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1江苏专用 第2课 相信未来(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1江苏专用 第2课 相信未来(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5:52:24

文档简介

第2课 相信未来
◎语林撷英
1.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食指《相信未来》
2.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食指《相信未来》
3.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食指《相信未来》
4.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热爱生命》
5.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汪国真《热爱生命》
6.喧响的波浪,深沉的海洋,引我热烈地追求,使我殷切地向往。——食指《波浪与海洋》
7.朋友,你为什么流泪了,要哭就索性哭个痛快,不是哭它那逝去的青春,而是哭一颗曾战斗过的灵魂。——食指《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
◎诗海拾贝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这首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74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诗开头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彷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意蕴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作者档案
简介
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中国现代诗人。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16岁开始创作诗歌,他的很多诗歌创作于“文革”期间,具有质朴的风格。因为“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1998年被授予“文友文学奖”
作品
代表作品有《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青春逝去不复返》等
评价
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他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也有人说,他是一代诗魂。他的诗歌曾深深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人物颂歌
飞越疯人院的诗人
当尘世中的诗人纷纷争夺桂冠,食指却在命运的旋涡里头戴一顶滴血的荆冠,他写出的注定是一些风干的血字。他恐怕是中国的诗人中最疏远功利的一个了。梵·高疯狂了,随即自杀;食指却能在台风的中心活着,并且继续写诗。超越死亡很困难,超越疯狂更加困难。
林莽曾如此形容阴影中的食指:“一个背负历史十字架的灵魂是沉重的,诗人在述说希望的同时,内心也充满了压力。70年代初期,诗人被无情地击倒在生活的尘埃中,但他心中依旧充满抗争的力量。”
食指以被缚的形象展览在悬崖上,如果有黑暗的鹰日以继夜地啄食他的胸膛,那也只能发掘出疼痛的美感和光明的诗篇。哦,一个诗人内心的梦与醒、狂与傲、夜与昼、战争与和平,只能通过文字得以表达。
济慈曾说:我的名字是写在水上的。诗人的履历,更是水中的倒影了。
◎背景探寻
这首诗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化大革命’初,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
◎相关知识
朦 胧 诗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人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灰烬(jìn)  葡萄(pú)(tɑo)   依偎(wēi)
睫毛(jié) 轻蔑(miè) 脊骨(jǐ)
(二)多音字
(1)给      (2)食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5)
三、积累词语
1.灰烬: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
2.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3.摇曳:摇荡。
4.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屈,屈服;挠,弯曲。
四、近义辨析
1.探索 摸索
 
课本
原句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巧辨
巧析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侧重于强调过程、方式,而且是不间断的。
摸索:试探着(行进)。侧重于“试探性的”,前途、目的并不明确、清晰。
2.评定 评价
课本
原句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巧辨
巧析
“评定”经过评判或审核来决定,侧重于“定”。
“评价”评定价值的高低,侧重于“价值”。
 1.概括诗节内容,理清诗歌思路;分析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意象蕴含的深意。 2.体会诗人内心的痛苦之情和对未来的执着信念。
1. 本诗有着怎样的结构思路?
答:                                    
                                    
                                    
[明确] 第1~3节写怎样“相信未来”(第1~2节痛斥现实,第3节表明信念);第4~6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第4节写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第5节写继续前行,任人评说,第6节写相信历史的公正);第7节写呼唤人们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点明主旨,发出号召)。
2.本诗在修辞运用和节奏韵律等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答:                                    
                                    
                                    
[明确] 修辞:①含蓄蕴藉、含义丰富的比喻。②反复手法的运用。节奏韵律:句式整齐,隔行押韵,不少句子开头用字相同,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1. 阅读诗歌第1、2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 象
象征意义
作 用
蜘蛛网
象征陈旧落后的黑暗势力
这些意象描绘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残酷的时代的现实景象,而诗人却相信未来,表现了诗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不屈精神
炉台
象征产生希望的地方
余烟
象征残余的希望
雪花
既象征纯洁、质朴,也象征希望的火花
紫葡萄
象征希望的果实
露水
象征失望的眼泪
鲜花
象征收获的果实
枯藤
象征没有收获但仍孕育着的新希望
品味意象
[解读] 意象即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比如:“酒”这个意象在诗歌中往往和离情相联系。如王维《渭城曲》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以“酒”来抒写别离之情。
[指津] 解答意象类题目一般遵循以下思路:首先明确意象的特点(概括意象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等),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所选意象还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应当明确并分析。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2.本诗第3节前三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明确] 前两句运用了比喻兼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手指”称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把“手掌”叫作“托住太阳的大海”,想象巧妙,富于气势、气魄宏大。第三句中诗人又把“曙光”称作“笔杆”,要用“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去写,想象美好,形象感人,富于气势。表现自己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也表达诗人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
3. 前三节诗歌三次写“相信未来”,其内容有什么变化?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相信未来
内容变化
感情变化
第一次
在“失望的灰烬”上用“美丽的雪花”写
生活上什么都被剥夺了
第二次
“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
虽一无所有,但仍一往情深
第三次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
拥有孩子的纯真,仍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4.第4节的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了“她”?
答:                                    
                                    
                                    
[明确] 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除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还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和“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定。
5.试探讨诗人坚定相信未来的理由。
答:                                    
                                    
                                    
[明确]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们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意味着历史不可欺骗,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中。
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于“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的形象或感受,传递着现实中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路上的种种苦态;“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四个细节,呈现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的种种评价,形象传神,用笔精当。
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
诗人挖掘出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信念,他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相信未来》一诗,运用了“蜘蛛网”“灰烬的余烟”“深秋的露水”“凝露的枯藤”等意象,有人认为这些意象给人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探究结论] (示例1)在意象的撷取上,本诗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悲哀色彩的客观物象,如“蜘蛛网”“灰烬的余烟”,等等,这些意象确实给人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
(示例2)这些意象虽然带有悲观色彩,但是诗人依然保持乐观,依然执着追求,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热爱生命。
含蓄蕴藉,巧用象征
【课内挖掘】
《相信未来》一诗显示出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带有一些现代主义的气质和印记。这突出表现在对含蓄蕴藉、喻意丰富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上。如第5节中“腐烂的皮肉”表面喻指我们的躯体生命,实指我们腐朽、保守、不合时宜的思想。再如第6节中的“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中,“脊骨”实指独立不依的思想、特立独行的人格。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这首诗的深度,也提升了这首诗的品位与档次。
【技巧指导】
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
1.立意要明确
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名篇一样,文章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一定要鲜明,要贯穿全文。
2.描绘要具体
只有对象征体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的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也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茅盾正是着力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从树的干、枝、叶、皮、高度等方面塑造了白杨树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的形象,并赋予人格化的内涵,才从中提炼出“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屈不挠”等性格品质,再由此联想开去,揭示主题的。
3.类比要恰当
所借之物和所咏之寓,或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这就要找准类比点,展开联想。正是由于“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华北平原上的健儿”等本体对象同样表现出了和白杨树一样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英勇无畏”的精神,白杨树才象征了北方的抗日军民,尤其象征了“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针对训练】
请运用象征手法,选取你所熟悉的事物写一篇短文,300字左右。
?范文示例
杨 梅
杨梅是一种不平凡的水果,它就像人的一生走过来的滋味。
杨梅刚刚长出来的时候是绿色的,味道是苦的。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是稚嫩的,看世界的眼光是单纯的。杨梅慢慢地开始成长,它努力吸取树上的精华,让自己长得更加茁壮,让人们吃到更好更甜的杨梅。就像孩子们正在努力地吸收着知识,磨炼着自己的意志,对着茫茫的大千世界,已立下誓言——长大要为国家做出无私的奉献。成熟的杨梅,一个个长得紫红紫红的,惹人喜爱,人们吃到口中赞不绝口。
杨梅的一生就是这样简单,像人一样,从单纯到成熟再到回味自己成功的一生,尝到苦与酸与甜吧……
【课内挖掘】
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坎坷、挫折、迷惘、失意,甚至失败,所以我们可能面临“蜘蛛网无情地查封”炉台的贫困,可能遭遇“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的凄凉,但《相信未来》告诉我们,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的理由,我们应该拥有向往光明、热爱生命的坚定信念。挺起我们坚强的脊梁,我们就可以拥有不可战胜的力量!
[适用话题] 信念
【运用范例】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生活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不要因眼前的渺茫而停下前进的脚步,我们是生活的强者,失败和挫折不过是人生道路上微小的绊脚石。我们应怀着一颗恒心把路走下去,相信自己,如食指一样,直面苦难现实,对生命负责,用我们的一生诠释“相信未来”。坚定地相信未来吧!就这样,一直走下去,把所有的委屈和眼泪抛在脑后,别让怯弱和恐惧遮住了你的视线,充满信心地向前方走去,你会发现此时早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不要因失败、困境而屈服,告诉世界:我从不认输!
诗化人生
王兆胜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就是说,人们都要面对着悲伤、怨恨、疾病、绝望和死亡等人生的苦难。那么,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呢?比如有的人忧思百结,总是闷闷不乐;而有的人却笑口常开,充满欢歌?在我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心灵和不同的生活态度。
天上的月亮也不过有几日之圆,天空和大地也不是总充满白昼而没有黑暗,一年四季除了春夏也还有严寒的冬天……自然天地尚且如此,那么,作为它的派生物——人生,也是一样。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天地人生的根本的悲剧性,理解了这个世界与人生的先验“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承受苦难”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有了一颗正确对待人生“缺憾”的心灵,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人的人生将是轻松与快乐的。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一生辛苦,却身体健康、精神旺盛、生活幸福;而有的人一生虽锦衣玉食,清闲无事,甚至过着寄生的生活,但他们却身心疲累,一脸愁容。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的“心”累与否。同样,一个人一生是否快乐、幸福,有时主要不是取决于外在的劳累和不顺,而是主要看他能否有一颗快乐的心,一颗“诗”心。如果能用一颗审美的心灵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他的人生将总会如枝头上小鸟的歌唱,如不冻的河水汩汩地流淌。

其实,人之所需无多,庄子《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孔子《论语》中也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看来,最关键的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精神”与“心灵”的高度和境界。
有了诗心,就可以与挫折对抗。比如苏东坡。他被放逐到荒僻海南,夏天极其潮湿,秋天阴雨连绵,所有东西都发霉,床柱上还长了许多白蚁。要什么没什么。六十岁的老人,水土不服,无朋无友,寂寞无聊,但他却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与美好的理想。他自己制墨、采药、盖房,同时,抄录了《唐书》《汉书》,注释《尚书》,编定了《东坡志林》,考定药书,赋诗作词。似乎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将他打倒,因为他总有一颗“诗心”。
当有了诗心,人们也可以体悟大自然的规律和心情。天地一年四季,春天繁华,夏天挥霍;当树叶变黄,纷纷飘落,生命就进入了晚秋;而严寒到来,万物将激情收敛珍藏,这就是冬天了。其实,这种更替与人生何异?生命在自然与死亡韵律的和谐上实际上具有一样的节奏。自然生命和人生就如同一首诗,一首有着成长和死亡韵律的和谐的诗。通过“诗心”,在发现天地和人生蕴涵的诗意后,我们就会进入一种新境界:人生就是一个进程,天地都有生死、悲欢,而渺小的人还有什么困惑和滞碍呢?
通过诗心,人们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并将这种生命与自身的生命贯通起来,那么,个体就会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大。比如,看到一树绿叶,我们不要对其熟视无睹,而应该用诗心去体会。当你的诗心与绿叶的生命接通,那么,在你的意念中一股生命的泉水就会顺着树叶的脉络汩汩流出,直流入你的身心之中。可以设想,在与大自然接通时,人不仅进行了生命充电,同时也在进行精神充电。
诗心就如同和煦的阳光,它不仅能消融冰雪,还可以驱尽黑暗,使人生如明媚的春日,其乐融融。
【佳作赏析】
这篇哲理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理性,读后给人昂扬向上之感。
【写作借鉴】
1.学思辨
这篇哲理散文饱含生活的激情,生动地阐发了追求人生快乐和幸福的道理,富于辩证色彩。
2.学引用
文中引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一句,其中“不过一枝”和“不过满腹”都表明人的物质生活本来“所需无多”,人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灵的境界。
3.学举例
用苏东坡被贬海南的生活为例子,生动地揭示了用诗心与挫折对抗的意义,深化了“诗化人生”的主题。
4.学佳句
“可以设想,在与大自然接通时,人不仅进行了生命充电,同时也在进行精神充电。”其中“生命充电”指从大自然吸取物质能量,“精神充电”指从大自然得到人生感悟。
从8年到14年,用历史教育打好精神底色
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迅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教育部明确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同时要求教材修改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尽管历史学界对于抗日战争的时间起点一直存在着争议,但“14年”的提法早已为人熟悉。早在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曾强调:“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在以往几届全国两会上,也曾有多位代表和委员建议,将14年的提法统一到全国中小学教材中。事实上,在教育部明确要求之前,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地方版高中教材已逐渐完成从8年到14年提法上的转变。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中,14个方阵、140面彩旗、鸣响的14声礼炮、现场放飞的14 000只气球,以及抗战纪念馆南面广场上14米的汉白玉基座的国旗杆,都象征着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历程。
从这个角度说,将中国抗日战争的时间起点在全国教材中正式明确为自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起,是正本清源,更是水到渠成,是对学界的长期争论予以定音,也是对在东北、华北地区长期坚持艰苦抗战的先烈们的肯定和致敬,极大丰富了那段特殊历史的张力与内涵。
当然,将一段历史起点的明确在教材中予以全面体现,还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教材对于整个教育过程开展的特殊意义,以及历史教育对于如何培养未来一代和培养怎样的未来一代的重要性。
教材是教育过程开展的基本遵循,代表了权威、标准与主导,全面体现知识、智慧,科学性与人文性。在教材中对14年的提法予以明确,就是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接受怎样的历史教育,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如何看待历史、迎接未来。在中华民族走过的漫长征程中,抗日战争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段历史。让青少年准确了解、正视这段历史,不仅可以增强整个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弘扬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历史成为最好的爱国主义老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打下厚重饱满的精神底色。提醒孩子们,在日后真正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时,在代表国家进行国际交往之时,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因此,从8年到14年,不仅仅是数字的统一,而是对一段历史的认知,是用历史教育为孩子们更好地打下精神的底色。(2017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时间:45分钟 分值:35分)
一、语言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________,它虚心、有节,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发生契合,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自诩,那些落魄荒野的书生和________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封建士大夫种竹养竹,亦养成以助风雅的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到魏晋时期政治局势________,一批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为逃避现实,遁隐竹林,借竹之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可以说,敬竹崇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山清水秀的江南将他们从对现实的________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卓尔不群 沽名钓誉 出尔反尔 朝三暮四
B.无出其右 沽名钓誉 反复无常 患得患失
C.卓尔不群 待价而沽 反复无常 患得患失
D.无出其右 待价而沽 出尔反尔 朝三暮四
解析:选C。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无出其右,表示没有能超过他的,与天下第一相近似。此处用“卓尔不群”。沽名钓誉,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待价而沽,旧时比喻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答应任职或做事。此处用“待价而沽”。反复无常,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准确的时候,也形容人经常变卦;出尔反尔,多比喻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说话不算数。此处用“反复无常”。患得患失,指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朝三暮四,形容变化不定,反复无常。此处用“患得患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养成了普遍风气,封建士大夫亦种竹养竹以助风雅。
B.封建士大夫养成了种竹养竹以助风雅的普遍风气。
C.封建士大夫种竹养竹成为普遍风气,亦以助风雅。
D.封建士大夫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解析:选D。根据上文“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来看,下文应该先写“封建士大夫种竹养竹以助风雅”,再谈“(这)成为风气”。A、C两项,语序不当;B项“养成……风气”,搭配不当。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把广袤的竹林当成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B.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C.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风流名士们对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沉醉痴迷
D.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
解析:选B。括号的内容应该和“他们纵情山水”构成解说关系,括号的内容从“竹林是……之所”和“资质令……沉醉痴迷”两个角度解释说明他们怎样纵情山水。另外,这两个角度有先后顺序,所以答案选B。
4.下列诗句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B.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C.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D.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解析:选A。“相信未来”中间不需要停顿,因为在朗读时必须节奏急促。
5.学校要举行诗歌朗诵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台词来导入《相信未来》的朗诵。要求:不少于5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答:                                    
                                    
                                    
                                    
解析:串台词关键在于将有关内容巧妙地连缀,灵活地过渡到下一个节目上来。注意本串台词的主题是“相信未来”,写作时要扣住这一主题,可运用排比修辞格。
答案:李白相信未来,他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雪莱相信未来,他吟哦“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海子相信未来,他呼唤“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在“文革”的阴云迷雾中,食指的“相信未来”更是照亮了人们命运难卜的前途。下面请听诗歌朗诵《相信未来》。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9题。
热爱生命[注]
食 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平。/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虽是历经挫折,我绝不轻从。/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注】 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8年的这首诗,堪称《相信未来》的姊妹篇。这两首诗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当年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了下去。
6. 这首诗选取了很多意象,如“攀附的葛藤”。请从文中再选取几个相似的意象,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点。(3分)
答:                                    
                                    
                                    
解析:“葛藤”比喻瘦弱的躯体,显然指的是痛苦的人生,类似表现人生痛苦的意象还有很多,只要扣住这个特点找出来即可。这些意象都带有伤感和痛苦的色彩。
答案:如“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头”等。这些意象都带有痛苦和悲哀的色彩。
7. 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何作用?(4分)
答:                                    
                                    
                                    
                                    
解析:意象是作者情感的物化,属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意象越丰富,作者的想象力也就越强,情感的表达也就越丰富、深沉。
答案: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内蕴的感情以及独特的想象空间。
8.谈谈你对第3节中“用痛苦来做砝码”“以人生去做天平”的理解。(5分)
答:                                    
                                    
                                    
                                    
解析:天平的两端,一边放着人生,一边放着痛苦,二者平衡,说明人生和痛苦相伴。表现了诗人正视现实、敢于直面痛苦的精神。
答案:“砝码”和“天平”密不可分,那么“人生”与“痛苦”总是相随。这两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痛苦的哲理性认识,表现了作者正视痛苦、直面人生的昂扬斗志和不屈的精神。
9.试将这首诗和《相信未来》作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主题上的相同之处。(8分)
答:                                    
                                    
                                    
                                    
解析:注意结合诗中的意象和相关抒情的语句,寻找相同点。
答案: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一个同样的主题,即无论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克服困难、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百折不回,要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
课件63张PPT。第2课 相信未来第一单元 向青春举杯 探索评定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时间:45分钟 分值:35分)
一、语言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________,它虚心、有节,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发生契合,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自诩,那些落魄荒野的书生和________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封建士大夫种竹养竹,亦养成以助风雅的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到魏晋时期政治局势________,一批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为逃避现实,遁隐竹林,借竹之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可以说,敬竹崇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山清水秀的江南将他们从对现实的________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卓尔不群 沽名钓誉 出尔反尔 朝三暮四
B.无出其右 沽名钓誉 反复无常 患得患失
C.卓尔不群 待价而沽 反复无常 患得患失
D.无出其右 待价而沽 出尔反尔 朝三暮四
解析:选C。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无出其右,表示没有能超过他的,与天下第一相近似。此处用“卓尔不群”。沽名钓誉,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待价而沽,旧时比喻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答应任职或做事。此处用“待价而沽”。反复无常,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准确的时候,也形容人经常变卦;出尔反尔,多比喻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说话不算数。此处用“反复无常”。患得患失,指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朝三暮四,形容变化不定,反复无常。此处用“患得患失”。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养成了普遍风气,封建士大夫亦种竹养竹以助风雅。
B.封建士大夫养成了种竹养竹以助风雅的普遍风气。
C.封建士大夫种竹养竹成为普遍风气,亦以助风雅。
D.封建士大夫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解析:选D。根据上文“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来看,下文应该先写“封建士大夫种竹养竹以助风雅”,再谈“(这)成为风气”。A、C两项,语序不当;B项“养成……风气”,搭配不当。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把广袤的竹林当成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B.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C.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风流名士们对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沉醉痴迷
D.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
解析:选B。括号的内容应该和“他们纵情山水”构成解说关系,括号的内容从“竹林是……之所”和“资质令……沉醉痴迷”两个角度解释说明他们怎样纵情山水。另外,这两个角度有先后顺序,所以答案选B。
4.下列诗句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B.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C.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D.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解析:选A。“相信未来”中间不需要停顿,因为在朗读时必须节奏急促。
5.学校要举行诗歌朗诵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台词来导入《相信未来》的朗诵。要求:不少于5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答:                                    
                                    
                                    
                                    
解析:串台词关键在于将有关内容巧妙地连缀,灵活地过渡到下一个节目上来。注意本串台词的主题是“相信未来”,写作时要扣住这一主题,可运用排比修辞格。
答案:李白相信未来,他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雪莱相信未来,他吟哦“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海子相信未来,他呼唤“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在“文革”的阴云迷雾中,食指的“相信未来”更是照亮了人们命运难卜的前途。下面请听诗歌朗诵《相信未来》。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9题。
热爱生命[注]
食 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平。/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虽是历经挫折,我绝不轻从。/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注】 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8年的这首诗,堪称《相信未来》的姊妹篇。这两首诗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当年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了下去。
6. 这首诗选取了很多意象,如“攀附的葛藤”。请从文中再选取几个相似的意象,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点。(3分)
答:                                    
                                    
                                    
解析:“葛藤”比喻瘦弱的躯体,显然指的是痛苦的人生,类似表现人生痛苦的意象还有很多,只要扣住这个特点找出来即可。这些意象都带有伤感和痛苦的色彩。
答案:如“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头”等。这些意象都带有痛苦和悲哀的色彩。
7. 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何作用?(4分)
答:                                    
                                    
                                    
                                    
解析:意象是作者情感的物化,属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意象越丰富,作者的想象力也就越强,情感的表达也就越丰富、深沉。
答案: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内蕴的感情以及独特的想象空间。
8.谈谈你对第3节中“用痛苦来做砝码”“以人生去做天平”的理解。(5分)
答:                                    
                                    
                                    
                                    
解析:天平的两端,一边放着人生,一边放着痛苦,二者平衡,说明人生和痛苦相伴。表现了诗人正视现实、敢于直面痛苦的精神。
答案:“砝码”和“天平”密不可分,那么“人生”与“痛苦”总是相随。这两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痛苦的哲理性认识,表现了作者正视痛苦、直面人生的昂扬斗志和不屈的精神。
9.试将这首诗和《相信未来》作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主题上的相同之处。(8分)
答:                                    
                                    
                                    
                                    
解析:注意结合诗中的意象和相关抒情的语句,寻找相同点。
答案: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一个同样的主题,即无论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克服困难、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百折不回,要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