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支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支架的结构特征。
2、 知道支架的结构、型材、链接是支架的重要特征。
3、 认识支架中不同形状的不同特征及不同作用,理解生活中的设计的根据。
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支架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所学的支架的结构特征,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支架。
设计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时间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
为此,我设计的《支架》从课程实践性角度出发,对以往的课堂探究活动进行课科学实践性活动的改变和再设计。
通过对支架结构的认识,提供一定的材料给学生进行支架设计,并着重在交流、评价中对支架的可行性、结构特征、缺点指明、完善改进中相互评议,相互合作,让支架模型设计转化为实际产品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并对支架的其他特征进行一定的了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科学设计的方法及过程。
教学准备:三脚架、铁夹、硬板纸、纸棒、透明胶、铁丝、橡皮筋、纸杯、橡皮泥、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认识支架特征。
1、 通过人字梯、置物架、三脚架认识支架的概念。
揭题:支架:起支撑作用的构架。
2、 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起支撑作用的构架?
(自己说一部分,教师展示一部分)
3、比较这些支架,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各种支架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内部 材料
三角形 整体 支撑对象
与被支撑物体或桌面 作用
连接方式
4 支架结构中为什么大量使用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进行原理分析。
5、 支架结构中还有哪些形状?
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6、 如何让不稳定的四边形变得稳定?
增加斜杆,利用斜杆的推拉作用,增加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演示实验)
二、利用所学,设计、制作支架模型。
1、提出做支架的要求:
材料:铁夹、硬板纸、纸棒、透明胶、铁丝、橡皮筋、纸杯、橡皮泥
要求:利用所学的支架结构特点,为某种需要被支撑的物品设计一个支架模型。
2、 交流、展示、评价、建议。
此外还可以从考虑收纳、测试修正、改进意见、功能结构、美观度进行建议。
三、认识支架的应用。
1、支架的应用:大型场馆、小型设计
2、感知菱形的收缩性运用。
3、感知支架中型材创新、链接要求、对称性。
4、感知支架结构的综合运用。
5、总结鼓励学生多运用所学,设计更好的支架服务生活。
板书设计:
支架
起支撑作用的构架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内部 材料
三角形 整体 支撑对象
(稳定) 与被支撑物体或桌面 作用
连接方式
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增加斜杆(推、拉)
不稳定 稳定
增加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