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语林撷英
肖洛霍夫名言
1.不要向井里吐痰,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
2.不管把狼喂得多么好,它还是想往树林子里跑。
3.生活总是用自己的不成文法支配着人类。
4.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5.女人晚熟的爱情,像道旁迷人的野花。
6.我们只有一条战术:就是在草原上流窜,不过要常常回头看看。
7.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8.你这个赤化的女妖精,我要把你的糊涂劲打掉。
9.一九一六年。十月。夜。风和雨。林木繁茂的低地。一片丛生着赤杨的沼泽边上是战壕。前面是一层一层的铁丝网。战壕里是冰冷的稀泥。监视哨的湿漉漉的铁护板闪着黯光。从处处的土屋里透出稀疏的光亮。一个矮小健壮的军官在一间军官住的土屋门口站了一会儿;他的湿淋淋的手指在衣扣上滑着,匆匆地解开军大衣,抖落领子上的水珠,很快在踏烂的干草上擦了擦长筒靴,这才推开门,弯腰走进土屋。
——《静静的顿河》
◎诗海拾贝
陇西行(其二)
陈 陶
誓扫匈奴①不顾身,五千貂锦②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③边骨,犹是春闺④梦里人。
【注】 ①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②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③无定河:在陕西北部。④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赏析】 诗的首两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貂锦”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念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征人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作者档案
【简介】 肖洛霍夫(1905-1984),出生在顿河维辛斯卡亚镇,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作品】 主要有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浅蓝的原野》,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短篇小说《学会仇恨》《一个人的遭遇》等
【评价】 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1965年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背景探寻
《一个人的遭遇》发表于1956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10年。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了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创作了这篇小说。
小说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当代苏联军事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作。作家没有拔高人物的行为和涂抹理想主义的色彩,而是真实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家庭悲剧、精神痛苦和心灵创伤,小说散发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气息。英雄主义品格凡人化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部小说被称为“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掩蔽(bì) 梗概(ɡěnɡ) 瓦砾(lì)
嗜好(shì) 和睦(mù) 窒闷(zhì)
胡诌(zhōu) 睫毛(jié) 衣襟(jīn)
脸颊(jiá) 邂逅(xiè) 丝绒(rónɡ)
(二)多音字
(1)刹 (2)翘
(3)胳 (4)咽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5. 6.
三、积累词语
1.神气活现:自以为了不起,得意又傲慢的样子。
2.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多用于人。
3.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四、近义辨析
1.狙击 阻击
课本
原句
就是胜利的那一天,我的阿拿多里给一个德国狙击兵打死了……
巧辨
巧析
同为军事术语,都表示打击对方目标。
狙击:指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
阻击:往往是面对敌人大规模的进攻所采取的一种阵地战,其目的是阻止敌人的进攻、增援或逃跑。
2.消失 消逝
课本
原句
我跟伊林娜、跟孩子们谈着一切,可是刚想拉开铁丝网,他们就离开我,仿佛在跟前消失了……
巧辨
巧析
都指因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变化到一定程度而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消失”侧重结果,强调永远失去或很快失去了;而“消逝”侧重过程,指逐渐减少。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洛霍夫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说来,并找出情感起伏的词句。
[明确] 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葬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发生车祸(悲愁的心)
一、阅读课文1~10段,回答下面问题。
1. “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细节反映出“我”长期在集中营受到的是一种非人的虐待,表明了法西斯对俘虏的残暴,控诉了他们的恶劣行径。
细节描写
[解读]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对细节描写的考查一般放在阅读中,多数题目考查对细节描写写作手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理解。细节描写通常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场景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指津] 细节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突出人物性格;
(2)展开故事情节;
(3)创造典型环境;
(4)渲染人物感情。
注意的问题:①要真,须入情入理;②要细,须小而具体;③要精,经典而传神。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出属于细节描写的内容,然后联系内容分析其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的关系,进而判断出细节描写的作用。回答时要从以上四个作用去思考组织答案,但忌照搬,应依据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后再拓展组织答案。
[应用] 请同学们试用本课所学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2. 第7段开头“等到战争一结束,我就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就住在小夫妻那儿,干干木匠活儿,抱抱孙子”,写主人公的这些梦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 战时的索科洛夫憧憬着战后的和平生活,渴望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和平年代最正常、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对“我”而言却只能是一个落空的梦想。战争毁掉了一个普通人最简单的幸福,更进一步揭示出战争的罪恶和无情。对后边的悲剧起了深化作用。
3. 第9段中“我的儿子躺在里面……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远方”这几句话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 肖像描写。将索科洛夫记忆中年少的儿子与眼前成年的儿子作对比,客观的描述中饱含着无尽的悲哀。
4. 第10段中索科洛夫为什么决不回伏罗尼士?
[明确] 索科洛夫不敢回去,是因为伏罗尼士留给他的只有痛苦的回忆。故园的欢乐因战争而荡然无存,物是人非,回去只能让人更加痛苦。所以,索科洛夫选择了逃离,决不回伏罗尼士。
二、阅读课文11~26段,回答下面问题。
5. 第12段中的“爱上这不良的嗜好啦”应如何理解?
[明确] “爱上这不良的嗜好啦”侧面揭露了战争对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摧残。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和幸福,他想忘却不幸,但伤痕是抹不掉的。喝酒是为了消除疲劳,更是为了麻痹自己,试图让自己忘却战争造成的不幸。
6. 第14段中,凡尼亚坐进驾驶室后,作者写道:“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你能从这句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会出其丰富的内涵吗?
[明确] 此句话是细节描写,语言平实生动。反映了战争给儿童造成的创伤。小小年纪,饱受战争之苦,无人照顾,游离失所,从侧面控诉了侵略战争的罪恶。
7. 阅读课文第16段,分析“扑”“吻”“叫”“贴”“哆嗦”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这些动词写出孩子反应的强烈,也写出了孩子对亲情的渴望,突出了孩子找到父爱、找到依靠、找到安全感的狂喜。孩子的喜悦心情恰恰暴露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8. 作者为什么把领养凡尼亚这部分写得特别详细?
[明确] 这件事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转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和可爱的凡尼亚在一起,索科洛夫像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寄托在了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凡尼亚成了索科洛夫生存的全部意义。同时凡尼亚这个形象的介入,进一步揭示出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作品主题。
9. 阅读课文第26段,理解“奇怪得很,白天我总是表现得很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喔唷’,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明确] 一方面表明战争给索科洛夫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另一方面表现索科洛夫对凡尼亚深深的爱怜,他害怕自己突然死去,而使可怜的凡尼亚再次成为孤儿。
本文的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吗?
[探究结论] 观点一:从表面来看是一个人的遭遇,是主人公的遭遇,但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遭遇。
观点二:主要是表现人类历史的遭遇。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个普通军人,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希特勒的军队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描述的。据说经过四年的残酷战争,在苏联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不止一个位子空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有忘记他们。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景象!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课内挖掘】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语言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在叙述中,穿插抒情,这些抒情和议论往往直抒胸臆,坦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的闪烁着口语的智慧。
【技巧指导】
写作时如何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法
1.第一人称叙事法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以“我”或“我们”的口吻来叙述所见、所闻、所历,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告诉读者。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2.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它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信手写来。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几乎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3.“第一人称”写“我”的言行时,必须贴切,不然就有“王婆卖瓜”之嫌。“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是禁区,使用时,要加上摹拟的语言。例如,小弗朗士说自己迟到,“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时的模样:“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较为客观。例如,《背影》中作者用第一人称写父亲买橘路上的外貌,返回时过铁路的动作,送“我”上车嘱咐“我”的语言,这些描写既逼真细腻,又亲切感人,还没有过誉之嫌。用“第一人称”写“他”的心理活动是禁区,若需要描写,必须加上假设或摹拟的话。例如,《背影》中描写父亲给“我”买橘回来后,交给“我”时的心理就加上了摹拟的话:“心里很轻松似的。”
【针对训练】
以“当我生病的时候”为话题,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法写一个片段,要表现出你当时的心情。
?范文示例
我生病了,整天躺在床上。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我一个人呆在家里,又寂寞又冷清。
我人虽躺在床上,可心早已飞向学校:教室里,老师在认真地给同学们讲课,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可我呢,今天又落课了!这时如果有一位同学来我家给我补课,使这个冷清的房间热闹一些该多好啊!唉,离放学时间还早着呢,想想别的事吧。可是想到的却总是同学们在听老师讲课的画面,闹钟也好像故意逗我似的,走得特别慢。我多么渴望时针指向下午四点,同学们放学回来给我补课……但我失望了。
【课内挖掘】
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被俘,在遭受虐待和折磨之后,他机智地逃出战俘营。可是当他逃回并开始平民的生活后,他才发觉亲手建起的家园已经成为废墟,而唯一的希望——儿子,也牺牲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天。他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但他并没有一味沉浸在悲伤之中,而是领养了孤儿凡尼亚,开始了他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人生。
[适用话题] 苦难、战争、人生。
【运用范例】
里希特曾有言曰:“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直面苦难,苦难过后人生将是坦途。
面对战争的苦难,索科洛夫选择用坚强的意志直面苦难,像一株傲然的向日葵一样灿烂绽放;面对非人的折磨,沈从文选择用审美的目光直面苦难,像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散发出清香;面对病魔,姚贝娜选择勇敢面对,像一株凌冬而不凋的白梅漂白苦涩的寒冬。
于自然界而言,或许命运更喜欢垂青那些直面风雨生长的种子;于人生而言,或许命运更喜欢将硕果馈赠给直面苦难的灵魂。
第二次冒险
退休教师安道特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得入迷。
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空投了伞兵,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在远离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住宅。他不知道,住在里边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会的几句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30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着,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橱旁边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冲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伞兵的降落。这是附近唯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很彻底,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了。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道特,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锁了。
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伞兵没有失望。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边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女人很快地出来。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橱边的碗橱里。
冲锋队员再没有来到这户农家搜查。
【佳作赏析】
一位法国妇女收留美国伞兵是一次冒险,这令她痛失丈夫;可是面对伞兵的再次求助,她又毫不犹豫地应允了,这是第二次冒险。如果说第一次冒险是出于善良的本性,那么第二次冒险就更需要高贵的和平精神与信仰。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安道特在女主人家被捕出逃后,冒险再次向女主人求援。女主人在丈夫因救助安道特被杀后,再次冒险将安道特藏起来。以“第二次冒险”为题,不仅可以展现女主人的精神品质,而且有悬念效果,吸引读者眼球。
2.学对比
文章开头将安道特的“言语不多”与其“滔滔不绝”进行对比,一方面写出了法国人民救助反法西斯战士的义不容辞,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安道特被法国人民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感动。
3.学细节描写
第9、10段的细节描写交代了当时的自然环境——树林无法藏身,并对追兵的声音进行描写,营造了万分紧张的气氛。这为下文伞兵不得已重返农家埋下伏笔(做铺垫),为深化主题服务。
过端午:放松而不是放纵
赛龙舟、吃粽子、走亲访友、陪家人等过节方式很多,但节假日往往也是“四风”高发期。临近端午就已经开始有商家以端午节送礼为噱头出售礼品卡券,面额从200元到12 888 元不等,广告语意味深长,还有的商家售出高价端午礼品盒。从这些现象中不难嗅到一丝“四风”问题的苗头。
节日前后是人情往来高峰期,同时也是“四风”易发多发的重要节点。端午将至,一些为谋取不正当或非法利益的人,便会乘此机会向领导干部送礼行贿。而一些领导干部在节日期间思想防线容易被麻痹、被侵蚀。由于这种贿赂私密性很强,吃一顿饭、收一点礼品,成为此前过节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也成为一些干部腐败堕落的诱因。这样的过节早已变质,节假日本是放松心情的好机会,却不是放纵防线的契机。
固守清廉,提升自觉。理想的滑坡是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危险的动摇。平日里风清气正,到了节假日,心中更应该提升“四风”的预见性。节日里可以放松心情,但是不能放松理智;可以放松思绪,但是不能放松防线。自觉严守清廉底线,不动用公家的一丝一毫,不将公车当作顺风车,
不把公款当私款,自觉的遵守党员干部的底线,不乱用权利。
严守风气,提升警惕。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给领导送礼、送卡,甚至雅贿、大发网络“红包”,这种情况在节假日更是高峰期,身为党员干部应该在节假日严守风气,警惕这些“糖衣炮弹”的轰炸。做事得有自己的底线,不收任何来路不明的礼物。
坚定信念,提高免疫。每逢过节,有的领导干部就想方设法的“创造”发钱发物的名目,他们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怀着蒙混过关的心理,换着花样弄虚作假,有的甚至还一再提醒本单位的人,要对滥发钱物“保密”,不要当“叛徒、内奸”,企图形成“利益共同体”,其实无论怎么“改头换面”,都掩盖不了贪腐的本质,掩藏不住他们贪婪的心。身为党员干部应该坚定理想信念,严守心理防线,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要懂得过节就是过节,不要把过节当成“捞金日”,自己腐败不算还要拉着一堆人集体“走黑道”。
身为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干部,要知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到了节假日,可以适当的放松心情,呼吸新鲜空气,但是绝不能放纵欲望,做任何损害国家、伤害人民利益的事情。要时刻严守自己的行为底线,方能不辜负党的信任、百姓的期望。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如是观之,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解析:选B。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赴,去;汤,热水;蹈,踩。“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语境是“战场上”,应该用“冲锋陷阵”。“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指点,评说;江山,国家。“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此处语境是实现宏图伟志,应该用“指点江山”。“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根据语境说的是精神生活和寄托,所以此处应该用“安身立命”。“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此处指精神层面的超尘拔俗,所以应该用“超凡脱俗”。故选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解析:选D。本题考查根据文意填空的能力,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C两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项。故选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解析:选A。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二是照应不当导致不合逻辑,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根据选项的修改可判断出正确的是A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追求智慧的充实 ②恰恰书籍具有这种功能 ③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静下心来 ④读书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
⑤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 ⑥也能帮助我们守住崇高的灵魂与人格,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永远保持学习的兴趣
A.①④⑥⑤③② B.①③②⑤④⑥
C.⑤①②③⑥④ D.⑤③②①④⑥
解析:选D。整段话的思路是,先说社会特点,再论读书作用。据此,可确定⑤在前面,③承⑤的“躁动”,并引出读书的作用;①④⑥都是讲读书的作用,①紧接着“躁动”论述,故而排在前,⑥的“也”表明它应该在最后一句。
5.依照画线部分内容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5分)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塑造了有着坚毅、温情性格特征的英雄形象。说他坚毅是因为他勇敢奔赴战场,被俘后熬过了集中营凄惨的生活,逃回后又顶住了失去所有亲人的沉重打击。说他温情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小说中体现出温情的一面,可用他对凡尼亚的亲情来说明。
答案:在战争中不但没有心灵枯竭,反而在战争中陶冶了性情,领养照顾凡尼亚这个战争孤儿,散发出温暖的人性光辉
6.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文字衔接自然,逻辑严密。(6分)
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且不说在广播时就令莫斯科大街上的行人泪眼模糊,传到中国后也使多少人泪飞成雨,的译者草婴就是噙着眼泪翻译的。为什么具有如此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除了思想和人物等因素外,的艺术处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答:
答案:③改为“它” ⑥改为“小说” ⑦改为“作者”
7.《一个人的遭遇》让我们痛恨战争,期盼和平。下面是有关阿拉法特的一段话,认真阅读,你能得出哪三条信息?(6分)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曾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演说,最后一句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答:
答案:(示例)①我们希望和平。②必要时我们会为国家、民族利益而战斗。③希望和平不要从自己手中失去。
二、阅读提升(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烈马青鬃
姜泽华
“支左”那年,部队送我们生产队一匹军马。那马牙口虽老,却形体高大,浑身铁青,颈上的鬃毛有一尺多长。听老人们讲,那叫青鬃马。
青鬃马的性子很烈。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了那头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
心疼黑叫驴的饲养员上前拉“偏架”,被它一蹄子尥出老远。为此青鬃马没少受饲养员的报复,头部常有被马勺磕出的累累伤痕。
青鬃马力气虽大,却不会犁地。它快捷的步幅总是令那些和它并驾的牲口跟不上趟。要它独拉一架犁,它又顶不了一个工日。对它一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没人能够驾驭得了它。
因此青鬃马经常被拴到树上挨鞭子,特别是生产队长的鞭子。队长使得一手好鞭子,鞭头硬,打得准。他运足了劲儿,能把马耳朵一鞭子打裂。
青鬃马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它经常趴在粪水坑里,把自己弄得满身污秽,落魄不堪,就像那年代的“地富反坏右”。
“把它牵出去遛遛吧!实在不行,就……”就怎么样,队长没说,因为那年月随便杀牲口可不是小事情。那可是“生产资料”啊!
时近中午,饲养员牵着青鬃马回来了。青鬃马身上的泥粪已被洗刷干净,浑身油亮。虽瘦骨嶙峋,却显得精神抖擞。饲养员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队长,这是一匹好马哩!骑上它,跑得飞快,还特别稳当!”
“真的?”生产队长在青海当过兵,也能骑马。他从饲养员手中接过缰绳,一翻身跨上马背。稍一抖缰绳,青鬃马猛地蹿了出去……
野外的空阔辽远刺激了青鬃马已近僵硬的神经和蛰伏的野性。它扬起鬃毛,收腰扎背,四蹄翻飞,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尽情地奔驰在自由的风里。
队长满面红光,惬意地从马背上跃下,把缰绳往饲养员手里一扔:“好马不犁地哩!找上几个人,杀杀它的野性儿,绝对是匹好牲口!”
这次,青鬃马被拴到那棵枯槐树上就显得很隆重。树周围站满了成圈的看客,圈内是轮番抽打的七八个鞭手。在鞭鞘儿的呼啸里,青鬃马悲声长鸣,鬃毛纷飞,鲜血崩流……
正当鞭手们打累了,队长吩咐把马解开,又要蛮有把握地收获一头驯服的牲畜时,突然一声惊天的长啸,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米高的枯树!在落上树杈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白森森的骨茬子都迸出体外!
青鬃马发出最后一声长长的哀鸣……
那天,队里每家都分到了一块马肉。我记得妈妈用马肉包了饺子,却不太好吃。因为那肉馅儿不但粗糙不香,而且还有股辛酸的味儿。
我至今还保留着我捡到的那匹青鬃马的一片马蹄铁。那马蹄铁已被磨得很薄,上小学时我曾用它当削笔刀削铅笔,很锋利。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青鬃马咬伤了黑叫驴,又尥了因心疼黑叫驴而上前拉“偏架”的饲养员一蹄子,为下文它遭到报复被打死的情节做了铺垫。
B.青鬃马虽然力气大,但拉犁时既无法跟其他牲口同步,又不能被驯服,与人们用它耕田的期待相去甚远。
C.在生产队长试马之后,青鬃马遭到所谓“杀性儿”的毒打后选择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原因是对未来失去希望。
D.作者描绘了青鬃马的悲惨遭遇,揭示出人性的残暴,批判了虐待动物的行为,而保留了青鬃马的马蹄铁是为了表达怀念之情。
解析:选B。A项,青鬃马“遭到报复被打死”与原文情节不符。C项,说青鬃马遭毒打之后对未来失去希望,只求速死有一定道理,但同时也显示了它不屈的抗争,“原因是对未来失去希望”的表述片面。D项,“批判了虐待动物的行为”错误。
9. 小说中描写青鬃马以悲壮的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发出长长的哀鸣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回答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和主题三方面进行考虑。内容方面,可从便于刻画青鬃马刚烈的性格方面作答;结构方面,可从照应标题,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方面作答;主题方面,可从批判戕害人才的现实方面作答。
答案:①在内容上,描写青鬃马悲壮地死去这一情节,刻画了它性格的刚烈与倔强,凸显青鬃马以死抗争、维护尊严的决心,使青鬃马的形象更加丰满。②在结构上,照应题目,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情节起伏跌宕,又在情理之中。③在主题上,批判了“策之不以其道”、戕害人才的现实,深化了作品主题。
10.小说中说青鬃马的性子很烈,其“烈”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7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要紧扣“烈”组织答案,既要对相关情节做适当简述,又要有所归纳,如可从“不愿受气”“不愿屈服”“捍卫尊严”等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①不愿受气: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尥开偏心的饲养员。②不愿屈服:对它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没人驾驭得了,宁可趴在粪水坑里也不低头。③捍卫尊严:被众人毒打之后,选择了悲壮的自戕,以死抗争。
课件57张PPT。第二单元 和平的祈祷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如是观之,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解析:选B。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赴,去;汤,热水;蹈,踩。“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语境是“战场上”,应该用“冲锋陷阵”。“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指点,评说;江山,国家。“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此处语境是实现宏图伟志,应该用“指点江山”。“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根据语境说的是精神生活和寄托,所以此处应该用“安身立命”。“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此处指精神层面的超尘拔俗,所以应该用“超凡脱俗”。故选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解析:选D。本题考查根据文意填空的能力,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C两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项。故选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解析:选A。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二是照应不当导致不合逻辑,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根据选项的修改可判断出正确的是A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追求智慧的充实 ②恰恰书籍具有这种功能 ③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静下心来 ④读书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
⑤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 ⑥也能帮助我们守住崇高的灵魂与人格,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永远保持学习的兴趣
A.①④⑥⑤③② B.①③②⑤④⑥
C.⑤①②③⑥④ D.⑤③②①④⑥
解析:选D。整段话的思路是,先说社会特点,再论读书作用。据此,可确定⑤在前面,③承⑤的“躁动”,并引出读书的作用;①④⑥都是讲读书的作用,①紧接着“躁动”论述,故而排在前,⑥的“也”表明它应该在最后一句。
5.依照画线部分内容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5分)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塑造了有着坚毅、温情性格特征的英雄形象。说他坚毅是因为他勇敢奔赴战场,被俘后熬过了集中营凄惨的生活,逃回后又顶住了失去所有亲人的沉重打击。说他温情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小说中体现出温情的一面,可用他对凡尼亚的亲情来说明。
答案:在战争中不但没有心灵枯竭,反而在战争中陶冶了性情,领养照顾凡尼亚这个战争孤儿,散发出温暖的人性光辉
6.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文字衔接自然,逻辑严密。(6分)
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且不说在广播时就令莫斯科大街上的行人泪眼模糊,传到中国后也使多少人泪飞成雨,的译者草婴就是噙着眼泪翻译的。为什么具有如此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除了思想和人物等因素外,的艺术处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答:
答案:③改为“它” ⑥改为“小说” ⑦改为“作者”
7.《一个人的遭遇》让我们痛恨战争,期盼和平。下面是有关阿拉法特的一段话,认真阅读,你能得出哪三条信息?(6分)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曾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演说,最后一句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答:
答案:(示例)①我们希望和平。②必要时我们会为国家、民族利益而战斗。③希望和平不要从自己手中失去。
二、阅读提升(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烈马青鬃
姜泽华
“支左”那年,部队送我们生产队一匹军马。那马牙口虽老,却形体高大,浑身铁青,颈上的鬃毛有一尺多长。听老人们讲,那叫青鬃马。
青鬃马的性子很烈。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了那头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
心疼黑叫驴的饲养员上前拉“偏架”,被它一蹄子尥出老远。为此青鬃马没少受饲养员的报复,头部常有被马勺磕出的累累伤痕。
青鬃马力气虽大,却不会犁地。它快捷的步幅总是令那些和它并驾的牲口跟不上趟。要它独拉一架犁,它又顶不了一个工日。对它一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没人能够驾驭得了它。
因此青鬃马经常被拴到树上挨鞭子,特别是生产队长的鞭子。队长使得一手好鞭子,鞭头硬,打得准。他运足了劲儿,能把马耳朵一鞭子打裂。
青鬃马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它经常趴在粪水坑里,把自己弄得满身污秽,落魄不堪,就像那年代的“地富反坏右”。
“把它牵出去遛遛吧!实在不行,就……”就怎么样,队长没说,因为那年月随便杀牲口可不是小事情。那可是“生产资料”啊!
时近中午,饲养员牵着青鬃马回来了。青鬃马身上的泥粪已被洗刷干净,浑身油亮。虽瘦骨嶙峋,却显得精神抖擞。饲养员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队长,这是一匹好马哩!骑上它,跑得飞快,还特别稳当!”
“真的?”生产队长在青海当过兵,也能骑马。他从饲养员手中接过缰绳,一翻身跨上马背。稍一抖缰绳,青鬃马猛地蹿了出去……
野外的空阔辽远刺激了青鬃马已近僵硬的神经和蛰伏的野性。它扬起鬃毛,收腰扎背,四蹄翻飞,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尽情地奔驰在自由的风里。
队长满面红光,惬意地从马背上跃下,把缰绳往饲养员手里一扔:“好马不犁地哩!找上几个人,杀杀它的野性儿,绝对是匹好牲口!”
这次,青鬃马被拴到那棵枯槐树上就显得很隆重。树周围站满了成圈的看客,圈内是轮番抽打的七八个鞭手。在鞭鞘儿的呼啸里,青鬃马悲声长鸣,鬃毛纷飞,鲜血崩流……
正当鞭手们打累了,队长吩咐把马解开,又要蛮有把握地收获一头驯服的牲畜时,突然一声惊天的长啸,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米高的枯树!在落上树杈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白森森的骨茬子都迸出体外!
青鬃马发出最后一声长长的哀鸣……
那天,队里每家都分到了一块马肉。我记得妈妈用马肉包了饺子,却不太好吃。因为那肉馅儿不但粗糙不香,而且还有股辛酸的味儿。
我至今还保留着我捡到的那匹青鬃马的一片马蹄铁。那马蹄铁已被磨得很薄,上小学时我曾用它当削笔刀削铅笔,很锋利。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青鬃马咬伤了黑叫驴,又尥了因心疼黑叫驴而上前拉“偏架”的饲养员一蹄子,为下文它遭到报复被打死的情节做了铺垫。
B.青鬃马虽然力气大,但拉犁时既无法跟其他牲口同步,又不能被驯服,与人们用它耕田的期待相去甚远。
C.在生产队长试马之后,青鬃马遭到所谓“杀性儿”的毒打后选择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原因是对未来失去希望。
D.作者描绘了青鬃马的悲惨遭遇,揭示出人性的残暴,批判了虐待动物的行为,而保留了青鬃马的马蹄铁是为了表达怀念之情。
解析:选B。A项,青鬃马“遭到报复被打死”与原文情节不符。C项,说青鬃马遭毒打之后对未来失去希望,只求速死有一定道理,但同时也显示了它不屈的抗争,“原因是对未来失去希望”的表述片面。D项,“批判了虐待动物的行为”错误。
9. 小说中描写青鬃马以悲壮的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发出长长的哀鸣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回答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和主题三方面进行考虑。内容方面,可从便于刻画青鬃马刚烈的性格方面作答;结构方面,可从照应标题,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方面作答;主题方面,可从批判戕害人才的现实方面作答。
答案:①在内容上,描写青鬃马悲壮地死去这一情节,刻画了它性格的刚烈与倔强,凸显青鬃马以死抗争、维护尊严的决心,使青鬃马的形象更加丰满。②在结构上,照应题目,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情节起伏跌宕,又在情理之中。③在主题上,批判了“策之不以其道”、戕害人才的现实,深化了作品主题。
10.小说中说青鬃马的性子很烈,其“烈”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7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要紧扣“烈”组织答案,既要对相关情节做适当简述,又要有所归纳,如可从“不愿受气”“不愿屈服”“捍卫尊严”等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①不愿受气: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尥开偏心的饲养员。②不愿屈服:对它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没人驾驭得了,宁可趴在粪水坑里也不低头。③捍卫尊严:被众人毒打之后,选择了悲壮的自戕,以死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