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江苏专用 13 鸿 门 宴(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江苏专用 13 鸿 门 宴(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6:17:43

文档简介

[学生用书P155(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说(shuì)        不可不语(yǔ)
美姬(jī) 飨士卒(xiǎnɡ)
B.鲰生(zōu) 从百余骑(jì)
戮力(lù) 奔驰(cǐ)
C.卮酒(zhī) 按剑而跽(jì)
刀俎(zǔ) 参乘(shènɡ)
D.瞋目(chēnɡ) 目眦尽裂(zì)
彘肩(zhì) 樊哙(kuài)
解析:选C。A项,语,读“yù”;B项,驰,读“chí”;D项,瞋,读“chē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
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急切
D.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跪而挺腰耸身
解析:选C。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私下里,私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3分)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张良出,要项伯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项王按剑而跽曰 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⑧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A.①③④⑦⑧ B.①②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④⑥⑦⑧
解析:选C。①“距”同“拒”,“内”同“纳”;②“要”同“邀”;④“倍”同“背”;⑤“蚤”同“早”;⑦“郤”同“隙”;⑧“坐”同“座”。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立而饮之
拔剑切而啗之
B.还军霸上,以待将军来
项王未有以应
C.其意常在沛公也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解析:选A。A项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顺承;B项两个“以”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可译为“来”;C项两个“也”都是表陈述语气的助词,不译;D项两个“者”都是助词,与句末助词“也”构成判断句,表原因。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旦日飨士卒
解析:选D。A项中“河南”古义指“黄河以南地区”,B项中“婚姻”古义指“儿女亲家”,C项中“非常”古义指“意外的变故”,这三项均与今义不同;D项中“士卒”古今义均为“士兵”。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对加点词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豪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②/③⑤/⑥⑧/④⑦⑨
B.①⑨/②⑦/③⑥/④⑤⑧
C.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D.①④/②③/⑤⑨/⑥⑦⑧
解析:选C。①⑦都是名词作动词,军,驻军;目,使眼色。②⑤都是形容词作动词,善,与……交好(友善);近,接近,靠近。③⑧都是使动用法,活,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从,使……跟从,意即带领。④⑥⑨都是名词作状语,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夜,在夜里;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7.下列各组句子中,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欲呼张良与俱去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毋从俱死也 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⑦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⑧沛公安在 ⑨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⑩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
B.①⑨/②/③⑤/④⑧/⑥⑦⑩
C.①⑨/②⑧/③⑤/④/⑥⑦⑩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解析:选B。①⑨被动句,②定语后置句,③⑤省略句,⑥⑦⑩判断句,④⑧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提升(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①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②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亦身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注】 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使船靠岸。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驻扎
B.汉军乃觉之 觉:发觉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D.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被:介词,表被动
解析:选D。被:遭受。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此天之亡我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以故汉追及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然今卒困于此 而君幸于赵王
D.项王瞋目而叱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解析:选C。C项,两个“于”不同,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表被动”;A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都是“因为”的意思;D项,都表修饰关系。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为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为了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重现神威,斩汉一将,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解析:选B。项羽在垓下时有部下八百余人,过淮河后只剩下一百多人。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3分)
译文: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分)
译文: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4分)
译文:                            
答案:(1)项王泪流数行,身边的侍从人员都哭泣,不忍心抬头看他。
(2)凡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于是就称霸而拥有天下。
(3)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在心中没有愧疚吗?
项王在垓下筑壁垒驻扎军队,士兵少军粮已尽,汉军和诸侯的军队把他们包围了好几重。夜晚听到汉军营中四面皆唱楚地的民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奇地说:“汉军难道把楚国都占领了?为何有这么多的楚国人呢?”项王就在夜中起来,在帐中饮酒。有一位名叫虞姬的美人,经常得到项王的宠幸而随从项王;项王有一匹名叫骓的骏马,经常骑着它征战。因此项王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唱了好几遍,美人应和伴唱。项王泪流数行,身边的侍从人员都哭泣,不忍心抬头看他。
于是项王就跨上战马,在他帅旗的引领下跟从着八百多名壮士组成的骑兵队,趁着夜色向南突出重围,急驰逃走。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汉王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他们。项王渡过淮河,能够跟得上的骑兵只有百余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失了道路,问一位田间老翁,这个老翁骗他说:“向左。”项王向左,于是陷入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军追上了他。项王自己估计不能摆脱困境,对他身边的骑兵说:“我自起兵到现在已经有八年了,亲身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凡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于是就称霸而拥有天下。可是如今却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失造成的。如今固然非决战而死不可,希望为各位痛快决战,一定要连胜汉军多次,为诸位能够突出重围,斩杀敌将,砍断汉军的军旗,好让各位知道是上天要灭亡项羽,不是作战的过失造成的。”于是项王大声呼喊着奔驰而下,汉军都被杀得散乱后退,就斩杀了一员汉军将领。这个时候,赤泉侯杨喜作为骑兵将领,追击项王,项王瞪着眼睛向他怒吼。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受了惊吓,躲避出好几里。
于是项王就想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把船划到岸边等候项王,对项王说:“江东地区虽然小,但土地纵横有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以称王。希望大王能够立即渡江。现在只有臣有渡船,汉军到达,没有船可以渡过去。”项王大笑说道:“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并且项籍曾和江东八千名子弟兵渡江向西,如今没有一人能够回还,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在心中没有愧疚吗?”于是命令骑士全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小的兵器和汉军交战。项籍一个人独自杀死的汉军士卒有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伤。最终项羽自刎而死。
三、语言运用(10分)
12.请在横线上填入一句话,作为下面文段的主旨句。(3分) 
刘邦在洛阳宫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管理粮饷,我不如萧何;论统兵打仗,攻城夺池,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当代的人中之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用,这就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可以看出,刘邦谈的是用人方面的经验,因此主旨句也应该围绕“用人”和“意见”来组织。
答案:刘邦的成功归功于他知人善任,能够采纳四面八方的意见。
13.下面是从《项羽之死》里节选的两处描写,请你任选一处,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3分)
①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②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答:                            
                                
答案:(示例1)第①处:正面描写项羽的眼神和声音(神态和动作),侧面描写赤泉侯的表现,显示了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
(示例2)第②处:斩杀的汉军人数和损失的楚军人数的悬殊对比,渲染了项羽的勇猛无敌,骁勇善战。
14.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语意连贯的5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4分)
河南商丘永城市芒山镇西北方的一座海拔156.8米高的山峰上矗立着一个由永城市政府耗资3 000万元建造的塑像和基座共高39.9米的被称为“全国第一高历史人物雕塑”的高大建筑物——“大汉雄风”刘邦塑像。
答:                            
                                
答案:河南商丘永城市芒山镇西北方有一座海拔156.8米高的山峰,上面矗立着一个高大建筑物——“大汉雄风”刘邦塑像,它是由永城市政府耗资3 000万元建造的,塑像和基座共高39.9米,被称为“全国第一高历史人物雕塑”。
课件126张PPT。第四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籍吏民其意常在沛公也刑人如恐不胜大行不顾细谨何辞为副词,好好地动词,善于,擅长名词,好的建议名词,好的德行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副词,幸亏,幸而名词,故交,老交情副词,特意副词,故意名词,缘故形容词,原来的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战国时泛指六国之地。指儿女亲家。……的原因。指意外之事。“郤”同“隙”,嫌隙“啗”同“啖”,吃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以目示意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阻止使……跟从,率领名词作状语,向上名词作动词,施加刑罚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做王副词,尽动词,经得起,承受得住形容词,优美的,美好的动词,获胜,取胜名词,同“座”,座位动词,坐下介词,因为,由于动词,感谢动词,辞谢动词,道歉,谢罪动词,问连词,尚且副词,将要连词,况且指黄河以北。指黄河以南。小人的离间之言。“桮杓”同“杯勺”,酒杯和勺子,这里指代饮酒名词作动词,取道名词作状语,抄小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撞破动词,是介词,替,给介词,被动词,认为动词,任,做语气词,无义介词,对,对于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13 鸿 门 宴
[学生用书P93]
◎语林撷英
1.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2.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帐犹闻怨楚歌。学敌万人成底事,不思一个范增多。(陈洎)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4.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诗海拾贝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赏析】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下文做铺垫。次句委婉指出项羽缺乏胸襟宽广的大将气度。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第四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到“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学生用书P94]
◎作者档案
内容详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人物颂歌
一代英豪——项羽
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30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虞姬的离去,却让他选择了死。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地受后人景仰。
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背景探寻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县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一面命其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中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的军队。就在这样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相关知识
古代“座次”问题
①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②车骑: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③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④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⑤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为西——北——南——东。
纪 传 体
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传记称“传”)的方式记叙史实。从体裁的形式和结构上看,它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纪传体。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的。
一、认读字音
飨士卒(xiǎng) 鲰生(zōu)   卮酒(zhī)
戮力(lù) 瞋目(chēn) 玉玦(jué)
目眦尽裂(zì) 按剑而跽(jì) 参乘(cān)(shèng)
彘肩(zhì) 刀俎(zǔ) 不胜(shēng)
桮杓(sháo) 王关中(wàng) 毋内(nà)诸侯
二、积累名句
1.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学生用书P94]
一、诵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距关,毋内诸侯 “距”同“拒”,把守;“内”同“纳”,接纳
(2)要项伯 “要”同“邀”,邀请
(3)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同“毫”,毫毛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违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同“早”,早些时候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沛公欲王关中 名词作动词,称王
(2)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3)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沛公今事有急 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6)臣活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7)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8)籍吏民 名词作动词,登记
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句子中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的表示状态、程度、时间、处所等等的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分。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到副词的作用。在翻译时有的需加上适当的介词。
1.判断依据
古汉语中,名词与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只构成两种关系。一种是主谓关系,如“虎啸猿啼、天高地迥”,“蜀山兀,阿房出”。另一种便是状语(名词)与中心词(动词或形容词)的关系。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它们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就是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这就是名词用作状语。
2.活用形式
(1)表示比喻。例如:
①廊腰(像人的腰部一样)缦(像缦带一样)回。(《阿房宫赋》)
②谈笑间、强虏灰(像灰一样)飞烟(像烟一样)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规律小结:状语可译为“像……一样”“跟……似的”。
(2)表示态度。例如:
人皆得以隶(把他们当作奴仆)使之。(《五人墓碑记》)
规律小结:状语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或“按照……”“把……当作……”等。
(3)表示工具和表示动作状况、对象。例如:
①箕畚(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意洞手(亲手)书。(《与妻书》)
规律小结:表示工具,状语可译为“用(拿、以、靠)……”,如①;表示动作状况、对象,翻译时可按具体情况加上适当的介词或其他的词,如②。
(4)方位名词或时间名词作状语。例如:
①骊山北(向北)构而西(向西)折。(《阿房宫赋》)
②朝(在早上)歌夜(在晚上)弦。(《阿房宫赋》)
③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乎己。(《劝学》)
④独夫之心,日(一天天地)益骄固。(《阿房宫赋》)
规律小结: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趋向,可译为“向(朝、往)……”“在……”等,如①;表示时间,可译为“在……里(上)”,如②;表示动作频率或经常性,可译为“每(日、月、岁)”,如③;表示情况逐步发展,可译为“一天天(月月、年年)……”,如④。
3.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1)善
本课:①不如因善遇之 副词,好好地
链接:②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善于,擅长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好的建议
④积善成德(《劝学》) 名词,好的德行
(2)幸
本课:①妇女无所幸 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②故幸来告良 副词,幸亏,幸而
(3)故
本课: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名词,故交,老交情
②故遣将守关者 副词,特意
链接: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副词,故意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名词,缘故
⑤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形容词,原来的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战国时泛指六国之地。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
古义:指儿女亲家。
今义: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产生的夫妻关系。
(3)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指意外之事。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此天子气也。
译文:                            
                                
(2)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                            
                                
(3)贪于财货。
译文:                            
                                
(4)具告以事。
译文:                            
(5)长于臣。
译文:                            
[明确] (1)这正是天子的云气啊。(判断句,“……也”表判断)
(2)想叫张良跟(自己)一起离去。(省略句,“与”后省略了“之”,代项伯)
(3)对钱财货物贪得无厌。(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财货”置于动词“贪”之后)
(4)把(项羽想袭击沛公的)事情详细地告诉了张良。(状语后置句,状语“以事”置于动词“具告”之后)
(5)比我大。(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臣”置于中心语“长”之后)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刘邦机智应变特点的一组是(  )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⑤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明确] 选C。①是范增所说;②是张良所说;⑤是项伯所说。
7.下列对第一部分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
[明确] 选D。D项,“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错。
二、诵读课文第二部分(第3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8.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同“隙”,嫌隙
(2)拔剑切而啗之 “啗”同“啖”,吃
9.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2)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作动词,以目示意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5)头发上指 名词作状语,向上
(6)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作动词,施加刑罚
(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做王
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两种类型
1.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
例如:
(1)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名词“利”,后接的是宾语“晋国”,意思是“使……获利”。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名词“封”的后面接的是“郑”,意思是“使……成为疆界”。
2.使宾语具有该名词的动作倾向
例如:
(1)计莫如毋西兵。(《陈涉世家》)
分析:例句中“西兵”就是使军队向西。
(2)显荣于身后。《五人墓碑记》
分析:名词“荣”后省宾语“之”,作使动词,使……得到荣誉。
现代汉语中,名词的使动用法较为罕见。保存在现今成语中的还有“汗牛充栋”。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1)胜
本课:①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②沛公不胜桮杓 动词,经得起,承受得住
链接: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形容词,优美的,美好的
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动词,获胜,取胜
(2)坐
本课:①因击沛公于坐 名词,同“座”,座位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
链接:③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 介词,因为,由于
(3)谢
本课: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②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谢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
链接: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陌上桑》) 动词,问
(4)且
本课: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连词,尚且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将要
链接: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连词,况且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①古义:指黄河以北。
今义:指河北省。
②古义: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2)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离间之言。
今义:指详细说来。
1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不然,籍何以至此?
译文:                            
                                
(2)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文:                            
                                
(3)客何为者?
译文:                            
                                
[明确] (1)否则,我怎么会这样呢?(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介词“以”之前)
(2)你们这些人全都将被刘邦俘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3)客人是干什么的?(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动词“为”之前)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樊哙智勇的一组是(  )
①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③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⑤拔剑切而啗之 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明确] 选B。①是范增对项庄说的话;④是刘邦对项羽说的话。
14.下列对第二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
B.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C.张良离宴找樊哙告急,樊哙撞倒守门卫士,闯宴怒视项羽,项羽“按剑而跽”,此时故事发展到高潮,紧张的气氛达到极点。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明确] 选B。B项,项庄未能刺杀到刘邦,不能理解为他心软、手软,完全是因为刘邦有项伯及时保护。
三、诵读课文第三部分(第4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沛公不胜桮杓 “桮杓”同“杯勺”,酒杯和勺子,这里指代饮酒
1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道芷阳间行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间:名词作状语,抄小道
(2)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撞破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本课: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动词,是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介词,替,给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介词,被
④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⑤使子婴为相 动词,任,做
⑥何辞为 语气词,无义
⑦为之奈何 介词,对,对于
18.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大王来何操?
译文:                            
                                
(2)沛公安在?
译文:                            
                                
(3)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译文:                            
                                
(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译文:                            
                                
(5)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                            
                                
[明确] (1)您带来了什么?(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动词“操”之前)
(2)沛公在哪儿?(宾语前置句,宾语“安”置于介词“在”之前)
(3)项王就收下白璧,把它放在座位上。(省略句,“坐上”之前省略了介词“于”)
(4)夺走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5)我们这些人将要被他俘虏了!(被动句,介词“为”表被动)
1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刘邦机敏精细、能谋善断性格的一组是(  )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道芷阳间行
④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⑤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明确] 选B。①是刘邦问计于张良;④是范增的怨恨之语。
20.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沛公在项羽面前谦辞卑礼,唯恐有所不至,出来未辞而觉得于礼不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B.范增有很强的政治观察力和才智谋略,但他安排的“留沛公饮”“项庄舞剑”等计谋却得不到项羽的支持,表明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
C.沛公也是一代枭雄,但是在西楚霸王面前,却也不免卑怯,因此,在发怒的项羽面前,带来的礼物也不敢拿出,只能在逃席后托张良转送。
D.项羽虽是西楚霸王,曾取得了赫赫战绩,但是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最终不免于失败。
[明确] 选C。C项,刘邦并未卑怯,而是虚与委蛇。

[学生用书P100]
归纳概括要找准语段,对照原句
[解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该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或推理,要求同学们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类题,命题者一般会把阅读材料的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会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和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在文中确实是有的,但命题者移花接木或张冠李戴后便成了隐蔽的错误,所以不细心推敲就很难发现。
该考点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地位仅次于文言语句翻译。题型多为选择题,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或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也可为简答题。
[指津] 方法归纳:
1.以题解文
先看所给的选项,结合选项理清文章的思路,大体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
2.边读边画
在勾画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3.题文对比
找准选项所在的语段,将选项与文段进行对比,与文段不合者,即为错项。
4.仔细揣摩
有的选项是对文中语句的概括或推断,文中没有明确相对应的语句时,则须仔细揣摩,看是否合乎文意。对人物的判断要从人物的行为、思想、品质等方面分析概括,对事件的推断要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结果进行分析概括。不要张冠李戴、无中生有。
[考题印证]
(2016·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意思,然后找出重点语句加以分析。如由“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可以看出,墨子是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的,由“去其无用之费”“用财不费”可以概括出要合理地节约用度,由“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可以看出,墨子主张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答案] 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墨子·节用》:“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省去不必要的浪费,这样就能够加倍了。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更有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课内挖掘】
每每提及鸿门宴,总有人要为项羽的优柔寡断扼腕叹息,也有人要为曹无伤被杀怨恨项羽。项羽不杀刘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正因为没杀刘邦才成就了项羽不朽的英雄形象。
项羽不杀刘邦,原因很简单:刘邦不该杀。回想当年,秦王暴虐残忍,天下生灵涂炭,怀王与天下义军有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现如今,刘邦先率军攻破了咸阳。按照约定,刘邦称王,那是理所当然的事,何况刘邦还专门为此事到鸿门去向项羽谢罪。
宴会之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妄图杀掉刘邦,项伯以身蔽之。其实,项羽拥兵四十万,倘若真的想杀刘邦,就算刘邦逃到天涯海角,项羽照样取其首级。
当然,有人为曹无伤喊冤。其实大可不必。曹无伤身为沛公的左司马,不但不帮着刘邦打天下,还出卖自己的集体,把自己的军事秘密告诉别人,这种人能委以重任吗?杀了也罢。项羽的揭发,恰恰是项羽的真实,坦荡,大义凛然,一身英雄气。
对项羽,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项羽在《鸿门宴》中因遵守承诺不杀刘邦,这既是性格使然,也是诚信的体现,正因如此才成就了自己的真英雄形象。
【运用范例】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你果断的誓言;“何弊之乘”,是你无畏的自信;“挡我者死”,是你勇敢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矛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有人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地起事,英雄地南征北战,英雄地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槃。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地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地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有句话常挂嘴边
——浅谈《鸿门宴》中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
常常把“为之奈何”挂在嘴边的人,大概只有两种:没有思想的傻瓜和有思想却偏偏要装得像傻瓜的人,刘邦属于后者。
显然,刘邦能紧紧攥住韩信这一干良臣的忠心,可见他的驭人之术;楚汉相争时汉军阵营得以逐步壮大,可见他的战略眼光;多次面对项羽的强势威胁而能次次化险为夷,可见他的灵活机变。刘邦能走到这一步,固然少不了一帮人的辅佐,但能够统率这帮能人的首领必有其过人的智慧而绝非遇事而一筹莫展的阿斗。
所以,“为之奈何”这句口头禅,不仅仅是在询问计策,它更多的是在摆出一种姿态。其实刘邦也应该明白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向属下无意或有意地流露自己的笨拙与对他们的倚重,这自然成为君臣之间极为有效的沟通方式。在“信任”这一点上,刘邦的确比项羽强得多,虽然项羽也信任范增,但在关键时刻却常常固执己见,而刘邦对于自己的谋士则是用人不疑,从萧何月下追韩信到重金离间项羽阵营,在每次行动中刘邦都不曾因猜忌而怠慢自己的谋士。尽管现在许多人都质疑刘邦对于臣子的“信任”是不是在作秀,因为之后他杀韩信的做法确实令人寒心,但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刘邦至少在君臣互信这一点上把握得非常好,即使对于疑人他也能巧妙地拉拢利用。
“为之奈何”也是君臣关系的促融剂。对臣子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固然能增加天子的威仪,但这不利于君臣团结,更难以广开言路,尤其是在“打天下”的阶段,过分强调“君权”实际上是孤立自己。刘邦的口头禅,不知不觉就拉近了对话双方的距离,减少了君臣隔膜,使言者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刘邦用自己的“笨拙”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许多能人甘愿在这个平台上为主人卖力。刘邦“为之奈何”的口头禅并不表示他真的无计可施,这是他处理君臣关系的艺术手腕。
“为之奈何”还反映了刘邦处理事务的一贯原则,即知人善任而非事必躬亲。刘邦更像一个战略家,他能把握住整体形势和一个阵营的步伐,他懂得向合适的人征求合适的意见,这样就可确保决策的正确性。从这个层面上看,尽管刘邦的治国能力未必强于诸葛亮,但在整体调度上他比孔明更胜一筹,“为之奈何”这句话表明了他对宏观与微观事物的科学掌控,仅此一项,刘邦就确有做帝王的潜质。
不论“为之奈何”是真的无计可施还是装傻作态,问这话的人一定是能够平衡各种关系的人,倘若当初项羽也能学学刘邦,凡事多问个“为之奈何”,他也不至于成为孤家寡人吧?楚汉之争,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人才的较量,刘邦关键就胜在人才资源的争夺与利用上,“为之奈何”既表现了一种管理手腕更表现了一种平等姿态,刘邦的领导艺术对于今天也是有借鉴作用的。
“为之奈何”常挂在嘴边,不知这个习惯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太史公的揣测,但无论如何,有这个口头禅的刘邦比冷冰冰的皇帝更为可爱。等他称帝之后,威严之中多了残酷与陌生,“为之奈何”这样的话似乎已成为了记忆。
我总是在想,如果做了皇帝的刘邦仍能把这句话常挂嘴边,那么他在诛杀韩信前应该会问问身边的人吧,若真是这样,历史上也许就会少一段“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伤;如果雄心未已的刘邦仍把这句话常挂嘴边,那么在他与匈奴交战前应该也会反复思量这句话吧,若真是这样,大漠里也许就会少一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苍凉。有人说刘邦从来都是小人,我却认为楚汉争霸时他是一个精明的管理者,而贵为皇帝时却是一个冷酷的独裁者。“为之奈何”这样的口头禅既增添了刘邦几许平易谦逊的风采,亦表现了同甘苦共患难的创业情怀。
大风起兮云飞扬,而那曾经的情怀已不复存在,奈何!奈何!
【佳作赏析】
这篇文章能够高屋建瓴地评价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全文充分地肯定了刘邦高超的领导才能和驭人之术,条分缕析地讲出了这句话的作用,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使文章层次清晰。说理一分为二,全面中肯,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为之奈何”这句口头禅进行评析,结构严谨,文气荡漾,很好地体现出语言的厚度和张力。
【写作借鉴】
1.学标题
本文巧妙地使用了正副标题。“有句话常挂嘴边”是这篇文章的正(或主)标题,用来提出文章中心或主旨,“浅谈《鸿门宴》中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是文章的副标题,其功能是对正标题加以解释说明,明确并完善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2.学开头
本文采用开门见山式开头。议论文开头要求“明、简”。“明”,即开头必须点明文章主要内容;“简”,即语言文字要简约、精巧,且不拖沓,最好是开门见山。这篇议论文的开头很好地落实了这两点。
3.学论证思路
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作者从四个方面论证“为之奈何”这句话的作用:①促进君臣沟通;②融洽君臣关系;③发挥贤臣作用;④丰富人物形象。四个论证层次之间为并列关系,条分缕析。
4.学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说理。在论证“促进君臣沟通”时,拿项羽来对比,在论证“发挥贤臣作用”时,拿诸葛亮来对比,都突出了刘邦高超的驭人之术;文章末还对比了刘邦称帝前后,并用两个设想与历史构成对比,丰富了刘邦的形象。
大学生“怎么花钱”更该关注
戎丽娟
开学季,大学生的生活费又成了媒体热议的话题。一份大学生消费理财观的调查显示,中国大学在校生月均消费1 212元;有媒体调查称,近三成在京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超过1 600元。这还不算手机、电脑等动辄上万元的电子设备。因此,不少家长感慨压力山大,媒体也照例批评大学生“不体谅父母,花钱太多”。
这种批评可以理解。表面上看,全国居民人均月消费支出也就1 426元,而基本没有收入的大学生的月均消费已接近这个平均水平。
但是,大学生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理应有着与成年人相同的需求:不光是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也要满足社交、个人兴趣发展等需要。而且,一个人该花多少钱这个问题,答案实在不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像吃一顿饭要花费多少钱,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回答肯定大不一样。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是一样,首先要考虑的是家庭经济水平。
在这个基础上,更重要的问题是:钱花到哪儿去了?大学四年,是大多数学生为走进社会做准备的最后一站,无论是在知识技能的储备上,还是在人际交往的情商上,又或者是关于金钱的“财商”培养上,都在与社会衔接。因此,一味地要求大学生“省钱”,压抑消费需求绝不是明智之举。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把钱花在刀刃上。
“会花钱”比“不花钱”“少花钱”更重要。笔者就是一个反面案例。由于长期受“勤俭节约”的教育,在上大学期间,笔者对任何一项支出都要再三衡量是否值得,而大多数培训和考试的费用并不低廉,所以,当笔者还在反复权衡性价比的时候,较少“节俭”心理负担的同学已经完成了培训,瞄准下一个目标了。作家闫红曾经比较过她和弟弟的人生,反思我们由于过于重视“匮乏教育”,导致“人”这个最终的目的反而被忽略了。
所以,只要钱花得值,多花钱并不等于“败家”。而判断钱花得是否值,应该看是否有利于提升自己。要尽量减少享受型消费,增加投资型消费,在量力而为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财能力、挣钱能力。
近年来,由于针对大学生的诈骗案件频发,校园贷也屡屡爆出巨额借贷无法偿还的新闻,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倡高校增设“财商”教育课程。而多项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财商”普遍较低,存在很多误区,比如超半数大学生认为“不欠债、不贷款才是最好的理财方式”,消费没有计划,随心所欲等,这可能是比花了多少钱更重要的问题。
因此,单纯地讨论“大学生是否花钱太多”,可能还是我们多年的匮乏教育下的思维惯性。怎样花钱也是要学习的,消费观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过程,与其关注花了多少钱这个简单的数字,不如建议家庭和学校都重视“财商”教育的问题,从小培养良好的消费观。
[学生用书P155(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说(shuì)        不可不语(yǔ)
美姬(jī) 飨士卒(xiǎnɡ)
B.鲰生(zōu) 从百余骑(jì)
戮力(lù) 奔驰(cǐ)
C.卮酒(zhī) 按剑而跽(jì)
刀俎(zǔ) 参乘(shènɡ)
D.瞋目(chēnɡ) 目眦尽裂(zì)
彘肩(zhì) 樊哙(kuài)
解析:选C。A项,语,读“yù”;B项,驰,读“chí”;D项,瞋,读“chē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
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急切
D.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跪而挺腰耸身
解析:选C。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私下里,私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3分)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张良出,要项伯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项王按剑而跽曰 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⑧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A.①③④⑦⑧ B.①②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④⑥⑦⑧
解析:选C。①“距”同“拒”,“内”同“纳”;②“要”同“邀”;④“倍”同“背”;⑤“蚤”同“早”;⑦“郤”同“隙”;⑧“坐”同“座”。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立而饮之
拔剑切而啗之
B.还军霸上,以待将军来
项王未有以应
C.其意常在沛公也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解析:选A。A项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表顺承;B项两个“以”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可译为“来”;C项两个“也”都是表陈述语气的助词,不译;D项两个“者”都是助词,与句末助词“也”构成判断句,表原因。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旦日飨士卒
解析:选D。A项中“河南”古义指“黄河以南地区”,B项中“婚姻”古义指“儿女亲家”,C项中“非常”古义指“意外的变故”,这三项均与今义不同;D项中“士卒”古今义均为“士兵”。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对加点词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豪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②/③⑤/⑥⑧/④⑦⑨
B.①⑨/②⑦/③⑥/④⑤⑧
C.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D.①④/②③/⑤⑨/⑥⑦⑧
解析:选C。①⑦都是名词作动词,军,驻军;目,使眼色。②⑤都是形容词作动词,善,与……交好(友善);近,接近,靠近。③⑧都是使动用法,活,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从,使……跟从,意即带领。④⑥⑨都是名词作状语,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夜,在夜里;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7.下列各组句子中,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欲呼张良与俱去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毋从俱死也 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⑦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⑧沛公安在 ⑨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⑩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
B.①⑨/②/③⑤/④⑧/⑥⑦⑩
C.①⑨/②⑧/③⑤/④/⑥⑦⑩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解析:选B。①⑨被动句,②定语后置句,③⑤省略句,⑥⑦⑩判断句,④⑧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提升(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①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②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亦身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注】 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使船靠岸。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驻扎
B.汉军乃觉之 觉:发觉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D.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被:介词,表被动
解析:选D。被:遭受。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此天之亡我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以故汉追及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然今卒困于此 而君幸于赵王
D.项王瞋目而叱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解析:选C。C项,两个“于”不同,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表被动”;A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都是“因为”的意思;D项,都表修饰关系。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为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为了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重现神威,斩汉一将,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解析:选B。项羽在垓下时有部下八百余人,过淮河后只剩下一百多人。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3分)
译文: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分)
译文: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4分)
译文:                            
答案:(1)项王泪流数行,身边的侍从人员都哭泣,不忍心抬头看他。
(2)凡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于是就称霸而拥有天下。
(3)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在心中没有愧疚吗?
项王在垓下筑壁垒驻扎军队,士兵少军粮已尽,汉军和诸侯的军队把他们包围了好几重。夜晚听到汉军营中四面皆唱楚地的民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奇地说:“汉军难道把楚国都占领了?为何有这么多的楚国人呢?”项王就在夜中起来,在帐中饮酒。有一位名叫虞姬的美人,经常得到项王的宠幸而随从项王;项王有一匹名叫骓的骏马,经常骑着它征战。因此项王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唱了好几遍,美人应和伴唱。项王泪流数行,身边的侍从人员都哭泣,不忍心抬头看他。
于是项王就跨上战马,在他帅旗的引领下跟从着八百多名壮士组成的骑兵队,趁着夜色向南突出重围,急驰逃走。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汉王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他们。项王渡过淮河,能够跟得上的骑兵只有百余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失了道路,问一位田间老翁,这个老翁骗他说:“向左。”项王向左,于是陷入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军追上了他。项王自己估计不能摆脱困境,对他身边的骑兵说:“我自起兵到现在已经有八年了,亲身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凡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于是就称霸而拥有天下。可是如今却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失造成的。如今固然非决战而死不可,希望为各位痛快决战,一定要连胜汉军多次,为诸位能够突出重围,斩杀敌将,砍断汉军的军旗,好让各位知道是上天要灭亡项羽,不是作战的过失造成的。”于是项王大声呼喊着奔驰而下,汉军都被杀得散乱后退,就斩杀了一员汉军将领。这个时候,赤泉侯杨喜作为骑兵将领,追击项王,项王瞪着眼睛向他怒吼。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受了惊吓,躲避出好几里。
于是项王就想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把船划到岸边等候项王,对项王说:“江东地区虽然小,但土地纵横有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以称王。希望大王能够立即渡江。现在只有臣有渡船,汉军到达,没有船可以渡过去。”项王大笑说道:“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并且项籍曾和江东八千名子弟兵渡江向西,如今没有一人能够回还,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在心中没有愧疚吗?”于是命令骑士全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小的兵器和汉军交战。项籍一个人独自杀死的汉军士卒有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伤。最终项羽自刎而死。
三、语言运用(10分)
12.请在横线上填入一句话,作为下面文段的主旨句。(3分) 
刘邦在洛阳宫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管理粮饷,我不如萧何;论统兵打仗,攻城夺池,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当代的人中之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用,这就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可以看出,刘邦谈的是用人方面的经验,因此主旨句也应该围绕“用人”和“意见”来组织。
答案:刘邦的成功归功于他知人善任,能够采纳四面八方的意见。
13.下面是从《项羽之死》里节选的两处描写,请你任选一处,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3分)
①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②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答:                            
                                
答案:(示例1)第①处:正面描写项羽的眼神和声音(神态和动作),侧面描写赤泉侯的表现,显示了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
(示例2)第②处:斩杀的汉军人数和损失的楚军人数的悬殊对比,渲染了项羽的勇猛无敌,骁勇善战。
14.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语意连贯的5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4分)
河南商丘永城市芒山镇西北方的一座海拔156.8米高的山峰上矗立着一个由永城市政府耗资3 000万元建造的塑像和基座共高39.9米的被称为“全国第一高历史人物雕塑”的高大建筑物——“大汉雄风”刘邦塑像。
答:                            
                                
答案:河南商丘永城市芒山镇西北方有一座海拔156.8米高的山峰,上面矗立着一个高大建筑物——“大汉雄风”刘邦塑像,它是由永城市政府耗资3 000万元建造的,塑像和基座共高39.9米,被称为“全国第一高历史人物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