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江苏专用 3 指南录后序(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江苏专用 3 指南录后序(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6:14:36

文档简介

[学生用书P123(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2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解除
B.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爱:吝惜,舍不得
C.予更欲一觇北 觇:窥视
D.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悲:思念,同情
解析:选A。A项,除:授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A。A项,均为介词,在。B项,动词,做;名词,作为。C项,介词,因为;动词,带领。D项,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②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③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④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⑤不复顾利害
⑥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⑦为巡船所物色
⑧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A.③④⑥⑧      B.①②⑤⑦
C.②④⑥⑧ D.①③④⑥
解析:选C。②中兴:国家由衰落而复兴。④出没:时隐时现。⑥曲直:是非。⑧邂逅:不期而遇。其余都不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北虽貌敬
B.道海安、如皋
C.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予分当引决
解析:选B。A、C、D三项为名词作状语,B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5.名句默写。(3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不指南方不肯休。
(3)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留取丹心照汗青 (2)臣心一片磁针石 (3)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2分)
译文:                            
                                
(2)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2分)
译文:                            
                                
(3)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3分)
译文:                            
                                
答案:(1)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2)列举吕师孟叔侄充当叛逆的罪行,只想求得以身殉国,不再考虑个人的安危。
(3)真的遇到死,就死了吧,而处境艰难险恶,层叠交错地出现,不断地发生,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
解析:选A。A项,对策:对答皇帝的策问。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D。A项,连词,于是/介词,依靠,凭借;B项,副词,表祈使语气/副词,表揣测、估计语气;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3分)
①捧诏涕泣 ②尽以家赀为军费 ③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④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⑤左右命之拜,不拜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④
解析:选B。①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②表现文天祥舍家为国的义举;④表现文天祥面临的“险象环生”的处境。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拜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领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解析:选C。C项,“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3分)
译文: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3分)
译文:                            
                                
(3)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2分)
译文:                            
                                
答案:(1)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2)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
(3)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的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跟从的人有上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文天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要他写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沉着镇静,对吏卒说:“我的事结束了。”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三、语言运用(13分)
12.按照下面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仿写两个句子。(4分)
心正则笔直。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片丹心,不指南方死不休,写下了气贯长虹、豪情万丈的《正气歌》;                            
                                ;
                                
                                。
答案: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 宋代的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
13.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句子,使语段句式整齐,语意贯通。(4分)
文天祥做到大官,但他那官不是经营得来的,不是祈求得来的,而是历史托付的,时代赋予的。那是一个山河破碎的年代,那是一个哀鸿遍野的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在血与火中焚烧成灰,随风吹落;也有人在血与火中痛苦涅槃,直上九霄。
答案:那是一个走向没落的年代 那也是一个血与火的年代
14.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5分)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狭隘,追求华丽辞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和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诗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答: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初唐“四杰”在诗歌发展史上所做的贡献,他们扩大了诗歌的表现范围,在诗的体式上完成了五、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答案:(示例)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摆脱了南朝诗风的影响,开阔了题材,完成了五、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课件119张PPT。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不复顾利害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3 指南录后序
[学生用书P23]
◎语林撷英
文天祥爱国诗句集锦
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扬子江》)
2.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指南录·赴阙》)
3.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正气歌》)
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歌》)
5.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南海》)
6.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山中感兴》)
7.整顿乾坤非异事,云开万里歌明月。 (《满江红》)
8.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绝命辞》)
有关文天祥的对联
1.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胆若铁石;
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
花外子规燕市冷,柳边精卫浙江潮。
(浙江温州文信国祠联)
2.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
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北京文天祥祠联)
3.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
(海丰县方饭亭联)
◎诗海拾贝
过零丁洋①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
【注】 ①此诗作于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后,元将张弘范押之同行,攻打崖山,屡迫文天祥招降崖山守将张世杰,文天祥即以此诗示之。②汗青:古代用竹简著书,为易于书写和防虫蛀,制作时先用火烤,去掉竹子里的水分,所以叫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赏析】 这是一首名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
[学生用书P23]
◎作者档案
【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刑部郎官、赣州知州等职。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逼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响应勤王诏。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力图复宋,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后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7岁
【作品】 《文山先生全集》
【评价】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学家
◎人物颂歌
永存世间的灵魂
你,文天祥,一个存活了700多年仍熠熠闪光的灵魂。
你矫首高唱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曾敛眉低吟过“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无限遗恨的喟叹啊,挟带着穿金破石的风声辗转千年,却始终是时代的最强音!在这暮秋的十月,在这静静的夜里,我听到了你来自天籁的声音,你依稀向我走来,形容憔悴,但襟袖间仍是一片清风朗月。我的灵魂也便跨越700多年,走近了你。啊,那一抔黄土,那一座孤冢,你的躯体葬在这最卑微的泥土里,你的灵魂却早已氤氲在天地之间,你天天吟咏着的《正气歌》,令山河惊悚,令乾坤变色!
700多年如长江之水滚滚逝去,我看到,你崇高的灵魂卓立于天边,升华成史册上一抹灼月的墨辉。
◎背景探寻
德祐(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作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北营与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在柴市就义。
本文是作者在1276年5月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言,因在这年3月作者曾写过一篇序言,所以称本文为“后序”。
◎相关知识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一、认读字音
缙绅(jìn)       纾祸(shū)
翌日(yì) 羁縻(jī)(mí)
邂逅(xiè)(hòu) 愧怍(zuò)
二、积累名句
1.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2.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学生用书P24]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缙”同“搢”,插
2.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意义。
(1)及
本课:①战、守、迁皆不及施 来得及
②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动词,到、至
链接: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比得上
④自古及今,未尝闻也(《荀子·王制》) 动词,到、至
(2)辞
本课:①于是辞相印不拜 动词,推辞
②抗辞慷慨 名词,言辞
链接:③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动词,告辞
④《归去来兮辞》 名词,文体的一种
3.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译文:                            
                                
[明确] 满朝大小官员在左丞相府里聚集,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解救的办法。(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于左丞相府”置于动词“萃”之后)
4.下列各句属于文天祥出使元营严峻形势的一项是(  )
①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②战、守、迁皆不及施
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④北邀当国者相见
⑤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⑥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⑦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⑦ D.①②③④
[明确] 选D。⑤属于文天祥对形势结果的推测,⑥不属于当时的严峻形势,⑦是出使的目的。
5.下列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以一身而兼二职,以一身而系国运,说明他当时的地位举足轻重。
B.当时,元军大兵压境,而南宋群臣惊慌失措,聚集在文天祥的府邸,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C.亡国在即,文天祥认为自己“不得爱身”,这可以看出他已经有为国捐躯的决心了。
D.经过权衡,文天祥决定出使,并在第二天立即出发前赴险恶丛生的敌营。
[明确] 选B。B项,原文为“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文天祥“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所以“聚集在文天祥的府邸”错误。
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2)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3)北虽貌敬 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
形式辨别方法
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1.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加点部分如果是主谓结构,译为“蛇爬行”显然不对,这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2.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主语。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天下”作全句的主语,“云”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
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如: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7.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意义。

本课:①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动词,列举罪状
链接:②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副词,屡次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名词,运数
④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动词,计算
8.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抗辞慷慨
古义:指意气激昂。
今义:指大方。
(2)不复顾利害
古义:指个人的安危。
今义:指利益和损害。
9.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译文:                            
(2)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译文:                            
(3)予羁縻不得还。
译文:                            
[明确] (1)刚到元营时,(我)据理抗争,言辞十分激烈,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省略句,“抗辞”前省略了主语“我”)
(2)可不幸的是,吕师孟(与我有夙怨)在元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贾余庆又紧跟着向敌人献媚献计。(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前”“于后”分别置于谓语“构恶”“献谄”之后)
(3)我被软禁起来不能返回。(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10.下列各句不属于直接表现文天祥斗争场面的一句是(  )
A.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B.直前诟虏帅失信
C.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D.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明确] 选D。D项,“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是文天祥敢于辞锋犀利怒斥敌人的原因。
11.下列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叙述了文天祥在元军营中不辱使命,捍卫民族尊严的经历。
B.文天祥刚到元营时,痛骂元军统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C.“直前”的动作,“诟”“数”的言辞,使文天祥的凛凛雄姿毕现纸上。
D.虽然军事上失利,但作为国家使节,作者气节坦荡,大义凛然,坚决斗争。
[明确] 选B。B项,“痛骂元军统帅”不是刚到元营时。
三、阅读课文第三、四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草行露宿 草:名词作状语,在荒草间
露:名词作状语,在露水中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1)靡
本课:①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副词,无,不
链接: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动词,倒下
③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鸿门宴》) 动词,后退
(2)分
本课:①予分当引决 名词作状语,按理
链接: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量词,长度单位
③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动词,分给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穷饿无聊
古义:没有依靠。
今义:指(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2)以至于永嘉
古义:到达。
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1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译文:                            
                                
[明确] 每天与元军的骑兵在淮东路一带互相遭遇。(状语后置句,状语“于长淮间”置于动词“相出没”之后)
16.下列各句属于文天祥逃亡中窘迫情形的一项是(  )
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②得间奔真州 ③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④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⑤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明确] 选D。①文天祥尚未开始逃亡,②叙述找机会逃亡到真州,不属于文天祥逃亡中窘迫的情形。
17.下列对第三、四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说明作者此时已经成了俘虏,完全丧失了国家使节的地位。
B.作者本想一死了之,但是认为还没有到绝望的地步,局面还有可能扭转,所以“隐忍以行”。
C.作者刚到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表现了其立志复兴国家的急切心情。
D.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避”“出”“渡”“入”“展转”等,详细铺陈了南归行程。
[明确] 选D。D项,“详细铺陈”错误,这里是简明扼要地写出了南归行程。
四、阅读课文第五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8.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陵”同“凌”,欺侮
(2)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见”同“现”,出现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意义。
(1)如
本课:①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动词,往……去,到……去
链接: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 动词,像
③固不如也(《鸿门宴》) 动词,比得上
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动词,到,往
⑤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
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连词,表假设,如果
⑦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 动词,像
(2)为
本课:①为巡船所物色 介词,被
②将以有为也 名词,作为
③为一卷 动词,编作
链接: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动词,治理
⑤耳得之而为声(《赤壁赋》) 动词,成为
2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道海安、如皋 名词作动词,取道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指盘查,搜寻。
今义:指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2)几彷徨死
古义:指走投无路。
今义:指犹豫不定,不知往哪儿去好。
2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为巡船所物色。
译文:                            
                                
(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                            
                                
(3)死生,昼夜事也。
译文:                            
                                
[明确] (1)被元兵巡逻船盘查。(被动句,“为”表被动)
(2)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被动句,“为”表被动)
(3)死是早晚间的事情。(判断句,“……也”表判断)
23.下列对第五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引出了作者九死一生的经历回顾。
B.文章扣住一个“死”字,从赴敌营抗辞说到“至通州”,一口气历数出十八个“死”。
C.“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表明了作者对死亡的态度,而为了“将以有为也”,他万死不辞,对自己经历的磨难无怨无悔。
D.段末,一句“呜呼”总揽全段;一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文章的气势推向悲痛的顶点。
[明确] 选B。B项,作者历数十八个“死”,是从赴敌营抗辞说到“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五、阅读课文第六至八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2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 “僇”同“戮”,罪
2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道中手自抄录 名词作状语,亲手
(2)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形容词作名词,危险
(3)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名词作动词,写序文,作序
(4)名曰《指南录》 名词作动词,命名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意义。
(1)间
本课:①间以诗记所遭 副词,间或,有时
②得间奔真州 名词,机会
链接: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动词,参与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副词,暗中
(2)文
本课:①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动词,文饰
链接:②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褒禅山记》) 名词,文字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名词,文章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古义:指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
今义:指尸体。
28.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译文:                            
                                
                                
[明确] 我只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了,活着没有什么用来拯救国难,死后仍要变成凶恶的鬼去杀贼,这才是合乎义理的行为。(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先人之墓”置于谓语“请罪”之后)
29.下列各句不属于表现作者报国意志的一句是(  )
A.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B.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
C.誓不与贼俱生
D.自文于君亲
[明确] 选D。D项的意思是“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文饰自己的过错”,不能表现作者的报国意志。
30.下列对第六至八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六段说明诗集的内容是“悲予志”,保存并结集的目的是“以诗记所遭”。
B.作者在第七段中表明:自己死里逃生正是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
C.作者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表明了他为复兴国家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
D.第七段的议论体现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天祥作为正直士人的代表所能体现的最高思想境界。
[明确] 选A。A项,诗集的内容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保存并结集的目的是“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学生用书P29]
介词结构后置句
[解读]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介词结构后置句在高考文言文的考查中属高频考点。题型多为判断“于”和“以”的用法的选择题和翻译题。
[指津] 
1.常见类型
(1)动+以+宾
如: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译文: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2)动+于(乎,相当“于”)+宾
如: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译文:不幸的是,吕师孟(与我有夙怨)在元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贾余庆又紧跟着向敌人献媚献计。
②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译文:每天与元军的骑兵在淮东路一带互相遭遇。
(3)形+于+宾
如: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年长(大)。
2.方法归纳
(1)牢记古今句式的差异
现代汉语句子的结构一般是:定+主+状+谓+定+宾+补,状语在谓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由于某种需要,要把状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
(2)依据句式规律,快速判断翻译
①找出句子中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位置。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修饰谓语的,谓语的位置是相对不变的,在文言文中状语的位置在谓语后面。
②依据介词结构后置的规律来判断。如果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子符合这种结构:谓+宾+[介+名(代)]。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为后置的“状语”了。
③借助介词进行判断。在介词结构后置句中,介词多为“于”“以”“乎”等,因此这些介词也可以成为判断句子是否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的一种依据,当然这些介词在不同的句子里的意思是不同的。翻译时,要把介词结构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以使语序正常。
[考题印证]
(高考安徽卷)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出,出任。“誓于神”介词结构后置,即“于神誓”。以,介词,因为。“自污”宾语前置,即“污自”。
[答案]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课内挖掘】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元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文天祥为纾国难,挺身而出,出使元营,在元营抗辞慷慨,欲以死报国,以身殉节。后被元军无理扣押,他本想“引决”,但为了爱国的最高目的,“隐忍以行”;为回归南宋,他百折不回,辗转逃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以身报国的决心,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
【运用范例】
生命如一条汩汩流淌的河,在暗礁、险滩密布的河段,方能激起更多的浪花。在民族危难、国家存亡之际,文天祥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他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条路通往失败也通往辉煌,通往死亡也通往不朽。也正因为这样,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壮丽的抗元事业,谱写了一生中最为高亢的《正气歌》!
历史的天空因为他的存在而分外明朗,衰颓的南宋因为他的存在而更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虽然他英勇就义距今有七百余年了,但时间的长河并没有洗去他那份爱国情操与浩然正气,相反,却越来越使其闪耀璀璨。
只有见过风雨,走过逆境,尝过失败,不止一次从血海覆灭中重生的人,才堪称真正的英雄!文天祥,他的一生都在为民族大业而活。他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他却为华夏儿女竖起了一根擎天柱——取义而死,死而不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一轮永远的太阳
——读《文天祥》有感
                 吕 丹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浩然正气,凝聚成了太阳。匆匆的时光虽然过了七百多年,但那轮遥远的太阳还灿烂在茫茫九天,浩浩苍穹……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山河破碎风飘絮,生于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注定了要身世浮沉雨打萍。他不愿随遇而安,耻于与一手遮天的贾似道等人为伍,这也就注定了才华横溢的他只能空有一腔热血而报国无门。面对奸臣当道的局面,他直言不讳;面对来势汹汹的元军,他镇定自若;面对当权者的胆小、懦弱,他痛心疾首。虽然君不明,群臣不忠,但是他还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极力挽救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就是以这样的执着走过了他的一生,虽然他的理想在那个时代显得那么卑微,但他却用自己的抗争书写了不屈的一生。
很庆幸,文天祥并不是孤军奋战的,他的身边还有那么一些忧国忧民,敢于为家国牺牲小我的人。他的妻子欧阳小玉一直默默地替他恪守孝道,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迷茫的时候给他送上一盏明灯;他的父亲文仪明知官场黑暗,国家动荡,还是鼓励儿子争取功名,为国家尽心尽责;他的弟媳妇金燕儿甚至还为了家国英勇就义,而她也因此万古流芳。在他入仕之后,吴丞相等人也一直是他坚定的后盾。有点遗憾,他的弟弟文壁虽然也是才华横溢,有一腔报国热情,但他却缺少文天祥的那份胆识,那份坚定。
看《文天祥》,我惊叹他的智慧与勇气。为治水患,文天祥受任于危难之际,担任瑞州知府,然而国库空虚,治灾经费便成了一大难题。而在此时,他得知八年前瑞州知府曾向朝廷请求过一批官银,但在运送途中翻船,官银不知去向。经人提醒,他才得知那八年前的翻船,其实是“惊天大劫”。为寻找那批失踪的官银,他用计敲山震虎,逼奸相贾似道现出原形,最终追回那批失窃的官银,并把它们用于治理水患。虽然这中间牺牲了太多的人,尤其是当年的瑞州知府的女儿冯梦鹃,她用自己的青春与性命换回了全瑞州百姓的安宁。治理水患的时候,大家忙得热火朝天,文天祥也加入其中。看,他衣衫褴褛,混在人群中的他早已没有了一个当官者的威严,那么的随和。
由于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这也让虎视眈眈的元朝更加肆无忌惮,很快常州失守,临安危急!此刻左相留梦炎逃之夭夭,右丞相陈宜中也“走为上计”,文天祥又一次受命于危难之际,被封为右丞相。文天祥不畏元的强势,大义凛然赴元营与元谈判。面对威逼利诱,他一如既往的那么坚定,在朝堂上他迎头痛击吕师孟叔侄的不耻行径。在被元军押解过江的日子,他没有一天不在思念着南宋朝廷的大好河山,在途经零丁洋时他创作了千古绝唱《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便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他是愚忠,为一个不值得他效忠的朝廷埋没了自己一身的才华。而我却深深地为他的执着所折服,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那个“忠君”时期,他的一切是那么的可歌可泣!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英勇就义的那一刹那,他朝南跪拜,誓死心归南宋。正如他的《正气歌》所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他走了,成了九霄之外的那轮太阳,照耀九州,生生世世!
【佳作赏析】
文章回顾了文天祥为国家利益而奋力抗争的一生,突出了他的勇气和智慧,无私和无畏。而诗文的引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凸显了人物精神;治理水患的故事穿插,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文天祥比作一轮永远的太阳,突出了文天祥精神的不朽和人格的光辉。
2.学开头
开头引用文天祥《正气歌》诗句,突出其浩然正气永留天地,与日月同辉,点题自然。
3.学修辞
作者由文天祥的执着奋斗,用排比的句式写到他的妻子、他的父亲、他的弟媳等人对他的支持和鼓舞,突出了群体英雄的精神。
4.学对比
国难当头,留梦炎贪生怕死、陈宜中逃之夭夭,文天祥则临危受命,勇赴元营。两相对比,人格判然。
扶贫工作,政府不必唱独角戏
今年,我们在扶贫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把这些经验用到实践中去,在未来的扶贫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果,将是明年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扶贫工作已有的成功与经验来看,当前的扶贫工作存在三方面的难点:
其一,“瞄准机制”亟待理顺。扶贫的前提是通过精确的“瞄准机制”确定“贫困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地得到扶贫的实惠,才能让扶贫的资源不至于被浪费甚至贪污。从目前各地暴露的一些问题来看,一方面,个别乡干部、村干部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在落实、确定贫困户的环节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腐败与渎职。把扶贫资源当作向自己亲属、朋友分肥的唐僧肉。诸如村委会主任母亲开着小卖部拿着贫困补助的现象,既阻碍了扶贫工作的推进,也严重伤害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另一方面,个别村庄在确定贫困户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多数乱政”的现象。一些大姓、大家族利用自己的势力,把持扶贫资源的现象比较突出,真正弱势的边缘群体长期难以进入扶贫的管道。
其二,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有待加强。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背后往往有其复杂的形成原因。在这些原因当中,有些原因诸如没有经营初期投入、缺乏市场信息等问题是比较容易通过针对性帮扶,在短期之内予以解决的;有些原因诸如没有劳动能力,缺乏生存技能,不思进取好逸恶劳,染有赌博、酗酒恶习等问题则是难以在短期甚至较长时间内有效解决的。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村扶贫,只看贫不贫而不分析致贫的原因,往往是一刀切地按规定发放扶贫物资,却不注重扶贫政策的可持续性。结果是一时济贫而不是有效治贫,甚至让个别人形成了对扶贫部门的依赖心理,造成了谁贫谁有理、谁贫谁拿钱的怪象。
其三,扶贫工作中政府看得见的政策太多,市场看不见的跟进太少。一些地方部门在扶贫中盲目追求形式主义的政绩,热衷于修路、刷墙,不仅浪费了许多资源,而且不注重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从而让农村建设成为主要依靠政府输血的形象工程而缺乏真正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要想将扶贫落到实处,就必须有效地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进农村党建、村务公开,加强农村党员、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遏制扶贫中的不正之风,可以通过完善扶贫工作中的申诉、巡视制度来避免边缘弱势群体的沉默无助。
另一方面,则要将致贫原因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将“救助”与“扶助”进行有效区分,做到精准扶贫、个性化扶贫,要勇于对一些“倚贫闹事”的人严肃处理。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扶贫成为群众自主、市场相助、政府扶持的大合唱,而不只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
[学生用书P123(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2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解除
B.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爱:吝惜,舍不得
C.予更欲一觇北 觇:窥视
D.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悲:思念,同情
解析:选A。A项,除:授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A。A项,均为介词,在。B项,动词,做;名词,作为。C项,介词,因为;动词,带领。D项,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②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③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④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⑤不复顾利害
⑥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⑦为巡船所物色
⑧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A.③④⑥⑧      B.①②⑤⑦
C.②④⑥⑧ D.①③④⑥
解析:选C。②中兴:国家由衰落而复兴。④出没:时隐时现。⑥曲直:是非。⑧邂逅:不期而遇。其余都不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北虽貌敬
B.道海安、如皋
C.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予分当引决
解析:选B。A、C、D三项为名词作状语,B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5.名句默写。(3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不指南方不肯休。
(3)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留取丹心照汗青 (2)臣心一片磁针石 (3)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2分)
译文:                            
                                
(2)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2分)
译文:                            
                                
(3)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3分)
译文:                            
                                
答案:(1)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2)列举吕师孟叔侄充当叛逆的罪行,只想求得以身殉国,不再考虑个人的安危。
(3)真的遇到死,就死了吧,而处境艰难险恶,层叠交错地出现,不断地发生,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
解析:选A。A项,对策:对答皇帝的策问。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D。A项,连词,于是/介词,依靠,凭借;B项,副词,表祈使语气/副词,表揣测、估计语气;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3分)
①捧诏涕泣 ②尽以家赀为军费 ③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④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⑤左右命之拜,不拜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④
解析:选B。①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②表现文天祥舍家为国的义举;④表现文天祥面临的“险象环生”的处境。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拜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领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解析:选C。C项,“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3分)
译文: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3分)
译文:                            
                                
(3)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2分)
译文:                            
                                
答案:(1)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2)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
(3)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的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跟从的人有上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文天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要他写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沉着镇静,对吏卒说:“我的事结束了。”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三、语言运用(13分)
12.按照下面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仿写两个句子。(4分)
心正则笔直。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片丹心,不指南方死不休,写下了气贯长虹、豪情万丈的《正气歌》;                            
                                ;
                                
                                。
答案: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 宋代的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
13.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句子,使语段句式整齐,语意贯通。(4分)
文天祥做到大官,但他那官不是经营得来的,不是祈求得来的,而是历史托付的,时代赋予的。那是一个山河破碎的年代,那是一个哀鸿遍野的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在血与火中焚烧成灰,随风吹落;也有人在血与火中痛苦涅槃,直上九霄。
答案:那是一个走向没落的年代 那也是一个血与火的年代
14.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5分)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狭隘,追求华丽辞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和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诗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答: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初唐“四杰”在诗歌发展史上所做的贡献,他们扩大了诗歌的表现范围,在诗的体式上完成了五、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答案:(示例)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摆脱了南朝诗风的影响,开阔了题材,完成了五、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