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含答案8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含答案8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0 22:12:11

文档简介







二 王何必曰利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万乘(shèng)之国  利与善之间(jiān) 然而不王(wàng)者
B.蹠(zhí)之徒也 弑(shì)其君者 见楚王说(shuì)而罢之
C.孳(zī)孳为善者 不夺不餍(yàn) 宋(kēng)
D.庶(shù)人 轲(kē)也请问其详 秦、楚之王(wáng)
解析:A.“间”应读为“jiàn”。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遇”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遇:投合
B.盖追先帝之殊遇 遇:待遇
C.垂老遇君未恨晚 遇:遇到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接触、感触
解析:C.遇:遇合,指国君的信任。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利”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对……有利
B.安其危而利其灾 利:驾驭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利:锐利,锋利
D.利出于地,则民尽力 利:利润
解析:D.利:利益,好处。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遗弃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遗:丢失
C.留待作遗施 遗:遗留下的东西
D.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遗:遗留
解析:C.遗:赠送。
答案:C
5.下列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B.宋将之楚
C.先生将何之 D.施从良人之所之
解析:A.“之”指“这”,“这样”;其他三项均为“到”。
答案:A
6.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夺不餍 餍:通“厌”,厌恶
B.愿闻其指 指:通“旨”,意旨,意图
C.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 蹠:通“跖”,盗跖
D.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仅仅
解析:A.餍:通“厌”,满足。
答案:A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C.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D.利与善之间也
解析:A.遗:遗弃。B.交:古,相互/今,交往。C.然而:古,这样却/今,连词,表示转折关系。D.之间:古,……的差别/今,中间。
答案:A
8.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孟子遇于石丘 ②秦、楚之王悦于利
B.①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②怀利以相接
C.①先生之志则大矣 ②先生之号则不可
D.①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A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B项,①介词,用,拿;②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C项,①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②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①②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答案:D
9.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A.不远千里而来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渔人甚异之 D.苟为后义而先利
解析:D.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他各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D
10.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生将何之
A.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B.孟子遇于石丘
C.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例句和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和C项是判断句;B项既是状语后置句,也是省略句。
答案:D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1~14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孟子见梁惠王  见:拜见
B.上下交征利 征:谋取
C.不夺不餍 餍:吃
D.万乘之国 国:国家
解析:C项,餍:满足。
答案:C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鸡鸣而起
A.不远千里而来
B.亦有仁义而已矣
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解析:A项与例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B项,助词,而、已、矣三个助词连用,加强语气;C项,连词,表并列关系;D项,连词,表转折关系。
答案:A
1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王何必曰利?
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C.王曰:“何以利吾国?”
D.孟子遇于石丘
解析:C项与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疑问句;B项是判断句;D项既是省略句,又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C
14.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解析:A项,“绝对不要考虑利”说法错误。按孟子的观点,他是强调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答案:A






PAGE



1









阶段性测试题二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能力检测(4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
A.弑(shì)其君者      兽之走圹(ɡuǎnɡ)
放辟邪侈(chǐ) 民乃作慝(tè)
B.万乘(shènɡ)之国 虽欲无王(wànɡ)
盍(hé)反其本 睊睊(juàn)胥谗
C.而揠(yà)之者 强(qiǎnɡ)恕而行
孳(zī)孳为善 暴(pù)之于民
D.管籥(yuè)之音 三年之艾(ài)
衣(yì)帛食肉 鸿雁麋(mí)鹿
解析:A.“圹”应读“kuànɡ”。
答案:A
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
A.引领而望 养生丧死 涂有饿莩 鸡豚狗彘
B.滋滋为善 万乘之国 为丛驱鹊 江山社稷
C.谆谆教诲 疾首蹙 流连忘返 反躬自省
D.孝悌之义 揠苗助长 至大至刚 法家拂士
解析:B.“滋滋”应为“孳孳”,“鹊”应为“爵”。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骄其妻妾   骄:用骄横的态度对待。
B.吾闻秦楚构兵 构兵:交战。
C.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相:做宰相。
D.富贵不能淫 淫:惑乱。
解析:C.相:辅佐,帮助。
答案:C
4.比较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③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 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②均为介词,替,给;③动词,做;④动词,是。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④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⑥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⑦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⑧使之主事而事治
A.①⑤ B.③⑥
C.②⑧ D.④⑦
解析:③⑥连词,表转折。
答案:B
6.与“舜相尧二十有八载”中“相”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解析:C与例句均为动词,辅佐、辅助。A.名词,容貌,命相。B.副词,表示彼此,互相。D.名词,官名,指宰相,丞相。
答案:C
7.与“得天下有道”一句中“得”字意思相同的一句是(3分)(  )
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解析:D与例句均为“得到”的意思。A.能够;B.求得;C.通“德”,感激。
答案:D
8.下列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A.不远千里而来 B.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谨庠序之教
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远”是意动用法,以……为远;B项“一”是数词用作动词,统一;D项“谨”是形容词作动词,小心地办好。
答案:C
9.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3分)(  )
A.虽欲无王 B.庶民子来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礼人不答,反其敬
解析:B.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A.王:名词用作动词,成就王业。C.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D.礼:名词用作动词,以礼对待。
答案:B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于传有之 女子之嫁也
B.尧以天下与舜 以其外之也
C.天下可运于掌 征于色
D.则齐国其庶几乎 以其外之也
解析:C.介词,相当于“在”。A.之:代词,相当于“这”/助词,用于主谓之间。B.以:介词,相当于“拿”/连词,相当于“因为”。D.副词,相当于“大概”/代词,相当于“他”。
答案:C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其筋骨,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
(3)民为贵,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为轻。
(4)____________________,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答案:(1)必先苦其心志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2)数罟不入洿池 (3)社稷次之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
(2)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3分)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分)
(4)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3分)
答案:(1)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像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不曾有过。
(2)反省自己,自己是真诚的(就是说行仁、行义等都发自内心),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3)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4)舜明白万物之理,洞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仁义根于内心而所行都从仁义出,不是认为仁义是美好的然后努力去推行它。
二、阅读能力检测(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14分)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己。”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孟子·公孙丑上》)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柳下惠不羞污君 羞:羞辱
B.不卑小官   卑:看不起,以……为卑微
C.柳下惠不恭   恭:严肃
D.君子不由也   由:效仿
解析:A项,“羞”是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答案:A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在他的学说中推崇仁义礼智,因此他认为伯夷非议其君主不对,非议其朋友不是做朋友的人所为。
B.柳下惠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却不怨恨,处境困顿却不忧伤。
C.孟子认为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效仿的。
D.根据本段文字,可以推知,伯夷之所以不食周粟,是他认为周王不是他理想的国君。
解析:A项中“他认为伯夷非议其君主不对”理解有误,文中“非其君,不事”,意为不是他理想的国君就不侍奉。
答案:A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4分)
(2)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4分)
答案:(1)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
(2)把这种厌恶坏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羞愧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
参考译文: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在坏人的朝廷里做官,不同坏人交谈;在坏人的朝廷里做官,同坏人交谈,就觉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把这种厌恶坏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羞愧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因此,诸侯即使有用动听的言辞来请他的,他也不接受。不接受,就是不屑于接近他们。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却不怨恨,处境困顿却不忧伤。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体地在我身旁,你又哪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高高兴兴地同这样的人处在一起而不失去自己的风度,拉他留下,他就留下。拉他留下他就留下,这也就是不屑于离开罢了。”孟子又说:“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效仿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9分)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羿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也,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选自《孟子·离娄下》)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思天下惟羿为愈己  愈:超过
B.恶得无罪 恶:怎么
C.薄乎云尔 薄:淡薄
D.其取友必端矣 端:品行端正
解析:C项,薄:少。
答案:C
1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A.夫子何为不执弓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解析:例句与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答案:B
1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
B.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
C.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
D.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
答案:C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5分)
(2)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5分)
答案:(1)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所选取的学生(友人)也一定品行端正啊。
(2)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君的大事情,我不敢不做。
参考译文:
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羿的技术后,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于是便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事羿也有罪。”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吧。”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罪过呢?郑国派子濯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人答道:‘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那我不会死了!’驾车的人说:‘庾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先生反而说不会死,这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他所选取的学生(友人)也一定品行端正啊。’庾公之斯追上来了,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够拿弓。’庾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虽然这样,今天的这件事情,是国君的大事情,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把箭头敲掉,射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0~21题。(9分)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的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精神层面,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答案:B
21.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从句子的含意、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去分析。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寒冬过去将是春暖柳绿,转眼间条条柳枝好像轻烟笼罩;深层次上,“寒风”喻指不遇于时、政治失意的困境,“春柳”喻指希望和光明。诗人虽然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以美好的未来自我勉励。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诗歌鉴赏:此诗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首联,写诗人仰天射鸿,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欲凭借出众才华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其中“箭”“弓”喻指诗人的才华,“衔芦鸿”喻指折桂。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图景。然而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诗人内心极其苦闷、悲愤,弯弓射鸿也可以看作诗人在排解心头的苦闷。颔联,诗人以麻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不羁的方式表达对黑暗社会环境的极大愤慨。“黑”字渲染了压抑和阴森的氛围,“北风”借指炎凉的世风。颈联是诗人不甘沉沦、坚守志向的宣誓。尽管诗人为“枯荣不等”的残酷现实而感到沮丧、懊恼,责怪起上天,然而仍能够“屈穷心不穷”,坚守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尾联写时令景物的转换,冬天过去终将迎来春暖柳绿,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自信,相信自己终将走出困境,施展抱负。
三、写作能力检测(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
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立意: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辨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
(1)句出自北宋苏轼的《晁错论》,立意可以是“做大事(实现远大理想)需要出众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毅力)”;也可以是“成功需要出众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毅力)”。 (2)句出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立意为“尽力就无悔了”,视为基本切题;立意为“为实现志向(远大理想)尽最大努力,就无怨无悔了”,视为切题。(1)句和(2)句看似矛盾,实应辩证看待,最佳立意则为:实现远大理想、志向(做大事),需要出众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毅力),如此尽最大努力,就无怨无悔了。
参考立意:1.做大事(实现远大理想)需要出众的才能和坚强的意志(毅力)。
2.为实现志向(远大理想)尽最大努力,就无怨无悔了。
参考范文:
尽力而为就好
又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天气,我独自一人徘徊在孤独的街道,只有车在我身旁来回驶过,雨水带着些泥溅了我一身,裤脚都湿透了。
我该前往哪里呢?考试又失败了。我害怕老师的批评,害怕父母的责备,更害怕同学的嘲笑……泪水夹杂着雨滴缓缓落下。
不知不觉,我还是走回了家。操劳了一天的母亲疲倦的脸上挂满微笑,正在一旁工作的父亲也抬起头,嘴角扬起一道弧线:“回来了,快吃饭吧,菜都要凉了。”温馨的话语却像一根根刺扎着我的心,好痛。我愧疚地说:“爸,这次考试……我……我没考好。”我没敢抬头,却明明感觉到父亲的脸阴沉下来,刹那间,又好似雨过天晴,父亲温和地安慰我:“尽力而为就好,下次再努力。”我的心情有了些许缓和。可窗外的雨,好像还没有要停的意思。
晚自习下了,老师把我叫到走廊上:“这次考试,对你打击很大吧。好好整理心情,迎接下次的考试。不论怎样,尽力而为就好。”我默默地点头,心情好多了。
夜里,躺在床上,静听着窗外的雨声。雨下得越来越大,可想起父亲和老师鼓励的话语,凄凉中有了一丝温暖。
第二天一早,太阳早早地升起,我来到了学校。坐在课桌旁,拿出书本刚准备读书,晓云碰了碰我的胳膊,示意我出去走走。
我们漫步在小路上,都沉默着。后来,她先开口了:“这次考试考得很差,你怎么了?”“我还以为什么事这么严重呢!”我满不在乎地回答,“不是我没努力,只是发挥失常。我爸和老师都告诉我‘尽力而为就好’,下次再加油就好了。”这时,晓云摆出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告诫我:“他们那是宽慰你。要知道,真的尽力而为就好吗?”我愣住了。她顿了顿,接着说道:“尽力而为不过是不想努力的人的借口罢了。如果人人都只是尽力而为,那何来那么多新的纪录产生?极限不过是一道虚掩的门,尽力而为,你就只能在所谓的‘终点’沾沾自喜,只要你再加把劲,完全可以冲破极限,挑战自己。”
我恍然大悟,是啊,尽力而为就好吗?为了下次的成功,我不仅仅是要尽力而为,还要冲破极限。
阳光一跃而出,在云层中露出笑容。






PAGE



1









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百里奚(xī)   拂(fú)乱   法家拂(bì)士
B.公孙衍(yǎn) 不慊(qiè)于心 畎(quǎn)亩
C.胶鬲(gé) 曾(céng)益 傅说(yuè)
D.苗则槁(gǎo)矣 闵(mǐn) 揠(yà)
解析:C.“曾”应读为“zēng”。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馁:萎靡不振
B.一怒而诸侯惧 一:一次
C.必有事焉,而勿正 正:预期
D.发于声,而后喻 喻:了解,明白
解析:B.一:一旦。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若宋人然 然:这样
B.太后曰:“然。” 然:是的,对的
C.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然:这样
D.汪然出涕曰 然:……的样子
解析:C.然:然而,表转折。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饿其体肤 体肤:偏义复词,偏在“体”
B.便可白公姥 公姥:偏义复词,偏在“姥”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出”
D.逼迫兼弟兄 弟兄:偏义复词,偏在“兄”
解析:C.出入:偏在“入”。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行”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行:做,做事
B.余嘉其能行古道 行:实行,推行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行为,品行
D.感吾生之行休 行:行走
解析:D.行:即将。
答案:D
6.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人恒过,然后能改 B.必先苦其心志
C.行拂乱其所为 D.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解析:A项为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为使动用法。
答案:A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有事焉,而勿正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B.女子之嫁也 往送之门
C.以其外之也 以顺为正者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征于色
解析:A.兼词,相当于“于此”/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B.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动词,相当于“到”。C.以:连词,相当于“因为”/介词,相当于“把”。D.于:都是介词,相当于“在”。
答案:D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衡于虑,而后作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C.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不耘苗者也 庖丁,解牛者也
解析:A.所以:都表方式,相当于“通过”“用来”。B.而后:表时间,“然后”/两个词语,而,却;后,以后。C.然后:都是“这样以后”的意思。D.者也:用法相同。者:……的人;也:表判断。
答案:B
9.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B.入则无法家拂士
C.困于心,衡于虑
D.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解析:A项,曾,同“增”;B项,拂,通“弼”,辅助;C项,衡,通“横”。
答案:D
10.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A.管夷吾举于士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舜发于畎亩之中
D.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解析:例句是判断句。A项是被动句;B项是判断句;C项是状语后置;D项是定语后置。
答案:B
11.下列对这篇课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气”。
B.要培养浩然之气,根本就是“集义”。只管“集义”,只管使自己做每一件事都合乎义,自然能养成那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C.真正的大丈夫在事业不成功、不能够实现自己志愿的时候,绝不为贫贱、富贵或权势的压力改变自己的志节操守,而充满浩然正气。
D.真正的大丈夫在面对人生的困苦忧患时都是不屈不挠,坦然处之,并把它们视为考验、历练自己的一笔可贵财富。
解析:D.“都是不屈不挠,坦然处之,并把它们视为考验、历练自己的一笔可贵财富”说法绝对化。
答案:D
12.补写下面的名句名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2)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3)________,________,而后作。
答案:(1)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困于心 衡于虑






PAGE



1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怵(cù)惕    恻(cè)隐   孺(rú)子
B.要(yào)誉 恶(wù)其声 羞恶(è)
C.外铄(shuò) 庶(shù)民 强(qiǎng)恕
D.荑(yí)稗 安宅(zhái) 荑稗(bài)
解析:A.怵:chù,B.要:yāo,D.荑:tí。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恶:憎恶
B.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伤害
C.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身:身体
D.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懂得
解析:C.身:自己。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C.意思是“……的地方”,其他各项都表示方式,“用来……方式、方法”。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之:助词,的
B.若火之始然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C.吾欲之南海 之:动词,到,往
D.填然鼓之 之:音节助词,不译
解析:A.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身而诚 反:返回
B.爱人不亲,反其仁 反:反省
C.则盍反其本矣 反:回到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反:反而
解析:A.反:反省。
答案:A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B.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C.义,人之正路也 D.万物皆备于我矣
解析:A项,古义:不是人。今义:不属于人应有的。B项,古义:在于。今义:①在于;②在意,介意。C项,古义:正确的道路。今义:比喻正当的生活道路或途径。D项,古今相同,万物。
答案:D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乐莫大焉 求仁莫近焉
B.知皆扩而充之矣 反身而诚
C.非恶其声而然也 若火之始然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卒之东郭墦间
解析:A.兼词,相当于“于此”。B.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假设关系。C.然:代词,相当于“这样”/然:通“燃”,燃烧。D.代词,相当于“它”/动词,相当于“到”。
答案:A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若火之始然 B.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D.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解析:A项,“然”通“燃”;B项,“要”通“徼”;C项,“内”通“纳”。
答案:D
9.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B.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C.知皆扩而充之矣 D.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解析:B.忍:形容词用作动词,对……忍心。A.运:动词使动用法,使……转动。C.充:动词使动用法,使……充实。D.熟: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成熟。
答案:B
1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B.万物皆备于我矣
C.恻隐之心,仁也 D.舜明于庶物
解析:C.判断句,其他三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C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11~14题。
孟子谓宋勾践【注】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注】 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语子游     游:游玩
B.人不知 知:了解
C.亦嚣嚣 嚣嚣:自得其乐的样子
D.修身见于世 见:出现
解析:A项,游:游说。
答案:A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C项,都是副词,就。A项,句末语气词,吗/介词,在。B项,代词,自己/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句末语气词,不译/兼词,于此。
答案:C
13.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孟子主张道德人格至上。不得志时一身正气,显达了利泽于民。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答案:(1)因此,士人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
(2)不得志时独自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参考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给你谈谈游说。人家了解我,我自得其乐;人家不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
宋勾践说:“怎样才能做到自得其乐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乐行仁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因此,士人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所以士人可保持住自我;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所以百姓不会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泽加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出现在世人面前。不得志时独自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PAGE



1









三 民为贵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jì)  粢(cì)盛   武王伐纣(zhòu)
B.弑(shì)君 走圹(kuànɡ) 獭(tǎ)驱鱼
C.溺(mì)水 谆(zhūn)谆 践(jiàn)暴
D.讴(ōu)歌 朝觐(jiàn) 讼(sònɡ)狱
解析:A.“粢”应读“zī”。C.“溺”应读“nì”。D.“觐”应读“jìn”。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粢盛:祭器内的谷物
B.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一夫:残暴的统治者
C.尧崩,三年之丧毕 崩:帝王死
D.仁言不如仁声 仁言:好听的话
解析:D.仁言:宣扬仁的言论。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天子位焉 践:登上,承袭
B.犹水之就下 就:走近,趋向
C.贼仁者谓之贼 贼:偷盗
D.使之主事而事治 治:治理得好
解析:C.贼:残害,伤害。
答案:C
4.下列句子加点的“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以:连词,以致
B.尧以天下与舜 以:介词,把
C.斧斤以时入山林 以:介词,在
D.木欣欣以向荣 以:连词,表修饰
解析:C.以:介词,按照。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欲无王 则虽欲长侍足下
B.以陷于死亡 寿毕,请以剑舞
C.所欲与之聚之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而居尧之宫 有怠而欲出者
解析:A.虽:连词,相当于“即使”。B.以:连词,相当于“以致”/介词,相当于“用”。C.与:介词,相当于“替”/连词,相当于“和”。D.而:介词,相当于“如果”/连词,相当于“并且”。
答案:A
6.比较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与之,人与之 ②蜩与学鸠笑之
③不能使天与之天下 ④所欲与之聚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动词,亲附,帮助;②连词,和;③动词,给予;④介词,为,替。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天与之,人与之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①得天下有道 ②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C.①祭祀以时 ②以行与事示之者
D.①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②而居尧之宫
解析:A项,①②都是“动词,亲附、帮助”的意思。B项,①动词,得到;②动词,能够。C项,①介词,按照;②介词,拿,用。D项,①连词,表顺承,就;②连词,表假设,如果。
答案:A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B.夫然后之中国
C.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D.牺牲既成
解析:C项,不是古今异义词。A项,死亡,古义:被诛杀或者逃亡。今义:死,失去生命。B项,中国,古义,古人称中原地区为中国,这里指国都。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D项,牺牲,古义:用来祭祀社稷的牲畜。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答案:C
9.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丛驱爵者 爵:通“雀”,鸟雀
B.苟为不畜 畜:通“蓄”,积聚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勿”,没有
D.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有:通“又”
解析:C.“无”通“毋”,不要。
答案:C
10.下列句子的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天下诸侯朝觐者 B.诸侯能荐人于天子
C.蚓无爪牙之利 D.求人可使报秦者
解析:B.状语后置句,其他各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B
11.下列对这篇课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有一个简单、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民为贵”。在我国古代,孟子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很有震撼性的。
B.选文二谈论的是“汤放桀,武王伐纣”的性质问题,孟子的目的是借此进一步说明了“民贵君轻”道理。
C.孟子说夏桀殷纣贼害仁义,所以是独夫,所以可杀,跟“民为贵”的思想正是息息相通的。因为践履仁义是赢得民心的根本,所以桀纣贼害仁义便使他们丧失了民心,终至丧失了天下。这样,说天子贼害仁义就可杀,就有了天子丧失民心就可杀的意思了。在这里,“民为贵”的思想表现得非常有力。
D.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解析:B.“孟子的目的是借此进一步说明了‘民贵君轻’道理”,说法绝对化。说明“民贵君轻”道理并不一定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答案:B






PAGE



4









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庶几(jī)  羽旄(máo)   麋(mí)鹿
B.春省(shěng)耕 角(jué)招 灵囿(yòu)
C.濯(zhuó)濯 与民偕(xié)乐 不给(jǐ)
D.琅邪(yá) 民乃作慝(tè) 徵(zhǐ)招
解析:B.“省”应读为“xǐng”。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贤者虽有此   虽:虽然
B.遵海而南 遵:沿着
C.放于琅邪 放:至
D.今王鼓乐于此 今:如果
解析:A.虽:即使。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见”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暴见孟子 见:拜见
B.居有日,扁鹊复见 见:接见
C.暴见于王 见:召见
D.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被
解析:B.见:进见。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观”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见臣列观 观:建筑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景物,景象
C.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观:观察
D.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观:看
解析:C.观:游览。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发”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发:发动
B.豹即发民凿十二渠 发:征发
C.主人忘归客不发 发:出发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开仓赈济
解析:A.发:打开粮仓赈济。
答案:A
6.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则齐国其庶几乎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B.①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②惟君所行也
C.①暴未有以对也 ②孟子对曰
D.①贤者亦乐此乎 ②乐酒无厌谓之亡
解析:A项,①近似、差不多;②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B项,①名词,行为;②动词,做。C项,①②都是动词,回答。D项,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②动词,喜欢。
答案:C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暴未有以对也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B.惟兄嫂是依 财用于是乎出
C.予及女偕亡 不及卢家有莫愁
D.王变乎色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解析:A.连词,相当于“来,用来”。B.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相当于“此”。C.及:连词,相当于“与”/动词,相当于“比得上”。D.乎:助词,无实义/介词,相当于“于”。
答案:A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王田猎于此 B.畜君何尤
C.时日害丧 D.经始勿亟
解析:A项,“田”通“畋”;B项,“畜”通“慉”;C项,“害”通“曷”。
答案:D
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述职者,述所职也
A.乐酒无厌谓之亡 B.庶民子来
C.贤者而后乐此 D.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解析:例句,职;名词用作动词,履行职守。A项,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B项,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C项,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D项,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答案:A
10.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A.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B.今王鼓乐于此
C.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D.从兽无厌谓之荒
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状语后置。A项是宾语前置,C、D两项是判断句。
答案:B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表现“与民同乐”的一组是(  )
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③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④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⑤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⑥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⑤属于“独乐”的一类,②③④⑥属于“与民同乐”的一类。
答案:B
1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抓住齐王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B.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比喻,用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C.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敬仰他。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对比,很有说服力。
解析:C.原因解说不当。
答案:C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2)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答案:(1)我们王或许没病没灾的吧,要不怎么能打猎呢?
(2)以百姓的忧苦为忧苦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为忧苦。






PAGE



1









五 人和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亲戚畔(pàn)之   吾惛(hūn) 颁(bān)白者
B.庠(xiáng)序之教 商贾(gǔ) 衣(yī)帛食肉
C.畜(xù)妻子 罔(wǎng)民 盍(hé)反其本矣
D.不赡(shàn) 放辟(pì) 邪侈(chǐ)
解析:B.“衣”应读为“yì”。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委:委托
B.于禽兽又何难焉 难:诘责,计较
C.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惛:糊涂,不明白
D.孰能御之 御:抵挡
解析:A.委:丢弃,抛弃。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若所忧则有之 乃若:至于
B.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若夫:至于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和
D.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于是:比这
解析:C.以及:把它推广到。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疾”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痛恨
B.因往相田得疾 疾:疾病
C.苦吟疾书 疾:写作
D.声非加疾也 疾:强
解析:C.疾:快速。
答案:C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行军用兵之道
B.仁者爱人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以御于家邦 汝是大家子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
解析:A.兵器/军队;B.爱护/吝惜;C.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家族、家庭;D.痛恨。
答案:D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A项,第一个“老”和第一个“幼”,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爱护”,第二、三个“老”和“幼”,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孩子”;B项,刑,名词用作动词,做楷模;C项,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答案:D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以仁存心 其待我以横逆
B.君子所以异于人者 生于今而志乎古
C.寡助之至 夫日月之有蚀
D.皆反求诸己 或取诸怀抱
解析:D.都是兼词,之于。A.以:介词,相当于“在”/介词,相当于“用”。B.于:介词,相当于“和”/介词,相当于“在”。C.之:动词,相当于“到”/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D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城非不高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皆欲赴诉于王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解析:C.状语后置句,其他各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C
9.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亡:通“无”,没有
B.其横逆由是也 由:通“犹”,尚且
C.刑于寡妻 刑:通“型”,榜样
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道路
解析:C.“刑”通“型”,树立榜样。
答案:C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D.君子以仁存心
解析:A项,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B项,古义:把……推广到……。今义:并列连词,用以连接并列的词或短语。C项,古义:……之后,跟着(接着)……。今义:连词,上文表原因、方法等,下文表结果、目的等。D项,古今义同,居心,用心。
答案:D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1~13题。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固若金汤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江山险固,沃野千里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蔺相如固止之
解析:B项中的“固”与例句中的“固”都是“坚固”之意。A项,使……坚固;C项,顽固;D项,坚决。
答案:B
1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舜,人也
D.则君子必自反也
解析:D项是宾语前置句,A、B、C三项都是判断句。
答案:D
1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阐明了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这样就高度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B.孟子从实际战争结果和政治道理两方面来论证观点,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C.孟子的论辩采用对比手法,以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进行对比,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论证很有说服力。
D.孟子认为:只要天下人都顺从了,再去攻打那些不顺从的,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解析:D项理解有误。孟子的观点是得道(施行仁政),就会无敌于天下。
答案:D







PAGE



1









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鸡豚(tún) 孝悌(dì)     施(shī)施从外来
B.数罟(cù) 洿池(wū) 处(chǔ)室
C.弃甲曳(yè)兵 涂有饿莩(piǎo) 颁(bān)白
D.餍(yàn)酒肉 月攘(rǎng)一鸡 浡(bó)然兴之
解析:A.“悌”应读为“tì”,“施”应读为“yí”。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发”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开仓赈粮
B.留恋处,兰舟催发 发:出发
C.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发:焕发
D.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发现
解析:D.发:打开。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顾”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顾而之他 顾:环视
B.三顾茅庐 顾:拜访
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难道
D.终已不顾 顾:顾及
解析:D.顾:回头。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作”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油然作云 作:制作
B.昼夜勤作息 作:劳作
C.作《师说》以贻之 作:写作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制造
解析:A.作:兴起、发动。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卒”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然问曰 卒:突然
B.率疲弊之卒 卒:士兵
C.卒廷见相如 卒:终于
D.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快速
解析:D.卒:同“猝”,仓促。
答案:D
6.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所仰望而终身也
解析:B项,古今义相同。A项,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连用,表示同意、认可。C项,古义:供养活着的家人。今义:保养身体。D项,古义:依靠、指望。今义:①抬头向上看;②敬仰而有所期望。
答案:B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尽心焉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焉
B.寡人之于国也 则移其民于河东
C.王好战,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D.王道之始也 卒之东郭墦间
解析:A.语气助词,相当于“了”。B.于:介词,相当于“对于”/介词,相当于“到”。C.以:介词,相当于“用”/介词,相当于“按”。D.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动词,相当于“到”。
答案:A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C.然而不王者 D.卒然问曰
解析:A项,“涂”通“途”,“莩”通“殍”;B项,“蚤”通“早”,“施”通“迤”;D项,“卒”通“猝”。
答案:C
9.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养生丧死无憾也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填然鼓之
解析:B.死:动词用作名词,死的人。A.衣:名词用作动词,穿。C.名词用作动词,种植。D.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东面:面向东
B.徯我后,后来其苏 后:后面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 伐:攻打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动词,扩充一倍
解析:B.“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
答案:B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解析: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宣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各国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老百姓错误的看法,“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答案:A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2)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答案:(1)他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
(2)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
参考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信任商汤,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他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攻打您了。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