位置是否固定


人用力的方向


“国旗”运动方向


“国旗”运动方向与用力方向


2、学生小组活动:尝试升起“国旗”,完成活动记录
3、汇报交流
(1)学生板画升国旗滑轮装置
(2)这一滑轮装置的特点
4、师生小结:定滑轮,滑轮固定,可以改变用力方向,方便人们的工作。
B、探究定滑轮能否省力
提出问题:定滑轮能否省力?
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测。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思考小提示:是否省力是指哪两种情况下比较?怎样准确知道是否省力?用什么工具?需要重复试验吗?如何记录?
交流方案。
完善方案。
(1)不使用滑轮,直接用测力计勾住重物,缓慢匀速向上提升,测出测力计上的读数。
(2)组装定滑轮,把重物挂在绳子的一端,用测力计挂住绳子的另一端,缓慢竖直向下匀速拉动时,读出测力计上的读数。注意,测力计使用前先调零。
6、学生分组实验,完成记录单
测试内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不使用滑轮装置直接提升重物
?
?
?
?
使用定滑轮装置提升重物
?
?
?
?
学生交流,反思实验。
师生小结:定滑轮只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
C、深入探究:定滑轮为什么不省力
提出问题:定滑轮为什么不省力?
演示实验:用定滑轮模型演示讲解定滑轮是由多个等臂杠杆组成
巩固应用及拓展
师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PPT出示科学漫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布置作业: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定滑轮?
思考:除了定滑轮,滑轮还可以怎样使用?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5、 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
定滑轮:滑轮固定,不随重物移动而移动
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简单机械
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设计围绕“自主探究”这一主线展开,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唤醒”学生关于滑轮的前概念,引导学生从每周亲身经历的升国旗活动开始,自主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让学生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未知中寻求已知,促成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教师还积极提供了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实验记录单,给学生的探究搭建脚手架,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地进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和探究热情。在学生学习中,注重引导学生交流思辩,让他们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让事实来说话,用证据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运用直观的滑轮模型,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处,对定滑轮不省力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课的设计,成线性设计:先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定滑轮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放手让学生自主谈及动滑轮装置特点。学生虽然在亲历探究活动,但被教师牵引的痕迹还是很明显。如何更好从学生角度出发,顺从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设计这一学习活动,还需要做更多思考。是否可以考虑,用更开放的问题,同时出现两种滑轮装置,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展开学习。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实践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