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测试:第二章 专题三 常见的化学反应(试题和答案没有分开)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测试:第二章 专题三 常见的化学反应(试题和答案没有分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4-01 11:2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三 常见的化学反应[学生用书B20]
类型之一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绿色化学”要求工业生产尽可能不产生废物,即实现“废物零排放”。下列反应类型最容易实现“零排放”的是( A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化学反应类型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除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外,第五种是燃烧反应,即一种物质快速结合氧气生成一种或多种氧化物的反应。下列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燃烧反应的是( A )
A.S+O2SO2
B.CO2+H2O===H2CO3
C.HCl+NaOH===NaCl+H2O
D.CH4+2O2CO2+2H2O
3.电茶壶等不锈钢食具容器安全问题引起消费者关注。不锈钢中有铁、碳、硅和锰等元素。有些食具容器所用不锈钢材料锰含量较高,若材料中的金属锰析出超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可能会对神经系统有损害。
(1)铁元素在地壳中主要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从铁矿石中冶炼出铁的主要反应如下:
Fe2O3+3CO2Fe+3CO2
该反应__不是__(选填“是”或“不是”)分解反应。
(2)已知碳、铁和硅等单质能发生以下反应:
①C+O2CO2
②Fe+2HCl===FeCl2+H2↑ 
③Si+2NaOH+H2O===Na2SiO3+2H2↑
请从反应前与反应后元素化合价改变的角度,归纳出这3个反应的共同规律:__反应中某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另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__。
类型之二 置换反应
4.[2017·上海改编]关于化学反应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D )
A.有单质生成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B.两种化合物之间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C.元素存在形态发生改变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D.当生成物的系数之和等于反应物的系数之和,可能是分解反应也可能是化合反应
5.硅(Si)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常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制纯硅。

图1
(1)图中①、③发生了置换反应,②发生了化合反应。写出②和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__Si+2Cl2SiCl4__;
③__SiCl4+2H2Si+4HCl__。
(2)完成一种表示置换反应的通式:
单质Ⅰ+化合物Ⅰ===单质Ⅱ+__化合物Ⅱ__。
根据已学知识填表:
单质Ⅰ 单质Ⅱ 相应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举一例)
金属 非金属 Mg+2HCl===H2↑+MgCl2(合理即可)
金属Ⅰ 金属Ⅱ Fe+CuSO4===Cu+FeSO4(合理即可)
非金属 金属 3C+2Fe2O34Fe+3CO2↑
非金属Ⅰ 非金属Ⅱ 2C+SiO2Si+2CO↑
6.置换反应是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其通式:化合物A+单质B→化合物C+单质D,试回答:
(1)若D为氢气,A为稀硫酸,则单质B应满足的条件是__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__。
(2)若D为铜,化合物A的化学式可能为__CuSO4[或CuCl2、Cu(NO3)2]__。
(3)已知在高温条件下碳与水蒸气可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水煤气的主要成分),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C+H2OCO+H2__。
(4)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金属与盐溶液之间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即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以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在溶液中可发生下列反应:
Cl2+2NaBr===2NaCl+Br2
I2+Na2S===2NaI+S↓
Br2+2KI===2KBr+I2↓
由此可判断:
①四种单质S、Cl2、I2、Br2中非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__Cl2__,最弱的是__S__。
②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__C__(填字母)。
A.Cl2+2NaI===2NaCl+I2↓
B.Br2+Na2S===2NaBr+S↓
C.I2+2KBr===2KI+Br2
(5)在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__属于__(选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类型之三 复分解反应
7.[2018·临沂]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B )
A.4Al+3O2===2Al2O3
B.Ca(OH)2+Na2CO3===CaCO3↓+2NaOH
C.H2CO3===H2O+CO2↑
D.H2+CuOCu+H2O
8.[2017·湖州]科学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盐通常是可溶的”。有“通常”就有“例外”,能否找到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证据呢?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一般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减小的方向进行。
②了解到某些难溶性盐的溶解能力和颜色。
【实验取证】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AgNO3溶液,再加入过量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往该试管中加入少量KI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
【分析讨论】(1)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NaCl溶液?请说明理由:__若AgNO3过量,AgI沉淀可能是过量AgNO3与KI反应生成的,无法说明AgCl与KI一定发生反应__。
(2)写出加入少量KI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AgCl+KI===AgI↓+KCl__。
(3)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AgI在水中的溶解能力__小于__AgCl(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得出结论】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类型之四 综合应用
9.[2018·天津]芯片是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为材料制成的。硅及其氧化物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Si+O2SiO2
②SiO2+Na2CO3Na2SiO3+CO2↑
③SiO2+2CSi+2CO↑
④Si+2NaOH+H2ONa2SiO3+2H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反应③属于置换反应
B.上述反应中共生成三种可燃性气体
C.Na2SiO3中Si为+4价
D.Si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2018·江西]2018年5月18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海试成功,航母的许多电子元件使用了黄铜。为测定某黄铜(假设合金中仅含铜、锌)中铜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同学称取20g黄铜粉末于烧杯中,将80g稀硫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g) 39.92 59.84 79.80 99.80
(1)黄铜粉末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总质量为__0.2__g。
(2)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第三次实验中溶质的种类为__硫酸、硫酸锌(或H2SO4、ZnSO4)__。
【答案】 (2)设20g黄铜中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x         0.2g
=,x=6.5g,
该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100%=67.5%。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三次实验中黄铜粉末已完全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氢气总质量为20g+60g-79.8g=0.2g。(3)由于硫酸过量,第三次实验的溶质为硫酸和硫酸锌(或H2SO4、ZnSO4)。


第3节 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学生用书A22]

1.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D )
A.H2CO3 B.CaCO3
C.CO2 D.CH4
2.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某市每年都对学生进行体育水平测试。学生进行测试时,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体内何种物质的氧化分解( A )
A.葡萄糖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3.[2018·嘉兴舟山]二氧化碳气体既是温室效应的元凶,又是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实验室里,科学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一种简单有机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二氧化碳塑料”。该新型塑料在投入工业生产前,以下不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是( D )
A.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
C.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D.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
4.[2017·邵阳]下列物品用到的主要材料,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D )
A.塑胶水管 B.涤纶运动服
C.汽车轮胎 D.不锈钢饭盒
5.合成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是合成材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尤为严重。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C )
A.用布袋代替塑料袋购物
B.使用微生物降解塑料
C.推广使用一次性塑料杯
D.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6.设计实验证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现有一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甲烷气体,如图甲中的A。请根据图中装置完成以下各题:

图2?3?1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B装置中,应选用图乙中的“注水装置”__②__(填序号)。
(2)B是干冷的大烧杯,甲烷燃烧后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甲烷中一定含有__氢__元素;将B中烧杯正放,向其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证明甲烷中一定含有__碳__元素。
(3)此实验能否证明甲烷分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__不能__(选填“能”或“不能”)。
7.日常生活离不开科学。
(1)国产小米手机经历了Ⅰ代的塑料外壳、Ⅱ代的不锈钢外壳、Ⅲ代的纳米陶瓷外壳。上述三种手机外壳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A__(填字母)产品。
A.Ⅰ代  B.Ⅱ代  C.Ⅲ代
(2)科学家在1527℃的高温下用激光器合成了一种新型物质(化学式为SiC),该物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下列有关该新型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__AB__。(填字母)
A.它是一种超硬物质
B.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原子
C.它在常温下为气态
D.构成它的基本粒子是分子

8.据不完全统计,某市因自来水管老化引起的爆管事故,一年就会损失自来水300多万立方米。现在,常用PVC(聚氯乙烯)管等塑料管代替以前使用的镀锌钢管。PVC管的主要优点是( A )
A.耐腐蚀,不生锈
B.具有一般金属的硬度
C.不易燃烧,可回收
D.不易造成“白色污染”
9.[2017·青岛市北区校级四模改编]有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nH2n(n≥2,n为正整数),这类化合物统称为烯烃。下列有关烯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乙烯(C2H4)是最简单的烯烃
B.烯烃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
C.烯烃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随n的增大而变小
D.烯烃都属于有机物
10.检验某可燃化合物是否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将该物质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后还必须进行的实验有( B )
①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②用无水硫酸铜检验
③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④对反应物、生成物进行称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11.甲和乙可以合成清洁燃料丙,微观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图2?3?2
A.丁的化学式为H2O2
B.丙中C、H、O的质量比为12∶3∶8
C.一定浓度的丙溶液可作消毒剂
D.该反应体现无机物可转化为有机物
12.[2018·金华]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CH4·nH2O)。
(1)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会发生反应:CH4·nH2O===CH4+nH2O,该反应属于__分解反应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甲烷可制成合成气(CO、H2),再制成甲醇(CH3OH),代替日益供应紧张的燃油。由合成气制甲醇的反应方程式为CO+2H2CH3OH,由甲烷制成合成气有两种方法:
①CH4+H2OCO+3H2
②2CH4+O22CO+4H2
从原料配比角度比较方法①和②,更适宜用于合成甲醇的方法是__②__(填序号)。
13.由碳、氢元素组成的物质种类繁多,烷烃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物质,表中列出了烷烃的一些信息。
名称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十一烷 十六烷
化学式 CH4 C2H6 C3H8 C4H10 ? C11H24 C16H34
沸点(℃) -164 -88.6 -42.1 -0.5 36.1 194.5 287.5
相对密度 0.466 0.572 0.585 0.579 0.626 0.741 0.774
分析表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表中戊烷的化学式:__C5H12__。
(2)烷烃的命名与分子中__碳__原子个数有关。
(3)总结一条烷烃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__随着碳原子数目增加,沸点越来越高,相对密度越来越大__。

14.我国已在南海某海域试采可燃冰获得成功。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主要是由甲烷(CH4)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可燃烧,所以被称为“可燃冰”。
(1)已知家用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C4H10),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在相同条件下,1m3 C4H10和1m3 CH4所含的分子数目相同。C4H10、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C4H10+13O28CO2+10H2O,CH4+2O2CO2+2H2O。据此分析,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燃烧1m3的C4H10与CH4,消耗氧气较多的是__C4H10__。
(2)燃气灶由灶体、进燃气管、进空气管、电子开关等部件组成。目前部分管道煤气由丁烷(C4H10)改用天然气,则必须对燃气灶加以改造。如果进燃气管的直径不变,改造后的燃气灶与原来的相比,进空气管的直径应__减小__(选填“增大”或“减小”)。
15.[2018·安徽]“蓝瓶子”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化学振荡实验:盛有氢氧化钠、亚甲蓝(C16H18N3SCl)、葡萄糖混合液的试管,经振荡、静置后溶液颜色会出现反复变化(如图甲)。某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图2?3?3
(1)小明对振荡后溶液变蓝的原因进行如下猜想:①溶液中溶入CO2;②溶液中溶入O2;③溶液中溶入__N2__(填化学式)。
(2)小红利用图乙装置,从A端吹入呼出的气体,混合液由无色变蓝色,由此__不能__(选填“能”或“不能”)得出猜想①正确,原因是__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氧气、氮气__。
(3)为探究猜想②,利用图乙装置设计实验方案:__从A中通入足量的氧气,若混合液由无色变蓝色,则猜想②正确,若混合液变蓝,则猜想②不正确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