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最后的常春藤叶
◎语林撷英
欧·亨利经典语录
1.一旦热爱艺术,什么奉献也不难。
2.人的眼睛都是探照灯!(这就是说,眼神都是心里的一种暗示,都是可以捕捉的密码。)
3.人生是个含泪的微笑。
4.这时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认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
◎诗海拾贝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作者档案
【简介】 欧·亨利(1862-1910),他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贫困的医生家庭,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作品】 《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等
【评价】 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并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背景探寻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露出来。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使他对这些矛盾感同身受。曲折的人生、丰富的经历、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会的各种现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贫民充满了同情,对资产阶级剥削者从不同角度予以揭露和批判,道出了下层劳动群众对剥削、压迫的愤怒与反抗的心声。
◎相关知识
欧·亨利式结尾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兜圈子(dōu) 逛来逛去(ɡuànɡ) 锡镴(là)
矮墩墩(dūn) 昵称(nì) 蹑手蹑脚(niè)
苔藓(xiǎn) 瞥着(piē) 一筹莫展(chóu)
殡仪馆(bìn) 咆哮(páo)
(二)多音字
(1)苔 (2)巷
(3)抹 (4)绷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形容路弯弯曲曲。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也作“拐弯抹角”。
2.不速之客:速,邀请。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3.明目张胆:原指有胆识,敢作敢为。后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4.一筹莫展: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
5.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指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6.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四、近义辨析
1.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课本
原句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巧辨
巧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2.虚弱 微弱
课本
原句
“那么,一定是身体虚弱的关系。”医生说。
巧辨
巧析
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弱小的意思,但用法不同。“虚弱”指(身体)不结实。或(国力、兵力)软弱,薄弱。“微弱”指小而弱。
1.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3.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请说明原因。
[明确]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是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一、阅读课文第1~11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开头交代了怎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一个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古色古香、艺术气息浓厚的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为故事的发生、发展做铺垫。
2. 第7段中医生的话,反映了琼珊怎样的状态,在小说情节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医生的这段话,从侧面展示了琼珊的精神状态,表明她已放弃了主观上的努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为下文写她把生命寄托在随风飘零的常春藤叶上埋下伏笔。
二、阅读课文第12~36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18段中,对窗外景物的描写,在全文有何作用?
[明确] “二十英尺”,交代了常春藤与房间的距离;“差不多全吹落了”“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交代了常春藤的总体情况。这些为后文展开情节做了铺垫。
4. 第30~36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塑造了贝尔曼的形象?请联系全文分析。
[明确] 从外貌和语言上塑造贝尔曼的形象。初见时的形象: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得知琼珊病情时,他关切的语言,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他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他因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肺炎去世,展现其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我们看到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令人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穷困潦倒,却无私地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间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解读]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是小说阅读的命题重点,命题者一般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题型: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指津]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
1.从分析人物的描写入手
(1)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
(2)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他人的言行,来间接刻画人物的描写。
2.从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高考中涉及的小说往往是微型小说,虽然它写的是小题材,撷取的却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应该说正是这高度浓缩的故事情节凸显了人物形象。
3.从分析小说的环境入手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小说的环境描写除了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外,还有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
[应用] 请同学们试用本课所学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三、阅读课文第37段至结尾,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明确]
6. 小说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面有哪几处伏笔?
[明确] 小说结局出人意料,但处处埋有伏笔:
(1)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
(2)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
(3)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
(4)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5)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7. 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的“杰作”?
[明确] 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给了琼珊生的希望和信念,挽救了她的生命,表现了普通人之间无私的情意,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这个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的常春藤叶》演绎了一个至诚至爱的真情故事,这个“爱”的故事里有爱别人,也有爱自己。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一直意见不一。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探究结论] 观点一:主人公是贝尔曼。小说主要记述了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的杰作——常春藤叶子,从而点燃了琼珊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挽救了她的生命的故事,歌颂了贝尔曼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赞颂了人性的光辉。
观点二:主人公是琼珊。小说叙述了琼珊一病不起,精神无所寄托,对未来失去信心,直至目睹被她寄予生的希望的常春藤叶子在狂风暴雨后仍然顽强地挂在树上时,才又重新树立起生的信心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了人们信念的作用。
欲扬先抑 波澜起伏
【课内挖掘】
在本文中,作者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贝尔曼,他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但在他的身上具有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作者就是这样欲扬先抑,将一个立体、丰满、多层次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技巧指导】
1.概念阐释
欲扬先抑:“扬”,是指抬高、褒扬。“抑”,是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贬低,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这就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2.欲扬先抑的作用
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能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3.运用欲扬先抑手法“三注意”
注意点一:贬抑需有度
“欲扬先抑”手法下的文章重心还是在“扬”上,那么为“扬”做铺垫的“抑”就要有一个尺度,不能动摇人物或事物的根本点。
如文中贝尔曼的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等缺点,并不是品格上的问题,除去个人性格原因外,再就是源于他的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这些都不能掩盖其本质的善良和富有爱心。
注意点二:转变要自然
在运用欲扬先抑的文章中,人物由抑到扬也需要自然的转折,这样读者接受起来才不会感到别扭。要想使文章转变自然,必须设好伏笔。
如文中提到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等,都为下文写他深夜冒雨画常春藤叶埋下了伏笔。
注意点三:情感需真实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最终目的是“扬”,感情要真切自然,不可虚假造作,否则无法使人信服。
如文中对贝尔曼深夜冒雨画常春藤叶的经过并没有从正面大肆描写,而是在最后通过苏艾的转述表达出来,看似轻描淡写,却更真实感人。
【针对训练】
请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位你熟悉的人,250字左右。
?范文示例
蓬乱的头发,细小无神的眼睛,扁塌的鼻子,很不成比例地镶在一张皱巴巴的脸上——他的确很丑,再加上天生不会说话,人们都叫他“老哑巴”。不知什么时候,老哑巴成了小镇上唯一的摆渡人。
那天,我和村民一起来到渡口,“老哑巴!开船了!”村民一声吆喝,他嘴里“呀呀”应着,很利索地解下绳子撑开了船。我坐到船尾,静静地戏着水。不料,一不小心,新买的拖鞋掉到了河里,我急得大叫,因为那是妈妈早晨给我买的,丢了肯定会挨骂的。正在这时,老哑巴纵身跳进了河里,一会儿拖鞋便被丢到了我手上,我当时激动得快哭了,竟然顺口说了句“谢谢老哑巴”。
【课内挖掘】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成了琼珊的生命之叶,希望之舟,精神支点。虽历经深秋的大风大雨,这片常春藤叶却始终骄傲地挺立枝头。生命需要信念支撑,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确立生命的支点,作出不懈的努力,才能战胜病魔,告别死亡。每个人都会遇到生与死的考验,关键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去战胜它,能不能找到支撑生命的美丽支点。
[适用话题] 信念、生命。
【运用范例】
琼珊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姑娘,尽管命运并不垂青她,但她热爱自己从事的绘画事业,满怀信心地渴望有一天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即使在身染重病、危在旦夕的时刻,她也没有完全丧失生的希望,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常春藤叶上。常春藤叶不落,琼珊的生命就不会终结,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的愿望就能实现。在琼珊生命最艰难的时刻,最后这片常春藤叶给了她活下去的信念和力量。
心 与 手
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身边摆满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子。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即刻脸上浮现出妩媚的笑颜,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有个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当然警长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大使,但是——”
“大使,”姑娘兴奋地说道,“你可别再提大使了,大使可不需要做这种事情,这点你应该是知道的。你现在既然成了一名勇敢的西部英雄,骑马,打枪,经历各种危险,那么生活也一定和在华盛顿时大不一样。你可再也不和老朋友们一道了。”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我想这儿的空气适合于我。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你现在去不了西部太遗憾了。”她一面说着,一面重新整理好衣裳,恢复仪态,“但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内森维茨的。”
“是的,”埃斯顿回答,“我要去内森维茨。”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佳作赏析】
警察与罪犯历来是水火不容的,一个代表着正义,一个意味着邪恶。但小说把用冰冷的手铐连接在一起的两种对立关系用人性的光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善意的谎言融合在一起,重新诠释,构建了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小说人物生动鲜明,出人意料的戏剧性结尾也是欧·亨利小说中的经典设计,结尾用旁人的议论揭示事实真相,使主题更加鲜明。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小说表面上写的是“被铐在一起的手”的故事,揭示的却是“心”的问题——心灵深处的人性美。警长为了保护罪犯的面子和尊严,不给他造成心灵上的负担,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体现了警长善解人意、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之心。
2.学线索
小说以一副手铐作为线索,推动文章发展,除了这副手铐之外,文章全是三个人看似闲散的对话,没有任何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这副手铐从开始的出现到后来的缓解尴尬再到最后的真相大白,还起到了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
3.学对比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使小说充满了戏剧性。①第一段中警长神色阴沉,行动拖沓;而真正的犯人却果敢而坦率。②第四段中埃斯顿听到费尔吉德小姐的声音前后神色对比,之前是“坦率”,之后是“局促不安”。③作者将费尔吉德小姐的不明就里、警长的明察秋毫、埃斯顿的半推半就进行对比,刻画出警长在罪犯面对熟人时挺身解围,挽救其颜面的义举。④小说结尾处将两位旅客的对话进行对比,一个认为那位真正的警长是位英雄好汉,而另一位仍不明真相,结果情节在最后形成突转,解构了原有的认识,使情节出人意料。
4.学铺垫
这篇小说结尾暗示承认自己是罪犯的人才是真正的警长,而埃斯顿才是罪犯。前文铺垫有以下几处:①埃斯顿的神情。当姑娘跟他打招呼时,他显得局促不安。②埃斯顿的语言。当姑娘问多久能见面时,他说“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③自称是罪犯的人的神情。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5.学结尾
这篇小说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除了类似于侦探小说一样否定之前大脑中形成的假设的那种刺激外,我们还应该体味到作者展示的一些生活中的“绅士”风度,比如善意、理解和对人的温情。
我们何以对“敬老”感到如此新鲜?
有网友5月13日发布消息称,13日上午在四川成都龙泉驿区洪河半边街拍到感人一幕:一位满头白发年近九旬的老婆婆一个人无助地坐在街边很久,像是迷路了,两位龙泉交警看到后,赶紧到老婆婆身边为其遮挡烈日。该消息得到不少网友点赞。(5月17日澎湃新闻)
交警们被网友点赞,就是因为他们为这位年近九旬、看似迷路的老人遮阳并送她回家。无独有偶,就在日前,也是在成都,一个“成都警车霸气拦路”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在这段55秒的监控视频中,一辆警车突然左转,果断地横停在斑马线上,将不远处即将行驶到路口的车辆拦在斑马线外。随后,一名警察下车,向停下来的车辆摆手,并很快走入监控盲区。几秒钟后,他搀扶着一位老人走进监控区。老人打着伞,佝偻着腰,缓缓挪动脚步。待把老人安全扶过马路后,这名警察驾驶警车快速驶离。该视频刷爆朋友圈,并还在持续发酵,截停车流扶老人过马路的警察、成都市公安局天府新区分局太平派出所教导员李抗,也就此成了“网红”。
的确,我们应该为这样的警察表达敬意。身为交警,看到群众有困难,尤其是老年人需要帮助,警察就应该履行义务,担负责任。那一幕幕场景,看似微小,却彰显出大爱,令人感到一座城市的温度。这两位老人都已年过八旬,为这样的老人拉起一道安全防线,或在酷热下为其遮阳并送其回家,虽然是警察该做的,但看到此情此景,还是令人感到欣慰。这至少说明,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文明向上了,这不仅从这些交警的责任心上可以看到,也体现在那些对警察点赞的吃瓜群众身上。
然而,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较为遥远的过去,或是出现于尚无社交媒体的几十年前,警察帮老人遮阳并送其回家,或是警察扶老人过马路,根本不会引起太大的轰动。之所以“轰动”,一方面是因为即便有警察这样做,少了社交媒体,也无法使画面传播开来。而另一方面,警察帮老人的事件以前真的很常见,算不上什么“惊人之举”。警察不就是帮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嘛!警察帮老人的场面太多了,如果动辄就被感动,那还“感动”的过来吗?
所以,这两件事就无法不令人深思一个问题,即我们对“敬老”何以感到如此新鲜?尊敬老人本就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从古至今,敬老一直备受推崇。可如今,却变得如此“新鲜”或“稀罕”,正常举动,倒成了“反常”。试想,如果大家敬老的行为多了,还会有如此多的感叹或赞叹吗?正因为敬老的行为不算多,所以这两件事才显得如此珍贵。近年,虽然敬老的风气在逐渐好转,但不可否认的是,对老人的不敬、不孝等,还时常可见;虐老、弃老、甩老等丑恶现象还没有杜绝。“常回家看看”都能入法,这令人感到很悲凉。
是的,我们对“敬老”似乎感到陌生了,对此也好像习以为常了,但这确实不正常。老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老人尊严”既包括“老有所养”,也包含“老有所乐”,更体现着社会对老人群体的关爱。这不是说老人就要倚老卖老,而是要彰显出社会对昔日劳动者的敬重,让老人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由此,在感动于成都交警接连帮助老人,温暖人心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该反思一下自己在“敬老”上是否还存在不足。“敬老”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检验文明的一个标尺。希望像成都这样的交警越来越多,也希望我们都像这些交警一样,为敬老添砖加瓦。
[学生用书P71(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报道,今年的大学新生中有超过2/3为2000年后出生的“00后”。跨入大学校门,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________将走向独立、走向成熟,迎来更加开阔的人生。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00后”,有个性也容易________,有能力也难免不能抗压。“00后”的身上,有着以往年轻人不同的气质,互联网的基因融入了他们的行为与思想,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也追寻着牢固的价值基座。
面对这样一群大学生,老师们给出了这样的嘱托:( ),________准备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心,行囊里装着谦虚、好学和________,向着明天出发。有的学校开设新生导引课程,第一堂课把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来讲授,还有的地方在学前了解每位新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大数据的方式,科学、人性化地划分宿舍……种种举措,都是高校为更好迎接这一代新人的应时而为。从新生,到学校,到师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在为这一代年轻人更好地成长而努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由此 固执己见 并且 坚韧不拔
B.因此 固执己见 而且 坚贞不屈
C.由此 自以为是 并且 坚韧不拔
D.因此 自以为是 而且 坚贞不屈
解析:选A。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成语)的能力。词语运用中的常见错误有前后重复,使用对象、适用范围和场合不恰当,望文生义,感彩不合语境,谦辞敬语误用,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不协调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积累,理解其意义。做题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第一处:由此:意思是由于如此、因而、从这里、从此。因此:因为这个;所以。“由此”和“因此”在一些时候是可以通用的。不过,“由此”更注重主观性,而“因此”主要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表示得到一个结论或发现。此处强调“00后”跨入大学校门,从此将走向独立、走向成熟,选用词语“由此”。第二处:固执己见: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此处是说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00后”有个性,也容易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选用成语“固执己见”。第三处:并且:指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此处是老师叮嘱“00后”的话,其中“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与“准备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心”两个动作是同时的,选用词语“并且”。第四处:坚韧不拔: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坚贞不屈:坚守节操,不向恶势力屈服。此处和“节操”“恶势力”没有关系,选用成语“坚韧不拔”。故选A。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00后”的身上,有着以往年轻人不同的气质。
B.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也追寻着牢固的价值基座。
C.有的学校开设新生导引课程,第一堂课把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来讲授。
D.从新生,到学校,到师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在为这一代年轻人更好地成长而努力。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语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语序不当,“有着以往年轻人不同的气质”,应该为“有着不同以往年轻人的气质”;C项,介词使用不当,将“把”改为“由”;D项,语序不当,“从新生,到学校,到师长,乃至整个社会”语序不当,应该为“从新生,到师长,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故选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走向自己独立的人生旅程,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
B.要自己走向独立的人生旅程,通过思考找到自己独立的方向
C.要自己走向独立的人生旅程,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
D.要走向自己独立的人生旅程,通过思考找到自己独立的方向
解析:选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相近、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此句是老师给大学生的嘱托,强调的是大学生的独立性。因为要强调“独立性”,所以“自己”作“走向”的主语,是强调“自己走向”。“独立”强调修饰“思考”,是“思考”的状语,是强调思考的独立性,不是修饰“方向”。A项,语序不当,“走向自己独立的人生旅程”语序不当,应该是“自己走向独立的人生旅程”。B项,语序不当,应该是“独立思考”,不是“独立的方向”。D项,语序不当,“走向自己独立的人生旅程”,应该是“自己走向独立的人生旅程”。还有,应该是“独立思考”,不是“独立的方向”。故选C。
4.请用平实的语言将下面句子的深意表述出来。(4分)
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答:
解析:原来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蹑手蹑脚”“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写的是“肺炎”这种病毒的危害及传播特点,即看不见、摸不着、传播广等。
答案:“肺炎”这种病毒危害极大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它在艺术区里无声无息地到处传播。
5.下面是“高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能超过90个字。(数字“11、5”和标点均计入字数)(5分)
答:
答案:“高一社会实践活动”拟于11月5日开展,学生分三批分别前往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广州黄埔古港和东莞粤丰垃圾焚烧发电厂。活动需做好现场拍照和活动后撰写通讯稿工作。
6.以“欧·亨利的作品”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5分)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答:
答案: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又因描写了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二、阅读提升(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7~9题。
使圆成方
[美]欧·亨利
自然界的事物是循圆周运动的,人为的事物则沿直线行进。孩子的圆眼睛象征天真,女人卖弄风情时眯缝成一条线的眼睛就说明矫揉造作。
在大城市里,本性丧失得最快。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的直线,法律和社会风俗的拘泥古板,人行道的循规蹈矩,城市生活方式的严格、冷酷和沉默,毫不通融的规则——这一切都冷漠而鄙夷地对自然界的弧线表示轻蔑。
这个数学气十足的引子揭示了肯塔基州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的前因后果。
这个世仇是在坎伯兰山岭的福维尔和哈克尼斯两个家族之间形成的。冤仇的第一个牺牲品是比尔·哈克尼斯的猎狗。哈克尼斯家立刻杀掉福维尔族的头儿作为赔偿。福维尔的亲属急于报复,又让比尔·哈克尼斯跟随他的猎狗到了另一个国度。
四十年来,这两个家族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哈克尼斯家的人一个个地被枪杀,福维尔家族的成员也给一枝一枝地砍掉。两个家系的树枝经过这样修剪之后,都只剩下一个成员。卡尔·哈克尼斯也许领悟到了什么,便突然离开了坎伯兰山岭,避开了福维尔家族最末一个后裔山姆的报复。
一年后,山姆听说那个冤家住在纽约市,于是整装准备出发。他从梳妆台抽屉里找出一把老式而可靠的科尔特左轮手枪。在城市里干冒险和复仇的勾当,这把手枪似乎是最好的武器了。山姆把它放在毡提包里。骑上骡子,向火车站进发。
山姆到纽约时天色已晚。他的行动和生活仍旧遵循着自然界自由的圆周运动,看不到大城市隐藏在黑暗里的可怕、无情、好动、凶恶的手段,准备向他圆形的心脏和头颅包拢过来。一辆马车飞快地把他送到一家同他的靴子和毡提包相称的旅馆。
第二天早晨,福维尔家硕果仅存的后代向那个掩护哈克尼斯家最后一个子弟的城市发起了突袭。他把科尔特手枪藏在上衣里面。他只知道这两个情况:卡尔在这个城市里驾驶运货马车,而他自己,山姆,要来杀他。山姆踏上人行道时,眼珠变红了,心头升起一股世袭的仇恨。 但是一小时过去了,卡尔没有出现。中午时分,山姆站在城市里两条笔直的大动脉互相交叉的地方。人们形成直排熙来攘往,可怕的喧嚷和轰响把他吓懵了。
山姆靠在一座石头建筑的尖角上。在他身边经过的人何止千万,可是没有一个人转过脸来向他看看。
一个胖子从人流中滑了出来,站着等汽车,离他只有几步远。山姆挨到他身边,在嘈杂声中嚷着对他说:
“兰金斯家喂的猪比我们的肥多啦,不过他们那边的猪草也比我们这边的好——” 胖子神气活现的样子有所收敛,他走开去买炒栗子,以便掩饰自己的惊惶。
山姆感到需要喝一点山间露水。对街的人们在弹簧门里进进出出。隐约可以看到门里一个金光锃亮的酒吧和酒吧上面的装饰。这个复仇者穿过街道,打算进去。人为的事物又在这里挤掉了熟悉的圆形。山姆找不到门的把手,连大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 他手足无措,羞红着脸,伤心地从这扇没有用的门前走开,坐到石阶上。一根警棍戳戳他的肋骨。
“另找个地方去遛遛吧,”警察说,“你在这里闲荡得太久啦。”
在下一个拐角上,一声锐厉的口哨直刺山姆的耳朵。他赶快转过身去,只见一个满面怒容的恶狠狠的家伙,在热气腾腾的堆着花生豆的机器后面朝他直瞪眼睛。他穿过街去。一辆庞大的、不用骡子拖的车辆,发着牛吼似的声音和冒烟的煤油灯似的气味,刷地擦过他的膝盖。
一个马车夫用车毂撞了他一下,还训斥他;一个电车司机使劲踩铃叫他闪开;一个穿着走样的绸坎肩的胖太太用胳臂肘撞他的背脊;一个报童不慌不忙地朝他扔香蕉皮:“我不愿意这样干,可是看到我的人得让路!”
卡尔干完了一天的工作,存好运货马车,从一幢房屋旁边拐出来。他在三码开外的地方,在一群匆匆忙忙的行人中间发现了那个仍旧活着的、不共戴天的、世世代代的仇人。他猛地站住,犹豫了片刻,因为他身边没有武器,情况又那样突然。山姆锐利的山地居民的眼睛也在人群中发现了他。
来往的人流中间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山姆的声音响了起来:
“好啊,卡尔!我见到你真高兴!”
在百老汇路、五马路和第二十三号街的交岔口,坎伯兰山岭的世仇握手言欢了。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当两个世仇家族冤冤相报,都只剩下最后一个成员的时候,卡尔决定离开家乡,避开福维尔家族的报复,因为他已领悟到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对双方都没有意义。
B.小说用语形象幽默,如把家族成员的被杀形容为树枝的修剪,把胖子走出人流形容为“滑”出来,把找不到门把手说成“连大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
C.“来往的人流中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表明在城市的直线运动中,有了一点和谐的圆周运动,突出表现了小说追求自然本性的主题。
D.小说记叙了山姆到纽约找卡尔复仇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细致生动地刻画了这两个人物形象,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大团圆结局。
解析:选B 。A项,“因为他已领悟到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对双方都没有意义”,于文无据; C项,只是暗示,非“突出表现”;D项,对卡尔的形象刻画并不细致。
8. 山姆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答案:①强烈的复仇心理:离开山岭的家乡,到大城市追杀已躲避的卡尔。②缺少见识:城市的设施及规矩让他陌生,使他羞涩。③渴望与人交流沟通:挨近胖子和他交谈。④单纯、自然:遵循习惯的生活方式,当对城市极度失望的时候,很快就与曾是仇敌的同乡握手言欢。
9.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欧·亨利小说结尾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这篇小说对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8分)
答:
解析:本文的作者是欧·亨利,他的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欧·亨利”式结尾,即故事的结局既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细细分析又在情理之中。当然要做到这点,文中必不可少做巧妙的伏笔和铺垫。
答案:山姆本是去复仇的,却在见到卡尔后表现得非常高兴,这似乎不合情理,但前面其实早有铺垫。小说先交代了山姆持枪准备复仇,再以“眼珠变红”强化读者对他复仇心理强烈程度的印象,为出人意料的结局进行铺垫;然后叙述了他在纽约一系列的遭遇,为结局的合理性进行铺垫;当感到极度孤单和对城市极度失望的时候,他渴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就顺理成章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课件66张PPT。第一单元 珍爱生命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报道,今年的大学新生中有超过2/3为2000年后出生的“00后”。跨入大学校门,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________将走向独立、走向成熟,迎来更加开阔的人生。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00后”,有个性也容易________,有能力也难免不能抗压。“00后”的身上,有着以往年轻人不同的气质,互联网的基因融入了他们的行为与思想,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也追寻着牢固的价值基座。
面对这样一群大学生,老师们给出了这样的嘱托:( ),________准备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心,行囊里装着谦虚、好学和________,向着明天出发。有的学校开设新生导引课程,第一堂课把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来讲授,还有的地方在学前了解每位新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大数据的方式,科学、人性化地划分宿舍……种种举措,都是高校为更好迎接这一代新人的应时而为。从新生,到学校,到师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在为这一代年轻人更好地成长而努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由此 固执己见 并且 坚韧不拔
B.因此 固执己见 而且 坚贞不屈
C.由此 自以为是 并且 坚韧不拔
D.因此 自以为是 而且 坚贞不屈
解析:选A。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成语)的能力。词语运用中的常见错误有前后重复,使用对象、适用范围和场合不恰当,望文生义,感彩不合语境,谦辞敬语误用,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不协调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积累,理解其意义。做题时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第一处:由此:意思是由于如此、因而、从这里、从此。因此:因为这个;所以。“由此”和“因此”在一些时候是可以通用的。不过,“由此”更注重主观性,而“因此”主要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表示得到一个结论或发现。此处强调“00后”跨入大学校门,从此将走向独立、走向成熟,选用词语“由此”。第二处:固执己见: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此处是说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00后”有个性,也容易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选用成语“固执己见”。第三处:并且:指表示两个动作同时或先后进行。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此处是老师叮嘱“00后”的话,其中“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与“准备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心”两个动作是同时的,选用词语“并且”。第四处:坚韧不拔: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坚贞不屈:坚守节操,不向恶势力屈服。此处和“节操”“恶势力”没有关系,选用成语“坚韧不拔”。故选A。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00后”的身上,有着以往年轻人不同的气质。
B.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也追寻着牢固的价值基座。
C.有的学校开设新生导引课程,第一堂课把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来讲授。
D.从新生,到学校,到师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在为这一代年轻人更好地成长而努力。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语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语序不当,“有着以往年轻人不同的气质”,应该为“有着不同以往年轻人的气质”;C项,介词使用不当,将“把”改为“由”;D项,语序不当,“从新生,到学校,到师长,乃至整个社会”语序不当,应该为“从新生,到师长,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故选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走向自己独立的人生旅程,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
B.要自己走向独立的人生旅程,通过思考找到自己独立的方向
C.要自己走向独立的人生旅程,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
D.要走向自己独立的人生旅程,通过思考找到自己独立的方向
解析:选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相近、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此句是老师给大学生的嘱托,强调的是大学生的独立性。因为要强调“独立性”,所以“自己”作“走向”的主语,是强调“自己走向”。“独立”强调修饰“思考”,是“思考”的状语,是强调思考的独立性,不是修饰“方向”。A项,语序不当,“走向自己独立的人生旅程”语序不当,应该是“自己走向独立的人生旅程”。B项,语序不当,应该是“独立思考”,不是“独立的方向”。D项,语序不当,“走向自己独立的人生旅程”,应该是“自己走向独立的人生旅程”。还有,应该是“独立思考”,不是“独立的方向”。故选C。
4.请用平实的语言将下面句子的深意表述出来。(4分)
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答:
解析:原来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蹑手蹑脚”“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写的是“肺炎”这种病毒的危害及传播特点,即看不见、摸不着、传播广等。
答案:“肺炎”这种病毒危害极大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它在艺术区里无声无息地到处传播。
5.下面是“高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能超过90个字。(数字“11、5”和标点均计入字数)(5分)
答:
答案:“高一社会实践活动”拟于11月5日开展,学生分三批分别前往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广州黄埔古港和东莞粤丰垃圾焚烧发电厂。活动需做好现场拍照和活动后撰写通讯稿工作。
6.以“欧·亨利的作品”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5分)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答:
答案: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又因描写了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二、阅读提升(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7~9题。
使圆成方
[美]欧·亨利
自然界的事物是循圆周运动的,人为的事物则沿直线行进。孩子的圆眼睛象征天真,女人卖弄风情时眯缝成一条线的眼睛就说明矫揉造作。
在大城市里,本性丧失得最快。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的直线,法律和社会风俗的拘泥古板,人行道的循规蹈矩,城市生活方式的严格、冷酷和沉默,毫不通融的规则——这一切都冷漠而鄙夷地对自然界的弧线表示轻蔑。
这个数学气十足的引子揭示了肯塔基州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的前因后果。
这个世仇是在坎伯兰山岭的福维尔和哈克尼斯两个家族之间形成的。冤仇的第一个牺牲品是比尔·哈克尼斯的猎狗。哈克尼斯家立刻杀掉福维尔族的头儿作为赔偿。福维尔的亲属急于报复,又让比尔·哈克尼斯跟随他的猎狗到了另一个国度。
四十年来,这两个家族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哈克尼斯家的人一个个地被枪杀,福维尔家族的成员也给一枝一枝地砍掉。两个家系的树枝经过这样修剪之后,都只剩下一个成员。卡尔·哈克尼斯也许领悟到了什么,便突然离开了坎伯兰山岭,避开了福维尔家族最末一个后裔山姆的报复。
一年后,山姆听说那个冤家住在纽约市,于是整装准备出发。他从梳妆台抽屉里找出一把老式而可靠的科尔特左轮手枪。在城市里干冒险和复仇的勾当,这把手枪似乎是最好的武器了。山姆把它放在毡提包里。骑上骡子,向火车站进发。
山姆到纽约时天色已晚。他的行动和生活仍旧遵循着自然界自由的圆周运动,看不到大城市隐藏在黑暗里的可怕、无情、好动、凶恶的手段,准备向他圆形的心脏和头颅包拢过来。一辆马车飞快地把他送到一家同他的靴子和毡提包相称的旅馆。
第二天早晨,福维尔家硕果仅存的后代向那个掩护哈克尼斯家最后一个子弟的城市发起了突袭。他把科尔特手枪藏在上衣里面。他只知道这两个情况:卡尔在这个城市里驾驶运货马车,而他自己,山姆,要来杀他。山姆踏上人行道时,眼珠变红了,心头升起一股世袭的仇恨。 但是一小时过去了,卡尔没有出现。中午时分,山姆站在城市里两条笔直的大动脉互相交叉的地方。人们形成直排熙来攘往,可怕的喧嚷和轰响把他吓懵了。
山姆靠在一座石头建筑的尖角上。在他身边经过的人何止千万,可是没有一个人转过脸来向他看看。
一个胖子从人流中滑了出来,站着等汽车,离他只有几步远。山姆挨到他身边,在嘈杂声中嚷着对他说:
“兰金斯家喂的猪比我们的肥多啦,不过他们那边的猪草也比我们这边的好——” 胖子神气活现的样子有所收敛,他走开去买炒栗子,以便掩饰自己的惊惶。
山姆感到需要喝一点山间露水。对街的人们在弹簧门里进进出出。隐约可以看到门里一个金光锃亮的酒吧和酒吧上面的装饰。这个复仇者穿过街道,打算进去。人为的事物又在这里挤掉了熟悉的圆形。山姆找不到门的把手,连大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 他手足无措,羞红着脸,伤心地从这扇没有用的门前走开,坐到石阶上。一根警棍戳戳他的肋骨。
“另找个地方去遛遛吧,”警察说,“你在这里闲荡得太久啦。”
在下一个拐角上,一声锐厉的口哨直刺山姆的耳朵。他赶快转过身去,只见一个满面怒容的恶狠狠的家伙,在热气腾腾的堆着花生豆的机器后面朝他直瞪眼睛。他穿过街去。一辆庞大的、不用骡子拖的车辆,发着牛吼似的声音和冒烟的煤油灯似的气味,刷地擦过他的膝盖。
一个马车夫用车毂撞了他一下,还训斥他;一个电车司机使劲踩铃叫他闪开;一个穿着走样的绸坎肩的胖太太用胳臂肘撞他的背脊;一个报童不慌不忙地朝他扔香蕉皮:“我不愿意这样干,可是看到我的人得让路!”
卡尔干完了一天的工作,存好运货马车,从一幢房屋旁边拐出来。他在三码开外的地方,在一群匆匆忙忙的行人中间发现了那个仍旧活着的、不共戴天的、世世代代的仇人。他猛地站住,犹豫了片刻,因为他身边没有武器,情况又那样突然。山姆锐利的山地居民的眼睛也在人群中发现了他。
来往的人流中间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山姆的声音响了起来:
“好啊,卡尔!我见到你真高兴!”
在百老汇路、五马路和第二十三号街的交岔口,坎伯兰山岭的世仇握手言欢了。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当两个世仇家族冤冤相报,都只剩下最后一个成员的时候,卡尔决定离开家乡,避开福维尔家族的报复,因为他已领悟到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对双方都没有意义。
B.小说用语形象幽默,如把家族成员的被杀形容为树枝的修剪,把胖子走出人流形容为“滑”出来,把找不到门把手说成“连大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
C.“来往的人流中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表明在城市的直线运动中,有了一点和谐的圆周运动,突出表现了小说追求自然本性的主题。
D.小说记叙了山姆到纽约找卡尔复仇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细致生动地刻画了这两个人物形象,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大团圆结局。
解析:选B 。A项,“因为他已领悟到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对双方都没有意义”,于文无据; C项,只是暗示,非“突出表现”;D项,对卡尔的形象刻画并不细致。
8. 山姆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答案:①强烈的复仇心理:离开山岭的家乡,到大城市追杀已躲避的卡尔。②缺少见识:城市的设施及规矩让他陌生,使他羞涩。③渴望与人交流沟通:挨近胖子和他交谈。④单纯、自然:遵循习惯的生活方式,当对城市极度失望的时候,很快就与曾是仇敌的同乡握手言欢。
9.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欧·亨利小说结尾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这篇小说对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8分)
答:
解析:本文的作者是欧·亨利,他的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欧·亨利”式结尾,即故事的结局既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细细分析又在情理之中。当然要做到这点,文中必不可少做巧妙的伏笔和铺垫。
答案:山姆本是去复仇的,却在见到卡尔后表现得非常高兴,这似乎不合情理,但前面其实早有铺垫。小说先交代了山姆持枪准备复仇,再以“眼珠变红”强化读者对他复仇心理强烈程度的印象,为出人意料的结局进行铺垫;然后叙述了他在纽约一系列的遭遇,为结局的合理性进行铺垫;当感到极度孤单和对城市极度失望的时候,他渴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就顺理成章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