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江苏专用 4 五人墓碑记(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江苏专用 4 五人墓碑记(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6:11:34

文档简介

[学生用书P125(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21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缇骑/车骑 湮没/辱没 投缳/讨价还价
B.赀财/龟兹 冏卿/迥然 猝发/一蹴而就
C.逆阉/腌渍 佯狂/庠序 傫然/硕果累累
D.蓼洲/荒谬 皦皦/角斗 盛大/枝叶茂盛
解析:选A。A项,jì,mò,huán;B项,zī/cí,jiǒnɡ,cù;C项,yān,yánɡ/xiánɡ,lěi/léi;D项,liǎo/miù,jiǎo/jué,shè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C。C项,按:追究,查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B。A项,都是表顺承关系。B项,介词,向/介词,表被动。C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均表修饰关系。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敛赀财以送其行
B.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C.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D.独五人之皦皦
解析:选B。A项,“赀”同“资”;B项,没有通假字;C项,“有”同“又”;D项,“皦皦”同“皎皎”。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②以至于永嘉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⑤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⑥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⑦吴之民方痛心焉
⑧大阉亦逡巡畏义
A.①③⑤         B.④⑤⑧
C.②⑥⑦ D.③④⑤
解析:选B。④社稷:古今均指代国家。⑤湮没:埋没,多跟抽象名词搭配。⑧逡巡:有所顾忌而徘徊不敢前进。①当道:古义为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义为路中间。②以至:古义为到达;今义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③首领:古义为头颅,借指性命;今义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⑥颜色:古义为脸色;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⑦痛心:古义为痛恨;今义为极端伤心。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③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④安能屈豪杰之流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 ⑥不能容于远近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③/②/④/⑤/⑥
解析:选D。①③是名词作动词;②是名词作状语;④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⑤是形容词作动词;⑥是形容词作名词。
7.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②斯固百世之遇也 ③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④断头置城上 ⑤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选A。①是被动句;②③是判断句;④⑤是省略句;⑥是定语后置句。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天启六年丙寅,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欲得忠贤欢,乃借织造事以欺君蔑旨,参诬诸臣。锦衣卫掌堂田尔耕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余人分拿公等,十五至苏州。吴县令陈子瑞,公所拔士也,夜半扣户求见,扶床而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毋效楚囚①对泣。”乃悉召故人与诀别。而夫人吴氏号泣昏迷,绝而复苏者再。诸子环地而哭,声彻街市,公不顾,神色自若。
甫出门,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巡抚毛一鹭,浙人也。檄②有司数易置公,毋使聚益众,一日四五遣,然远近闻风相继至愈多。皆言:“吏部③清忠亮节,何罪?而朝廷逮之极?”守至昏夜犹不散,旦则复聚。自十五日至十八日,盖通国皇皇④也。开读之日,郡中士民送者数万。相聚谋乞两台⑤,恳其疏救⑥,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县官马不得行。日午至西察院,诸生五百余人,公服立门外。顷,巡抚毛一鹭、巡按徐吉得旨至。百姓执香伏地,号呼之声如奔雷泻川,轰轰不辨一语。一鹭流汗被面,惴惴不敢出一语。旗尉文之炳等妄自尊大,不察民情,持械击百姓,且厉声问:“东厂严旨逮官,乃容鼠辈置喙⑦?”百姓颜佩韦等闻之,还问曰:“尔言东厂逮官,则此旨出魏监耶?”诸旗虎面豹声,曰:“速剜若舌!皆出东厂,将如何?”佩韦等不胜愤,振臂大呼曰:“吾辈谓天子诏耳,东厂何得逮官?”首击之炳,百姓从者千计,以伞柄击之炳,诸生皆惊避。毛一鹭恐怖失色,急请兵自卫,与徐吉散去。兵备张孝、太守寇慎,陕西人,甚得民心,再三晓谕。至夜分,百姓始渐散。从尉李国柱死,余或匿斗拱⑧间,或升屋走,因得全。
是日,城中正沸而锦衣逮黄尊素者,由吴入浙,泊舟胥江,罔知也。登岸扬杨,凌轹市民,一人偏袒呼曰:“是何得纵?”一招而击者云集,遂沈其舟。焚其衣冠,所得辎重,悉投之于河。诸旗仅以身免。始知城中有变,踉跄而逃。
(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有删改)
【注】 ①楚囚: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世遂以“南冠”“楚囚”作为囚犯的代称。②檄:传令。③吏部:指周顺昌。④皇皇:匆忙不安的样子。⑤两台:指巡抚毛一鹭和巡按徐吉。⑥恳其疏救:恳请他们向皇帝上书辩明冤情,救助周顺昌。⑦置喙:这里指说话。⑧斗拱:建筑名词,这里指房梁上。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旦则复聚         旦:天明,早晨
B.轰轰不辨一语 辨:辩解
C.佩韦等不胜愤 胜:能承受
D.一招而击者云集,遂沈其舟 沈:沉没
解析:选B。B项,辨:分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D。A项,介词,拿,用/介词,靠。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C项,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D项,均为介词,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州百姓对东厂逮人的愤怒情绪的一组是(  )(3分)
①夜半扣户求见,扶床而恸 ②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 ③号声振天,县官马不得行 ④百姓从者千计,以伞柄击之炳 ⑤至夜分,百姓始渐散 ⑥相聚谋乞两台,恳其疏救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解析:选C。①仅指他的学生;⑤说的是百姓渐渐散去;⑥说的是设法营救。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个叫李实的太监为了博得魏忠贤的欢心,于是就借织造的事情诬陷大臣,锦衣卫就派人开始四处捉拿这些被诬陷的人。
B.知道逮捕周顺昌的人到了苏州,很多百姓自发地来到军门为周顺昌送行,并且人数愈来愈多,这一现象引起了毛一鹭的恐慌。
C.在送别周顺昌的时候,人们呼号的声音像雷声一样轰轰作响,由于文之炳先出手击打百姓,才引起了人们的反抗。
D.那一天,正逢上一个叫黄尊素的锦衣卫因为逮人从此处经过,把船停在胥江上,上岸之后欺凌百姓,结果遇到了愤怒的人群,被打得狼狈而逃。
解析:选D。D项,是逮捕黄尊素的锦衣卫。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夫人吴氏号泣昏迷,绝而复苏者再。(4分)
译文:                            
                                
(2)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4分)
译文:                            
                                
答案:(1)他的夫人吴氏哭得昏了过去,气绝之后再醒来,有好几次。
(2)周顺昌穿着囚服、带着小帽到达军门,聚集的读书人和百姓越来越多。
天启六年三月,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想要得到魏忠贤的欢心,于是就借织造的事情欺骗国君蔑视圣旨,诬告各个大臣。锦衣卫掌堂田尔耕派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多人分别捉拿周顺昌等,十五日到达苏州。吴县的县令陈子瑞,是周顺昌提拔的,他半夜敲门求见,扶着周顺昌的床大哭。周顺昌说:“我本来知道持诏书的使者会来,不要像囚徒的样子哭泣。”于是召集全部老朋友和他们告别。他的夫人吴氏哭得昏了过去,气绝之后再醒来,有好几次。他的几个儿子坐在地上哭泣,声音响彻街市,周顺昌一点也不顾,神色和原来一样。
刚刚出门,为他喊冤送行的老百姓已经有几百人。周顺昌穿着囚服、带着小帽到达军门,聚集的读书人和百姓越来越多。巡抚毛一鹭,是浙地人。他命令有关人员多次换地方关押周顺昌,不要让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一天要驱赶四五次。然而,远近闻声而来的人越来越多,都说:“周顺昌清正忠诚,高风亮节,有什么罪?朝廷却这样逮捕他?”守候到深夜还不散去,第二天天亮再聚集。从十五日到十八日,整个社会都惶惶不安。宣读圣旨的那一天,郡中送行的人有几万。他们聚在一起商量,恳请毛一鹭和徐吉向皇帝上书辩明冤情,救助周顺昌,于是人们都拿着香在县署迎接周顺昌,喊声震天,县官的马也无法前行。中午到达西察院,五百个读书人穿着官服站在门外。一会儿,毛一鹭和徐吉拿着圣旨来到。老百姓拿着香趴在地上,哭喊的声音如雷鸣水泻,轰轰作响分辨不出一句话。毛一鹭满脸流汗,胆战心惊不敢说一句话。旗尉文之炳等自高自大,不体察民情,拿着兵器击打老百姓,并且厉声喝问:“东厂严格命令逮捕官员,哪容你们插嘴?”百姓颜佩韦等听到后,反问道:“你说东厂逮捕官员,那这个旨意出自魏忠贤了?”那些旗尉脸色冷峻声音严厉,说:“马上就剜去你的舌头!这些命令都出自东厂,你又能怎么样?”颜佩韦等不胜愤怒,振臂大呼说:“我们以为是天子下的诏书,东厂怎么能逮捕官员呢?”先攻击文之炳,跟着的老百姓有几千人,用伞柄击打文之炳,读书人都吓得往后退。毛一鹭惊恐失色,急忙叫来卫兵护卫,和徐吉离去。兵备张孝、太守寇慎,是陕西人,很得民心,再三说明道理。到半夜时分,百姓才慢慢散去。从尉李国柱被打死,其他的有的藏在梁上,有的爬上房子逃跑,才得以保全。
那一天,城中正闹得沸沸扬扬,逮捕黄尊素的锦衣卫从吴地进入浙,把船停在胥江上,对城中之事并不知晓。他们上岸之后欺凌百姓,一个老百姓光着膀子大呼:“你们怎么这样蛮横?”一招手打架的人都来了,于是,把他们的船掀翻了沉入江底。烧了他们的衣服和帽子,把得到的物资都扔到河里面。诸旗只身逃跑了。才知道城中有了变乱,便仓皇逃走了。
三、语言运用(14分)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4分)
唐代诗人是一群生于情、长于情的时代宠儿,是一群天真烂漫的赤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都是如此投入感情,声出肺腑,这在一般世故者眼中,简直不可思议。
答:                                    
                                    
                                    
答案: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惋惜国运的深长呼唤;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个人际遇的娓娓诉说(提示:“慷慨歌吟”对“深长呼唤”,“郁郁哀歌”对“娓娓诉说”;由盛唐到晚唐,由民生到个人。答题时应考虑这两个因素。)
14.结合课文《五人墓碑记》的内容,为在苏州暴动中“激于义而死”的五位义士写一段颁奖辞。(6分)
答:                                    
                                    
                                    
答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面对阉党的势力,你们无惧无悔,挺身而出;接受斩刑的一瞬,你们意气扬扬,谈笑赴死。虽不闻诗书之训,但你们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你们的死,确实重于泰山,让后人知道“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15.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至今广为传诵,《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义士”也让人景仰。参照已给出的上联,请你给为“正义”而牺牲的文天祥和“五义士”各写一副挽联的下联。(4分)
文天祥:犹留正气参天地
                                    
五义士:深明死生之大义
                                    
解析:文天祥的上联为两个动宾短语,“犹留”“正气”为偏正结构,“天地”为并列结构,且为反义词。五义士的上联为动宾短语,“深明”为偏正结构,宾语为偏正短语,“死生”,并列式结构,且为反义词,“大义”,偏正结构。对仗不一定太工整。
答案:(文天祥:)永存丹心照古今
(五义士:)肩负匹夫之重责
课件101张PPT。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或脱身以逃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4 五人墓碑记
[学生用书P31]
◎语林撷英
有关“舍生取义”的名人名言
1.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春秋)孔子]
2.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孟子]
3.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西汉)贾谊]
4.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西汉)司马迁]
5.无义而生,不若有义而死。[(唐)王定宝]
6.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明)夏完淳]
7.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
8.一个人决意赴义时,那么他的头卖给刽子手就要卖得值得。[(法国)巴尔扎克],◎诗海拾贝
五 人 墓
[清]桑调元
吴下无斯墓,要离冢亦孤。
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
阘冗朝廷党,峥嵘里巷夫。
田横岛中士,还敌五人死?
【赏析】 本诗采用了对比手法,赞扬了五人虽出身卑微,却品格高尚;又以两处类比,用侠士要离和田横等五百义士的典故来衬托五人忠肝义胆。本诗激奋昂扬,既颂扬五人的高尚品格,也肯定五义士的正义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学生用书P32]
◎作者档案
【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他曾和同乡张采等组织“复社”,继承东林党人的传统,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影响很大。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
【作品】 著有《七录斋集》,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评价】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人物颂歌
生死正义
在苏州市民反对“阉党”的暴动中,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这五人“激于义而死”,他们死得壮烈,死得重于泰山,使得有贤士大夫“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使得有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当我再读这句话时,已经感到了它沉甸甸的分量。人,不仅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也要死得光荣,最起码要死得问心无愧,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
◎背景探寻
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欺压人民,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动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的市民,市民首领
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忠贤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写下这篇《五人墓碑记》。
◎相关知识
碑 记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之上,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的一种文体。最早的碑记,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刻石。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诸称。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叙述。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本篇的特点是议论重于叙述。
一、认读字音
湮没(yān)       缇骑(tí)(jì)
溷藩(hùn)(fān) 傫然(lěi)
投缳(tóu)(huán) 矫诏(jiǎo)(zhào)
二、积累名句
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学生用书P32]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以旌其所为 名词作动词,表扬
2.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本课:①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动词,整理,治
链接:②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 动词,清除,去除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 动词,逝去,过去
④除吾死之外,当无见期(《祭妹文》) 介词,除了,除非
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动词,授予官职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义:指当地的行政长官。
今义:指路中间。
4.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                            
                                
(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译文:                            
                                
(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译文:                            
                                
[明确] (1)这五个人,就是在蓼洲周顺昌公被阉党逮捕的时候,被正义激愤而死于这件事上的。(判断句,“也”表判断;被动句,“于”表被动)
(2)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当地的行政长官请求。(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当道”置于动词“请”之后)
(3)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立了一块石碑。(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其墓之门”置于谓语“立石”之后)
5.下列各句不属于“旌其所为”的一项是(  )
A.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B.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C.立石于其墓之门
D.呜呼,亦盛矣哉
[明确] 选D。D项,是作者的赞叹,不属于“旌其所为”。
6.下列对第1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写为五义士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B.起首一句为五人之死作出判断——“激于义而死”,饱含着对五人的颂扬。
C.隆重地为五位平民建墓立碑,可以看出五人之死意义重大。
D.文章像一般的碑记那样开篇介绍墓主,是典型的碑记写法。
[明确] 选D。D项,一般碑记的写法是介绍墓主的姓氏、籍贯,而本文并非如此。
二、阅读课文第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7.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独五人之皦皦 “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这里指名声显赫
8.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去今之墓而葬焉 名词作动词,筑墓
(2)其疾病而死 名词作动词,患上疾病
9.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1)去
本课:①去今之墓而葬焉 动词,距离
链接:②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动词,离开
(2)徒
本课:①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名词,指一类人
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副词,仅仅,只有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比的一项是(  )
A.今之墓而葬——十有一月尔
B.众——五人
C.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草野之无闻者
D.湮没——皦皦
[明确] 选A。A项,不构成对比;B项,数量悬殊之比;C项,身份之比;D项,声名之比。
11.下列对第2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义举。
B.本段从五人的死与葬写起,突出死葬的不同时,进而直接抒情,表达对五人的崇敬之情。
C.从五人之死到“墓而葬焉”不过“十有一月”,但形势发生了变化,正义战胜了邪恶。
D.“独五人之皦皦,何也?”这一问句,既突出了五人的不同寻常,又自然引出下文。
[明确] 选B。B项,“直接抒情”不正确。这里是通过议论,突出五人的死非比寻常。
三、阅读课文第3、4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同“资”,钱财
1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形容词作名词,表率
(2)缇骑按剑而前 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3)抶而仆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4)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名词作动词,用棺材收殓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1)发
本课: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动词,拿出
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动词,发动
③而又有剪发杜门 名词,头发
④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动词,抒发
链接: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动词,发射
⑥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 动词,征发,征调
⑦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动词,开放
(2)按
本课:①按诛五人 动词,追究,查办
②缇骑按剑而前 动词,握着
(3)为
本课:①以旌其所为 与“所”连用,指事迹
②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介词,从……看
③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动词,成为
④为之声义 介语,替
⑤谁为哀者 介词,替,给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义:两个词,品行/能够作为。
今义: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古义:亲信,心腹。
今义:指个人,个人的。
(3)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痛恨。
今义:指极端伤心。
(4)意气扬扬
古义:指神情。
今义:指意志和气概。
(5)颜色不少变
古义:脸色。
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1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谁为哀者?
译文:                            
                                
(2)公之逮所由使也。
译文: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译文:                            
                                
(4)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文:                            
                                
[明确] (1)在为谁悲痛?(宾语前置句,代词“谁”作宾语前置)
(2)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3)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判断句,“也”表判断)
(4)砍下的头颅悬挂(在)城墙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17.下列各句属于表现苏州人民伸张正义、反抗阉党的一项是(  )
①敛赀财以送其行 ②哭声震动天地 ③抶而仆之 ④噪而相逐 ⑤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⑥厉声以呵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⑥
[明确] 选B。⑥是说毛一鹭的行为。
18.下列对第3、4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叙述苏州人民抗暴斗争的经过,赞扬五人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B.“众不能堪,抶而仆之”,说明阉党的所为激起了群众的公愤,是直接引发冲突的导火线。
C.第4段写五人的从容就义和苏州民众为他们收殓修墓的情况。
D.作者描绘就义时刻的细节,意在突出五人嫉恶如仇的思想品质,表现舍生取义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歌颂五人高尚的人格尊严。
[明确] 选B。B项,缇骑按剑而问“谁为哀者”,语气凶横,是直接引发冲突的导火线。
四、阅读课文第5~7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9.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曷”同“何”,什么
2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人皆得以隶使之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2)安能屈豪杰之流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倾倒
(3)亦以明死生之大 形容词作动词,表明
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安能屈豪杰之流”中“屈”这个行为是承前省略的主语“五人者”发出,是“使……屈身”的意思。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1)固
本课:①斯固百世之遇也 副词,实在,确实
链接: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副词,本来,原来
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形容词,顽固,固执
(2)于
本课:①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介词,被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介词,向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介词,在
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介词,对于
(3)之
本课:①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四海之大 定语后置标志
③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结构助词
④由是观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⑤佯狂不知所之者 动词,到,往
(4)以
本课:①以旌其所为 连词,表目的,用来
②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介词,用
③谈笑以死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④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连词,因为
(5)其
本课:①以旌其所为 代词,代指五义士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代词,指自己的
③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指示代词,那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非同寻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
(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古义:指头颅,即性命。
今义: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23.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译文:                            
                                
(2)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译文:                            
                                
(3)不能容于远近。
译文:                            
                                
(4)显荣于身后。
译文:                            
                                
(5)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译文:                            
                                
(6)斯固百世之遇也。
译文:                            
                                
(7)扼腕墓道。
译文:                            
                                
[明确] (1)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定语后置句,中心语“缙绅”和后置定语“能不易其志者”之间加“而”,句末以“者”结尾,“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2)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3)不能被远近各地的人所收留。(被动句,“于”表被动)
(4)在他死后享受到荣耀。(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身后”置于谓语“显荣”之后)
(5)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大堤之上”置于谓语“列其姓名”之后)
(6)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判断句,“也”表判断)
(7)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省略句,“墓道”前省略了介词“于”;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墓道”置于谓语“扼腕”之后]
24.下列各句属于表现五人之死的政治影响和重大意义的一项是(  )
①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②不敢复有株治 ③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④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⑤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⑥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A.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明确] 选D。①说的是五人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回头;⑥说的是周公。
25.下列对第5~7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5段用类比手法,揭露缙绅的卑鄙无耻,说明五人之死的政治影响。
B.缙绅受诗书之训,“不易其志”本不该是难事,而环视国内,竟然很少有人不易志节。
C.第6段指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D.作者认为,普通百姓的正义行为能对国家政治的变化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明确] 选A。“类比手法”错误。这里用的是对比手法。
[学生用书P37]
定语后置句
[解读]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之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结构在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前。
[指津]
1.常见定语后置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译文:山势回环道路随转,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亭子,就是醉翁亭。
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与妻书》)
译文: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心(看着)这种惨状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次进食有时吃掉一石粟米。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就担忧他的国君。
2.方法归纳
高考中,对定语后置句式的考查多出现在翻译题中。近几年各地高考中常有考查。准确地判断定语后置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熟练掌握句式特点
掌握定语后置的特点、常见的形式,有助于快速辨识定语后置的特殊句式。
(2)结合语境准确判断
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对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
(3)调整语序,合理翻译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将定语提到中心词前边来。
[考题印证]
(高考重庆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译文:                            
                                
                                
[解析] 对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是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即“一良方”“一善言”,“一个好的药方”“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币”是古今异义词,指财物重金。“师”活用为动词,联想课文中“吾从而师之”,译为“拜师”。虚词“乃”联想课文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译为副词“才”更合语境。
[答案] (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我的家乡有位徐若虚先生,他家是郡中的大姓人家。他十五岁考中进士,就拒绝做官回乡行医。(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课内挖掘】
明朝末年魏阉专权,残害忠良,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五义士舍生取义,义薄云天,光耀古今。历史是天平,人心是砝码,“义”便是天平中最沉的一端。敢怒敢言,是五义士的本色;临危不惧,是五义士的风采。正是“义”,使草野之人的形象气壮山河,势压群峰;正是“义”,承载着重于社稷的匹夫之责。
【运用范例】
当我读到舍生取义精神时,我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想到了林则徐被贬新疆,仍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想到了谭嗣同面对死亡,发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呐喊;也想到了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
展望古今,历史长河上并不缺少舍生取义的人:文天祥、谭嗣同、刘胡兰、秋瑾……为了正义,奋不顾身的人是千千万万的,正如同飞蛾追逐火光,追逐炙热,丝毫不怕这火是不是会无情地焚烧着它们那柔弱的身躯!
干干净净的傅雷
很难想象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是怎样一个古怪的夜晚!也许那夜就像打翻一瓶墨水,整个一张稿纸没有一点洁白的地方;也许那夜狂风大作,雷霆万钧,偌大的上海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也许那夜花好月圆,竹影摇窗,与从前的夜未来的夜别无二致。然而就在此晚,午夜已过,凌晨刚至,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厚憨,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自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的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绝不至因之而判重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期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唯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毫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傅雷一生脾气暴躁,因而大大小小的折磨在所难免;可是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多亏他有一个贤惠善良的妻子。朱梅馥在家书里对傅聪说:“我虽不智,天性懦弱,可是靠了我的耐性,对他无形中或大或小多少有些帮助,这是我觉得可以骄傲的,可以安慰的。我们现在真是终身伴侣,缺一不可的。”正因为“缺一不可”,如今大祸临头、在劫难逃的傅雷,不免要带上爱妻到天国走一遭了;而忠贞不渝的梅馥如影随形,甘愿相濡以沫,爱河饮尽九泉下。这是中国文坛一则多么凄艳寒凉的千古佳话!
【佳作赏析】
人生天地间,应当怎样对待生?又应当怎样对待死?许多英烈壮士用他们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张溥笔下的五人,于大阉当道之时,伸张正义,奋力出手,蹈死不顾,显示了普通平民爱憎分明的血性情怀。而在“文化大革命”中罹难的大翻译家傅雷夫妇,面对凌辱,他们宁折不弯,“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地选择了死亡。因为“士可杀而不可辱”!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持了中国知识分子崇高的人格。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题目“干干净净的傅雷”具有多重含义:傅雷在政治上是清白的,没有变天思想;傅雷在经济上是清白的,仔细处理好大小财产问题;傅雷的文章是干净的,翻译作品精益求精。
2.学排比
第一段画线的文字运用排比手法渲染了悲凉的环境,表达作者对傅雷之死的悲痛和不平。
3.学引用
第二段引用贝多芬的名言高度评价了傅雷的高尚品格。
4.学佳句
第五段精彩的语句写出了傅雷夫妇爱情的忠贞不渝,读来让人禁不住落泪,叹惋。
“干部能上能下”新规刺激了谁的神经?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6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稿)》《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会议指出,制定和实施《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是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举措,对于促使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完善从严管理干部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显然,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势所趋,更是民心所向。在官员们感叹为官不易、民众愤慨官员为官不为的博弈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必将成为选人用人的新导向。简单而言,能上,是为了让有为者有位,及时将那些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能下,是为了打通问题干部的退出通道,让无为者让位、退位,也更有力地促进有位者有为,真正让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
毫无疑问,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的出台,势必会触动各方神经,特别是“能下”导向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为官不为”问题提出了针对性举措。对社会不同群体而言,也将重新定位如何为官、如何做一名好干部。
首先,领导干部必然绷紧了神经。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老虎苍蝇一起打”,及时处置了一批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为官不易论逐渐开始主导一些领导干部的从政思维,消极懈怠、不敢担当、为官不为等不适应新常态的问题愈发突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向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开刀”,完善效能问责、责任倒查机制,将极大震慑各级领导干部,让他们绷紧神经,增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
其次,年轻干部重拾了信心。受大环境及部分领导干部消极影响,一些年轻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逐渐消退,进取意识弱化,不愿主动接受历练成长,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久而久之,能力危机、本领恐慌问题日益突出,在政治、经济待遇与期望值相差较大的影响下,一些年轻干部开始主导着新一轮公务员辞职潮。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必须加强干部的梯队建设,让年轻干部坚定信念,主动作为,有想头,有奔头。
再次,“考碗一族”减少了公考盲目性。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将考取公务员作为就业目标,不辞辛劳,四处奔波,甘当“考霸”,对公务员职业的意识评价是体面、安稳、待遇好。如此职业定位,抱以享受优越、安稳度日的心态,偏离了公务员职业的价值取向。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坚持从严监督管理干部,让公务员职业从“金饭碗”“铁饭碗”成为“瓷饭碗”,降低其优越性和稳定性,将有效避免“考碗一族”的公考盲目性。
当然,“干部能上能下”也刺激了社会舆论的神经。干部能上能下既是用人导向,也将引导社会舆论形成良性监督态势。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时时刻刻敏感地触动着社会舆论的神经。今后,普通民众将拿起“干部能上能下”的武器,及时监督干部的一言一行。
归根到底,“干部能上能下”的积极作用在于重申用人导向,并通过明确激励、奖惩、问责等一整套制度安排,有力处置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这点要求,需要广大干部正确认识、务必警醒。
[学生用书P125(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21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缇骑/车骑  湮没/辱没  投缳/讨价还价
B.赀财/龟兹 冏卿/迥然 猝发/一蹴而就
C.逆阉/腌渍 佯狂/庠序 傫然/硕果累累
D.蓼洲/荒谬 皦皦/角斗 盛大/枝叶茂盛
解析:选A。A项,jì,mò,huán;B项,zī/cí,jiǒnɡ,cù;C项,yān,yánɡ/xiánɡ,lěi/léi;D项,liǎo/miù,jiǎo/jué,shè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C。C项,按:追究,查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B。A项,都是表顺承关系。B项,介词,向/介词,表被动。C项,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均表修饰关系。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敛赀财以送其行
B.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C.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D.独五人之皦皦
解析:选B。A项,“赀”同“资”;B项,没有通假字;C项,“有”同“又”;D项,“皦皦”同“皎皎”。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②以至于永嘉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⑤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⑥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⑦吴之民方痛心焉
⑧大阉亦逡巡畏义
A.①③⑤         B.④⑤⑧
C.②⑥⑦ D.③④⑤
解析:选B。④社稷:古今均指代国家。⑤湮没:埋没,多跟抽象名词搭配。⑧逡巡:有所顾忌而徘徊不敢前进。①当道:古义为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义为路中间。②以至:古义为到达;今义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③首领:古义为头颅,借指性命;今义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⑥颜色:古义为脸色;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⑦痛心:古义为痛恨;今义为极端伤心。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③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④安能屈豪杰之流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 ⑥不能容于远近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③/②/④/⑤/⑥
解析:选D。①③是名词作动词;②是名词作状语;④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⑤是形容词作动词;⑥是形容词作名词。
7.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②斯固百世之遇也 ③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④断头置城上 ⑤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选A。①是被动句;②③是判断句;④⑤是省略句;⑥是定语后置句。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天启六年丙寅,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欲得忠贤欢,乃借织造事以欺君蔑旨,参诬诸臣。锦衣卫掌堂田尔耕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余人分拿公等,十五至苏州。吴县令陈子瑞,公所拔士也,夜半扣户求见,扶床而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毋效楚囚①对泣。”乃悉召故人与诀别。而夫人吴氏号泣昏迷,绝而复苏者再。诸子环地而哭,声彻街市,公不顾,神色自若。
甫出门,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巡抚毛一鹭,浙人也。檄②有司数易置公,毋使聚益众,一日四五遣,然远近闻风相继至愈多。皆言:“吏部③清忠亮节,何罪?而朝廷逮之极?”守至昏夜犹不散,旦则复聚。自十五日至十八日,盖通国皇皇④也。开读之日,郡中士民送者数万。相聚谋乞两台⑤,恳其疏救⑥,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县官马不得行。日午至西察院,诸生五百余人,公服立门外。顷,巡抚毛一鹭、巡按徐吉得旨至。百姓执香伏地,号呼之声如奔雷泻川,轰轰不辨一语。一鹭流汗被面,惴惴不敢出一语。旗尉文之炳等妄自尊大,不察民情,持械击百姓,且厉声问:“东厂严旨逮官,乃容鼠辈置喙⑦?”百姓颜佩韦等闻之,还问曰:“尔言东厂逮官,则此旨出魏监耶?”诸旗虎面豹声,曰:“速剜若舌!皆出东厂,将如何?”佩韦等不胜愤,振臂大呼曰:“吾辈谓天子诏耳,东厂何得逮官?”首击之炳,百姓从者千计,以伞柄击之炳,诸生皆惊避。毛一鹭恐怖失色,急请兵自卫,与徐吉散去。兵备张孝、太守寇慎,陕西人,甚得民心,再三晓谕。至夜分,百姓始渐散。从尉李国柱死,余或匿斗拱⑧间,或升屋走,因得全。
是日,城中正沸而锦衣逮黄尊素者,由吴入浙,泊舟胥江,罔知也。登岸扬杨,凌轹市民,一人偏袒呼曰:“是何得纵?”一招而击者云集,遂沈其舟。焚其衣冠,所得辎重,悉投之于河。诸旗仅以身免。始知城中有变,踉跄而逃。
(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有删改)
【注】 ①楚囚: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世遂以“南冠”“楚囚”作为囚犯的代称。②檄:传令。③吏部:指周顺昌。④皇皇:匆忙不安的样子。⑤两台:指巡抚毛一鹭和巡按徐吉。⑥恳其疏救:恳请他们向皇帝上书辩明冤情,救助周顺昌。⑦置喙:这里指说话。⑧斗拱:建筑名词,这里指房梁上。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旦则复聚         旦:天明,早晨
B.轰轰不辨一语 辨:辩解
C.佩韦等不胜愤 胜:能承受
D.一招而击者云集,遂沈其舟 沈:沉没
解析:选B。B项,辨:分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D。A项,介词,拿,用/介词,靠。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C项,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D项,均为介词,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州百姓对东厂逮人的愤怒情绪的一组是(  )(3分)
①夜半扣户求见,扶床而恸 ②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 ③号声振天,县官马不得行 ④百姓从者千计,以伞柄击之炳 ⑤至夜分,百姓始渐散 ⑥相聚谋乞两台,恳其疏救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解析:选C。①仅指他的学生;⑤说的是百姓渐渐散去;⑥说的是设法营救。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个叫李实的太监为了博得魏忠贤的欢心,于是就借织造的事情诬陷大臣,锦衣卫就派人开始四处捉拿这些被诬陷的人。
B.知道逮捕周顺昌的人到了苏州,很多百姓自发地来到军门为周顺昌送行,并且人数愈来愈多,这一现象引起了毛一鹭的恐慌。
C.在送别周顺昌的时候,人们呼号的声音像雷声一样轰轰作响,由于文之炳先出手击打百姓,才引起了人们的反抗。
D.那一天,正逢上一个叫黄尊素的锦衣卫因为逮人从此处经过,把船停在胥江上,上岸之后欺凌百姓,结果遇到了愤怒的人群,被打得狼狈而逃。
解析:选D。D项,是逮捕黄尊素的锦衣卫。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夫人吴氏号泣昏迷,绝而复苏者再。(4分)
译文:                            
                                
(2)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4分)
译文:                            
                                
答案:(1)他的夫人吴氏哭得昏了过去,气绝之后再醒来,有好几次。
(2)周顺昌穿着囚服、带着小帽到达军门,聚集的读书人和百姓越来越多。
天启六年三月,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想要得到魏忠贤的欢心,于是就借织造的事情欺骗国君蔑视圣旨,诬告各个大臣。锦衣卫掌堂田尔耕派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多人分别捉拿周顺昌等,十五日到达苏州。吴县的县令陈子瑞,是周顺昌提拔的,他半夜敲门求见,扶着周顺昌的床大哭。周顺昌说:“我本来知道持诏书的使者会来,不要像囚徒的样子哭泣。”于是召集全部老朋友和他们告别。他的夫人吴氏哭得昏了过去,气绝之后再醒来,有好几次。他的几个儿子坐在地上哭泣,声音响彻街市,周顺昌一点也不顾,神色和原来一样。
刚刚出门,为他喊冤送行的老百姓已经有几百人。周顺昌穿着囚服、带着小帽到达军门,聚集的读书人和百姓越来越多。巡抚毛一鹭,是浙地人。他命令有关人员多次换地方关押周顺昌,不要让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一天要驱赶四五次。然而,远近闻声而来的人越来越多,都说:“周顺昌清正忠诚,高风亮节,有什么罪?朝廷却这样逮捕他?”守候到深夜还不散去,第二天天亮再聚集。从十五日到十八日,整个社会都惶惶不安。宣读圣旨的那一天,郡中送行的人有几万。他们聚在一起商量,恳请毛一鹭和徐吉向皇帝上书辩明冤情,救助周顺昌,于是人们都拿着香在县署迎接周顺昌,喊声震天,县官的马也无法前行。中午到达西察院,五百个读书人穿着官服站在门外。一会儿,毛一鹭和徐吉拿着圣旨来到。老百姓拿着香趴在地上,哭喊的声音如雷鸣水泻,轰轰作响分辨不出一句话。毛一鹭满脸流汗,胆战心惊不敢说一句话。旗尉文之炳等自高自大,不体察民情,拿着兵器击打老百姓,并且厉声喝问:“东厂严格命令逮捕官员,哪容你们插嘴?”百姓颜佩韦等听到后,反问道:“你说东厂逮捕官员,那这个旨意出自魏忠贤了?”那些旗尉脸色冷峻声音严厉,说:“马上就剜去你的舌头!这些命令都出自东厂,你又能怎么样?”颜佩韦等不胜愤怒,振臂大呼说:“我们以为是天子下的诏书,东厂怎么能逮捕官员呢?”先攻击文之炳,跟着的老百姓有几千人,用伞柄击打文之炳,读书人都吓得往后退。毛一鹭惊恐失色,急忙叫来卫兵护卫,和徐吉离去。兵备张孝、太守寇慎,是陕西人,很得民心,再三说明道理。到半夜时分,百姓才慢慢散去。从尉李国柱被打死,其他的有的藏在梁上,有的爬上房子逃跑,才得以保全。
那一天,城中正闹得沸沸扬扬,逮捕黄尊素的锦衣卫从吴地进入浙,把船停在胥江上,对城中之事并不知晓。他们上岸之后欺凌百姓,一个老百姓光着膀子大呼:“你们怎么这样蛮横?”一招手打架的人都来了,于是,把他们的船掀翻了沉入江底。烧了他们的衣服和帽子,把得到的物资都扔到河里面。诸旗只身逃跑了。才知道城中有了变乱,便仓皇逃走了。
三、语言运用(14分)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称。(4分)
唐代诗人是一群生于情、长于情的时代宠儿,是一群天真烂漫的赤子,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娓娓诉说的个人际遇;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深长呼唤的惋惜国运,都是如此投入感情,声出肺腑,这在一般世故者眼中,简直不可思议。
答:                                    
                                    
                                    
答案:无论是报效祖国的慷慨歌吟,还是惋惜国运的深长呼唤;无论是怜悯民生的郁郁哀歌,还是个人际遇的娓娓诉说(提示:“慷慨歌吟”对“深长呼唤”,“郁郁哀歌”对“娓娓诉说”;由盛唐到晚唐,由民生到个人。答题时应考虑这两个因素。)
14.结合课文《五人墓碑记》的内容,为在苏州暴动中“激于义而死”的五位义士写一段颁奖辞。(6分)
答:                                    
                                    
                                    
答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面对阉党的势力,你们无惧无悔,挺身而出;接受斩刑的一瞬,你们意气扬扬,谈笑赴死。虽不闻诗书之训,但你们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你们的死,确实重于泰山,让后人知道“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15.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至今广为传诵,《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义士”也让人景仰。参照已给出的上联,请你给为“正义”而牺牲的文天祥和“五义士”各写一副挽联的下联。(4分)
文天祥:犹留正气参天地
                                    
五义士:深明死生之大义
                                    
解析:文天祥的上联为两个动宾短语,“犹留”“正气”为偏正结构,“天地”为并列结构,且为反义词。五义士的上联为动宾短语,“深明”为偏正结构,宾语为偏正短语,“死生”,并列式结构,且为反义词,“大义”,偏正结构。对仗不一定太工整。
答案:(文天祥:)永存丹心照古今
(五义士:)肩负匹夫之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