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江苏专用 3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江苏专用 3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9:09:46

文档简介

3 寡人之于国也
◎语林撷英
孟子名言集锦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8.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诗海拾贝
孟 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视孟子为精神寄托、精神支柱,暗示了诗人要继承孟子的事业,推行其政治主张,实现变法革新的抱负。最后一句,古人(孟子)视“我”为朋友,安慰“我”、温暖“我”、感动“我”,使“我”寂寞的心灵充满活力,故始终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的气魄,不屈不挠,奋斗不懈,唱出了心中最深沉的音符。
◎作者档案
【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提出“仁政”的口号,同时又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内心修养,对程朱理学影响较大。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为“亚圣”
【作品】 《孟子》是孟子与弟子合著而成,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
【评价】 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人物颂歌
走近孟子
穿越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两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背景探寻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地争夺人力。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他也曾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借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民不加多”的疑问,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掌握常识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酣畅的特点,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用得最精彩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为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一、字音
王好战(hào)   洿池(wū)  弃甲曳兵(yè)
衣帛(bó) 鸡豚(tún) 狗彘(zhì)
养生丧死(sāng) 畜养(xù) 饿莩(piǎo)
数罟(cù)(gǔ) 庠序(xiáng) 孝悌(tì)
二、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同“勿”,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花白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同“敛”,收敛,积蓄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三、一词多义
1.数
2.胜
3.以
四、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名词作动词,击鼓
2.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作动词,穿上
4.然而不王者 名词作动词,称王
5.王无罪岁 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都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7.则移其民于河东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
8.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五、古今异义
1.河内凶
古义: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今义:越南首都。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古义:不要盼望。
今义:没有希望。
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4.王无罪岁
古义:不要归罪于。
今义:没有罪过。
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六、其他
1.河内凶 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
3.请①以战喻② ①请允许我;②打比方,作说明
4.填①然②鼓之 ①象声词;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斧斤以时入山林 斧子
6.申①之以孝悌之义② ①反复陈述;②道理
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8.王无罪岁 年成
9.斯①天下之民至②焉③ ①则,那么;②到,此指归顺;③句末语气词,“了”
七、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 判断句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判断句
3.非我也,岁也 判断句
4.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5.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句
6.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句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句
八、积累词语
1.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一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2.弃甲曳兵: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九、默写名句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通过准确断句,理解文句内涵。
1.孟子与梁惠王的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明确] 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奇怪的是“民不加多”,孟子就这一问题陈述自己的主张。
2.“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其含义是什么?
[明确]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在这里是说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的观点。
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明确]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开拓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诸侯国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
2. 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之政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请以战喻”?
[明确]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是提出“弃甲曳兵”者,五十步笑百步的问题。梁惠王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从而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有区别。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说明梁惠王与邻国统治者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从而引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结论,使梁惠王自入彀中,难以应对,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3. 实行王道有哪些措施?效果如何?结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 
措 施
效 果
结 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理解“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句话的语意停顿及作用。
[明确] 语意停顿:把“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与“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相比较。
作用:百姓饿死,君主怪罪年景不好与杀了人认为是兵器杀的一样可笑。孟子通过这种类比对梁惠王进行旁敲侧击,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指出统治者实行“王道”时所应持的正确态度。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要做好断句题,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读文段,弄懂大意
断句总则: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2.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对话时,常用“曰”“云”“言”等词,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词,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3.根据虚词进行断句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其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1)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惟、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与(欤)、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句首关联词:“苟、纵、纵使、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然则、乃夫、虽然、至于”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句首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4.根据所用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很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断句。
(1)顶真,例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2)对称,例如: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3)反复,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5.根据固定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6.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在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后,就会很容易解决。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5. 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
[明确] ①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主张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②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人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即丰衣足食。③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以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④孟子在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6.《寡人之于国也》充分体现了孟子汪洋恣肆的高超的论辩艺术。请分析这种艺术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论辩艺术
主要体现
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如本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第四段的排比、对偶等
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前后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文章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
课文第四段阐述孟子实行“王道”的几种措施和主张,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如何看待孟子的这些“仁政”思想?请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名师指津] 可结合孟子“王道”思想所体现的“重民”、维护生态平衡、节约资源等意识进行分析。
[我的理解] (示例1)孟子认为推行王道首先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其次要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 由此看来,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示例2)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这里所讲的,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致的。只不过古人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
(示例3)在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孟子也教会了我们如何进行生态节制,包括如何节约土地和水资源、保护森林,如何选地安家,如何配置作物,使我们懂得“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道理。此外,儒家思想中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节俭等思想,也是值得现代人借鉴的。
的谦称。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河内:即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收成不好,荒年。河东:指黄河以东的魏地,今山西夏县西北一带。①其:代指河内。②其:代指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
用作动词,击鼓。兵:兵器。刃:锋刃。既:已经。接:接触、交锋。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
洿(wū):池塘。斤:斧子。以时:按一定的季节。养生:供(gōng)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
穿。帛(bó):丝织品。豚(tún):小猪。彘(zhì):大猪。夺:错过。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xiáng)序:古代的地方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悌(tì):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同“斑”。负:背负。
戴:顶在头上。食:动词,吃。黎民:百姓。然而:这样(如
比喻说理,明白晓畅
【课内挖掘】
在本文中,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巧妙运用比喻说理,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然后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这就生动形象、有趣有力地陈述了事理,辩明了是非,达到了雄辩性、逻辑性、鼓动性、说服力的高度统一。
定义: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述婉转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
【技巧指导】
在写作中运用比喻说理的手法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与道理要有契合点,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针对训练】
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说理写一个精彩段落,不少于100字。
?范文示例
游子的千层底里缝进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妙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
【课内挖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保护环境,合理地开发环境,环境才会为人类提供所需资源。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只有保持生态平衡,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社会才会真正和谐发展。
[适用话题] 保护环境、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运用范例】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位圣人在讲述“王道理想”时,也讲出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道理,这个道理直到现在依然有很高的价值。我国的森林,由于乱砍滥伐、火灾等原因,已经被毁坏了很多。不少到过西双版纳的人都说,现在已经见不到昔日浓荫蔽日的热带雨林景象了,这不能不令人心痛。人类怎么可以以主宰者自居,去对自然征战讨伐呢?我们应当对自然心存敬畏,只有这样,才能回归自然,寻回精神家园。
我们的文化宝藏——孟子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进经典聆听孟子。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的。沿着岁月的河道溯源,不觉间仿佛已走过千年。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穿越时空依然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在字里行间中寻访,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倡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屡屡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行仁政而王天下”……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的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精辟而深情。锲而不舍地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地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着,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每当读到孟子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温暖,大片美好。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越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我们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做人,影响着我们做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他在文字中说到了,他在生活中也做到了。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刍,引发后人思考。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
【佳作赏析】
穿越时间的河流,孟子依然被世人敬仰,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不能暗淡他那思想的光芒。文章从“秉持忧患、心怀天下”“满怀智慧、为民呼号”“气节超然、卓越出众”“才学渊博、文采飞扬”“提倡社会和谐”等方面全面解读了一代儒家宗师孟子非凡的思想、学识、襟怀、文采。告诉我们孟子就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阅读经典就是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
【写作借鉴】
1.学标题
破折号解释说明,把“孟子”比喻成“文化宝藏”,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2.学开头
第一段画线句子用了一组排比引出对孟子的礼赞。这也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分别叙述他的“思想”“学识”“襟怀”“文采”,形成了一个总分的关系。
3.学修辞
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准确运用对偶句式,突出了思想,深化了感情,增强了气势。
4.学结构
中间部分第二至六段,用五个排比段落对孟子加以礼赞。分别阐述了孟子的“思想”“学识”“襟怀”“文采”,照应了文章的第一段。
5.学引用
文章大篇幅地引用了孟子著作中的原话,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养心莫善于寡欲”等。这些话体现了孟子的气节,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当今社会各阶层仍有借鉴意义。
6.学结尾
文章第七段,照应了第一段和文章的标题。再一次重申了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给我们的启示。画线部分排比句的运用让文章在呼吁孟子思想的余韵中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中华文化与为政之道 党员干部多向历史汲取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潜藏着深厚的为政之道,各级干部不妨抱着扬弃的态度,到历史深处含英咀华。
为期一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拉开帷幕,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是促使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正确对待利益,正确面对群众,正确看待自己。
“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为官发财应当两道”,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传递了这样的明确信号。的确,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当官不求财是天道”,汉代董仲舒就说过,“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即当官拿工资的官员不应该与民争利,不能再搞什么副业增加收入。
历史上有个公仪休“拔葵去织”的故事。公仪休任鲁国国相,相当于小国的总理。他知道家里种菜就都拔掉,说自己有了俸禄,还要自己种菜,这不是与菜农争利吗?他看到自己的妻子织布,就将妻子休了,原因就是妻子与女工争利。董仲舒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马有上齿就没有角,牛长角则没有上齿;还有鸡、鸭,带翅膀的就长两条腿,猪、羊,有四条腿就不带翅膀。他以此寓意天道,只能有一份,不能双份都拿,所以为官做宰、出将入相,就不应该再与民争利,抱着家财万贯的发财念想。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官吏的“义利观”。儒家讨论义利之辨,强调的是重义轻利,不能见利忘义。无论有什么利益,都要想一想是否合理,在价值排序上“义”优先于“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汉代的贾谊说:“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趋利避害是人的普遍心理,但儒家认为对利害要进行分析,一切都要以是否合理、是否正义作为评判标准。
义利之辨,在宋明理学那里,为人民、为大众谋利就是义,为个人、为自己谋私利就是利。重义轻利的背后,其实就是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这是传统文化中为官之道的核心价值取向。《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李世民也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代柳宗元还提出了“吏为民役”的著名命题,官吏都是人民的仆役,即公仆。贾谊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概括为“民无不为本”,认为民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官吏的根本。人民不高兴,国家也不能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如何才能为民谋利益?《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代,郑国发生水灾,时任宰相的子产把自己的车放在河中,为过河的行人提供方便。孟子知道此事后,评价子产是“惠而不知政也”,只知小恩小惠而不知为政大道,应该在农闲时,组织群众修路架桥,像子产这样临时抱佛脚,只能解决少数人的问题,不能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而且自己的公务却可能由于没车受到耽误,得不偿失。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政治不仅要治标也要治本。
当政者对于自己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认识自己才是高明的。古人说:“夫人主莫不爱爱己,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人都喜欢别人爱自己,但别人的爱不一定都出于真爱,有的只是爱自己手中的权力。就像溜须之人都喜欢在上级面前说好话,那不是真的,而是巴结,拍马屁,包藏祸心。“自足者不足,自明者不明。”自己感觉了不起,自以为高明,往往是不正确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古代数千年来治乱交替、无往不复,其丰富的治理教训和吏治经验,放诸当下尽管有精华有糟粕,但也为加强干部修养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各级干部不妨抱着扬弃的态度,到历史深处含英咀华。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曳兵(zhuài) 洿池(wū)  无憾(hàn)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áng)
C.孝悌(dì) 衣帛(yì) 畜养(xù)
D.饿莩(piǎo) 数罟(gǔ) 王好战(hào)
解析:选D。A项,“曳”应读yè。B项,“庠”应读xiáng。C项,“悌”应读tì。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直不百步耳    直:向前
B.树之以桑 树:种植
C.河内凶 凶:收成不好,荒年
D.兵刃既接 兵:兵器
解析:选A。直:只是,不过。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解析:选B。A项,“无”同“勿”,不要;C项,“颁”同“斑”,花白;D项,“涂”同“途”,道路。
通 假 字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答案:赐宴不到场,这就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我们的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你能安心吗? (“锡”是通假字,同“赐”,赐予)
[参考译文]
皇帝身体不适,辽使到了却不能召见,(皇帝)让公亮在客馆设宴,使者不肯赴宴。公亮质问他说:“赐宴不到场,这就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我们的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你能安心吗?”使者于是前来赴席。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音通假,如“以”同“已”。
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同“河”。
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同“嘱”。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用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同×”(或“×通×”)。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某字为通假字。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是亦走也
C.未之有也 D.树之以桑
解析:选B。B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倒装句,A、D两项是状语后置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
5.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4分)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中的重组句子。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型题目考查的特点。
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6.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5分)
①他的抱负并没有实现,晚年退居讲学,跟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撰写了《孟子》。
②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③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
④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
⑤但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武力攻伐。
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⑦因此他推行的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被认为迂阔而不切实际。
答:                                    
解析:注意孟子从幼年至晚年的顺序,另外注意人物介绍的常规顺序。
答案:⑥②④③⑤⑦①
7.观察这幅《枪响之后》漫画,请简述画面内容,并说明漫画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5分)
答:                                    
                                    
                                    
                                    
答案:①内容:一座山峰,峰顶上放着一块平衡板,一侧蹲坐一头黑熊,另一侧坐着一个端起枪对准黑熊的人。
②寓意:伤害别人,就是毁灭自己。纵使你占尽优势,也不可为所欲为。(或:人贵在善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你自己!)
二、阅读提升(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完颜守贞本名左靥。大定改元,除彰德军节度副使,迁北京留守。二十五年,起为西京警巡使。世宗爱其刚直,授中都左警巡使,迁大兴府治中。御史台奏守贞治有善状,世宗因谓侍臣曰:“守贞勋臣子,又有材能,全胜其兄守道,它日可用也。”章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时上新即政,颇锐意于治,尝问汉宣帝综核名实之道,其施行之实果何如。守贞诵“枢机周密,品式详备”以对。上曰:“行之果何始?”守贞曰:“在陛下厉精无倦耳。”久之,进尚书左丞。明昌三年夏,旱,天子下罪己诏。守贞惶恐,表乞解职。乃出知东平府事。命参知政事夹谷衡谕之曰:“东平素号雄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卿其为朕往绥抚之。”赐金币、厩马,以宠其行。它日,上问宰臣:“守贞治东平如何?”对曰:“亦不劳力。”上曰:“以彼之才,治一路诚有余矣。”四年,召拜平章政事,封萧国公。上尝叹文士卒无如党怀英者,守贞奏进士中若赵沨、王庭筠甚有时誉。上曰:“出伦者难得耳。”守贞曰:“间世之材,自古所难。然国家培养久,则人材将自出矣。”守贞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毂善类,接援后进,朝廷正人,多出入门下。承安元年,降授河中防御使。五年,改部罗火扎石合节度使。久之,迁知都府事。时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安抚,乃移知济南府,卒。上闻而悼之。谥曰肃。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选自《金史·完颜守贞传》,有删改)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B.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C.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D.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解析:选C。“皆傅经以对”的意思是都借解说经书来回答,其主语是“守贞”,而“尝与泛论人材”的主语是“上”,所以“对”与“上”之间应断开。“其心术行事”为“迹”的宾语,“臧否无少隐”句意完整,所以“行事”与“臧否”之间应断开。综上,选C。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兴府”中“府”是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比县高一级,相当于汉朝的郡,府的长官称知府。
B.“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
C.“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D.“萧国公”中“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解析:选B。错在“一直”,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从秦朝开始成为监察官员。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完颜守贞才能不凡。两代皇帝都赏识他的才华,比较器重他,世宗曾当众表扬他,章宗则因其才能卓越、治绩出众而封他为萧国公。
B.完颜守贞博闻强识。当章宗锐意于治,询问关于汉宣帝综核名实方面的情况时,他能够诵出史书上的句子,准确回答皇帝的问题。
C.完颜守贞见解独到。在世宗感叹像党怀英那样的文士极难得到的时候,他认为只要国家尽力培养,时间一长,就会有杰出人才出现。
D.完颜守贞善于理政。做大兴府治中时,因“有善状”受到御史台推崇;担任被认为难以治理的东平府的知府时,治理起来也并不费力。
解析:选C。“世宗”应为“章宗”。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平素号雄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卿其为朕往绥抚之。
译文:                                    
                                    
(2)守贞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毂善类,接援后进。
译文:                                    
                                    
答案:(1)东平一向号称雄藩,再加上连年饥荒歉收,正要依靠经营谋划,你一定要为我前往安抚那里。
(2)守贞通晓法律,明了熟悉国家的旧制度(先例)。又喜欢推举优秀的人,引荐资历较浅的人。
完颜守贞本名叫左靥。改元为大定那一年,他被任命为彰德军节度副使,升任北京留守。二十五年,被起用为西京警巡使。世宗喜欢他的刚正不阿,任命他担任中都左警巡使,升任大兴府治中。御史台上奏报告守贞治理情况良好,世宗于是对侍臣说:“守贞是有功勋的大臣的儿子,又有才能,完全超过他的兄长完颜守道,以后可以重用。”章宗即位,召完颜守贞任刑部尚书。当时皇帝刚刚亲政,非常迫切想治理好国家,曾经(向守贞)询问汉宣帝全面考核事物的名与实的方法,其施行的实际效果怎么样。守贞吟诵“枢机周密,品式详备”(中央政权的机要部门或职位十分完整,法令制度十分详细完备)来回答。皇帝说:“要这样实行,究竟应该从哪里开始?”守贞说:“在于陛下您励精图治,不要倦怠罢了。”很久以后,晋升尚书左丞。明昌三年夏天,大旱,天子下罪己诏。守贞恐惧不安,上表请求免除自己的职务。于是让他出京做了东平府的知府。命令参知政事夹谷衡告诉他说:“东平一向号称雄藩,再加上连年饥荒歉收,正要依靠经营谋划,你一定要为我前往安抚那里。”赏赐他金币、厩马,来给他的出行以荣宠。有一天,皇帝问宰相:“守贞治理东平怎么样?”回答说:“他治理也没有过于费力。”皇帝说:“凭借他的才能,治理一个路实在是绰绰有余的。”四年,召他进京担任平章政事,封为萧国公。皇帝曾感叹文士最终也没有像党怀英那样的,守贞上奏说进士里面,像赵沨、王庭筠当时很有好名声。皇帝说:“出类拔萃的人难得啊。”守贞说:“隔代才有的出色的人才,自古就难以得到。但是国家培养得久了,人才就将自己出现。”守贞通晓法律,明了熟悉国家的旧制度(先例)。又喜欢推举优秀的人,引荐资历较浅的人,朝廷中的正人君子,大多与他交往。承安元年,降职担任了河中防御使。五年,改任为部罗火扎石合节度使。很久以后,升迁知都府事。当时南方边境发生战争,皇帝认为山东是重要而需要严加防护的地方,必须由大臣前往安抚,于是调任守贞做了济南府知府,守贞去世。皇帝听到消息后悼念他。谥号为肃。守贞刚直,凡是朝廷论议以及皇帝有所询问,他都借解说经书来回答。皇帝曾经与他广泛地议论人才,守贞于是推究他们的内心和行事,对人的褒贬没有一点隐瞒,所以被胥持国之类的人所忌恨,竟因正直而被罢黜。
课件78张PPT。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3 寡人之于国也“无”同“勿”,不要“颁”同“斑”,花白“检”同“敛” ,收敛,积蓄“涂”同“途”,道路数词,几个、若干形容词,音cù,密的、细密的副词,屡次名词,命运副词,尽动词,经得住,能承担动词,超过,胜过形容词,优美的动词,胜利介词,用介词,凭借介词,按照介词,把动词,认为连词,表目的名词作动词,击鼓名词作动词,种植名词作动词,穿上名词作动词,称王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生”“死”都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不要盼望。“可”是“可以”, “以”是“凭借”。不要归罪于。供养活着的人。收成不好,荒年更①请允许我;②打比方,作说明①象声词;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斧子①反复陈述;②道理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年成 ①则,那么;②到,此指归顺;③句末语气词,“了”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曳兵(zhuài) 洿池(wū)  无憾(hàn)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áng)
C.孝悌(dì) 衣帛(yì) 畜养(xù)
D.饿莩(piǎo) 数罟(gǔ) 王好战(hào)
解析:选D。A项,“曳”应读yè。B项,“庠”应读xiáng。C项,“悌”应读tì。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直不百步耳    直:向前
B.树之以桑 树:种植
C.河内凶 凶:收成不好,荒年
D.兵刃既接 兵:兵器
解析:选A。直:只是,不过。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解析:选B。A项,“无”同“勿”,不要;C项,“颁”同“斑”,花白;D项,“涂”同“途”,道路。
通 假 字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答案:赐宴不到场,这就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我们的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你能安心吗? (“锡”是通假字,同“赐”,赐予)
[参考译文]
皇帝身体不适,辽使到了却不能召见,(皇帝)让公亮在客馆设宴,使者不肯赴宴。公亮质问他说:“赐宴不到场,这就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我们的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你能安心吗?”使者于是前来赴席。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音通假,如“以”同“已”。
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同“河”。
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同“嘱”。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用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同×”(或“×通×”)。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某字为通假字。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是亦走也
C.未之有也 D.树之以桑
解析:选B。B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倒装句,A、D两项是状语后置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
5.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4分)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中的重组句子。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型题目考查的特点。
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6.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5分)
①他的抱负并没有实现,晚年退居讲学,跟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撰写了《孟子》。
②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③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
④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
⑤但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武力攻伐。
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⑦因此他推行的仁政学说跟各国国君都不合拍,被认为迂阔而不切实际。
答:                                    
解析:注意孟子从幼年至晚年的顺序,另外注意人物介绍的常规顺序。
答案:⑥②④③⑤⑦①
7.观察这幅《枪响之后》漫画,请简述画面内容,并说明漫画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5分)
答:                                    
                                    
                                    
                                    
答案:①内容:一座山峰,峰顶上放着一块平衡板,一侧蹲坐一头黑熊,另一侧坐着一个端起枪对准黑熊的人。
②寓意:伤害别人,就是毁灭自己。纵使你占尽优势,也不可为所欲为。(或:人贵在善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你自己!)
二、阅读提升(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完颜守贞本名左靥。大定改元,除彰德军节度副使,迁北京留守。二十五年,起为西京警巡使。世宗爱其刚直,授中都左警巡使,迁大兴府治中。御史台奏守贞治有善状,世宗因谓侍臣曰:“守贞勋臣子,又有材能,全胜其兄守道,它日可用也。”章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时上新即政,颇锐意于治,尝问汉宣帝综核名实之道,其施行之实果何如。守贞诵“枢机周密,品式详备”以对。上曰:“行之果何始?”守贞曰:“在陛下厉精无倦耳。”久之,进尚书左丞。明昌三年夏,旱,天子下罪己诏。守贞惶恐,表乞解职。乃出知东平府事。命参知政事夹谷衡谕之曰:“东平素号雄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卿其为朕往绥抚之。”赐金币、厩马,以宠其行。它日,上问宰臣:“守贞治东平如何?”对曰:“亦不劳力。”上曰:“以彼之才,治一路诚有余矣。”四年,召拜平章政事,封萧国公。上尝叹文士卒无如党怀英者,守贞奏进士中若赵沨、王庭筠甚有时誉。上曰:“出伦者难得耳。”守贞曰:“间世之材,自古所难。然国家培养久,则人材将自出矣。”守贞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毂善类,接援后进,朝廷正人,多出入门下。承安元年,降授河中防御使。五年,改部罗火扎石合节度使。久之,迁知都府事。时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安抚,乃移知济南府,卒。上闻而悼之。谥曰肃。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选自《金史·完颜守贞传》,有删改)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B.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C.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D.守贞刚直/凡朝廷论议及上有所问/皆傅经以对上/尝与泛论人材/守贞乃迹其心术/行事臧否无少隐/故为胥持国辈所忌/竟以直罢
解析:选C。“皆傅经以对”的意思是都借解说经书来回答,其主语是“守贞”,而“尝与泛论人材”的主语是“上”,所以“对”与“上”之间应断开。“其心术行事”为“迹”的宾语,“臧否无少隐”句意完整,所以“行事”与“臧否”之间应断开。综上,选C。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兴府”中“府”是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比县高一级,相当于汉朝的郡,府的长官称知府。
B.“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
C.“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D.“萧国公”中“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解析:选B。错在“一直”,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从秦朝开始成为监察官员。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完颜守贞才能不凡。两代皇帝都赏识他的才华,比较器重他,世宗曾当众表扬他,章宗则因其才能卓越、治绩出众而封他为萧国公。
B.完颜守贞博闻强识。当章宗锐意于治,询问关于汉宣帝综核名实方面的情况时,他能够诵出史书上的句子,准确回答皇帝的问题。
C.完颜守贞见解独到。在世宗感叹像党怀英那样的文士极难得到的时候,他认为只要国家尽力培养,时间一长,就会有杰出人才出现。
D.完颜守贞善于理政。做大兴府治中时,因“有善状”受到御史台推崇;担任被认为难以治理的东平府的知府时,治理起来也并不费力。
解析:选C。“世宗”应为“章宗”。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平素号雄藩,兼比年饥歉,正赖经画,卿其为朕往绥抚之。
译文:                                    
                                    
(2)守贞通法律,明习国朝故事。又喜推毂善类,接援后进。
译文:                                    
                                    
答案:(1)东平一向号称雄藩,再加上连年饥荒歉收,正要依靠经营谋划,你一定要为我前往安抚那里。
(2)守贞通晓法律,明了熟悉国家的旧制度(先例)。又喜欢推举优秀的人,引荐资历较浅的人。
完颜守贞本名叫左靥。改元为大定那一年,他被任命为彰德军节度副使,升任北京留守。二十五年,被起用为西京警巡使。世宗喜欢他的刚正不阿,任命他担任中都左警巡使,升任大兴府治中。御史台上奏报告守贞治理情况良好,世宗于是对侍臣说:“守贞是有功勋的大臣的儿子,又有才能,完全超过他的兄长完颜守道,以后可以重用。”章宗即位,召完颜守贞任刑部尚书。当时皇帝刚刚亲政,非常迫切想治理好国家,曾经(向守贞)询问汉宣帝全面考核事物的名与实的方法,其施行的实际效果怎么样。守贞吟诵“枢机周密,品式详备”(中央政权的机要部门或职位十分完整,法令制度十分详细完备)来回答。皇帝说:“要这样实行,究竟应该从哪里开始?”守贞说:“在于陛下您励精图治,不要倦怠罢了。”很久以后,晋升尚书左丞。明昌三年夏天,大旱,天子下罪己诏。守贞恐惧不安,上表请求免除自己的职务。于是让他出京做了东平府的知府。命令参知政事夹谷衡告诉他说:“东平一向号称雄藩,再加上连年饥荒歉收,正要依靠经营谋划,你一定要为我前往安抚那里。”赏赐他金币、厩马,来给他的出行以荣宠。有一天,皇帝问宰相:“守贞治理东平怎么样?”回答说:“他治理也没有过于费力。”皇帝说:“凭借他的才能,治理一个路实在是绰绰有余的。”四年,召他进京担任平章政事,封为萧国公。皇帝曾感叹文士最终也没有像党怀英那样的,守贞上奏说进士里面,像赵沨、王庭筠当时很有好名声。皇帝说:“出类拔萃的人难得啊。”守贞说:“隔代才有的出色的人才,自古就难以得到。但是国家培养得久了,人才就将自己出现。”守贞通晓法律,明了熟悉国家的旧制度(先例)。又喜欢推举优秀的人,引荐资历较浅的人,朝廷中的正人君子,大多与他交往。承安元年,降职担任了河中防御使。五年,改任为部罗火扎石合节度使。很久以后,升迁知都府事。当时南方边境发生战争,皇帝认为山东是重要而需要严加防护的地方,必须由大臣前往安抚,于是调任守贞做了济南府知府,守贞去世。皇帝听到消息后悼念他。谥号为肃。守贞刚直,凡是朝廷论议以及皇帝有所询问,他都借解说经书来回答。皇帝曾经与他广泛地议论人才,守贞于是推究他们的内心和行事,对人的褒贬没有一点隐瞒,所以被胥持国之类的人所忌恨,竟因正直而被罢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