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生物》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教材把“周围的生物”作为“生长与变化”的第一课,说明这一课在本单元中起主要的作用。本课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特征和生活环境,让学生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并简单了解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理念:
当今社会,孩子们的知识面宽,要学会分析本科的生物和非生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观察发现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点。
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中不伤害生物,保持对生物的真爱态度。
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三条以上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能说出“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自发地说出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多种多样,千姿百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制定较为完整的观察计划,总结和归纳生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生活的大自然有许多的物体,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土壤、水等,它们属于生物还是非生物,学了本课就可以揭晓答案了。 看大屏幕出示课题《周围的生物》
新授
多媒体设备出示图片分析: 师:这里面这些都是生物吗?有没有不同的? 生:有。 师:既然有的同学认为不属于生物,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们和其它的不一样。
返回来看题目“生物”,什么是生物?简单的讲就是有生命的物体。地球上生物的种类非常多,数量非常大,在我们的周围,动物、植物是种类最多的两种生物,除此之外,还有我们五、六年级要学的真菌、细菌、病毒。 师:既然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相对应的还有一部分是什么呢? 生:没有生命的那叫什么呢? 师生:非生物。
3、 出示多媒体设备上的课件 生物 有生命的物体
自然界的物体 非生物 没有生命的物体
怎么就知道它们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这节课我们重点区分一下生活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看多媒体设备上的课件里的图片(返回来)分析。 得出:判断生活的对象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根据(生命的特征)
概括生命的特征
它能生长发育。
它能繁殖后代。
(3) 它能制造或获取营养物质,并将废物排出体外。
(4) 能对周围的刺激作出反应。
6、 判断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B认识更多的生物的途径 C巩固练习
(三) 总结
(1) 这节课我们重点知道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以及怎眼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我们不能伤害它们,保持对生物的真爱态度。 板书设计 自然界的物体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这一课非常贴近生活,本课的引入部分,结合课本的内容讲述自己对生物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生物的了解,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接着让学生进行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在得出正确的结论之后,让学生进一步用这个结论来判断生物与非生物,教师补充一些更丰富的内容,(图片、课件)这既是学生对事物认识生物 非生物 的一个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