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荷塘月色
◎语林撷英
朱自清名句摘录
1.中国读书人向来不大在乎东西。“家徒四壁”不失为书生本色,做了官得“两袖清风”才算好官;爱积聚东西的只有俗人和贪吏,大家是看不起的。
2.父母的责任不应以长者为本位,以家族为本位;应以幼者为本位,社会为本位。
3.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
4.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5.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6.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诗海拾贝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①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②荷心万点声。
【注】 ①淡磨:恬静安适。淡,安静。②更作:化作。
【赏析】 诗的第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幽美迷人的静态之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之美。此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作者档案
【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191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1926年10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大学文学系。1947年,他因北平当局任意捕人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同年,因病在北京去世
【作品】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散文《背影》《悼亡妇》《春》《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评价】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毛泽东评价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人物颂歌
最爱,朱自清
朱自清,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自清,不与世合污。 最爱朱自清,爱他的文,爱他的人。 第一次读他的文章,是在小学,名叫“匆匆”。看完这短短的几行文字,让我耳目一新,心灵怦然一动,真没见过这么好的文章,我第一次有手不释卷的感觉。“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荷塘月色》是我所见过最美的文章。每次读都让我不知不觉中走入了那个仙境。同样的文章,每次梦到的景色却不同,但每次都那么美,令人流连忘返。人世间,大概没有这么美的地方吧。 爱他的散文,佩服他的散文,羡慕他的散文。区区百十个字,却如同在渲染世间最美的没有尽头的画卷。他的辞藻华丽,却没有一丝浮华。 更爱他的人,苦难中最坚强的人。他的经历,好似莫扎特,家中多子,一生贫穷。一个是乐界的王子,一个是文坛的奇才。他们生活屡遭磨难,却把最美的情感留给世界。 毛泽东评价他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的民族气节,令我景仰。回眸一瞥他的照片,我与他视线交融,心灵碰撞。他没有鲁迅的“横眉冷对”,却用淡淡的表情,回赠当时的社会。眼神里透出的,是一身傲骨。 最爱,朱自清。
◎背景探寻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的时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时代的风云变幻在朱自清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面对黑暗现实,作者看不到希望和前途,因而迷茫惆怅。本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正是这种背景在作者心中的投影。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蓊郁(wěnɡ) 踱步(duó) 煤屑(xiè)
弥望(mí) 鹢首(yì) 酣眠(hān)
袅娜(niǎo) 斑驳(bān)
(二)多音字
(1)曲 (2)娜
(3)颤 (4)挨
(5)脉 (6)浅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5.
三、积累词语
1.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2.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3.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的样子。
四、近义辨析
1.幽僻 偏僻
课本
原句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巧辨
巧析
幽僻:幽静,偏僻。
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相同点:都用于描绘环境特征。
不同点:“幽僻”强调环境幽静,“偏僻”强调地点远。
2.斑驳 斑斓
课本
原句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巧辨
巧析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斑斓:灿烂多彩。
相同点:都用于描述颜色。
不同点:“斑驳”指颜色杂,“斑斓”指色彩艳丽。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宁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
[明确] 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
一、阅读课文第2~6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明确]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对比,写出小路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的特点,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2.第4段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表达效果如何?
[明确]
景 物
文中的词句
手 法
表达效果
荷叶
舞女的裙
比喻
舒然绽放、有动感美
荷花
明珠、星星、美人
比喻、拟人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荷香
渺茫的歌声
通感
若有若无、清淡飘逸
荷波
凝碧的波痕
由远及近、由动到静
青翠欲滴
3.在第5段中,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尝试完善下表。
[明确]
动 词
好 处
泻
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
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
“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嫩欲滴的特点
笼
“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4. 第5段中“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明确] “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5. 第5段中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6. 第6段中作者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 作者本想寻一个宁静的环境使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却未能如愿。这寂夜里的蝉声和蛙声更反衬出作者心中的孤独与寂寞。作者内心的哀愁与苦闷无法排解,当然伤感。
针对“鉴赏景物表达技巧”题型的策略
[解读] 表达技巧包含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鉴赏表达技巧时,首先要从描写的方法着手,如工笔刻画、白描勾勒、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色彩搭配、各种感觉等;同时要注意修辞手法;还要兼顾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最后还要点出该景物在文中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
[应用] 请同学们试用本课所学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二、阅读课文第7~9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7.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边没有得到排遣,作者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获得解脱。
8.作者引用《采莲赋》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采莲赋》描写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引用《采莲赋》本身就说明作者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了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朱自清先生在文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和谐自在的艺术天地,同时给自己的生命情感以栖息场所。但对这篇散文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历来说法不一,请结合课文及你对朱自清的了解谈谈对文中“我”的认识、评价。
[探究结论] 观点一:从本文的写作背景看,朱自清作为一个身处非常时期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现实极为不满,虽置身于优美静谧的月下荷塘,仍愁思难解。
观点二:通过本文景语和情语可看出朱自清是个有苦闷心情的知识分子形象。月下荷塘,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么调和、适中、安逸,这正是作者从中和主义思想出发追求一种适度的生活情趣的流露。以此看出朱自清追求自由、平和的生活,对现实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思想是矛盾复杂的。
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景状物
【课内挖掘】
本文绘形绘影,绘声绘色,准确生动地描写了月下荷塘素淡朦胧、恬静优美的景物,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达了孤独苦闷而又无奈的情绪,抒发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而且这些情绪都是隐含在朦胧素淡的景物描写之中,体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
【技巧指导】
1.抓住特征
优秀的散文作品写景状物时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鲜明的描绘恰似一首梦幻曲触动作者的情怀。如荷塘月色淡淡的色调暗合了作者追求恬淡的心情,构成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基础。而写景文、咏物文创造意境的原则正是色调与情趣的统一,自然节奏和心灵节奏的契合。
2.动静结合
优秀的散文作品善于描绘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描绘动态需较高技巧。宇宙万物皆动,运动是万物的生命。写好动态,静物才有了生命,有了灵魂。《荷塘月色》就以“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等巧拟妙喻赋予荷叶、荷花人的生命。在描绘了荷叶、荷花的静态美之后,又描写荷香的浮动、荷叶的波动。月光、月色也呈现了迷人的动态美,“泻”“浮”“洗”“笼”等动词传神写照,颇见匠心。用“名曲”喻月色,展现了光和影和谐的律动。
3.找准立足点
优秀的写景文还善于安排好立足点。写景时的观察有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荷塘月色》写荷塘和月色两段,作者立足于同一观察点,属定点观察。
4.多侧面立体化
优秀的写景状物文还善于多侧面地观察。这其中有视角的变化,或仰视,或平视,或俯察,或侧看,或环顾;有视距的变化,或远视,或近觑;有视野的变化,或鸟瞰全景,或特写局部。多侧面立体化的描写,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但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
【针对训练】
《荷塘月色》中,作者用了三段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作者沉醉其中,暂时摆脱了不自由、不轻松的状态。巧妙的是,作者善于运用景物变化暗示情绪变化,把自己的情绪通过景物含蓄地表达了出来,真正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请运用此手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写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题目自拟,400字左右。
?范文示例
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
昙花,一现。
至今不能忘却初见昙花的惊异——月光如练,凉风如水,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如精灵般超凡脱俗,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啊。
但,如此短暂。
为这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的短暂,没有流泪,没有犹豫地凋谢,只留给人无限的慨叹与留念。
生命,理应如此;美,理应如此。
再妖艳的花,也会一天天老去,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但永留芳华于人世,不曾让任何的残枝败叶玷污了自己的清白。
昙花之美,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极致的绝美——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短暂的美。不要说它们太短暂,不要说它们不能长久,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内在的力量,在最恰当的时候,从内心挣出,展现给尘世一抹清观,一点孤傲,一怀感伤。一次情怀的感动,可以让它们的生命因此延长几千年——世间最好的保留之地便是人心的记忆,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的美,何尝不能逾越千年呢?
不要再驻足于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沉溺于现实的享乐,因为没有用不完的财富。做一朵昙花吧,留下你芬芳的气息,留下你孤傲的美丽——短暂的生命,美的极致。
【课内挖掘】
中国古代文人在面对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常有一种寄情山水的传统,而朱自清在不如意的时候,选择到自然中看美景,并进入到联想和想象中。观荷塘,想采莲,找寻精神的家园。如果说荷塘是自然景物的话,采莲的事就是主观想象,这种美景是情感的外在体现。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固有的一种精神追求方式,是一种美好的寄托。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吧,让疲惫的心灵自由飞翔。
[适用话题] 自由、心灵飞翔。
【运用范例】
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梭罗栖息瓦尔登湖,是一种自由;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花间游荡,是一种情趣。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绵绵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
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凌凌的光影,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做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佳作赏析】
一篇《荷塘月色》令多少人为之倾倒?一片月下荷塘令多少人为之沉醉?沉浸其中,我们享受的不仅是那缥缈绮丽的意境,更应该是那深邃迷人的精神。本文作者重游清华园,风景旧曾谙,可是他读出的却是我们民族和人民应有的操守气节,耐人寻味,意义深远。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文章是写作者要追随朱自清笔下的清华园,而又不仅仅是写荷花,还蕴含着写景和抒情的双重意蕴。
2.学修辞
第二段画线的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
3.学用词
第三段中画线的词语“根植”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优美的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移植”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做了别具匠心的处理。
4.学排比
第六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朱自清品行的高洁,人格的高贵。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这是一个针对性非常强的重大判断,对于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信仰是一个人的指路“灯塔”,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从只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拥有8 800多万名党员、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迈向社会主义强国,就在于始终汇聚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旗帜之下,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但也要看到,这些年面对噪音、杂音的鼓噪喧嚣,面对复杂的全球环境,也有一些人视马克思主义为雾里看花,以共产主义为空中楼阁,丢弃了理想与方向,忘记了信念和担当,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崇尚“实用主义”、热衷“及时行乐”、对群众感情淡漠等信仰城池失守、精神旗帜变色的认识或行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充分认识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不仅是因为当今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深度远远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而且还因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学生用书P97(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如同一位笼着轻纱、眉尖轻蹙的中国古典美女,( )。作者用纯美的文字,给这位美人营造了一个绝美的意境。碧叶、粉花层层叠叠,微风过处幽香阵阵,露出荷叶之下泠泠流水,此为作者眼前美景;视线上移,明月当空朗照,偶有云朵经过,为月亮平添了几分哀愁与含蓄。天上地下相互辉映,别具________的荷叶上,露珠在月光照耀之下更显分明。一幅荷塘月色图已呼之欲出。再加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偶尔相应和,静中有动,动处却又更显出幽静之美,更给眼前的这片美景增添了真实可感的意境之妙。此外________的小径,________的树影,以及 ________的采莲少女的自赏,也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
B.《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显出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
C.《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
D.《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字里行间显出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
解析:选B。前半句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荷塘月色》是……散文”。“淡淡”“无上”应分别与“哀愁”“美感”搭配。句子前后主语应保持一致,“字里行间”可以理解为“《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B.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C.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
D.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
解析:选C。注意句间事理逻辑:先“跨越……”,再“……走来”。“款款”一词应修饰“走来”。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韵 幽僻 斑斓 顾盼生辉
B.风致 幽僻 斑驳 顾盼生辉
C.风韵 偏僻 斑斓 迁延顾望
D.风致 偏僻 斑驳 迁延顾望
解析:选B。风致: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还可指风味、风趣。除此之外,还有风度、品格和情趣等语义。风韵:除了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幽僻:昏暗而僻静。也指诗歌创作的深幽与冷僻的意象特点。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斑斓:灿烂多彩。迁延顾望:表示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顾盼生辉:形容眉目传神,姿态动人。
4.下列对句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点明了妻子半睡半醒的状态。)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木多而密且茂盛的样子。)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不仅描绘出了路的弯曲,而且准确呈现了曲折之深和荷塘之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曲径通幽”的园林之美。)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叶子如跳舞的女子一样清净美丽。)
解析:选D。亭亭:形容高耸。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叶子的出水之高。
5.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4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答案: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绝的绿色屏障。
6.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采 莲 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
镜头四:
答案:(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7.根据下边的漫画《春光先到野人家》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文字。要求:①以孩子的视角描写;②语言形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120个字。(6分)
答:
解析:解答这道题,考生要抓住漫画的元素:一对父子(父女)、门前树上的花儿、远山等。描写时,考生要注意凸显“春光先到”的内涵;以孩子的视角写出童趣;语言生动,修辞手法运用恰当。
答案:春寒乍暖,山林尚未葱郁,远处的山头还留着冬日的残雪,乡野春光却早早地赶来报到。孩子牵住父亲的手,指着树上的花儿,高兴地大喊:“爸爸,快看,春天来了,花开了!”花儿星星点点地开在树枝上,开在余寒未尽的早春里,有的含苞待放,半藏半露;有的迎风初绽,鼓鼓的小花骨朵儿嘟着红嘴儿,像姑娘嫣然的微笑。
二、阅读提升(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 马 湖
朱自清
①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②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本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③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面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④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⑤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七月十四日,北平。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删改)
8.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描写白马湖雨天的情景,引发作者对第一回到白马湖的回忆,领起下文对白马湖生活的叙写,行文自然。
B.文中,作者描绘了春晖中学周围白马湖不同季节的胜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白马湖生活的怀念。
C.文中写夏天白马湖的蚊子多使人减少露坐夜谈或划船夜游的兴致,行文之中流露出对白马湖的厌恶之情。
D.全文以舒徐自如的笔调创造出一种清幽、遐远的境界,表现作者对白马湖生活的那段日子的怀念。
解析:选D。A项,“领起下文对白马湖生活的叙写”错,是对白马湖景色的叙写;B项,“春晖中学周围”错;C项于文中无据。
9. 作者在写景时用了许多生动优美的比喻句,请你任意找出一个,说说它所表现的景物特点。(5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这个题,首先要找出比喻句,第②③④段都有,如“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像是一面古铜镜”“像夜空的疏星”“像是蜃楼海市”“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等。然后抓住喻体的特点分析本体,如把现实中的村庄比作蜃楼海市,体现的是村庄之美;把萤火比作金线网,写出了其颜色和数量。
答案:(示例1)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
分析:把湖面比作镜子,写出了湖水清澈、平静的特点。
(示例2)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分析:把桃花比作夜空的疏星,不仅写出了花的数量,而且写出了红花的光泽。(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章第④段是对季节景物的描写,前半部分写的是春季,重点描写了春天的小桃与杨柳;后半部分写夏季,重点写的是人在户外的活动及所见所
感。从中概括出春、夏的特点即可。作者的思想感情应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的白马湖景美,人和谐,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段生活的留恋怀念之情。
答案:(1)作者重点写了春夏两个季节。春季的特点是:山青,水满而软,桃柳相间,菜花鲜艳,可以说是别有风味的。夏季的特点是:可以在湖里划船,感受世外之感;可以看成千成百的萤火闪烁。(2)表现了作者对曾经工作生活过的白马湖这一地方的留恋之情。
课件66张PPT。第四单元 慢慢走,欣赏啊第四单元 慢慢走,欣赏啊第四单元 慢慢走,欣赏啊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如同一位笼着轻纱、眉尖轻蹙的中国古典美女,( )。作者用纯美的文字,给这位美人营造了一个绝美的意境。碧叶、粉花层层叠叠,微风过处幽香阵阵,露出荷叶之下泠泠流水,此为作者眼前美景;视线上移,明月当空朗照,偶有云朵经过,为月亮平添了几分哀愁与含蓄。天上地下相互辉映,别具________的荷叶上,露珠在月光照耀之下更显分明。一幅荷塘月色图已呼之欲出。再加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偶尔相应和,静中有动,动处却又更显出幽静之美,更给眼前的这片美景增添了真实可感的意境之妙。此外________的小径,________的树影,以及 ________的采莲少女的自赏,也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
B.《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显出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
C.《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
D.《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字里行间显出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
解析:选B。前半句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荷塘月色》是……散文”。“淡淡”“无上”应分别与“哀愁”“美感”搭配。句子前后主语应保持一致,“字里行间”可以理解为“《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B.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C.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
D.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
解析:选C。注意句间事理逻辑:先“跨越……”,再“……走来”。“款款”一词应修饰“走来”。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韵 幽僻 斑斓 顾盼生辉
B.风致 幽僻 斑驳 顾盼生辉
C.风韵 偏僻 斑斓 迁延顾望
D.风致 偏僻 斑驳 迁延顾望
解析:选B。风致: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还可指风味、风趣。除此之外,还有风度、品格和情趣等语义。风韵:除了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幽僻:昏暗而僻静。也指诗歌创作的深幽与冷僻的意象特点。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斑斓:灿烂多彩。迁延顾望:表示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顾盼生辉:形容眉目传神,姿态动人。
4.下列对句中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点明了妻子半睡半醒的状态。)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木多而密且茂盛的样子。)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不仅描绘出了路的弯曲,而且准确呈现了曲折之深和荷塘之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曲径通幽”的园林之美。)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叶子如跳舞的女子一样清净美丽。)
解析:选D。亭亭:形容高耸。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叶子的出水之高。
5.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4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答案: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绝的绿色屏障。
6.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采 莲 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
镜头四:
答案:(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7.根据下边的漫画《春光先到野人家》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文字。要求:①以孩子的视角描写;②语言形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120个字。(6分)
答:
解析:解答这道题,考生要抓住漫画的元素:一对父子(父女)、门前树上的花儿、远山等。描写时,考生要注意凸显“春光先到”的内涵;以孩子的视角写出童趣;语言生动,修辞手法运用恰当。
答案:春寒乍暖,山林尚未葱郁,远处的山头还留着冬日的残雪,乡野春光却早早地赶来报到。孩子牵住父亲的手,指着树上的花儿,高兴地大喊:“爸爸,快看,春天来了,花开了!”花儿星星点点地开在树枝上,开在余寒未尽的早春里,有的含苞待放,半藏半露;有的迎风初绽,鼓鼓的小花骨朵儿嘟着红嘴儿,像姑娘嫣然的微笑。
二、阅读提升(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 马 湖
朱自清
①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②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本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③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面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④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⑤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七月十四日,北平。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删改)
8.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描写白马湖雨天的情景,引发作者对第一回到白马湖的回忆,领起下文对白马湖生活的叙写,行文自然。
B.文中,作者描绘了春晖中学周围白马湖不同季节的胜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白马湖生活的怀念。
C.文中写夏天白马湖的蚊子多使人减少露坐夜谈或划船夜游的兴致,行文之中流露出对白马湖的厌恶之情。
D.全文以舒徐自如的笔调创造出一种清幽、遐远的境界,表现作者对白马湖生活的那段日子的怀念。
解析:选D。A项,“领起下文对白马湖生活的叙写”错,是对白马湖景色的叙写;B项,“春晖中学周围”错;C项于文中无据。
9. 作者在写景时用了许多生动优美的比喻句,请你任意找出一个,说说它所表现的景物特点。(5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这个题,首先要找出比喻句,第②③④段都有,如“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像是一面古铜镜”“像夜空的疏星”“像是蜃楼海市”“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等。然后抓住喻体的特点分析本体,如把现实中的村庄比作蜃楼海市,体现的是村庄之美;把萤火比作金线网,写出了其颜色和数量。
答案:(示例1)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
分析:把湖面比作镜子,写出了湖水清澈、平静的特点。
(示例2)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分析:把桃花比作夜空的疏星,不仅写出了花的数量,而且写出了红花的光泽。(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章第④段是对季节景物的描写,前半部分写的是春季,重点描写了春天的小桃与杨柳;后半部分写夏季,重点写的是人在户外的活动及所见所
感。从中概括出春、夏的特点即可。作者的思想感情应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的白马湖景美,人和谐,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段生活的留恋怀念之情。
答案:(1)作者重点写了春夏两个季节。春季的特点是:山青,水满而软,桃柳相间,菜花鲜艳,可以说是别有风味的。夏季的特点是:可以在湖里划船,感受世外之感;可以看成千成百的萤火闪烁。(2)表现了作者对曾经工作生活过的白马湖这一地方的留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