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1.5 国旗怎样升上去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1.5 国旗怎样升上去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31 11:5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国旗怎样升上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科学下册P11—12《国旗怎样升上去》。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5课,是衔接本单元第2课和第6课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教学是要让学生了解滑轮的结构特点及分类,知道滑轮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将物体或重物径直提升到某一高度,还可以帮助人们将物体搬过或搬越某一区域,从而使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容易。
在小学生的生活中,滑轮没有杠杆、斜面、轮轴那样常见。即使滑轮存在我们身边,也经常被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穿上了“外套”,为此,学生可直接观察的滑轮并不多,在教学活动中,借助于模型和课件,通过一系列观察和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滑轮这种装置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认识生活中的常见机械,增进他们与生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认识滑轮的结构及分类;二是研究动、定滑轮,发现其作用。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为将来学习物理(力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内容不要求学生对滑轮进行过深了解如: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所以它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如果学生有爱好,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兴趣,可作课外自由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之分。
2.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假设、实验和归纳的过程。
2.能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2.通过具体操作,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2.难点: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
滑轮是简单机械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缺乏设计实验方案的引导,缺乏对机械系统的了解,特别缺乏对作用力方向与受力方向的认识,使定滑轮和动滑轮能不能改变力用力方向,变得更难理解。所以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模拟升旗的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拉力的方向与国旗上升的方向不同,从而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让学生发现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突破难点的关键:设计实验环节中,利用演示实验有效的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滑轮的组装过程;同时在分组实验中,将学生分为定滑轮组和动滑轮组,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和研究,有利于突破难点。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探究法
教具、学具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课件等。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钩码、实验记录单等。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每周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
的升旗仪式,你们知道国旗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去的吗?
(课件演示升旗的片段)
2.引入课题
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它能够帮助我们较容易地升上国旗?——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设计意图】本课从生活现象引入研究,以升国旗的场景和旗杆顶部的特写照片,通过提出旗杆上的“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问题来导入滑轮的话题,引导学生把视角聚焦在滑轮上,以诱发学生研究兴趣并突出滑轮的实用价值,同时说明滑轮是简单机械中的一种。
观察滑轮
1.滑轮的构造特点
(1)出示滑轮并课件演示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2)滑轮的结构
形状像轮子
轮子上有槽——用来卡住绳子,防止绳子滑落
绕轴转动——围绕中心的轴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揭示出滑轮就是一个用于提升重物的装置,其工作形态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带沟槽的轮。
(三)了解滑轮的分类
1.模拟升旗装置,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可以让学生感受用与不用滑轮拉重物的费力程度,以表明定滑轮还能减少摩擦。)
2.演示升旗装置,思考问题
(1) 当向下拉动绳子时,国旗会怎样运动?
(2) 滑轮的位置会随着国旗移动吗?
(此时应呈现组装好的滑轮装置,不必介绍怎样安装,小组合作进行探讨交流。)
3.揭示定滑轮的概念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我们叫它定滑轮。(板书定滑轮)
4.设计场景,引入动滑轮的概念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我们叫它动滑轮。(板书动滑轮)
5.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分标准
是否随着重物上下移动
【设计意图】 首先用图例展现滑轮的两种组装方式,并具体说明什么样的滑轮为定滑轮;什么样的滑轮为动滑轮,让学生能够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区分标准为是否随重物上下移动,能的属于动滑轮,不能的属于定滑轮。其次引导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装置,顺其自然的引入滑轮的作用。
(四)探究滑轮的作用
1.问题探究
利用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相比有没有变化呢?
2.小组合作互相探讨
(1) 提出假设
(2) 实验验证
讲解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1) 实验目的
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力和拉动重物的用力方向。
(2) 实验过程
① 实验前,测量重物的重量。
② 组装滑轮实验装置。
( 记录重物的重量和测力计拉力的读数
(3) 实验注意事项
( 测力计使用前需调零。
( 测力拉力竖直下拉。
(4) 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实验一: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记录表



两个钩
码的重
量(N)
测力计
的拉力
(N)
滑轮的
位置
钩码移
动方向
用力
方向
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收获: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实验二:研究动滑轮的作用记录表



滑轮和
两个钩
码的重
量(N)
测力计
的拉力
(N)
滑轮的
位置
滑轮和钩码移
动方向
用力
方向
(探究动滑轮的作用时,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把动滑轮的重量计入重物的重量,要介绍具体方法,即用弹簧秤称物重时,连滑轮一块儿称;如果出现学生测得的数据与理论值相差较大时,应该让学生在此方面查找原因。)
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收获:
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5)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定滑轮:不省力,但改变用力方向
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板书滑轮作用)
(6) 创设情境,认识滑轮组的构成及优点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得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缺点,实际上单独使用的情况很少;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所以,为了使用方便,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了滑轮组;因此我们把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装置称为滑轮组。(板书滑轮组作用)
【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寻找证据和得出结论;此环节中采取了先让学生提出假设,分别组装两种滑轮进行实验去验证假设,从而获取认识,发现两种滑轮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学以致用,迁移拓展
找一找,你周围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它们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
(六)小小挑战者
1.探究滑轮的秘密,认识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1) 滑轮也是一种变形杠杆,用杠杆和平衡原理分析一下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是什么样的杠杆?(用图示法解释)
(2) 解释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设计意图】 探究是人类寻求信息和理解的一般过程,探究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认知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抛出更深层次的探究问题,将是学生获得的具体知识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把所学的知识相联系与贯通起来,将会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和科学探究素养得以培养。
(七)小练习
1.基础知识回顾
(1).滑轮也是一种( )。
(2).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 ),它能( );
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 ),它能( )。
(3).滑轮组的优点是既能( ),又能( )。
(八)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在旗杆顶上看到滑轮装置外,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你还知道哪些和滑轮相关的例子吗?说给大家听听。
八、板书设计
国旗怎样升上去

九、课后反思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实施进行反思: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
的学习放到同等地位,让学生尽可能自己主动探究。
2.要放心大胆发动学生,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
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已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环节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如:实验器材的提前准备和组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逐一的排解、对学生以前的科学基础的了解等都是实验课前必须掌握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效的组织好学生,达到实验目的。
3.存在的不足是有个别学生的动手兴趣度不高,总是依赖别人和轻易放弃;今后将在科学兴趣的培养中多给予学生引导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