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棉花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A. 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 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 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2.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A.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 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属于近代洋务运动的企业
D. 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董汝舟在《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讲道“(1840后),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这里,农民“纷纷离村”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B. 受到西方思想影响
C. 城市生活条件优越
D. 小农经济日益解体
4.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 洋务企业
B. 民族资本企业
C. 外国资本企业
D. 官僚资本企业
5.下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1843 1656.23 123.93 1847 2167.44 162.16
1844 1724.12 128.96 1848 2299.34 172.02
1845 2024.74 151.51 1849 2354.98 176.19
1846 220836 165.22 1850 2232 166.86
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B. 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C. 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6.下面为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单位:%)该表反映出晚清
年份 半制成品 制成品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73 37.4 — 58.3 1.7
1893 28.4 0.1 58.4 2.5
1903 17.2 14.7 9 8.0
A. 传统手工业急剧衰败
B. 经济正处于转型期
C. 已形成合理经济布局
D. 经济受到列强掠夺
7.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图中由G到I这段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A. 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8.1861年,天津洋布价格“仅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它只是使“直隶和邻省的城市和集镇的人民因洋布较土布便宜,而买洋布”,而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这说明了
A. 洋布较土布物美价廉
B. 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
C. 列强的侵略还没有渗入内地
D. 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
9.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 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有利于西学传播
C.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10.20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昼出耕田夜织麻”,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这说明当时
A. 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11.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年份 1937.7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总计
工厂数量 234 419 517 306 1061 1376 549 5462
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 使得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 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2.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
A.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 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主要障碍
D.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13.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A. 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B. 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升值
D. 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14.1934年,美国实行《购银法案》,次年又两度提升白银收购价格,人为的拔高银价,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 实行“币制改革”
B. 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C. 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5.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该政策
A. 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大力支持洋务运动的发展
C. 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D. 使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16.在影视片《三毛流浪记》中,以主人公三毛的生活以及工作中所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为主线,直接反映一个普通打工者在都市中艰苦奋斗历程,20世纪四十年代,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到处是美国商品,充实了名家店铺,他非常困惑……他困惑的原因是
A. 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实着中国市场
B. 蒋介石为了打内战的需要,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C. 美国比其他国家经营水平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D. 四大家族的经济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17.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现“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人们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资本侵入 B. 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C. 官僚资本的重压 D. 资本家不支持政府
18.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开工后)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请)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耗损殆尽。对于丝厂发展,折射出的史实本质是
A. 技术人员主要依赖外国
B. 产品销售不十分的顺畅
C. 因官督商办而走向衰败
D.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
19.阅读下表: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1935年 1941年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冶炼业 47.4 0.19% 13570.7 37.01%
机器金属业 415.5 1.66% 4402.7 10.6%
纺织业 12170.3 48.53% 58847 14.17%
食品工业 6159.8 24.56% 2726.6 6.57%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 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B. 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C. 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D.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20.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均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族。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 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B.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C. 民族资本主义受外国势力压制 D. 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阅读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表中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是由于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A. 洋务运动的诱导
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D.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2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如能源、军工、航空等,到1936年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从客观角度看该做法
A. 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C.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D. 践行了节制资本的思想
23.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 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 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 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 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24.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拟定了《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迁往滇、川等地。由此可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中国工业多数集中在东南沿海
B. 工业内迁是为了支持长期抗战
C. 内迁企业在国统区有较快发展
D. 内迁企业为西部开发作出贡献
25.我国近代某个工厂刚刚创办时“正厂初办,下走无状,不能得世界之信用”,“既不能昭布信义、集累亿之赀,又不能速取捷效、执谗谤之口,独立搘拄,呼助无人。”以下是1840-1956年我国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图,符合该工厂形态的是
26.历史的前进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年4月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格。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1-1911 340 5600 31 510
1912-1919 600多 13000 75 1625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
(3)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棉花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A. 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 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 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答案】C
【解析】
材料“豆类、草编、花生、桐油、棉花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说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大,主要是中国成为列强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地,C正确;A和B不符符合材料主旨;D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
2.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A.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 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属于近代洋务运动的企业
D. 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洋务派创立军事工业和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都属于近代企业,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A正确;洋务运动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错误;大生纱厂不是近代洋务运动的企业,C错误;两个企业都是受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D错误。
3.董汝舟在《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讲道“(1840后),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这里,农民“纷纷离村”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B. 受到西方思想影响
C. 城市生活条件优越
D. 小农经济日益解体
【答案】D
【解析】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导致传统自然经济解体,农民分封离村,到城市里务工,D正确;A19世纪60-70年代产生;B属于思想影响,不符合题意;C不是主要原因。
4.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 洋务企业
B. 民族资本企业
C. 外国资本企业
D. 官僚资本企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所代表的经济成分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在1895年以后发展到一个高潮;在一战期间得到一定的减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消失。结合以上分析,此种经济成分是外资企业。故选C。A项在甲午战争后衰落;B项在一战期间并未发展减弱而是得到快速的发展;D项是在1927年后出现的经济成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成分
点评:近代中国经济舞台上同时存在过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时间最早实在19世纪60年代。它们都是采用机器生产,都是近代企业,但是它们的生产目的和投资者明显的不同,外资企业和民族工业主要是面向市场生产,洋务企业主要是供给政府使用,民用企业面向市场。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出现了官僚资本。
5.下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年代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指数
1843 1656.23 123.93 1847 2167.44 162.16
1844 1724.12 128.96 1848 2299.34 172.02
1845 2024.74 151.51 1849 2354.98 176.19
1846 2208.36 165.22 1850 2232 166.86
A. 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B. 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C. 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表格显示出白银兑换制钱文数指数逐渐增加,体现出银钱钱贵的现象,说明民众和政府之间矛盾加剧,B正确;A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C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带来影响;D是19世纪60-70年代产生。
6.下面为1873—1903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单位:%)该表反映出晚清
年份 半制成品 制成品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手工生产 机器生产
1873 37.4 — 58.3 1.7
1893 28.4 0.1 58.4 2.5
1903 17.2 14.7 9 8.0
A. 传统手工业急剧衰败
B. 经济正处于转型期
C. 已形成合理经济布局
D. 经济受到列强掠夺
【答案】B
【解析】
表格显示晚清时期手工业制造正在向使用机器生产转变,说明传统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B正确;A中衰败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经济布局不合理,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受到列强掠夺,D错误。
7.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图中由G到I这段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图中可知,中国民族工业G开始上升,H是最高点,之后下降至I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行奖励措施,激发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实业救国思潮和实业团体涌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以及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此有了中国民族工业G到H上升并至最高点。但是,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因此有了H到I点的下降。故C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应该是B-C段,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E-F段,故B项错误。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是I-J段,故D错误。
8.1861年,天津洋布价格“仅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它只是使“直隶和邻省的城市和集镇的人民因洋布较土布便宜,而买洋布”,而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这说明了
A. 洋布较土布物美价廉
B. 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
C. 列强的侵略还没有渗入内地
D. 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
【答案】D
【解析】
虽然“天津洋布价格‘仅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所以,材料意在表明“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D正确;A、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句子:虽然“天津洋布价格‘仅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
9.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 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越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超越自然经济的趋向,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包含着越出旧轨的趋向”的内涵,故A项正确;B项不是近代企业的角度,故错误;CD项不符合“越出旧轨的趋向”,故错误。
10.20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昼出耕田夜织麻”,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这说明当时
A. 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描述,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接受了外国的先进科技成果;而内陆地区,农民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A、C项与材料内容相反;D项不符合题干关于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的描述。
考点:近代社会社会变迁
点评: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城乡居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变化。对于封闭的地区,其影响还远未渗透。材料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11.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年份 1937.7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总计
工厂数量 234 419 517 306 1061 1376 549 5462
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 使得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 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问题。从表格提供的时间来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已经结束,这种历史现象并不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排除A。表格中西部工厂数的明显的增多的确表明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是西移的,B项符合题意,正确;选B;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并没有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直到今天工业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建国之后的一五计划,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时间性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其实任何历史试题都会提供相应的时间信息,只不过有的题目给出的时间信息明确,有的则不明确。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有效时间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来将各被选项的时间性给予定位,以“时间”为突破口,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
12.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
A.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 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答案】A
【解析】
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主要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好国际环境,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说明实业救国并不能挽救中国,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A正确;B是民族工业特点;C说法不符合事实,D属于思想层面。
13.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A. 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B. 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升值
D. 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答案】B
【解析】
“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说明该时期通货膨胀现象严重,该措施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B正确;此现象出现在国民政府统治后期,A错误;C是布雷顿森林体系;D时间不符合,排除。
14.1934年,美国实行《购银法案》,次年又两度提升白银收购价格,人为的拔高银价,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 实行“币制改革”
B. 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C. 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A
【解析】
“次年又两度提升白银收购价格,人为的拔高银价,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说明白银价格上涨,道之货币混乱,为此实行“币制改革”以稳定金融秩序,A正确;B和C属于民间组织活动;D不符合材料货币稳定信息。
15.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该政策
A. 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大力支持洋务运动的发展
C. 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D. 使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春天
【答案】C
【解析】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促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C正确;A是19世纪60-70年代;此时洋务运动失败,B错误;D是一战期间。
16.在影视片《三毛流浪记》中,以主人公三毛的生活以及工作中所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为主线,直接反映一个普通打工者在都市中艰苦奋斗历程,20世纪四十年代,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到处是美国商品,充实了名家店铺,他非常困惑……他困惑的原因是
A. 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实着中国市场
B. 蒋介石为了打内战的需要,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C. 美国比其他国家经营水平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D. 四大家族的经济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上海“到处是美国商品,充实了各家店铺”,是因为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17.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现“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人们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资本侵入 B. 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C. 官僚资本的重压 D. 资本家不支持政府
【答案】C
【解析】
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经营不善不是民族资本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8.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开工后)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请)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耗损殆尽。对于丝厂发展,折射出的史实本质是
A. 技术人员主要依赖外国
B. 产品销售不十分的顺畅
C. 因官督商办而走向衰败
D.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近代史上,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列强的挤压和剥削,发展困难。材料正体现了这一现象,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
19.阅读下表: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1935年 1941年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冶炼业 47.4 0.19% 13570.7 37.01%
机器金属业 415.5 1.66% 4402.7 10.6%
纺织业 12170.3 48.53% 5884.7 14.17%
食品工业 6159.8 24.56% 2726.6 6.57%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 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B. 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C. 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D.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目时间(1935年和1941年)可知,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表格中冶铁业和机器金属业的资本总额和占比皆飞速增长,这是为了应对日本侵华战争而进行军事生产的结果,故B项正确。纺织业和食品工业的衰退并不能代表整个轻工业衰退,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的破坏,故C项错误。表格无法体现工业结构日趋合理,故D项错误。
20.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均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族。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 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B.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C. 民族资本主义受外国势力压制 D. 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种种奇怪现象的“根源”要从社会性质的高度来认识,正是因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导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种种奇怪的现象,故选D;ABC均是现象,不是“根源”,排除。
21.阅读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表中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是由于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A. 洋务运动的诱导
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D.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895-1900”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意味着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排除;CD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一战”是1914-191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1895-1900”年不符,排除。
2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如能源、军工、航空等,到1936年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从客观角度看该做法
A. 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C.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D. 践行了节制资本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关知识。材料中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因而不会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A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是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的,故B错误;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因而中国发展国家垄断企业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故C正确;践行节制资本的思想是发展国家垄断企业的主观目的,非客观效果,故D错误。
23.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是最紧张的一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 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B. 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 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D. 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南京解放前夕”、“发薪水,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主要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金融掠夺情况下,因为银元币值更稳定,商品市场上倾向于用银元,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说法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相关知识点
24.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拟定了《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迁往滇、川等地。由此可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中国工业多数集中在东南沿海
B. 工业内迁是为了支持长期抗战
C. 内迁企业在国统区有较快发展
D. 内迁企业为西部开发作出贡献
【答案】C
【解析】
C项材料不能反映,且抗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日益萎缩,工业发展受到不利影响。故答案为C项。中国工业自发展之日起,多数集中在东南沿海,抗战期间工业内迁是为了抗战的需要,为西部开发作出了贡献,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为否定型即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选项,最后确定符合答案要求的选项。
25.我国近代某个工厂刚刚创办时“正厂初办,下走无状,不能得世界之信用”,“既不能昭布信义、集累亿之赀,又不能速取捷效、执谗谤之口,独立搘拄,呼助无人。”以下是1840-1956年我国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图,符合该工厂形态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正厂初办,下走无状,不能得世界之信用”“既不能昭布信义.集累亿之赀,又不能速取捷效.执谗谤之口,独立搘拄,呼助无人”指的是民族工业兴起之初,难以独立发展和开拓国外市场,上图中C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变化图,故选C。
26.历史的前进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年4月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格。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1-1911 340 5600 31 510
1912-1919 600多 13000 75 1625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
(3)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答案】(1)原因:宗法关系;小农经济;政府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
影响:束缚了自由劳动力,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释放了自由劳动力。
(3)发展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可知,宗法关系的存在;概括材料“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可知,小农经济的存在。结合所学知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影响:结合社会原因进行分析,即可得到影响,如宗法关系的存在,外来势力很难进入;小农经济束缚了自由劳动力;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背景:结合申报报道时间,考生主要结合经济因素,从内外两个角度作答,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给合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作答。如:内因: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释放了大量女性自由劳动力;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外因:外国资主义经济入侵和外来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传入打破中国女性原有的生活状态等。
(3)发展状况:从表格数据可知,1869-1919年新办民族工业总数、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平均每年设厂数和年均新增资本皆在上升,故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过程中的诱导;甲午海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