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书P153(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观(ɡuān) 衣褐(hè) 汤镬(huò)
B.渑池(mǐnɡ) 盆缻(fǒu) 不怿(yì)
C.避匿(nì) 叱之(zhà) 刎颈之交(wěn)
D.拙劣(zhuō) 肉袒(tǎn) 怒发冲冠(ɡuān)
解析:选D。A项,观,读“ɡuàn”;B项,渑,读“miǎn”;C项,叱,读“ch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召有司案图
D.拜送书于庭
解析:选B。A项,“质”同“锧”;C项,“案”同“按”;D项,“庭”同“廷”。
3.对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进献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谢:道歉
C.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偷偷地
D.臣请就汤镬 就:接受
解析:选C。间:抄小路。
4.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B.宁许以负秦曲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乃辞谢固请 乃使其从者衣褐
解析:选A。A项,因:趁机/借助;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C项,也:表判断语气;D项,乃:于是。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明年,复攻赵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解析:选D。D项,“恐惧”,古今义都是“害怕”。A项,“指示”,古义,用手指给某人看;今义,是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或: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B项,“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②舍相如广成传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左右欲刃相如
⑤相如廷叱之 ⑥秦王恐其破璧
⑦庸人尚羞之 ⑧宁许以负秦曲
A.①⑤/②④/③/⑥⑧/⑦
B.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D.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解析:选A。①⑤名词作状语/②④名词作动词/③形容词作动词/⑥⑧使动用法/⑦意动用法。
7.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B。B项均为被动句。A项,①判断句,②定语后置句。C项,①宾语前置句,②状语后置句。D项,①被动句,②一般句式。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距:通“拒”,把守
B.赵使廉颇将攻秦 将:将军
C.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毁:杀害
D.为假相国 假:代理
解析:选D。A项,通“拒”,抵抗,引申为对峙。B项,动词,领兵。C项,动词,诋毁,说坏话。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A。A项,均译为“于是,就”。B项,分别译为“才”“竟然”。C项,分别译为“用”“带领”。D项,分别译为“是”“作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廉颇勇猛闻名的一组是( )(3分)
①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②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 ③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④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 ⑤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⑥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解析:选B。①是表现廉颇的谋略;④是白起所为;⑤是表现赵王对他的信任。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括被困时,贪生怕死,只派出精兵锐卒作战,但最后还是被秦军射死了。
B.长平之战后,秦军又包围了邯郸一年多,几乎就要攻陷城池,等到楚国和魏国的救兵来了,才解除邯郸的包围。
C.廉颇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他。等到他被重新任用为将军,门客又回来了。廉颇就生气地把这些趋炎附势之徒赶跑了。
D.赵使者因为接受了郭开的贿赂,所以在见过廉颇之后,回报赵王时说的话完全不符合他见到的实际情况。
解析:选B。A项,赵括没有贪生怕死,他派出精兵锐卒且亲自搏战。C项,文章并没有说廉颇把他们赶跑了。D项,说的话并不是完全不符合,至少说了“尚善饭”。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4分)
译文:
(2)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4分)
译文:
答案:(1)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
(2)赵国因为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任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当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忌讳的,就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于是就让赵括担任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赵王没有听从(蔺相如的建议),还是任命赵括做了大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就把廉颇的规定制度全都改变了,又撤换了原来管事的军吏。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国军心涣散。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饿得没有办法,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最后投降了秦,结果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自己,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自邯郸解围五年之后,燕国采纳了栗腹的计谋,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长大成人。”(燕国)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赐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之职。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您怎么明白得这么晚)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也逃奔到魏国的大梁。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对他不信任没有重用他。赵国因为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任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者很多黄金,让他回去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着铁甲骑上马,来表示自己还可以被重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但还能吃很多饭,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再征召他。
楚国得知廉颇在魏国,暗地里派人去接他。廉颇虽然做了楚国的将军,但没有任何建树。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子弟兵啊。”廉颇最后死在楚国的寿春。
三、语言运用(14分)
13.仿照画线句,以司马迁为主语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相同,形成排比,表达的意思完整。(5分)
《史记》是一座艺术殿堂,司马迁像一个画家,以他那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司马迁像一位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司马迁像一个表演家,以他那深邃的灵魂,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14.请补全下面的对联。(4分)
(1)上联:完璧归赵,辱秦臣,相如大智大勇
下联:
(2)上联:完璧归赵,全凭智勇三寸舌
下联:
解析:上下联之间的内容要有关联,此外,还应结合课文,从课文涉及人物中选择材料。
答案:(1)负荆请罪,护赵王,廉颇有胆有识
(2)却敌兴邦,仰仗文武一条心
15.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为入选的蔺相如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分)
答:
答案: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渑池赴会,舌战群狼;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蔺相如,千秋美名扬!
课件129张PPT。第四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其势不俱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徒慕君之高义也动词,派动词,出使动词,让名词,使臣动词,送给动词,遗漏,忽略形容词,遗留下来的副词,侥幸,幸好动词,宠幸动词,皇帝到某处动词,引见,延请动词,拉动词,牵引,拉,引申为掉转副词,白白地副词,只,只不过代词,类指秦王身边的人。指出来给人看。信约。第二年。走上前去进献。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12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学生用书P84]
◎语林撷英
《史记》中的名言警句
1.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张仪列传》)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列传》)
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太史公自序》)
4.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卫将军骠骑列传》)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7.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高祖本纪》)
8.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滑稽列传》)
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淮阴侯列传》),◎诗海拾贝
读《将相和》
交欢廉蔺世称奇,先国后家两不疑。
可惜后人遗史鉴,同根相溅血淋漓。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直白的语言高度赞美了廉颇和蔺相如的高贵品质。他们一个是负荆请罪知错能改,好一个能屈能伸大丈夫;一个是为大局着想忠心耿耿,真一位可柔可刚好文官。两个人为了国家社稷,能够放下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为重,由此换来了国家的安定,赢得了世人的赞扬。诗歌前后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在肯定廉蔺的做法之后,又提到了“后人”“血淋漓”的行为,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最后一句,读者可以想到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廉颇和蔺相如都能够尽释前嫌,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现象就更不应该出现了吧?
[学生用书P85]
◎作者档案
【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作品】 《史记》,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评价】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人物颂歌
忘却荣辱、逆境求生、书写历史的司马迁
你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你没有屈服,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你,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你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你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你,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留给了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留给了人们永远的崇敬。
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这就是你的贡献,司马迁!
◎背景探寻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国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国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国以主力图楚,但对赵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所以如何对付秦国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相关知识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元狩元年约三千多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表为大事年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一、认读字音
肉袒(tǎn) 赦臣(shè) 甚倨(jù)
睨柱(nì) 渑池(Miǎn) 酒酣(hān)
鼓瑟(sè) 盆缻(fǒu) 不怿(yì)
避匿(nì) 鄙贱(bǐ) 刎颈(wěn)
二、积累名句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学生用书P85]
一、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传
本课:①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 名词,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动词,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动词,传颂
链接: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动词,传授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译文:
(2)蔺相如者,赵人也。
译文:
[明确] (1)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蔺相如是赵国人。(判断句)
3.下列对第1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
B.廉颇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蔺相如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宦者”。
C.本段先写廉颇后写蔺相如,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突出了两人在赵国的不同地位。
D.这一段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了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
[明确] 选B。B项,蔺相如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即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二、诵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7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2)可予不 “不”同“否”,表示否定
(3)拜送书于庭 “庭”同“廷”,朝堂,即君主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4)召有司案图 “案”同“按”,查明
(5)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详”同“佯”,假装
(6)乃设九宾礼于廷 “宾”同“傧”,傧相
(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同“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同“熟”,仔细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臣请完璧归赵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好无损
(2)相如奉璧西入秦 名词作状语,向西
方位名词作状语
单纯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3)乃前曰 名词作动词,上前
(4)怒发上冲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形容词作动词,尊重,敬畏
(6)大王必欲急臣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逼迫
(7)舍相如广成传 名词作动词,安置
(8)乃使其从者衣褐 名词作动词,穿
(9)间至赵矣 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10)毕礼而归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
6.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意义。
(1)负
本课:①宁许以负秦曲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 动词,依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 动词,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动词,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动词,背着
(2)使
本课: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动词,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动词,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动词,让
④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名词,使臣
(3)遗
本课:①使人遗赵王书 动词,送给
链接: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动词,遗漏,忽略
③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形容词,遗留下来的
(4)幸
本课:①大王亦幸赦臣 副词,侥幸,幸好
②而君幸于赵王 动词,宠幸
链接: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动词,皇帝到某处
(5)引
本课: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动词,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动词,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 动词,牵引,拉,引申为掉转
(6)徒
本课: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副词,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副词,只,只不过
链接: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代词,类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义:指秦王身边的人。
今义:两个方位名词。
(2)请指示王
古义:指出来给人看。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8.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文:
(2)君何以知燕王?
译文:
(3)而君幸于赵王。
译文:
(4)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
(5)今君乃亡赵走燕。
译文: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译文:
[明确] (1)想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定语后置句,“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2)你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介词“以”之前)
(3)而您被赵王宠爱。(被动句,“于”表被动)
(4)所以燕王想同您结交。(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君”置于动词“结”之后)
(5)现在您竟然要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省略句,“赵”“燕”之前均省略了介词“于”)
(6)我确实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9.下列句子属于直接表现蔺相如智谋和勇气的一项是( )
①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②臣愿奉璧往使 ③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⑤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⑥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⑦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⑧拜相如为上大夫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⑧
[明确] 选C。①是缪贤对蔺相如的评价;⑦是秦王的话;⑧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加官。
10.下列对第二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
B.蔺相如力排众议,奉璧入秦,看到秦王无意偿赵城时,他不仅直斥秦王以强欺弱,还迂回婉转地讥讽秦王的言而无信。
C.蔺相如最终派从者怀璧归赵的原因除了认清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外,还有他在赵王面前做出的一定要完璧归赵的承诺。
D.从“秦王大喜”到“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的情节变化,反映了蔺相如由被动到主动,最终不辱使命的过程。
[明确] 选C。C项,蔺相如的承诺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三、诵读课文第三部分(第8~10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请奏盆缻秦王 “缻”同“缶”,一种瓦器
1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秦御史前书曰 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2)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作动词,杀
(3)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名词作动词,向某人敬酒或献礼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顾
本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 动词,回头
②顾吾念之 副词,不过,表轻微转折
链接: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动词,探望,拜访
④顾野有麦场(《狼》) 动词,环顾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明年,复攻赵
古义:第二年。
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2)于是相如前进缻
古义:走上前去进献。
今义:指向前行进或思想进步。
1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会于西河外渑池。
译文:
[明确] 在西河以外的渑池会面。(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西河外渑池”置于动词“会”之后)
16.下列对第三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国战败,形势严峻;赵王畏惧,不敢赴渑池之会,都从反面衬托出蔺相如的非凡胆识。
B.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做铺垫。
C.第10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渑池会上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D.正是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使得秦国在会上“终不能加胜于赵”,在会后“不敢动”。
[明确] 选D。D项,“在会后‘不敢动’”是由于“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四、诵读课文第四部分(第11~1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7.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且庸人尚羞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
(2)而相如廷叱之 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形容词作动词,宽容
(4)为刎颈之交 动词作名词,朋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2)而耻学于师。(《师说》)
“耻”,意思是“以……为耻”。
(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后”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1)因
本课: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介词,通过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介词,趁此,由此
③相如因持璧却立 连词,于是,就
(2)以
本课: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连词,因为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介词,用,拿
③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表目的,用来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扬言,到处说。
今义:指(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指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鄙贱之人
古义:庸俗,卑贱。
今义:指卑鄙下贱。
20.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相如闻,不肯与会。
译文: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明确] (1)蔺相如听到后,不肯与(廉颇)会面。(省略句,“与”后省略了“之”,代廉颇)
(2)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你们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怎么样?(固定句式,孰与:与……相比,怎么样?)
21.下列句子属于直接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一项是( )
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②相如闻,不肯与会
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④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⑥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明确] 选C。①表明相如功大;⑤是相如舍人的话;⑥侧面表现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
22.下列对第四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1段前几句承上,后一句启下,引出廉蔺矛盾。
B.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C.写相如舍人“请辞去”,既引出相如对自己行为的解释,表现其内心思想,又是对相如的侧面衬托,使行文自然,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D.廉颇因为宾客的劝告到相如家门谢罪,表现出他忠于国家、真率坦白、勇于改错的品质。
[明确] 选D。D项,文中说“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里对“因”理解错误,应该是廉颇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
[学生用书P91]
文言文翻译中的修辞知识
[解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互文,翻译时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用了比喻,以“日薄西山”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此句可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奄奄一息”。“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用的是借代,“金”代指“刀剑”,是以材料代物,此句可译为“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才锋利”。“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过秦论》)用的也是借代,“亿丈之城”“不测之渊”分别代指华山和黄河,是以特点代物,可直接翻译为专名。
考查文言文中的修辞知识,主要是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时有考查,考查时一般是包含在翻译句子中,很少单独考查。
[指津] 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但有些句子运用某些修辞格,为准确达意,须意译。辞格不同,翻译方法也不同。
(1)比喻。有的需要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要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过秦论》“包举宇内”的“包”,意思是“像包裹一样”。
(2)借代。应采取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丝竹管弦”代音乐。
(3)互文。翻译时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
(4)委婉。古人为了避粗俗、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如《赤壁之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意思是“(我)现在率领八十万水军,将与你在吴地会(决)战”。
[考题印证]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16·高考山东卷)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译文:
相关文段: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解析] 该句为对偶句。“其”,代词,他们;“为”,搭建,建造;“以”,连词,为了。
[答案] 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花纹,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
2.(2016·高考浙江卷)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译文:
相关文段: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解析] 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识。“小”,结合语境,译为浅陋。
[答案] (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我)读书三十车,也只是读了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课内挖掘】
在共同抵御外侮取得成功之后,廉颇与蔺相如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廉颇为争个人名位,意气用事,口出恶言,炫耀自己战功赫赫,还鄙视蔺相如出身卑贱。按照常理,蔺相如理当针锋相对,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退避三舍,避免与之争锋,可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面对门客的愤愤不平,蔺相如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苦衷,从而赢得了门客的理解和敬佩。最终廉颇也幡然悔悟,立即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请罪,二人言归于好。廉颇这种知错就改的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运用范例】
知错能改,是通向完美之路的必经之道。过,有何惧焉?怕的是错而不改,一错再错,到最后必定会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有时,放下高傲,放下自尊,放下对别人的成见,虚心受教,或许会看到另一番风景,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昔日大将军廉颇屡立战功,便不甘于蔺相如之左,多次言语刁难相如,与人多说相如不是。而相如遇其马车则绕道而行。廉颇开始以为他怕自己,一时得意忘形,后才知道自己的心胸是多么褊狭。于是,他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相如家请求原谅。这等豪壮之举多么振奋人心。人总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但我认为,黄金固然可贵,但怎堪比改错之心,他这种大彻大悟,力改前非的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魂所在吗?放下自尊,屈身负荆,这需要何等的勇气。这一次的“知错能改”自然也就成就了他千古美名,得以流芳百世。圣贤之人正是如此,聚众生之长,虚心补己之短,这也就是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的原因。
梨花丛中吊廉颇
把梨花与廉颇撮合在一起,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然而,当你漫步在八公山下的梨园,当你在梨花的拂拭下登上廉颇墓顶,再回望山洼里层层叠叠的梨花,你就会发现,梨花的冷艳与廉颇的凄凉,已融为震撼人心的沧桑。
阳春三月,寿县朋友相陪,我们西出古城,沿着八公山蜿蜒北去。一路梨花盛开,白如雪,繁似星,染遍了山麓,醉人,醉心。我们穿行在梨花丛中,偶尔也会撞上三两株桃树,与冰清玉洁的梨花相比,桃花艳得俗不可耐。难怪宋代诗人黄庭坚也抑桃扬梨:“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梨花的美,美在骨子里的精神,不献媚,不取宠,不招摇,不轻浮。我们陶醉在梨园,不忍离去。
如果说,梨花给足了我视角上的享受,那么,凭吊廉颇大将军,则让我的灵魂经受了一次洗礼。早在九年前,我就到过这里,记得最清楚的是,暮秋时节,枯草飘零,将军墓前只有一块石碑,刚立不久,“赵大将军廉颇之墓”乃寿县人司徒越先生手书。而今,碑还是那座碑,浓绿的字迹淡了,浅褐的碑体黯了,好在春风初度,有桃花和梨花相映,倒也显现几分生机。
登到墓顶,我发现一处爆炸后的痕迹,炸点不大,破损也不烈,不知是否有人想盗此墓?按一般常识,盗墓者追踪之地,必有货真价实的古迹,很多时候,他们比考古学家更敏感,更具有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关于廉颇墓,当地有两种传说。一说是,从河南到寿县,沿淮共有十八座廉颇墓,是他的十八位夫人堆的。另一说是,廉颇出殡时共有二十副棺木下葬,只有这个是真墓,其他都是衣冠冢。传说毕竟是传说,无据可考,廉颇流落到楚国,并未得到重用,出殡时哪来那么大的排场啊!想必也没有那么多的金银财宝陪葬,何劳十八位夫人兴师动众?传说无非是后人对英雄的追慕而已。
梨园已在脚下,午后的斜阳射过来,天地之间一片明媚,梨花漫山遍野,像云,又像海。大将军风流一世,负荆之举,天地动容,一出《将相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已经演变为一曲中华民族的“爱国歌”。虽然抱憾而终,但在这风声鹤唳的古战场安眠,与淮南王、春申君为伴,并不孤独,也无愧于后人。
不搞窝里斗,则战无不胜,这是廉颇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令人遗憾的是,廉颇恰恰就受困于窝里斗,赵国最终也是惨败于窝里斗。当年,秦强赵弱,廉颇率赵国将士屯兵长平,坚守三年之久,秦国徒唤奈何。硬攻不下,秦使反间计,蛊惑赵王乱了心性,弃廉颇而用赵括。结果,错用一将,丧师辱国,面对强大的秦军,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致使45万赵俘尽被秦将白起坑杀。
长平之战负载着沉重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莫不感慨系之。“世间怪事那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白骨高于太行雪,血腥迸作丹流紫。”(明·王世贞《过长平作长平行》)“积雪如山夜唱筹,廉颇为赵破秦谋。将军老去三军散,一夜青山尽白头。”(明·李雪山《咏米山》)胜者王侯败者寇,念天地之悠悠,独怜廉颇最可忧。
假如赵王不信秦国的奸计,假如廉颇不被罢黜,秦国还能兵吞六国吗?历史没有假设,总是在偶然中演变为必然,赵的灭亡,秦的统一,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为,亦是天意。千百年来,为什么世人总是认定,有廉颇就能抗秦呢?廉颇不去,赵国真的就不会灭亡了吗?历史从来没有假设,所以,历史也就不可能改写。是人,无论君主与大臣,不管英雄与庶民,都逃不脱历史的宿命。,【佳作赏析】
本文是一篇登临凭吊追怀古人的记游美文。作者一反登临记游类文章详细写景的惯常写法,略去沿途美景和人事不写,仅写“梨花的冷艳与廉颇的凄凉”,足见作者立意之独具匠心。文章在追怀廉颇时又曲折有致,用长平之战的惨败反衬廉颇在赵国的作用,用历代文人对廉颇的赞誉和感慨表露自己对廉颇敬仰与怀念的心声,又熔诗文与传说于一炉,亦真亦幻,文采飞扬。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文章开头照应题目,点出梨花的冷艳和廉颇的凄凉,渲染出一种冷色调,为下文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2.学引用
第二段引用黄庭坚的诗句衬托出梨花的不俗,并且增加文章的韵味和厚重感。
3.学用词
第四段画线句中“探索”一词褒义词用作贬义词,说明盗墓贼的疯狂。
4.学比喻
第六段画线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梨花色彩之美和动态之美。
苹果取消打赏抽成,原创者权益仍需更多保护
黄 帅
在打赏抽成备受争议了一段时间后,苹果终于让步了。据澎湃新闻消息,9月18日,苹果官网应用商店App Store3.2.1第七条就有关打赏等现金礼物行为做出了最新说明。新修改的政策显示:允许个人用户可以在不使用应用内购买的情况下向另一个人赠送礼物。但要求应用开发者不得从现金打赏中抽成,必须把全部打赏交给内容创作者。换言之,苹果这一政策的前提是,不允许微博、微信等平台,从原创作者的内容打赏中抽成。
此前,苹果打赏抽成的做法一度让微信、知乎、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颇为尴尬。今年4月,苹果把iOS版APP的打赏定义为内部购买,每一笔赞赏都必须抽成30%给苹果,微信直接取消了iOS版本微信公众号内用户对作者的“赞赏”功能。这固然是微信能操持的“大手笔”,但其他规模较小的平台则是不敢直接“反击”。以至于微信公号上的原创作者一片哀鸿,其他未被波及的平台上的原创者,也是噤若寒蝉,担心抽成的手段随时降临到自己头上。
此番苹果的让步固然让一些人松了一口气,却引起了一个更大的争议:取消打赏抽成,不是让原创打赏所得尽归作者,而是“我不能抽成,你也不能抽成,要不赚大家都不赚”。与其说这是一种让步,不如说是一种变通的手段。而且,从新规定来看,打赏行为只涉及“现金礼物”,一些通过虚拟货币来打赏的直播平台则不在限定之内,仍可提取30%的提成。但众所周知,虚拟货币与真实交易也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平台上的各类打赏礼物也需要花钱购买。新规定在不同平台采用不同的限定方式,会让广大用户更摸不清门道,甚至产生对新规“换汤不换药”的质疑。
当前,各大平台上的图文消息、视频内容五花八门,保护原创者的权益,不仅有助于繁荣网络文化和增加用户良好体验,为该平台的用户粘性增强和品牌建设也大有裨益。平台想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应该把心思用在保护原创者的合理权益上,放在给予原创者更多资助上。
平台想盈利的办法有很多,但不应该从本来就弱势的原创者身上抽钱。相比之前,苹果的新规的确对原创者有所保护,但各大平台和苹果争利的格局仍存在,原创者想寻求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如果其他平台借此与苹果“不愉快”,最后牵连的还是原创者的权益。
在知识产权和原创版权保护情况上不尽如人意的当下,网络上的原创内容不应该是法外之地,也不应该是商家利益博弈的牺牲品。苹果取消打赏抽成或许只是一个信号,让我们反思,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各大平台上让原创者获得更多保护。
, [学生用书P153(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列观(ɡuān) 衣褐(hè) 汤镬(huò)
B.渑池(mǐnɡ) 盆缻(fǒu) 不怿(yì)
C.避匿(nì) 叱之(zhà) 刎颈之交(wěn)
D.拙劣(zhuō) 肉袒(tǎn) 怒发冲冠(ɡuān)
解析:选D。A项,观,读“ɡuàn”;B项,渑,读“miǎn”;C项,叱,读“ch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召有司案图
D.拜送书于庭
解析:选B。A项,“质”同“锧”;C项,“案”同“按”;D项,“庭”同“廷”。
3.对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进献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谢:道歉
C.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偷偷地
D.臣请就汤镬 就:接受
解析:选C。间:抄小路。
4.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B.宁许以负秦曲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乃辞谢固请 乃使其从者衣褐
解析:选A。A项,因:趁机/借助;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C项,也:表判断语气;D项,乃:于是。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明年,复攻赵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解析:选D。D项,“恐惧”,古今义都是“害怕”。A项,“指示”,古义,用手指给某人看;今义,是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或: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B项,“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②舍相如广成传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左右欲刃相如
⑤相如廷叱之 ⑥秦王恐其破璧
⑦庸人尚羞之 ⑧宁许以负秦曲
A.①⑤/②④/③/⑥⑧/⑦
B.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D.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解析:选A。①⑤名词作状语/②④名词作动词/③形容词作动词/⑥⑧使动用法/⑦意动用法。
7.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B。B项均为被动句。A项,①判断句,②定语后置句。C项,①宾语前置句,②状语后置句。D项,①被动句,②一般句式。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距:通“拒”,把守
B.赵使廉颇将攻秦 将:将军
C.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毁:杀害
D.为假相国 假:代理
解析:选D。A项,通“拒”,抵抗,引申为对峙。B项,动词,领兵。C项,动词,诋毁,说坏话。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选A。A项,均译为“于是,就”。B项,分别译为“才”“竟然”。C项,分别译为“用”“带领”。D项,分别译为“是”“作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廉颇勇猛闻名的一组是( )(3分)
①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②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 ③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④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 ⑤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⑥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解析:选B。①是表现廉颇的谋略;④是白起所为;⑤是表现赵王对他的信任。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括被困时,贪生怕死,只派出精兵锐卒作战,但最后还是被秦军射死了。
B.长平之战后,秦军又包围了邯郸一年多,几乎就要攻陷城池,等到楚国和魏国的救兵来了,才解除邯郸的包围。
C.廉颇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他。等到他被重新任用为将军,门客又回来了。廉颇就生气地把这些趋炎附势之徒赶跑了。
D.赵使者因为接受了郭开的贿赂,所以在见过廉颇之后,回报赵王时说的话完全不符合他见到的实际情况。
解析:选B。A项,赵括没有贪生怕死,他派出精兵锐卒且亲自搏战。C项,文章并没有说廉颇把他们赶跑了。D项,说的话并不是完全不符合,至少说了“尚善饭”。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4分)
译文:
(2)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4分)
译文:
答案:(1)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
(2)赵国因为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任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当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得很厉害,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忌讳的,就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于是就让赵括担任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赵王没有听从(蔺相如的建议),还是任命赵括做了大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就把廉颇的规定制度全都改变了,又撤换了原来管事的军吏。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国军心涣散。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饿得没有办法,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最后投降了秦,结果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自己,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自邯郸解围五年之后,燕国采纳了栗腹的计谋,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长大成人。”(燕国)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赐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之职。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您怎么明白得这么晚)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也逃奔到魏国的大梁。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对他不信任没有重用他。赵国因为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任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者很多黄金,让他回去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为了这件事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着铁甲骑上马,来表示自己还可以被重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但还能吃很多饭,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再征召他。
楚国得知廉颇在魏国,暗地里派人去接他。廉颇虽然做了楚国的将军,但没有任何建树。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子弟兵啊。”廉颇最后死在楚国的寿春。
三、语言运用(14分)
13.仿照画线句,以司马迁为主语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相同,形成排比,表达的意思完整。(5分)
《史记》是一座艺术殿堂,司马迁像一个画家,以他那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司马迁像一位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司马迁像一个表演家,以他那深邃的灵魂,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14.请补全下面的对联。(4分)
(1)上联:完璧归赵,辱秦臣,相如大智大勇
下联:
(2)上联:完璧归赵,全凭智勇三寸舌
下联:
解析:上下联之间的内容要有关联,此外,还应结合课文,从课文涉及人物中选择材料。
答案:(1)负荆请罪,护赵王,廉颇有胆有识
(2)却敌兴邦,仰仗文武一条心
15.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为入选的蔺相如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分)
答:
答案: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渑池赴会,舌战群狼;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蔺相如,千秋美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