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柱体、球体、台体、锥体。
2、 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的承受力。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实验探索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A4纸、胶水、瓦楞纸箱
2、学生准备:A4纸、胶水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问题:
1、不借助其他任何物品,你能将这张A4纸立在桌面上吗?
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品,你能用这张A4纸托起另外一张纸吗?
学生们动手尝试
师问:为什么有的能稳稳的立起A4纸,并能托起另外一张纸,而有的却立不起来?
学生们总结原因
A4纸经过折叠后,形状改变了,承受力的大小也改变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折形状。板书课题。通过简单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设疑,激发求知欲。
探索发现
1、一张薄薄的A4纸立起来最多能托起几张纸?能托起一本科学书吗?比一比,试一试,谁的办法多。讨论一下哪一种承受力大?
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2、学生交流在折纸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教师小结:折纸时注意:
纸要平整,不能揉皱。
②重叠的部分大小相同并粘贴好。
3、小组合作折纸,教师指导
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生汇报折纸的情况。分几种情况:三角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
5分组实验:教师要提出实验要求:测试时要一本一本放,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对纸筒的冲击力;放书本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能重复使用。实验时组长要填好实验记录表
纸筒形状
托起书的本数
棱角数
三角形
六边形
圆柱形
6学生开始动手实验、记录、交流,并根据数据讨论自己的发现
7汇报实验数据
8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在组内交流后汇报。
遵循发现规律:猜测——实验——交流——结论
9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把薄的材料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不同;折的边数越多承受力越大。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板书:折叠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不同。
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几种物体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根据什么道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不同形状的物体承受力的大小不同,请你们说说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也有着牢固的形状
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使学生学习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汇报。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测、实验知道了改变物体的形状能改变它的承受力。我们要把今天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板书设计:
折形状
形状不同,承受力不同。
边数越多,承受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