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非攻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园圃(pǔ) 誉(yù)之 攘(rǎng)人鸡豚
B.衣裘(qiú) 栏厩(jiù) 攘人犬豕(shǐ)
C.兹(zī)甚 不辜(gū) 扡(tuō)其衣裘
D.遗(wèi)后世 弗(fú)知非 窃(qiè)其桃李
解析:D.“遗”应读为yí。
答案:D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取戈剑者 取:拿
B.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得:能够
C.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遗:送给
D.以亏人自利也 亏:损害
解析:A.取:夺取;B.得:抓获;C.遗:遗留。
答案:D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攘:窃取
B.至杀不辜人也 辜:清白
C.情不知其不义也 情:确实,的确
D.多尝苦曰甘 甘:甜
解析:B项,辜:罪。
答案: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C.赵王鼓瑟,秦御史书曰。
D.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解析:例句与C都当“写”讲,A.书本知识,B.书信,D.国书。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D.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解析:A.非常:古,意外变故/今,程度副词。B.细说:古,小人搬弄的是非/今,详细地说明。D.从而:古,跟从并且/今,连词。
答案:C
6.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众闻则非之 B.以亏人自利也
C.从而誉之 D.隆礼尊贤而王
解析:B.“亏”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活用作动词。
答案:B
7.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B.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从而誉之,谓之义
解析:C.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省略句。
答案:C
8.下列句子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人园圃,(一人)窃其桃李。
B.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君子)则弗知非。
C.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D.(越王)教驯其臣,(士)私令人焚舟失火。
解析:D项应为:(越王)教驯其臣,(越王)私令人焚舟失火。
答案:D
9.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不仁兹甚 兹:通“滋”,更加
B.扡其衣裘 扡:同“拖”,强夺
C.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 辩:通“辨”,辨析
D.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县:通“悬”,倒悬
解析:C.辩:通“辨”,区别。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以“非攻”为教义之一种,其义从兼爱直接演出。其时军国主义渐昌,说者或以为国际道德与个人道德不同,为国家利益起见,用任何恶辣手段皆无所不可。墨子根本反对此说。“非攻”此论给了近代褊狭的爱国主义当头一棒,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B.墨子运用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步步推理,揭露了“攻国者”所谓的“义”,实质是“大不义”“最不义”,借此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态度。
C.为了辨明侵略之不义,本文并不进行义正辞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
D.本文采取了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阶进式,步步深入,环环紧扣,显示出所向披靡的逻辑力量。另外,文辞注重修饰,所举事例至为浅近,重在以情感人,这几点也都表现出《墨子》意质而语显的特殊文风。
解析:D项,表述有误,应为“另外,文辞不加修饰,所举事例至为浅近,重在以理服人”。
答案:D
11.请用斜线(/)给下列文句断句。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墨子·尚贤》
答案: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3)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4)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答案:(1)至于偷人家的狗、大猪、鸡、小猪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人家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去偷桃子、李子。
(2)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就更大。
(3)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那如何解释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代呢?
(4)现在做小的错事,就知道去指责他。
PAGE
4
三 尚贤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射御(yù) 誉(yù)之 社稷(jì)
B.所恃(shì) 闳(hóng)夭 承嗣(sì)
C.庖(bāo)厨 工肆(sì) 罝(jū)罔
D.譬(pì)若 不辟(bì)疏 逮(dài)至
解析:C.“庖”应读为páo。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众贤之术 术:方法
B.以劳殿赏 殿:宫殿
C.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嗣:继承
D.美章而恶不生 章:通“彰”,明显,显著
解析:B.殿:评定。
答案:B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
B.贤士不可不举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解析:A、C、D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是被动句。
答案:B
4.下列句子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
B.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C.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D.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解析:A.应为“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
答案:A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者乎
B.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C.列德而尚贤 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
D.近者闻之 今者王公大人……
解析:A.乎:介词,相当于“于”/语气助词,相当于“呢”。B.然:代词,相当于“这样”/连词,相当于“但是”。C.而:连词,表并列关系。D.者:代词,相当于“……的人”/助词,表停顿,无实义。
答案:C
6.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A.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B.今上举义不辟远
C.欲洁其身
D.必将富之贵之
解析:B.远:形容词用作名词,关系疏远的人。A.众: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众。C.洁: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洁。D.富: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富。
答案:B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四鄙之萌人闻之
B.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今上举义不辟远
解析:A项,“萌”通“氓”;B项,“尚”通“倘”;D项,“辟”通“避”。
答案:C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墨子“尚贤”主张的一组是( )
①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②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③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④始我所恃者富贵也 ⑤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 ⑥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解析:④是富贵者所说的话。⑤是为政者因为没有“尚贤事能”,而未能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答案: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要国家富有、人民众多、刑罚政治治理得好,可是实际上往往是完全失去了治理国家者想要的,而得到了他们讨厌的。主观追求和实际结果有如此之大的差距,根本原因就是没能“尚贤事能”。
B.国家德才兼备的士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德才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德才兼备的士是国家治乱的根本。所以在高位治理国家的人,他的最紧要的事情必定在于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
C.国家要是想要拥有众多的善于射箭驾车的士,就必定会使善于射箭驾车的士富贵,敬重他们,称赞他们。这样国家就必然可以拥有众多的善于射箭驾车的士了,而得到这些驾御之士正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D.孟子认为士是用来作辅佐和接班人的,得到了士,那么智谋方面就不会困穷,身体方面就不会劳苦,名声树立而功业成就,美好的彰显而丑恶的不产生。总之,得士有种种好处。
解析:C.原文中有“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曲解句意。
答案:C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2)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3)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答案:(1)现在王公大人等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要国家富有,人民众多,刑罚政治治理得好。
(2)起初我仗恃的是跟君王关系亲密,现在君王举用有义的人,不避贫穷低贱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能不行义。
(3)所以在高位的人的紧要的事情,必定在于使有才有德的人众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墨子·公输》)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子墨子起,再拜 再:两次
B.义不杀少而杀众 义:道理
C.荆之地方五千里 方:方圆
D.为与此同类 类:种类
解析:B项,“义”为动词,意思是“坚持正义”。
答案:B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2)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答案:(1)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
(2)抛弃自己的好饭好菜,看见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窃它——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参考译文:
墨子起来,拜了两拜,说:“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剩余,可是在人口方面不足。如今去杀害不足的民众,却争夺自己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谏诤,不能说是忠诚。谏诤却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坚持道义,不杀少数人却杀多数的,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拜见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抛弃自己装饰华美的车,看到邻居有破车,就想要偷窃它;抛弃自己华丽的衣服,看到邻居有粗布衣服,就想要偷窃它;抛弃自己的好饭好菜,看到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窃它——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回答说:“这种人一定是有偷窃病了。”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像装饰华美的车与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泽,这里满是犀、兕、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就像人们所说的没有雉兔鲋鱼的地方,这就像好饭好菜与糟糠相比。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梓树、黄楩树、樟树;宋国没有多余的木材,这就像华丽的衣服与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舍文轩窃敝舆之类的行为属于同类。”
PAGE
1
一 兼爱
课时跟踪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不惮(dān) 比期(qī)年 韦(wéi)以带剑
B.相篡(cuàn) 黧(lí)黑 牂(zāng)羊之裘
C.焚(fén)舟 苟君说(yuè)之 练帛(bó)之冠
D.胁(xié)息 少食恶(è)衣 贵必敖(ào)贱
解析:A.“惮”应读为dàn,“期”应读为jī。
答案:A
2.下列加点字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诈必欺愚 愚:敦厚
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非:反对
C.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故:原因
D.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比:等到
解析:C.故:事情。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独”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诸侯独知爱其国 独:独自
B.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独:独自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难道
D.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独:唯独
解析:A.独:唯独,只。
答案:A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B.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C.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若苟君说之
D.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兵精足用
解析:A.均为等到。B.只是/特地;C.像/如果;D.因为/物资。
答案:A
5.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 B.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C.越王击金而退之 D.胁息然后带
解析:C项为使动用法。A、B、D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C
6.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A.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C项“所以”与例句同,可解释为:“用来……的”,“拿来……的”。其余几项都是“……的原因”。
答案:C
7.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贵必敖贱 敖:通“傲”,轻视
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以:通“已”,已经
C.破碎乱行 碎:通“萃”,聚集
D.教驯其臣 驯:通“训”,训诫
解析:D.驯:通“训”,训练。
答案:D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B.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
C.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D.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解析:A.破碎:古,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今,破成碎块。C.虽然:古,虽是这样;今,连词。D.从而:古,跟从来;今,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答案:B
9.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以为莫己若者 B.何以易之
C.此何难之有 D.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解析:D.定语后置句。A、B、C属宾语前置句。
答案: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言曰……”,“子”是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文章开篇,墨子先说明什么是仁人的事业,就是为天下人兴办有利的方面、好的方面,除去有害的方面、不好的方面。
B.既然知道了对天下人有害的方面,就应当进一步考察一下这些方面产生的原因。墨子下结论说: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它们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人跟人不相爱,但是有仁德的人除外。
C.知道了对天下人有害的方面,也知道了这些方面产生的根源,那么拿什么改变它呢?墨子说:“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D.这篇文章借一个个问题或不同意见推进、展开,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条理井然,显示了先秦诸子论说文的进步。
解析:B.“但是有仁德的人除外”不合原义,应为“有仁德的人反对它”。
答案:B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2)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3)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4)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答案:(1)仁人拿来作为自己的事业的,一定是为天下人兴办有利的方面、好的方面,为天下人除去有害的方面、坏的方面,仁人就是拿这作为自己的事业的。
(2)全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力量大的就一定会控制力量小的,人多的就一定会抢夺人少的,富有的就一定会欺负贫穷的,地位高的就一定会轻视地位低的,不诚实的就一定会欺骗敦厚的。
(3)可以使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不发生的原因,是产生于互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称赞它。
(4)只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孟子·滕文公上》)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吾固愿见 固:本来
B.病愈,我且往见 且:将要
C.不直,则道不见 直:直截了当,简洁明了
D.夷子思以易天下 易:交换,交易
解析:D项,“易”的意思是“改变”。
答案:D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②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答案:①然而夷子却厚葬自己的父母,那是用他自己所鄙薄的方式来对待双亲。
②按儒家的学说,“古代的圣人(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初生的婴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对人的爱是不分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起来是从自己的父母开始。
参考译文:
墨家学说的信奉者夷之,通过徐辟的关系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相见,但我现在有病,等病好了,我将去拜见他,夷先生就不必来了吧!”
过了一些时候,夷之又要求拜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就可以会见了。如果不直话直说,真理就不能显现,我就照直说吧。我听说夷先生是墨子的信徒,墨家办理丧事,以简单为原则。夷先生以此变革天下的风俗,难道是认为不这样做就不足以显示高贵?然而夷子却厚葬自己的父母,那是用他自己所鄙薄的方式来对待双亲。”
徐辟把这话转告给夷子。
夷子说:“按儒家的学说,‘古代的圣人(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初生的婴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对人的爱是不分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起来是从自己的父母开始。”
PAGE
1
(共56张PPT)
二 非攻
自主学习、边读边练
课前基础预练
合作互动 彰幽显微
课堂互动探究
日积月累 铸炼文笔
课后写作积累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共64张PPT)
三 尚贤
自主学习、边读边练
课前基础预练
合作互动 彰幽显微
课堂互动探究
日积月累 铸炼文笔
课后写作积累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共66张PPT)
一 兼爱
自主学习、边读边练
课前基础预练
合作互动 彰幽显微
课堂互动探究
日积月累 铸炼文笔
课后写作积累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