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江苏专用 5 品 质(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江苏专用 5 品 质(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6:12:23

文档简介

[学生用书P127(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注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褐色/竭力 羞怯/祛灾 迟钝/混沌
B.油漆/膝盖 搔痒/风骚 绥靖/气馁
C.渐次/逐渐 铺位/铺展 缝制/门缝
D.咯吱/恪守 靴子/讹传 账单/惆怅
解析:选D。A项,hè/jié,qiè/qū,dùn;B项,qī/xī,sāo,suí/něi;C项,jiàn,pù/pū,fénɡ/fènɡ;D项,ɡē/kè,xuē/é,zhànɡ/chà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拖歉    褶皱   心安理得    意味深长
B.圾拉 含糊 心旷神怡 沁人脾胃
C.垄断 脚趾 熠熠生辉 哀老瘦弱
D.橱窗 簇新 不可思议 流芳百世
解析:选D。A项,歉—欠;B项,圾—趿;C项,哀—衰。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B.一次性用品已经成为文明生活质量的标志,但是由于回收管理不及时、消费者随意丢弃以及产品本身降解困难的原因,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
C.“TPR教学法”的精髓就是要向幼儿提供充分的视听信息,使幼儿自己透过观察与模仿深入了解并加工信息,不知不觉地说出一口纯正的英语。
D.美国医疗协会所出版的一份专门刊物中指出,一剂对人体无害的广泛使用的综合药物,在患者服用之后,会持续地破坏维生素C达3个星期以上。
解析:选A。B项,“回收管理不及时”与“消费者随意丢弃”之间语序失当;“由于”和“的原因”语意重复。C项,“透过”与“模仿”搭配不当。D项,“达”与“以上”语意矛盾,不合逻辑;“无害”与“破坏维生素C”语意矛盾。
如何发现、识别并列词语语序不当?
(1)细心、留心:这类语病很细很小,稍不注意,就可能错过。因此,对句中并列之处应格外留心,细心发现。这类并列之处多用顿号。
(2)认真分析并列词语之间的时间先后、空间距离、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情感流程、时局变化、数目常规、成绩名次、法定位置、对应承接等逻辑关系,看有无违反逻辑关系。
(3)倒序检查:对句中并列词语问题如一时无法判断,可将语序前后调换一下,如通顺,则说明原顺序有问题;反之,则无问题。因为并列词语组织时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语言习惯。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有人拖欠他几双——比如说,两双以上靴子的价款,竟心安理得地确信自己还是他的主顾,所以走进他的店铺,把自己的脚伸到那蓝色铁架眼镜底下,那就未免有点儿太不应该了。
B.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哥哥了。
C.城管形象被异化,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情绪:群众担心城管不正当执法可能导致“下一个就是我”的误伤,这一点令人十分担心。
D.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解析:选D。A项,“比如说”后的逗号改为破折号;B项,“我要问问我的兄弟”后的逗号应放在引号外面;C项,“这一点”前的逗号改为句号。
5.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修鞋”的漫画,然后回答问题。(5分)
(1)简要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2分)
答:                            
                                
                                
答案:一个妇女光着一只脚拿着一只掉了跟的高跟鞋正在要求服务商修理,而商家虽立着“售后服务”的牌子,却悠闲地抽烟、喝茶,他知道这个鞋坏了的妇女根本到不了他那里,原因是梯子横在了深沟的上面,她根本过不来。
(2)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                            
                                
答案:讽刺商家做出了承诺却有意阻断兑现承诺的通道,欺骗顾客的现象。
6.面对大工业生产的冲击,格斯拉兄弟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守职业道德,为人们做最好的靴子,以致贫困饥饿而死,显示了底层劳动者高贵的品质。请你为他们写段墓志铭。(5分)
答:                            
                                
                                
答案:(示例1)一生的执着,一生的追求,得到了世间顶好的评价;美好的品质,超绝的手艺,获得了安稳的长眠。
(示例2)一张张美丽的皮革,构建你美丽的梦境;宽阔的工作台,幻化成你理想的舞台;你把虔诚的愿望寄给上帝,上帝将你高贵的光辉洒向人间。
二、阅读提升(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洗 衣 妇
[美国]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她是个小个子的妇女,上了年纪,满脸皱纹。她开始为我们洗衣服时已年过七旬。我们这条街上所有的老妇人都是驼着背、拄着拐杖走路的。然而这个洗衣妇,虽然又小又瘦,却具有世代当庄稼汉的祖辈所传下来的一股子力气。母亲会把积攒了几个星期的一捆要洗的衣服一件一件数着交给她。随后她便提起那捆衣服,放到自己窄窄的肩头上,扛着它走很长的一段路回家去。
大约两个星期后,她会把洗好的衣服送回来。我母亲从来没有对哪个洗衣妇如此满意过,然而她要的工钱却不比别的洗衣妇要得多。她真是个千载难寻的好帮工。母亲总是先把工钱准备好,因为老妇人住得太远,不能让她再跑一趟。
那时候,洗衣服可真不容易。老妇人住的地方没有自来水,得用水泵把水抽上来。还有晒衣服的活儿,衣服不能晒在外面,因为小偷会把衣服偷走。因此得把衣服拿上阁楼,挂在晒衣绳上。只有上帝知道老妇人每洗一次衣服得吃多少苦头!
她本可以在教堂门口行乞,或是进贫民和老年人收容所。然而在她身上,具有一份许多劳动人民所特有的对劳动的自豪与热爱。老妇人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因此她负起了自己的生活重担。
一天,老妇人来到我家,当时她已年近八旬,过去几个星期已积下了许多要洗的衣服。母亲拿给她一壶茶让她暖暖身子,还给了她一些面包。老妇人坐在厨房的一把椅子上,浑身直哆嗦,把手捂在茶壶上取暖。她的手指甲异常苍白。这双手讲述着人类的顽强,诉说着劳动的意志——不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在超出体力极限的情况下仍顽强坚持的那份意志。 目送老妇人扛着一大包衣服蹒跚而去,实在令人心酸。
通常,老妇人在两个星期或最多三个星期后,就会把衣服送回来。然而三个星期过去了,四个星期、五个星期过去了,却没有听到任何有关老妇人的消息。
对我们来说,洗衣妇没来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我们需要那些洗好的衣服。我们甚至连老妇人的地址都不知道。看来她肯定是垮了,死了。母亲宣称她曾有种预感:我们再也看不到我们的衣服了。我们很伤心,既为那些衣服,也为那老妇人——多年来她兢兢业业地为我们服务,和我们的关系已经变得很密切了。
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一天晚上,母亲正坐在灯下补缀一件衬衫,这时门开了,飘入一小团雾气,随后进来的则是个硕大的包袱。包袱底下,正是那位步履踉跄的老妇人,她的脸像亚麻床单一样苍白。母亲发出一声近乎哽咽的叫喊,仿佛是具死尸走进屋里来了。我跑过去,帮老妇人卸下肩上的包袱。她这时愈发消瘦、佝偻。她一个清晰的字眼也吐不出来,只是用凹陷的嘴巴和苍白的双唇在咕哝着什么。
当老妇人有所恢复之后,她告诉我们说,她病了,病得很厉害。然而上帝还不想把这个可怜的灵魂召回自己身边。她开始感觉好一些了,身子恢复过来了,而她一能再次站起来,便又开始洗衣服了。不光是我们家的,还有另外好几家人的衣服。
“因为有这些衣服要洗,我没法安心躺在床上休息,”老妇人解释说,“这些要洗的衣服还不肯让我死呢。”
“有上帝的佑护,你会活到120岁的。”我母亲说。
“但愿上帝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活这么长有什么好处呢?活儿越来越难……我的力气也一天不如一天了……我可不想变成任何人的累赘!”老妇人含糊不清地说着,在胸前划了个十字,又抬眼望着苍天。领了工钱之后,她走了。临走时还答应几个星期后再来取一包新的要洗的衣服。
然而她再也没有回来。上次送回来的那包衣服,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她为一种坚强的意志所驱使:要把物品还给物主,要完成自己所承担的那份责任。
7.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答:                            
                                
                                
答案:“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以“我”来展现主人公,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了作品主题。
8.试赏析第五段画线的句子。(4分)
答:                            
                                
                                
答案:采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对老妇人“浑身直哆嗦”“取暖”“手指甲异常苍白”的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有病在身,生活艰难,暗示她在洗衣服时的劳累,从中也反映出她内心的坚毅,且有高尚的责任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9. 试分析文中老妇人形象的特点。(4分) 
答:                            
                                
                                
答案:老妇人是一个矮小、瘦弱、苍老却又坚毅、自尊、勤劳、有责任心的社会底层人物。
10.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答案:文章的字里行间,有作者对当时真实人性的思考,充满温情的同时,亦不忘关注自身的切实利益。但更多的却是作者的悲悯情怀:对老妇人这种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物的不幸命运的同情;对老妇人在生活、工作上认真负责的态度,即使贫困也不失人格、自力更生的精神的钦佩;对人与人之间尚有温情的一面,能互相关怀的欣慰。
课件79张PPT。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5 品 质
[学生用书P39]
◎语林撷英
高尔斯华绥名句集锦
1.读书是治疗我们高度机械化时代所固有的标准化和简单化的良药。读书扩大我们对别人的生活、性情与需要的认识;书籍绝妙地帮助人走出自“我”的圈子。
2.在一切日常事务中,非常需要坚强果决的行动。
3.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
4.我们不能控制生活,但是我们能够和它斗争。
5.如果你不考虑未来,那么你就不能拥有未来。,◎诗海拾贝
梅花绝句(其二)
陆 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赏析】 出身苦寒,含笑冰雪,期待盛开,只寥寥数字便把梅之风骨,梅之清艳,刻画得入木三分!“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将一幅雪压梅花,俏色生春的寒梅图描绘出来,更表现了雪中咏诗之人的高标逸韵。
[学生用书P39]
◎作者档案
【简介】 高尔斯华绥(1867—1933),出身于英国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关注。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他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评价】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与威尔斯、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
◎人物颂歌
“绅士”高尔斯华绥
高尔斯华绥曾把他的艺术座右铭归纳为和谐、匀称、均衡。这些表达了他的思想的天然特色,表达了一种精神追求。也许是因为太难于实现,这种理想如今常常被怀疑。这位诗人曾长久地严厉抨击典型的自立自足的绅士,然而我们很快就发现他本人无疑给古老的绅士观注入了新生命,使它与切近的人生及不被拘束的美感本能保持联系。艺术家高尔斯华绥身上得到充分发展的那些性情特征在英语中正是用与“绅士”同词根的“温文”一词表达的。这些特点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因而也是对我们的时代的文化贡献。
◎背景探寻
《品质》 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实行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很多公司采用一些名不副实的广告招揽顾客,而商品的质量却在不断地下降。一部分人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质朴而踏实。
◎相关知识
小 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靴子(xuē)     橱窗(chú)    一爿(pán)
鬈曲(quán) 蹙眉(cù) 时髦(máo)
褶皱(zhě) 脚趾(zhǐ) 诧异(chà)
断炊(chuī) 潜在(qián) 簇新(cù)
褐色(hè) 沁人心脾(qìn)
(二)多音字
(1)创     (2)调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2.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3.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4.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5.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也作“莫明其妙”。
四、辨析近义
1.模糊含糊
课本原句
我够格跟他定做成年人靴子的时候,对他们两兄弟的品格就有了模糊的印象。
巧辨巧析
二者都是形容词,都有不清晰、不清楚的意思。
不同点:从词义上看,“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含糊”指不明确,不清晰;不认真,马虎;示弱(多用于否定式)。从形容对象上看,“模糊”常形容“字迹”“认识”“神志”“概念”“视力”等不清楚,不分明。“含糊”常形容“态度”“语言”等不明确,不清晰。
2.年轻年青
课本原句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
巧辨巧析
两者都有“年纪不大”的意思,都是形容词。“年轻”侧重于强调生理上的年纪不大或某事业、工作开创的年数不多。另外,它既可用在绝对意义上的不很大,也可用于相对说来不算太大的年岁。“年青”侧重于强调旺盛的精力和蓬勃的朝气。所以“年青”只指年纪不大,但不可指某事业开创时间不长,多用于人,且常用于绝对意义上的年纪不大,不用于儿童或中年以上。
[学生用书P40]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人格光辉。 2.赏析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1.小说的开头交代了什么内容?
答:                            
                                
                                
[明确] 小说开头用极为精练的语言,交代了“我”和格斯拉很熟悉及熟悉的原因、他开店的方式、店面的布局、店房的位置等。
2.用一两句话简介鞋匠格斯拉的人生景况。
答:                            
                                
                                
[明确] 格斯拉是一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以至于最后被饿死了。
1.小说以“品质”为题,有什么含义?
答:                            
                                
                                
[明确] 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层含义,指格斯拉先生“做事”重品质——制作的靴子用料好,手工精,既美观又结实;二是深层含义,指格斯拉先生的“为人”品质高——做人做事精益求精,态度一丝不苟,不随意降低标准,不轻易放弃追求。
2.文章为什么对最后一次订货写得很详细?
答:                            
                                
                                
[明确] 为人物的死做铺垫。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在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的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这充满悲剧的描写更让人理解了格斯拉的执着和对事业的固守。
3.文章中三次写到了店面的装修和摆设,有什么作用?请按照提示填写下表。
[明确] 
描写次数
描写内容
描写作用
第一次
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
说明不靠吹嘘揽取生意,烘托了格氏兄弟的性格特点
第二次
橱窗一半已归属别人,并且已打上为王室服务的标志
说明格氏兄弟生意清淡,经济困窘
第三次
他的姓氏在橱窗上消失
意味着人的消失,让人感到惆怅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5.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总结格斯拉先生的性格特点。
答:                            
                                
                                
[明确] (1)僵硬迟钝、朴实严肃、迷恋理想。“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格斯拉先生长得也是奇怪的,像“皮革制成的人”,有点僵硬和迟钝,但眼睛里却闪着“迷恋着理想”的光芒。
(2)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来了顾客,格斯拉先生才慢慢从二楼下来,“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
(3)讲究诚信,追求完美。“‘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4)对不顾体面、不讲诚信的大公司无比蔑视和憎恨。“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
总之,格斯拉先生是一个技艺精湛、热爱自己的职业、在纷繁的世界里坚守自己的理想、品质高洁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解读] 考点:分析作品的形象。概括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归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 
教养、气质等;②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③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提问形式主要有两种:①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②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从答题规范的角度来讲,这两种提问形式的答题格式是有区别的,回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
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考查对文学作品鉴赏评价的能力,是高频考点。
[指津] 
1.方法归纳
(1)把握情节,奠定基础。要把握小说主要情节,特别是开头、结尾和高潮部分。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把握主要情节(包括其中人物的语言、行动),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
(2)结合背景,分析心理。要结合背景,或是设身处地,分析人物语言、行动所隐含的心理活动(动机、意图等)。
(3)借助文句,体会情感。要注意文中议论句或抒情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态度。
(4)分析概括,表述准确。人物身份定位要准确,分析人物性格,以情节、背景为依据,不偏颇,不拔高。
2.考点解读中讲的两种提问形式的不同答题模式
(1)对于第一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对于第二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6. 小说是如何刻画鞋匠这一人物的?请结合课文内容举例分析。
[明确] 
描 写
例 句
特 点
形 象
肖像描写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僵硬迟钝、朴实严肃、迷恋理想
这是一位手艺精湛、诚实敬业、坚守自己职业理想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语言描写
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认真负责、正直诚信、遵守原则
动作
描写
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全心投入、痴迷工作
侧面描写
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
热爱制靴、十分敬业
7.请分析造成格斯拉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答:                            
                                
[明确] 格斯拉的悲剧是由自身和社会两方面原因造成的。(1)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要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假如他换一种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2)资本垄断,机器生产,社会风气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们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名师指津] 可以从赞扬格拉斯坚持做人准则、性格决定命运和适时变通等角度入手分析,注意要言之成理。
[我的理解] (示例1)不认同这种看法。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示例2)认同这种看法。格斯拉死得没有价值。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格斯拉的死就是由于他“不识时务”、不能适时变通。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决不能为了所谓的“名”而毫无价值地失去生命。要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此,格斯拉是在做无谓的牺牲。
[学生用书P42]
烘云托月月更明——侧面描写
【课内挖掘】
《品质》一课中作者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让接替格斯拉店铺的年轻人来介绍他的生意和生活状况,用年轻人的精明、灵活、唯利是图来反衬格斯拉兄弟的诚实、固执、本分的品质,令人信服地完成格斯拉这一形象的塑造。
【技巧指导】
1.概念阐释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被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写作方法。
衬托的种类有:①正衬,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做陪衬,烘云托月月更明。②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做陪衬,以丑衬美美更美。
2.常用方法
(1)以人衬人。即写彼人衬此人。如《口技》,以听众听到精彩的口技表演时的神态动作描写,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以物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通过写暴雨之“暴”,侧面表现祥子在暴雨中拉车如同“挣命”般艰难。
(3)以物衬物。即以彼物衬此物。如《三峡》中通过“不见曦月”,侧面渲染出了山峰之高,江面之狭。
(4)反面衬托。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做陪衬。如《海燕》中作者将海上群鸟害怕暴风雨的各种丑态揭露无遗,反衬出了海燕的英雄形象。
3.注意的问题
(1)抓住周围人物的反应或环境的特点细致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的对象。
(2)描写中要注意侧面描写同正面描写相结合,才能达到更为显著的效果。
【针对训练】
“一个雨夜,母亲去参加我校举办的家长会了,墙上的时钟已走过八点,母亲快回来了……”请大家展开想象,塑造在这一特定情境下的“我”的形象,要求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字数150字左右。
?范文示例
漆黑的夜空,像浸透了墨汁般,暗得令人窒息。一阵骤雨鞭打着玻璃窗,时而间隔着一段死寂的宁静。我蜷缩在沙发上,双手抱膝,轻轻合上眼,朦胧间仿佛看到了妈妈那责备的眼神,听到了妈妈那声声的叹息。伴随着墙上的老式钟摆发出沉重的“嘀嗒”声,我的手心渐渐沁出冷汗。我不安地打开窗户,深吸一口略带雨水湿香的微凉空气,不由打了一个寒噤。
【课内挖掘】
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
制靴匠格斯拉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依然恪守职业道德,不同流俗,将产品质量视为生命,以致生意清淡,生活日益贫困,最后为维护高贵的品质而饿死。中国有句古老的名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节”就是节操,就是做人的道德和品质,是每个人心中美好的月亮。格斯拉用生命坚守了心中的月亮,维护了一个底层劳动者高贵的品质和正直的人格,显示了底层的光芒。
【运用范例】
格斯拉这个平凡的小人物死了,但却有一种力量在重重地敲击我们的心门。小小的人物,高高的道德。它在逼视,甚至在藐视,藐视着我们这些“大人物”的空空的心和沦落的道德。到底是什么理由让我们平时总是高高在上,趾高气扬,自以为是,并且目空一切呢?是满满的钱袋,还是高高的地位?是非凡的出身,还是卓越的才能?是高尚的道德,还是无所不能的头脑?不,一切都不能,没有任何东西或借口能支撑我们的优越和骄傲。我们都只是尘世间忙忙碌碌的一个人。
面对格斯拉的高尚品质,你还会在酒店里对那些服务员呼来喝去?还会对那些给你擦皮鞋的人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吗?还会对那些外来民工冷言冷语,恶言相向吗?还会对生活中的那些乞讨者大声叱之,手脚动之吗?你不会,你也不敢,因为你的粗暴、冷漠与恶劣会昭示你灵魂的沦丧和道德的败坏。
是人就不能面对这样的自己,因为我们活着必须要有高贵的心灵,人因心灵的高贵而高贵。
高贵的补鞋匠
[法]阿利·玛利尼
他是个上了年纪的补鞋匠,铺子开在巴黎古老的玛黑区。我拿鞋子去请他修补,他先是对我说:“我没空。拿去给大街上的那个家伙吧,他会立刻替你修好。”
可是,我早就看中他的铺子了。只要看到工作台上放满了的皮块和工具,我就知道他是个巧手的工艺匠。“不成,”我回答说,“那个家伙一定会把我的鞋子弄坏。”
“那个家伙”其实是那种替人即时钉鞋跟和配钥匙的人,他们根本不大懂得修补鞋子或配钥匙。他们工作马虎,替你缝一回便鞋的带子后,你倒不如把鞋子干脆丢掉。
那鞋匠见我坚持不让,于是笑了起来,他把双手放在蓝布围裙上擦了一擦,看了看我的鞋子,然后叫我用粉笔在一只鞋底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就道:“一个星期后来取。”
我将要转身离去时,他从架子上拿下一只极好的软皮靴子。
他很得意地说:“看到我的本领吗?连我在内,整个巴黎只有三个人能有这种手艺。”
我出了店门,走上大街,觉得好像走进了一个簇新的世界。那个老工艺匠仿佛是中古传说中的人物——他说话不拘礼节,戴着一顶形状古怪、满是灰尘的毡帽,奇特的口音不知来自何处,而最特别的,是他对自己的技艺深感自豪。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只讲求实利,只要“有利可图”,随便怎样做都可以。人们视工作为应付不断增加的消费的手段,而非发挥本身能力之道。在这样的时代里,看到一个补鞋匠对自己一件做得很好的工作感到自豪,并从中得到极大满足,实在是难得遇到的事。
出色的工作就是高贵的荣衔。一个认真而又诚实的工匠无论做哪一门手艺,只要他尽心尽力,忠于职守,除了保持自尊之外别无他求,那么,他的高贵品质实不下于一个著名的艺术家。世上没有世袭相传的贵族。做人堂堂正正才是唯一真正的高贵的人。
【佳作赏析】
有一句俗语叫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想,补鞋匠一定属于“乐之者”。只有热爱自己的技艺,才能在这一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也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为之感到自豪的人,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乐趣。如果人们在现实中能够多几分补鞋匠这样的精神,一定会多几分快乐的。
【写作借鉴】
1.学如何拟题
文章的题目把“补鞋匠”与“高贵”用在一起,鲜明醒目,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学语言描写
开头一段中补鞋匠的话引出下文其他“鞋匠”的做法,突出这位补鞋匠的诚实和认真。
3.学肖像描写
第七段中对补鞋匠的肖像描写传神、生动,朴素的外表与他高贵的品质形成对比,更加突出补鞋匠令人敬佩的形象。
4.学议论抒情
最后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对补鞋匠人格和精神的深化和总结,有了前文的描写,此处的议论和抒情水到渠成,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不一样的民歌,一样的情怀
10月2日,一场以“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赞歌”为主题的饕餮盛宴——《中国民歌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拉开帷幕。在为期8天的时间里,来自34个省、市、自治区的32组原生歌者,将通过“河水天上来”(上、下)、“长歌万里行”(上、下)、“共饮一江水”(上、下)、“大海故乡情”(上、下)共8期节目,为我们展开一幅融地域特色和竞技展演于一体的中国民歌版图,将中华民族的文艺瑰宝、文化精粹展现在最高规格的舞台之上,共同唱响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福。
从黄河到边疆,从长江到沿海,不同地域有着各自独特的人文风情,孕育出独属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民歌。它们时而如长江大河,波涛汹涌,时而如渔船垂钓,怡然自得,让人们在熟悉的歌声里,体验着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从古至今的风云变幻、文化底蕴。陕西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四川的《康定情歌》、内蒙古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新疆的《阿拉木汗》、吉林的《阿里郎》、广西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云南的《蝴蝶泉边》、重庆的《川江号子》、海南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台湾的《回家的歌》……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故事。从这些歌唱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些民族的今天,也可以想象他们的昨天,甚至能看到他们的未来。
透过这些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民歌,我们又可以发现它们本质上的共通点:唱出的都是当地人民最原始的生活的味道,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歌,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大自然最朴素的看法,对爱情最本真的咏叹;也是本民族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的体现。无论是山歌、对歌还是溜溜调、小调,无论是号子、弹唱还是舞歌、风俗仪式歌,无论经历几轮年代更迭,无论经过多少不同演绎,当旋律响起时,总有令人跨越时空界限的魔力,让人感受到它所要传达的情绪,感知到音乐最本质的美好。
因为民歌里有“根”——民歌是人民之歌、民族之根,流淌着民族的血脉,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我国的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是在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中逐渐形成的,又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记录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民歌是我们祖先的声音,是我们记住乡愁的依托,是我们不忘本心的泉源。
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所属民族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节目组进行了精心设计。在参演者领域,强调最多的便是“原生态民族歌手”。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和透彻地了解这些民歌的根源以及包含的背景故事,央视综艺频道当家主持人在节目录制期间全部亲自带队跋山涉水,深入到全国各地少数民族聚集地寻找原生态的民歌,和歌者进行采访交流。为了用最淳朴、最天然的声音为观众演唱经典民歌,节目组请出了“中国民歌天然活化石”——目前最高水平的民歌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成了“传承人方阵”。
因为民歌里有“情怀”——民歌是为生活放歌、为时代发声,是根据人的机能唱自己的生活,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独特情感表达。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所以每一首经过时间大浪淘沙之后沉淀下来的民歌,背后都是一段传奇。这些基于故事而创作的民歌融汇了更多的感彩,使得它们在传唱过程中更易打动人心。
为了寻找“看得到的故事”,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节目组进行了特别安排。8期节目以中国民歌为传播主体,以参演者的演唱为承载方式,以民歌的传统演唱形式——赛歌打擂为呈现手段,“为我而‘站’”“五谷定音”的环节设计新颖而又富有生活气息。设置嘉宾点评环节,由田青、李松、王黎光、蒙曼等音乐界、文化界专家担任, 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民歌故事,普及民俗文化知识。将新民歌作品与其相应的原生民歌集合展示,既是对民歌知识的普及,也体现了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起于乡野,流于现世,不同时期的民歌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学艺术)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民歌正是如此。在浩如烟海的原生态民歌当中,有不少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如朝鲜族民歌《阿里郎》、云南彝族的“跳菜舞”、山西的“左权开花调”等。还有一些民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唱,如《康定情歌》曾经入选联合国100首世界民歌。
民歌,是歌,更是文化,需要有人记住,有人欣赏,有人传承。《中国民歌大会》是民歌的大全,民族的盛会,通过极具匠心的节目编排、极具民族特色的舞美设计等,让人们更多地、更好地了解了民歌从何而来,为什么成为经典。它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展示中国民歌艺术魅力的平台,提供了一个把这些最古老、最优秀的原生态文化传承下去的契机,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对古老文化艺术的传承。
举国欢庆日,民族筑梦时,让我们走进《中国民歌大会》,共同关注这幅徐徐铺开的、波澜壮阔的中国民歌版图,在歌声中聆听中国故事,领略中国气派,烙印中国记忆。
[学生用书P127(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注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褐色/竭力  羞怯/祛灾  迟钝/混沌
B.油漆/膝盖 搔痒/风骚 绥靖/气馁
C.渐次/逐渐 铺位/铺展 缝制/门缝
D.咯吱/恪守 靴子/讹传 账单/惆怅
解析:选D。A项,hè/jié,qiè/qū,dùn;B项,qī/xī,sāo,suí/něi;C项,jiàn,pù/pū,fénɡ/fènɡ;D项,ɡē/kè,xuē/é,zhànɡ/chà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拖歉    褶皱   心安理得    意味深长
B.圾拉 含糊 心旷神怡 沁人脾胃
C.垄断 脚趾 熠熠生辉 哀老瘦弱
D.橱窗 簇新 不可思议 流芳百世
解析:选D。A项,歉—欠;B项,圾—趿;C项,哀—衰。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B.一次性用品已经成为文明生活质量的标志,但是由于回收管理不及时、消费者随意丢弃以及产品本身降解困难的原因,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
C.“TPR教学法”的精髓就是要向幼儿提供充分的视听信息,使幼儿自己透过观察与模仿深入了解并加工信息,不知不觉地说出一口纯正的英语。
D.美国医疗协会所出版的一份专门刊物中指出,一剂对人体无害的广泛使用的综合药物,在患者服用之后,会持续地破坏维生素C达3个星期以上。
解析:选A。B项,“回收管理不及时”与“消费者随意丢弃”之间语序失当;“由于”和“的原因”语意重复。C项,“透过”与“模仿”搭配不当。D项,“达”与“以上”语意矛盾,不合逻辑;“无害”与“破坏维生素C”语意矛盾。
如何发现、识别并列词语语序不当?
(1)细心、留心:这类语病很细很小,稍不注意,就可能错过。因此,对句中并列之处应格外留心,细心发现。这类并列之处多用顿号。
(2)认真分析并列词语之间的时间先后、空间距离、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情感流程、时局变化、数目常规、成绩名次、法定位置、对应承接等逻辑关系,看有无违反逻辑关系。
(3)倒序检查:对句中并列词语问题如一时无法判断,可将语序前后调换一下,如通顺,则说明原顺序有问题;反之,则无问题。因为并列词语组织时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语言习惯。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有人拖欠他几双——比如说,两双以上靴子的价款,竟心安理得地确信自己还是他的主顾,所以走进他的店铺,把自己的脚伸到那蓝色铁架眼镜底下,那就未免有点儿太不应该了。
B.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哥哥了。
C.城管形象被异化,折射出一定的社会情绪:群众担心城管不正当执法可能导致“下一个就是我”的误伤,这一点令人十分担心。
D.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解析:选D。A项,“比如说”后的逗号改为破折号;B项,“我要问问我的兄弟”后的逗号应放在引号外面;C项,“这一点”前的逗号改为句号。
5.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修鞋”的漫画,然后回答问题。(5分)
(1)简要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2分)
答:                            
                                
                                
答案:一个妇女光着一只脚拿着一只掉了跟的高跟鞋正在要求服务商修理,而商家虽立着“售后服务”的牌子,却悠闲地抽烟、喝茶,他知道这个鞋坏了的妇女根本到不了他那里,原因是梯子横在了深沟的上面,她根本过不来。
(2)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                            
                                
答案:讽刺商家做出了承诺却有意阻断兑现承诺的通道,欺骗顾客的现象。
6.面对大工业生产的冲击,格斯拉兄弟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守职业道德,为人们做最好的靴子,以致贫困饥饿而死,显示了底层劳动者高贵的品质。请你为他们写段墓志铭。(5分)
答:                            
                                
                                
答案:(示例1)一生的执着,一生的追求,得到了世间顶好的评价;美好的品质,超绝的手艺,获得了安稳的长眠。
(示例2)一张张美丽的皮革,构建你美丽的梦境;宽阔的工作台,幻化成你理想的舞台;你把虔诚的愿望寄给上帝,上帝将你高贵的光辉洒向人间。
二、阅读提升(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洗 衣 妇
[美国]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她是个小个子的妇女,上了年纪,满脸皱纹。她开始为我们洗衣服时已年过七旬。我们这条街上所有的老妇人都是驼着背、拄着拐杖走路的。然而这个洗衣妇,虽然又小又瘦,却具有世代当庄稼汉的祖辈所传下来的一股子力气。母亲会把积攒了几个星期的一捆要洗的衣服一件一件数着交给她。随后她便提起那捆衣服,放到自己窄窄的肩头上,扛着它走很长的一段路回家去。
大约两个星期后,她会把洗好的衣服送回来。我母亲从来没有对哪个洗衣妇如此满意过,然而她要的工钱却不比别的洗衣妇要得多。她真是个千载难寻的好帮工。母亲总是先把工钱准备好,因为老妇人住得太远,不能让她再跑一趟。
那时候,洗衣服可真不容易。老妇人住的地方没有自来水,得用水泵把水抽上来。还有晒衣服的活儿,衣服不能晒在外面,因为小偷会把衣服偷走。因此得把衣服拿上阁楼,挂在晒衣绳上。只有上帝知道老妇人每洗一次衣服得吃多少苦头!
她本可以在教堂门口行乞,或是进贫民和老年人收容所。然而在她身上,具有一份许多劳动人民所特有的对劳动的自豪与热爱。老妇人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因此她负起了自己的生活重担。
一天,老妇人来到我家,当时她已年近八旬,过去几个星期已积下了许多要洗的衣服。母亲拿给她一壶茶让她暖暖身子,还给了她一些面包。老妇人坐在厨房的一把椅子上,浑身直哆嗦,把手捂在茶壶上取暖。她的手指甲异常苍白。这双手讲述着人类的顽强,诉说着劳动的意志——不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在超出体力极限的情况下仍顽强坚持的那份意志。 目送老妇人扛着一大包衣服蹒跚而去,实在令人心酸。
通常,老妇人在两个星期或最多三个星期后,就会把衣服送回来。然而三个星期过去了,四个星期、五个星期过去了,却没有听到任何有关老妇人的消息。
对我们来说,洗衣妇没来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我们需要那些洗好的衣服。我们甚至连老妇人的地址都不知道。看来她肯定是垮了,死了。母亲宣称她曾有种预感:我们再也看不到我们的衣服了。我们很伤心,既为那些衣服,也为那老妇人——多年来她兢兢业业地为我们服务,和我们的关系已经变得很密切了。
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一天晚上,母亲正坐在灯下补缀一件衬衫,这时门开了,飘入一小团雾气,随后进来的则是个硕大的包袱。包袱底下,正是那位步履踉跄的老妇人,她的脸像亚麻床单一样苍白。母亲发出一声近乎哽咽的叫喊,仿佛是具死尸走进屋里来了。我跑过去,帮老妇人卸下肩上的包袱。她这时愈发消瘦、佝偻。她一个清晰的字眼也吐不出来,只是用凹陷的嘴巴和苍白的双唇在咕哝着什么。
当老妇人有所恢复之后,她告诉我们说,她病了,病得很厉害。然而上帝还不想把这个可怜的灵魂召回自己身边。她开始感觉好一些了,身子恢复过来了,而她一能再次站起来,便又开始洗衣服了。不光是我们家的,还有另外好几家人的衣服。
“因为有这些衣服要洗,我没法安心躺在床上休息,”老妇人解释说,“这些要洗的衣服还不肯让我死呢。”
“有上帝的佑护,你会活到120岁的。”我母亲说。
“但愿上帝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活这么长有什么好处呢?活儿越来越难……我的力气也一天不如一天了……我可不想变成任何人的累赘!”老妇人含糊不清地说着,在胸前划了个十字,又抬眼望着苍天。领了工钱之后,她走了。临走时还答应几个星期后再来取一包新的要洗的衣服。
然而她再也没有回来。上次送回来的那包衣服,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她为一种坚强的意志所驱使:要把物品还给物主,要完成自己所承担的那份责任。
7.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答:                            
                                
                                
答案:“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以“我”来展现主人公,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了作品主题。
8.试赏析第五段画线的句子。(4分)
答:                            
                                
                                
答案:采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对老妇人“浑身直哆嗦”“取暖”“手指甲异常苍白”的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有病在身,生活艰难,暗示她在洗衣服时的劳累,从中也反映出她内心的坚毅,且有高尚的责任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9. 试分析文中老妇人形象的特点。(4分) 
答:                            
                                
                                
答案:老妇人是一个矮小、瘦弱、苍老却又坚毅、自尊、勤劳、有责任心的社会底层人物。
10.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答案:文章的字里行间,有作者对当时真实人性的思考,充满温情的同时,亦不忘关注自身的切实利益。但更多的却是作者的悲悯情怀:对老妇人这种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物的不幸命运的同情;对老妇人在生活、工作上认真负责的态度,即使贫困也不失人格、自力更生的精神的钦佩;对人与人之间尚有温情的一面,能互相关怀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