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欣赏--走近海南传统建筑》教学设计
海口市第一中学 郭勇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典型结构的欣赏,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2.能力目标:
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海南传统建筑结构的探究,能够从文化和技术两个角度对海南传统建筑及其结构的欣赏,感受海南传统建筑结构的美,体验其独特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了解海南特有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典型结构的欣赏》是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四节(江苏版)的内容。虽然教材选定的赵州桥,岳阳楼,蛋形椅等结构比较经典,但这些结构案例却离我们较远,学生对这些结构也相对陌生,资料也很少,只是仅仅通过文字和一两张图片作了简单的介绍,很难做到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欣赏的兴趣,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我们身边熟悉的案例出发,寻求他们感兴趣的结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欣赏结构。所以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海南传统建筑的探索,引导学生赏析具有海南特色的典型人文意义的结构,体验其独特的魅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培养学生学习了解海南特有的文化兴趣,拓展学生对结构设计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评价,在以后的设计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语文、历史、美术课中已学习了有关经典结构方面的知识,加上前三节的学习,对结构设计作品欣赏有比较好的基础,但大多数都是零散、片面的,不系统的,若要做到自主探究、欣赏还是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进行师生互动,通过讨论、探究、师生互动、观看图片作品等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了解南特有的人文文化,形成欣赏角度,加深对结构的理解,丰富设计的内涵。
四、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
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更多的相关图片、资料制作成电子课件,以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来自各种不同的结构的赏析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技术与结构的关系,文化、技术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难点:学生能从技术、文化等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的设计案例,并在自己以后的设计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并理解掌握赏析视角
1、提问:提到传统建筑你们想到的是那些建筑?
是想到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还是唯美的苏州园林?似乎很少有人能想到海南的传统建筑呢?海南的建筑总是给我们一种感觉,缺少根的跟的感觉。确实,海南的传统建筑不像紫禁城般雍容华贵,也不像苏州园林般娇小美丽,更没有其他建筑般长寿,但它对于海南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在这些建筑中,记录了海南的历史,见证了海南的发展。这节课我们就结合结构欣赏一同来探究海南传统建筑。
(展示紫禁城、苏州园林与海南传统建筑图片的对比,突出强烈的视觉感,引入课堂)
2、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两者的统一上。古今中外许多能工巧匠把结构的功能和形式恰当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些经典的结构,那么在赏析这些结构设计作品,可从哪些角度进行?
引导学生回答(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技术的角度包含哪些方面?(结构的使用功能的实现,结构的稳固耐用,结构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成都等)
文化的角度包含哪些方面?(结构的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民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等)
3、课文只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进行了评价元素的列举,同学们是否能想出更多的评价角度和评价元素?
(政治、经济、教育等评价角度。)
(二) 探究与欣赏---海南传统建筑
海南传统建筑的源头可以从三个方面追溯。
1、 原本的生态源头
思考、①海南原住居民是谁?
②观察照片,建筑造型像什么?
海南是中国的热带岛屿,特有的风、水等自然元素与原住居民的能动性经过漫长历史的融合,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和独特的建筑形式,在我们海南岛上,有一些人以船为家,只不过,他们不是生活在水上,而生活在陆地;房屋也不是船,而呈船形,这就是黎族人有名的"船形屋"。
船形屋又可称"船形茅屋",黎语称之为"布隆亭竿"或者"布隆篝峦",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住宅类型。船形屋作为黎族文化的一部分,由于过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形式较为纯朴,它的外形象一条被高架起来的船,门外有船头(晒台),室内间隔象船舱,整座房子用木柱支撑,离地面1.5—2米左右,用竹片和滕条编成架空地板,靠小梯上下。明代《海槎余录》载:“凡深黎村,男女众多,必伐长木,两头搭屋各数间,上复以草,中剖竹,下横上直,平铺如楼板,其下则虚焉。登涉必用梯,其俗呼曰‘栏房’”。 黎族民居船形屋,亦属于干栏式住宅之一种。那么这种民居形式是怎样来的呢?
关于它的历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说,古时海南岛上没有人烟。大禹坐天下时,南海有一个俚国,国王有个叫丹雅的公主。她嫁了三个丈夫,三个丈夫先后都死了。相师传言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在国国王,一时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纷纷请求处死丹雅公主。此时,丹雅公主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下手,便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清里,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以及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在船上。丹雅公主养的一条小黄狗也跟上船,小船在风中飘入了茫茫大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历尽劫难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了。她看到了远处的高山峻岭,也看到了成群的猴子无忧无虑的穿行于林间,所有的忧郁和恐惧一下子消失了。在饱餐了野兔和鸟蛋之后,丹雅公主在这个茺岛定居下来。
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丹雅公主在海滩边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白天,她带着小黄狗上山打野兽,采野果;晚上睡在这船屋里,小黄狗忠实地守在门口。后来,船板烂了,她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雏形。(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赏析,传说寄托了黎族人民对先人的怀念,反映出了时代特点、生存环境等)
展示船形屋结构图片结合课文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对船形屋进行赏析。
①、船形屋的骨架由竹木构成,较为原始和简单.构件搭接处,均使用藤枝或野麻缚扎缠紧, 有些柱子上部还插有小木杆称“柱鼻子”便于缚扎。结构各个构件连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增强房屋的稳定性和抵御台风的能力,同时也达到了结构构造与美观的统一。
(从技术角度引导学生从材料的使用、连接方式、强度及稳定性等方面赏析)
②、船形屋的屋顶,常用茅草作盖. 用竹片将茅草编夹成120厘米长、60厘米宽、2厘米左右厚的草排,以之盖顶。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正是由于具有这些优点,才得以世代流传下来。黎族房屋的屋顶,常用茅草作盖。
(从生产力水平、环境、材料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③、船形屋的墙身有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椰树墙等几种,不设窗户,对头开门,前门屋脊伸展二至三米。
这是海南黎族人民针对高温、多雨、潮湿及毒蛇虫蚁多的特点,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明的可防风避雨,防避烟瘴和毒虫野兽侵袭的建筑式样。
(从文化角度引导学生从黎族人民生活的时代、环境以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分析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建筑形式?不设窗户,对头开门,前门屋脊伸展二至三米。)
后来由于受汉族影响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同,黎族房屋的形式和使用的材料也随着发生变化。
2、是中原文明在海南的遗存----琼北传统砖木结构建筑。
历史上中原文明不断的进入海南岛,也有许多在海南扎下根来。这种文明在真正的中原因为朝代变更,战乱,其他民族入侵等原因已经不存在了,但在海南却保留下来。中原文明的进入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建筑特色。
海南自汉设郡以来,隋、唐、宋历代从福建、广东和中原等地被贬或别的原因移居“崖州”的官员主要居住在地理位置较为平整的琼北羊山地区。(有史可考,曾定居该地的官员有20多位,其中包括唐丞相韦执谊,唐太常寺卿王震,宋琼州知府周仁浚,宋翰林学士周秀梅等人。长期以来该地一直都是琼州、府、县治所在地,为海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这些移居海南的汉族官员在当初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时,一方面要保持名门望族的身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对内地传统的建筑式样从材料上进行调整,选取当地出产的火山石为建筑材料。琼北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建筑艺术多元化的特点,它和黎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以及南洋式建筑一起成为海南本土建筑的组成部分,为海南重要的文化遗产。
琼北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在海南具有代表性的是:海口市琼山区苍东村;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儒豪村;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荣堂村;海口市遵谭镇坊门 村;海口市龙塘镇文彩村;海口市龙泉镇的杨亭东村;海口市石山镇的玉库村等。琼北有许多像儒豪村这样的古村落,他们多以“儒”、“道”、“美”、“雅”、“读”字命名,就是当时文化最集中的体现。考其究,这里因为是历代文人墨客及被流放琼崖官员上岛之后的必经之路。 (文化的角度)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对船形屋进行赏析。
①房屋的造型像什么?
②建造这些建筑是用什么材料?一切都是用火山石做原材料。
③从磨平砌成的墙体的图片引出其代表的意义?代表的是一种富有。
“看看屋墙,就能知道屋主人的贫富。”在琼北的这些古村落中若你发现有些石屋外墙雕得平整光滑,石头结合得几乎没有缝隙,那定是有钱人家的房子了,当地人叫它“四面光”;而有些房子外墙石头就粗糙许多,石间甚至还有可以透光的缝隙,那是出不起工钱穷人家。
展示房屋结构图片,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欣赏。
⑴ 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房屋的骨架 房屋主体为柱、梁、檩条、椽子等。立柱下有几何、圆形及瓶形石基,屋脊为我国传统建筑的式样。这是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⑵、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琼北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①、富有装饰性
屋内外随处可见的雕梁画栋,栋柱之上,架有金字架,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若刻有梅花代表高洁,刻有海棠则代表富贵,刻有双钱图案则代表钱财,刻有麒麟则代表多子……由此可见,建筑的每个图案装饰都有它自身的寓意,实际上也是人们的感情寄托。
②、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目的是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连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⑶、连接方式及工艺、材料.
构件多是菠萝蜜格木,采用榫卯连接方式,无钉。榫卯是一种比绳索扎缚更加直接,也更加高级的嵌接技术,早在公元前五千年(河姆渡文化)已经开始出现,至今已有六七千年了。榫卯技术在宋代达到颠峰,一整栋大型宫殿成千上万的构件,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实在非常了不起。
琼北的传统建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建筑艺术多元化的特点,它们和黎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以及南洋式建筑一起成为海南本土建筑的组成部分,为海南重要的文化遗产。
3、 南洋文化---城市符号:骑楼
骑楼是指楼房前半部分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远远看去,形似湘西吊脚楼。骑楼建筑是海南最具南洋式建筑风格的传统建筑之一,可看成是干栏式建筑的延伸与发展。其建筑式样主要分布于归侨、侨眷集中的文昌、琼海、万宁、海口等地。海口的得胜沙、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和新华南路等地是骑楼最为集中的地方。骑楼给人的亲切,似乎是天然的,它的魅力在哪里呢?
⑴、中西合璧的南洋风格(展示图片并赏析)
海口的骑楼主要是在东南亚的“番客”(归国华侨)的杰作,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当时从东南亚归来的华侨纷纷建铺经商,商人诚信的品质,使他们的铺子沿袭了明清时期的“长廊”风格,是为骑楼,尽量给顾客一个舒适的环境。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让骑楼在建筑设计的汰选中得到承续,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南方各地流传开来。同时,骑楼也契合了华侨在南洋见到的重视门廊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但海口骑楼借鉴的多一些的,其实是装饰风格。比如屋脊的山花,圆拱形窗和穹雕等,一般采用坚挺而华丽的装饰辞藻。不过具体的形象元素却多数是东方的山水、花鸟或人物,有的几幅还组成连环画,或诉说创业故事,或寄寓吉祥,边框一般采用传统的万字格。有的柱体使用西式的虫迹饰纹或浮凿毛石,二楼以上的窗户则用链状饰纹予以统一。据说有的花砖,镂刻一匹竟需要三个月。一座骑楼如果用五十匹这样的花砖,那需要多少钱呢?骑楼下的空间不高,因为它屏弃了巴洛克风格以宏伟门柱廊挤压与顶楼之间比例的处理方式,再次体现了实用性的商业原则,而不是夸张失重的宗教原则。
⑵、几百年商魂的沉淀
最初设计骑楼的火花是如何闪现的?南方天气诡异,刮风下雨无常,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形也司空见惯。想必在几百年前,某个铺子的掌柜一定经常看见顾客要么被毒阳晒得匆匆赶路,要么被骤雨淋得四处躲藏,商品买卖的效率很低。他为此深感苦恼,直到他想到了骑楼——为什么不把铺子虚出一部分空间,让顾客不受日晒雨淋的困扰而安心选购呢?当时,他一定象原始人发现了火一样兴奋。这朵火花的闪现,蕴藏在最初的商业气息,骑楼的历史也也是一部海口的商业中心形成史。
不管是黎族的船形屋、琼北传统砖木结构建筑还是骑楼,也不管他们的形式如何,功能如何,它们都反映出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民族、习俗方面等特征,具有自己的特点。
(三)思考、讨论 你认为今天海南城市的现代建筑是否应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欣赏欧洲滨海城市建筑图片,引导学生结合黎族的船型屋、琼北砖木结构建筑、骑楼案例,从生态环境、建筑材料的使用、功能、造型、色彩等方面讨论。)
海南现代建筑应努力探索海南的地域文化和热带海岛风情特色,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塑造了具有海南地方特色建筑。如
1、建筑与生态环境要相结合.尤其是建筑的环境绿化设计应成为海南建筑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2、借鉴骑楼特点,建筑设计应留有可供行人行走时避风雨、防日晒的街道,并留出绿化用地和停车位。创造出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
3、建筑的造型要突出海南热带风情和滨海特色,不求大,不求洋,不求古,而是要突出自己个性特点,反映海南热带风情和滨海特色.
色彩:红色?还是蓝色?…….
七、教学反思
1、教材选定的赵州桥,岳阳楼,蛋形椅等结构案例比较经典,但这些结构案例却离我们较远,学生对这些结构也相对陌生,很难做到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欣赏的兴趣,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我们身边熟悉的案例出发,寻求他们感兴趣的、有代表性的结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欣赏结构。
2、本节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而且资料的获取也非常困难,教师要在上课前要搜集相关的资料,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3、要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图片将抽象具体化,给学生带来真正美的感受,体验海南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了解海南特有文化的兴趣。
【点评】郭勇老师的《结构欣赏—走近海南传统建筑》教学设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通过对典型结构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观察结构的实用性和美。
这节课能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结构作为切入点,在“用教材教”上有所突破,对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处理,充分体现了老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通过对海南传统建筑结构的探究,让学生感受海南传统建筑结构的美,体验其独特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了解海南特有文化的兴趣。本节课教学媒体和资源运用得当,通过相关图片、资料制作成的电子课件,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不同结构的赏析能力。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