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江苏专用 第5课 阿房宫赋(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江苏专用 第5课 阿房宫赋(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6:00:28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B。B项中“复”是“一层一层”的意思。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
B.而
C.之
D.也
解析:选C。C项均为动词,去,往;A项,形容词词尾;兼词,在那里;句末语气词,无实义。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D项,表判断;表句中停顿;表判断。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解析:选A。溶溶:水盛的样子,古今同义。B项,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自费尽心机,互相排挤。C项,气候,古义:天气冷暖;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括。D项,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B.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解析:选B。名词作状语。A、C、D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5.下列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D.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析:选A。例句与A项都是被动句。B.判断句。C.省略句,“卧”后省略了介词“于”。D.状语后置句。
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3分)
译文: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分)
译文:                                    
                                    
答案:(1)使天下的百姓不敢说话,只敢(在心里)愤怒,独裁者的心,一天比一天骄奢顽固。
(2)(秦始皇却)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丢弃满地,秦统治者看到这些(东西),也不很爱惜。
7.名句默写(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广阔、遮天蔽日的宏伟气势。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语气,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二、阅读提升(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yōu)棘矜(qín),非铦(xiān)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报:报复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讲信用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l并:一同
解析:选C。信:可靠。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解析:选A。本题有明显的标志。“率疲弊之卒”和“将数百之众”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短语;“斩木为兵”和“揭竿为旗”句式相同。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至极。
B.“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他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秦始皇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奠定“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C.作者又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
D.前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解析:选D。D项“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不是这两段文字的内容,文章在此并没有做出总结。
1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3分)
译文:                                    
                                    
(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3分)
译文:                                    
                                    
答案:(1)可是,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2)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到秦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自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三、语言表达(13分)
12.仿照画线句,续写一句话,要求与画线句句式一致,语意连贯。(4分)
读杜牧的诗,像欣赏一件古玩,既有爽目清新的情趣,又有古朴凝重的风貌。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显现的隽永灵秀的情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仿写。解答时应该深入了解杜牧及其诗作,写出喜欢的理由,并且还要对应画线句前的句子的含意,保持与画线句的句式一致。
答案:(示例)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沉思
13.请将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在横线上,使之与上下文组成语意连贯的文段。(只填写序号)(4分)
杜牧,你所吟咏的枫叶,莫不是晚唐痴情的女子,有着肥硕的美丽和单薄的爱情。……红枫如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更替就像冬去春来一样稀松平常,枫叶即一个小小女子,所能做到的,就是在寒霜降临之际,红给你看。
①却保住历史的血脉仍然相连
②让草木庄稼也多些嫉恶如仇的血性
③虽斩不断千军万马
④滴在逐渐干涸的江河里
⑤滴在只言片语的唐诗里
⑥让文字如刀如剑
解析:根据“红枫如血”可以判断出首句应是④或⑤;④后接②,因为“江河”能滋润“草木庄稼”;⑤后接⑥,因为“只言片语”与“文字”相连;根据关联词判断③①相连;再根据横线后的标点判断应该是④②在前,⑤⑥③①在后。
答案:④②⑤⑥③①
14.下面的语句细腻地写出了阿房宫内的歌舞给人的感受,请用现代汉语把它扩展成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5分)
原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答:                                    
                                    
                                    
解析:解答本题应该在想象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句子,描绘原句所表现的情景。
答案:(示例)宫女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宫女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第5课 阿房宫赋
◎语林撷英
杜牧名篇名句
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2.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赠别》
3.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汴河阻冻》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绝句》
5.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8.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诗海拾贝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对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两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一至四句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末尾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方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方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作者档案
【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的孙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曾多年在地方官署中当幕僚,开成四年(839年)回朝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其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因号为“杜樊川”
【作品】 代表作有《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山行》《泊秦淮》《清明》《过华清宫绝句》《樊川文集》,后人编有《樊川诗集注》和《杜牧诗选》
【评价】 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不仅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也是继韩愈、柳宗元之后的散文大家
◎人物颂歌
怀才不遇的杜牧,永远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渴盼有自己积极的人生,他也期待创造人生的“东风”。他有年轻人的张狂,也有无比冷静的头脑。他从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插上理想的翅膀,也许明天的他会“乘着自己的东风”,飞向梦的天空。
◎背景探寻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而执政的敬宗李湛贪好嬉戏,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广建宫室。这篇《阿房宫赋》就是针对敬宗的行为而写的,具有强烈的讽谏色彩。
◎相关知识
1.赋
赋,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铺采摛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尽管赋很讲究词的巧丽,但一定要服从表现内容的需要。“写志”是立赋的根本。
2.四海
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如《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一、认读字音
蜀山兀(wù) 骊山(lí)
廊腰缦回(màn) 囷囷焉(qūn)
不霁何虹(jì) 妃嫔媵嫱(pín)(yìnɡ)(qiánɡ)
尽态极妍(yán) 摽掠(piāo)
鼎铛玉石(chēnɡ) 逦迤(lǐ)(yǐ)
珠砾(lì) 锱铢(zī)(zhū)
架梁之椽(chuán)
二、积累词语
钩心斗角:亦作“勾心斗角”。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后比喻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三、积累名句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诵读课文第1、2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覆压三百余里 覆压:掩盖。
(2)骊山北构而西折 构:动词,建造。
(3)直走咸阳 走:趋。
(4)廊腰缦回 缦:动词,萦绕。
(5)盘盘焉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链接:①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句末语气词,不译。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疑问代词,哪里。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兼词,于之,于此。
(6)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矗:高耸,矗立着。
(7)辇来于秦 于:介词,到。
(8)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远。
之:动词,到。
(9)尽态极妍 妍:形容词,美丽。
(10)而望幸焉 焉: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指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指天气冷暖。
今义: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龙:名词作动词,出现龙。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虹:名词作动词,出现虹。
(5)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6)朝歌夜弦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4.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译文:五步(有)一座楼台,十步(有)一座亭阁。(省略句)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译文: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哪里来的龙?(省略句)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译文: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判断句)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阿房宫宏伟的一组是(  )
①蜀山兀,阿房出 ②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③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④蜂房水涡 ⑤长桥卧波 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⑥
[明确] 选B。①②⑥都是间接描写阿房宫宏伟的。
6.对第1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开篇连用四个三字句写出阿房宫建造的历史条件。“六王毕,四海一”,点出阿房宫建造于秦王统一天下之后。“蜀山兀,阿房出”,写耗费民力之大。
B.文章接下去先写阿房宫的全景,再层层展开,细写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转而改变角度,让读者跳出楼台建筑群,从远处欣赏,或者干脆凌空俯视。
C.本段的结尾,由殿阁之外转向宫室之内,写殿内的歌舞。用“春光融融”和“风雨凄凄”两种相反的感觉,既写出繁华的一面,又写出繁华过后的苍凉。
D.本段作者由近及远,由外及里,由粗及细,逐一介绍了阿房宫的奇观。
[明确] 选D。D项“由近及远”表述不当,应为“由远及近”。
7.对第2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先用几句话交代了宫女的来源,寄托了作者的兴亡之感。
B.接下去,用宫女晨间梳妆的情景,写出宫女的数量之多和她们生活的奢靡。
C.写宫女们听到宫车由远及近,而又渐渐离去,作者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描绘出宫女们欢送皇上的情景。
D.“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写出宫女们失望终生的悲惨遭遇。
[明确] 选C。作者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描绘的是宫女们由兴奋的顶峰跌到失望的谷底的心理过程。
二、诵读课文第3、4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弃掷逦迤 逦迤:连续不断。
(2)秦爱纷奢 爱:动词,喜好。
链接: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动词,爱护,疼爱。
②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动词,喜爱。
(3)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4)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介词,比。
(5)函谷举 举:拔,攻占。
(6)使六国各爱其人 爱:动词,爱护。
(7)则足以拒秦 足以:足够用来。
(8)秦人不暇自哀 暇:空闲。
(9)而后人哀之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9.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燕、赵之收藏
古义: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今义:指收集保藏。
(2)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经营积累的金玉珍宝。
今义:指筹划,计划管理。
(3)齐、楚之精英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精品。
今义:指出类拔萃的人。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指值得怜悯。
1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均为名词作动词,把鼎看做,把玉看做,把金看做,把珠看做。
(2)奈何取之尽锱铢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焦土:名词作动词,化为焦土。
(4)族秦者,秦也 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5)而后人哀之 哀: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悲哀。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11.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译文:使那撑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状语后置句)
(2)戍卒叫,函谷举。
译文: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占了。(被动句)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译文: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判断句)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译文: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伤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宾语前置句)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秦王朝奢侈腐化生活的一组是(  )
①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②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③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⑤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明确] 选D。①是指六国的行为;⑥是指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13.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民心。
B.第3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4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明确] 选C。“可怜焦土”,道出了作者的无限惋惜,叹息宏伟壮丽的阿房宫毁于一旦和秦王朝的迅速覆灭。
14.对第4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本段开头连续慨叹,情不自禁,阐明了兴亡自取的道理。
B.作者在“嗟乎”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仁政与国家长治久安息息相关的道理。
C.作者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意味深长。
D.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都是不爱其民,并指出:历史教训不难总结,但是人们往往停留在“哀”字上,而不是引以为鉴。
[明确] 选B。作者用“嗟乎”后的假设来说明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仁政”的范围较宽。
三、诵读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散文与诗的特点。它用铺陈手法,夸张渲染,对事物进行多方面的描写。
B.文章第1、2段,由内到外,由人物活动到楼阁建筑,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C.文章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以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和一切最高统治者勿重蹈秦王朝之覆辙。
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两句兼论“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两者都是咎由自取。
[明确] 选B。应该是“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
  












压:掩盖。骊山:名词作状语,从骊山。构:动词,建筑。走:动词,趋。回:迂回、曲折。钩:连接。盘盘焉:盘旋的样子。囷囷焉:曲折回旋的样子。龙、虹:名词活用为动词,出现龙、出现虹。冥迷:迷茫不清。歌台:歌于台。融融:和暖的样子。舞










纷乱的样子。腻:指洗脸水中浮起的胭脂、香粉。杳:远。
之:动词,去。一:全部,所有的。态:姿态。妍:美丽。缦立:延伫,久立。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

  














法,“把……看做……”。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奈何:为什么。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南亩:泛指农田。庾:屋外贮积的谷仓。管弦:泛指音乐。呕哑:象








灭,都用作使动,宾语“秦”省略。不暇:没有时间,来不及。自哀:哀叹自己,“自”是“哀”的前置宾语。鉴之:即“以之为鉴”。鉴,意动用法。之,代秦。后人:第一个,第二个,第四个同义,

明确断句思路,掌握文言文断句基本方法
正确断句这一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加强之势,主要有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和主观断句题。课标全国卷一般采用第一种形式。客观断句题相对容易一些,但无论是哪种题型,其解题的思路及基本方法都是一样的。
一、断句的思路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文意,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
二、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定句读
通读全文,明确文章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词翻译出来,以理解文段大意。
2.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文言文中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此明辨句读。
3.找虚词,定句读
文言文中虚词是重要的断句标志。
如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且”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与(欤)、邪(耶)”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表疑问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与“如之何、若之何”等固定结构,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上下文意贯通,就可据此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其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是一个比较长的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抓动词,定句读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可以正确断句。
5.找名代,定句读
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有主、谓、宾,而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或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句了。
常见的代词有: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词,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在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
(2)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可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6.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中常有对比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注意: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根据特殊句式断句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即时小练]
1.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钜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
B.客还/公孙枝进谏曰/昔君之不纳公子重耳而纳晋君/是君之不置德而置服也/置而不遂/击而不胜/其若为诸侯笑何/君盍待之乎
C.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齐乃捄赵以伐宋/秦王怒/属怨于赵/李兑约五国以伐秦/无功/留天下之兵成皋
D.里有赵三者与母俱/佣于郭氏/母殁后年馀一夕/似梦非梦闻母语曰/明日大雪/墙头当冻死一鸡/主人必与尔/尔慎勿食
解析:选D。D项,“俱”是“都”的意思,作动词“佣”的状语,因此“俱”和“佣”之间不应断开;“一夕”在句中是时间状语,因此这两个字前后都要停顿。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 过 无 大 刑 故 无 小 帝 者 之 政 也 以 佚 道 使 人 虽 劳 不 怨 以 生 道 杀 人 虽 死 不 怨 杀 者 王 者 之 事 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解析:选B。古人写文章讲究对称,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断句。如在本句段中,“宥过无大”与“刑故无小”相对,“以佚道使人”与“以生道杀人”相对。
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一时过失,虽大也可以宽恕,明知故犯,虽小也要惩罚,这是帝者的政治,用安定人民的方法来治理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人性的方法杀人,人即使死,也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王者的作为。
【课内挖掘】
以史为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翻看历史,几乎所有覆灭的王朝、政权的警示牌上都写着“骄奢淫逸”“荒淫误国”等字眼。历史是面镜子,前人的教训时刻警示着后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规模宏伟,气势宏大;六国粉黛齐聚一宫,天下珍宝倚叠如山。但是这美丽壮观的宫殿却最终在秦国皇帝的骄奢淫逸中化为焦土。历史的回声从阿房宫的熊熊大火中传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告诉今人,也告诉后人:以史为鉴,戒之慎勿忘。
[适用话题] 以史为鉴、戒除骄奢淫逸。
【运用范例】
渭水,你是在呜咽吗?是为始皇感到悲哀吗?是啊,当年的始皇是何等的威风,是那样目空一切。他南征北战,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皇可谓雄才大略,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必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然而,始皇却不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金碧辉煌的阿房宫下积压着多少飘荡的冤魂,一座阿房宫使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使多少孩子成为孤儿。当阿房宫里极尽奢华、歌舞升平时,有多少百姓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始皇自以为城池固若金汤,他满心欢喜地看着阿房宫如海市蜃楼般出现在眼前,却忘记了那积堆成山的累累白骨,忘记了这本是用百姓的血泪和生命换来的一座宫殿啊。
当函谷关几个出身行伍的士卒,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始皇千秋万代江山相传的美梦就此破灭,千里的阿房宫付之一炬,秦朝就此灭亡。如果始皇地下有知,他该作何感想,他会不会选择做另外一种皇帝?
千古咸阳
云中飞鸿
这就是咸阳,就是那个历史的咸阳。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甚至一个不起眼的土堡,都依附着历史的啸叫。
渭河的水裸露着断残的河床,有小鱼在浅水间跳跃嬉戏,莫非是姜太公漏钓的几尾,从封神的故事中衍生而来?莫非是从班固漏写的史书中悄然游来?岸边荡漾着扑面的绿荷,我不敢极目远眺,我怕被马嵬驿杨贵妃的香风击伤,怕内心被投射在残水中散碎的阳光灼烫。
并非我多情,而是千古的咸阳总让我感动,总让我从历史的尽头翻捡出无尽的悲伤来。那个力主改革的商鞅被车裂的魂魄尚未散去;《吕氏春秋》是否还悬挂于咸阳的城门,“增删或改动一字者,重赏千金”的许诺是否还能兑现?焚烧的典籍不复存在,而坑杀的460余名方士和儒生的阴魂依然游走于咸阳的河畔;浅水原的李世民是否还在和西秦做着殊死决战,昭仁寺刻立的石碑是否能慰藉亡灵的魂魄?杜甫的咸阳桥是否还行走着从军的身影?那爷娘相送抱拥哭喊的声音还在撕扯着每颗痛恨战争的良心。
我一直把咸阳作为雄性的象征,这是我对一个城市的感知。尽管缔造千古帝都的秦始皇已经作古,但他的王气却始终盘桓于古都的上空,让一排排兵俑站立于长安的天空下,向世人昭示着一代帝王的威仪,就这样站立了2 000多年,从黄土地深层站在了明晃晃的阳光下。对当世的人们来说,这是一种震慑,对今人乃至后世都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震撼。咸阳的雄性是从它骨子里透出的阳刚。这里的阳光灼灼,这里的汉子粗豪,就连这里的戏曲也是直愣愣地吼。有朋友说:江南的阴柔在戏曲上体现得太明白了。它一直阴柔、阴柔,阴柔得连小生也需要女人来扮演。但在咸阳,它的朴拙、它的阳刚、它的粗犷也同样体现在戏曲上,那声似洪钟的老生也需要女人来唱。同样是女人扮演着历史,一阴柔、一阳刚却如此泾渭分明。
当我打开咸阳的历史,一股荡气回肠的感觉便被定格在扑面而来的风里,它不是被风吹散,而是被风聚拢,打着旋儿抛撒在历史的天空,一任后世沉重得喘不过气来。西楚霸王与刘邦攻城的盟约至今也没有生效,然而,背信与阴谋却是这样难以确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法则,在这里已然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尽管西楚霸王最终演绎了一段别姬自刎的悲剧,但后人对他却是那样的宽容,以至于西楚霸王一直以来成为戏曲中不断讴歌的英豪。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女诗人也把项羽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假如那时有偶像这一说的话。否则,怎么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著名诗篇呢?
我一直以为阿房宫三个月的大火焚烧的不是秦朝的历史,而是焚烧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焚烧着一个英雄的完美形象。那一把大火终究成为项羽的一大败笔!虽然,痛恨秦暴政的饥民正是以“火烧阿房宫”而更加看重了英雄,才不至于因为霸王的失败而唾弃他。当考古学者揭开了真实的秘密之后,说项羽根本没有焚烧秦始皇所谓的“豪宅”,他焚烧的不过是秦始皇的宫殿而已。我有些释然了,毕竟“火烧阿房”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团挥之不去的阴影。秦始皇根本就没有完成他的“豪宅”的建构,所谓的“豪宅重阿”也许只是他心中勾画的宏伟蓝图,或者是酸嗅文人笔下的演绎和虚构的一段历史。“火烧阿房”曾经成就了“英雄”的美名,而今,对项羽该做何评价?对那个豪奢骄淫的秦始皇是否也做新的认识?对历史我们实在有必要做缜密的探究。
千古咸阳,是一段悲剧写就的辉煌史!
(有删改)
【佳作赏析】
本文给我们塑造了一幅这样的画面:在咸阳古道上,音尘绝迹,西风凛冽。古道两旁尽是陵墓碑石,有的已经坍塌风化。更远处,一轮巨大的落日在寥廓的天边静静地沉下去,那样缓慢却又那样雄浑磅礴,它的周围是一方略带浑浊的血色苍穹。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本文写的是咸阳城,定语“千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循着亘古的大地,找到当年的咸阳,时间的长河一流千年,流去的是岁月,亦是历史。
2.学反复
“莫非……”两个句式,构成反复,由小鱼引入对历史朝代的沉思,周朝,汉朝,唐朝,每一段历史都在渭水河里投下深深的一瞥。
3.学举例
第三段第一句是中心句,要举出历史的悲伤,从人物着手举例,恰当得体。从改革的商鞅,到编纂《吕氏春秋》的吕不韦,再到焚书坑儒,再到在浅水原奋战的李世民,再到为国忧伤的杜甫,每一个人都有写不完的悲伤。
4.学对比
文章为了论证咸阳的雄性,把咸阳的戏曲和江南的戏曲做对比,一阳刚、一阴柔,却如此泾渭分明。
“第三卫生间”,游客尊严折射大国体面
春节度假归来的游客,特别是有过扶老携幼经历的,相信都会对这则新闻点赞:国家旅游局2月4日称,全国5A级旅游景区都应配备“第三卫生间”。
今年预计将建604座“第三卫生间”——这是专为方便异性人士陪同不能自理的亲属如厕以及残障人士而设立的。有了“第三卫生间”,女儿可以协助老父亲、儿子可以协助老母亲,妈妈或爸爸带着小儿女也能方便顺心如厕了。
这是旅游“厕所革命”推行两年来的又一大进步。作为年接待游客超过37亿人次的旅游大国,厕所成为老大难,常常令人困扰,有时候还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根据国家旅游局“厕所革命”规划,在2015-2017年的三年中,全国要新建厕所3.3万座,改扩建2.4万座。“厕所革命”之重要,就连习近平总书记都专门批示,要求从小处着眼,从实处着手,不断提升旅游品质。
这年头,逐利忘义者常有。景区的“唯利是图”,诸如黑导游的横行、贵得离谱的门票、高价宰客的“大虾”之类,往往败了大家的游兴,更哪堪在景区“方便”还常常要排长队。而需要使用“第三卫生间”的,往往是体弱的老幼残弱,他们非但难以带来景区盈利,相反,还往往是减免门票价格的受益群体。因此,专门针对他们的体贴设计,实质是和利益无关的纯粹人性化服务和人道主义关怀,格外暖心。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是否风光体面,不在于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济奇迹,也不在于其精英人士的生活如何优裕富足,而在于它的“短板”,比如,如何对待外来游客?如何对待最无助、最无利可图的弱势群体?如何让他们“更有尊严”“更舒心如意”?在某种程度上,“第三卫生间”正是衡量一个地区、景区管理人文关怀的一把“标尺”。弱者的方便,意味着社会文明的提升;弱者的尊严,更意味着地区或国家的体面。
需要提醒的是,在对待老幼残弱游客方面,景区需要补的课还有不少。
比如,不少景区鲜有“无障碍通道”。带行动不便的老人旅游,必得先有人探一下路,看能否通行轮椅,经常不得不废然而返;有的饭店没有轮椅通道,只得咬牙连轮椅带老人一起抬行……曾有自海外归来省亲的友人,独自携儿带女,女儿七八岁,儿子尚在襁褓。她喟叹不已,如此出行,在海外许多国家不觉艰难,在故土却诸多不易,很多地方都没有“无障碍通道”。
过去,我们习惯于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太小或者太老,就该安分地守在家里,外面的不方便、有障碍是很正常的。老幼残弱难道出行就真该受到禁锢?
生命有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每一个阶段、每一种方式,都值得尊重。生而平等,善待老幼残弱,这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景区的硬件是否值得称道,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无障碍通道之有无。否则,就算有了“第三卫生间”,病弱者也许都无法到达。
是否方便病弱,体现着文明的深浅,也颠覆着传统上对生命的体认。生命不仅仅在于长度,更在于质量。偶闻海外有九旬老人玩跳伞、八旬老人敢冲浪,回过头来,我们还能对因病痛衰弱而禁足家中的老人心安理得?和国际接轨,不仅仅是经济层面,更在文明层面。而厕所,正是文明的“尺度”。
“第三卫生间”和轮椅通道的存在,是和中国国力相宜的文明揖让姿态: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幸福感满满。如果,它能不止步于5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扩展到城市、社区、乡村,那将会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美图”。
[学生用书P85(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B。B项中“复”是“一层一层”的意思。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
B.而
C.之
D.也
解析:选C。C项均为动词,去,往;A项,形容词词尾;兼词,在那里;句末语气词,无实义。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D项,表判断;表句中停顿;表判断。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解析:选A。溶溶:水盛的样子,古今同义。B项,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自费尽心机,互相排挤。C项,气候,古义:天气冷暖;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括。D项,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B.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解析:选B。名词作状语。A、C、D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5.下列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D.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析:选A。例句与A项都是被动句。B.判断句。C.省略句,“卧”后省略了介词“于”。D.状语后置句。
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3分)
译文: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3分)
译文:                                    
                                    
答案:(1)使天下的百姓不敢说话,只敢(在心里)愤怒,独裁者的心,一天比一天骄奢顽固。
(2)(秦始皇却)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丢弃满地,秦统治者看到这些(东西),也不很爱惜。
7.名句默写(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广阔、遮天蔽日的宏伟气势。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语气,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二、阅读提升(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yōu)棘矜(qín),非铦(xiān)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报:报复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讲信用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l并:一同
解析:选C。信:可靠。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解析:选A。本题有明显的标志。“率疲弊之卒”和“将数百之众”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短语;“斩木为兵”和“揭竿为旗”句式相同。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出了“威振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至极。
B.“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他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秦始皇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奠定“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C.作者又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
D.前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解析:选D。D项“在对比中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不是这两段文字的内容,文章在此并没有做出总结。
1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3分)
译文:                                    
                                    
(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3分)
译文:                                    
                                    
答案:(1)可是,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2)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到秦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自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三、语言表达(13分)
12.仿照画线句,续写一句话,要求与画线句句式一致,语意连贯。(4分)
读杜牧的诗,像欣赏一件古玩,既有爽目清新的情趣,又有古朴凝重的风貌。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显现的隽永灵秀的情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仿写。解答时应该深入了解杜牧及其诗作,写出喜欢的理由,并且还要对应画线句前的句子的含意,保持与画线句的句式一致。
答案:(示例)我喜欢杜牧,喜欢他诗文中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沉思
13.请将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在横线上,使之与上下文组成语意连贯的文段。(只填写序号)(4分)
杜牧,你所吟咏的枫叶,莫不是晚唐痴情的女子,有着肥硕的美丽和单薄的爱情。……红枫如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更替就像冬去春来一样稀松平常,枫叶即一个小小女子,所能做到的,就是在寒霜降临之际,红给你看。
①却保住历史的血脉仍然相连
②让草木庄稼也多些嫉恶如仇的血性
③虽斩不断千军万马
④滴在逐渐干涸的江河里
⑤滴在只言片语的唐诗里
⑥让文字如刀如剑
解析:根据“红枫如血”可以判断出首句应是④或⑤;④后接②,因为“江河”能滋润“草木庄稼”;⑤后接⑥,因为“只言片语”与“文字”相连;根据关联词判断③①相连;再根据横线后的标点判断应该是④②在前,⑤⑥③①在后。
答案:④②⑤⑥③①
14.下面的语句细腻地写出了阿房宫内的歌舞给人的感受,请用现代汉语把它扩展成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5分)
原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答:                                    
                                    
                                    
解析:解答本题应该在想象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句子,描绘原句所表现的情景。
答案:(示例)宫女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宫女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课件89张PPT。第三单元 历史的回声第三单元 历史的回声第三单元 历史的回声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