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江苏专用 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江苏专用 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9:10:27

文档简介


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语林撷英
马克思、恩格斯名言集锦
1.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其崎岖之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2.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马克思)
3.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马克思)
4.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马克思)
5.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
(恩格斯)
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7.逆境使天才脱颖而出,顺境会埋没天才。
(恩格斯)
8.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
(恩格斯)
◎诗海拾贝
哭李商隐
[唐]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注]入夜台。
【注】 文星:文曲星的简称,旧时谓此星主管文事。
【赏析】 这是一首情辞并茂的悼友诗。
首联直抒胸臆,表达对李商隐满腹才华却不得施展的惋惜。
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颔联以伤春苦啼的流莺,因花落而无枝可栖,自喻政治上的失意。“竹死桐枯”暗喻李商隐的去世。颈联以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喻示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为压制人才的黑暗的政治现实。以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的典故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尾联作者独运匠心,采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荡开笔触,不说自己的悲哀,却用劝慰的语气说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曲星”啊!作者“反进一层”进一步表达自己极度的悲痛之情。
整首诗作者把誉才、惜才和哭才结合起来写,由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誉得愈高,惜得愈深,哭得愈痛,感情的抒发就愈加浓烈,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愈有力,诗篇感染力就愈强。互为依存,层层相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作者档案
【简介】 恩格斯(1820~1895),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1841年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1844年恩格斯在巴黎会见马克思,从此两人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开始共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他们共同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并且一起参加了德国1848年革命。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担负起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任,整理和出版了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第二、三卷。1895年8月5日在伦敦逝世
【作品】 《共产党宣言》(同马克思共同起草)、《资本论》(同马克思合著)等
【评价】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
◎人物颂歌
第二提琴手
恩格斯不仅参加了《资本论》的第二、三卷的整理工作,而且是这两卷的最后完成者。如果没有恩格斯的整理、加工和创作,这两卷巨著的出版是难以想象的。恩格斯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更加体现了恩格斯的伟大。列宁对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崇高友谊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他对在世时的马克思无限热爱,对死后的马克思无限敬仰。这位严峻的战士和严正的思想家,具有一颗深情挚爱的心。”
恩格斯品德之高尚,不仅表现在之前对马克思的无私的援助上,还表现在他的谦逊上,在马克思逝世后,有人出于善意不止一次地提到恩格斯参加了制定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工作,建议把马克思主义改称为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或者直接称为恩格斯主义。对此种建议,恩格斯说:“我一生所做的是我被指定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
1895年,恩格斯病逝前夕,他有意避开挚友长眠于此处的伦敦海格特公墓。他的谦卑善始善终,他要他的骨灰撒向英国伊斯勃恩海湾——那个昔日他与马克思一家愉快度假的地方。
◎背景探寻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多钟,马克思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地与世长辞了。在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马克思的逝世,在欧美各国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亲友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将他和1881年12月逝世的妻子燕妮葬在一起。在这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代表无产阶级对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对于马克思所做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掌握常识
悼 词
1.概念
悼词是指专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多由死者的亲朋好友或师长、学生等撰写。悼词作为演讲词的一种,具有演讲词的某些特点。文章一般历叙死者的生平功绩和优秀品质,尤其突出其在某一方面的杰出贡献或动人事迹,及对自己的勉励、影响等等。文章依撰写者的身份采用不同的叙写形式,一般以抒情为主,也可以叙事、议论为主。
2.结构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诬蔑(wū)       诽谤(bàng)
嫉恨(jí) 衷心(zhōng)
悼念(dào) 浅尝辄止(zhé)
卓有成效(zhuó)
(二)多音字
(1)量  (2)塞
(3)空 (4)创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繁芜丛杂: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文中是错综复杂的意思。
2.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而变为明亮宽敞。也比喻经过别人提醒或自己的学习探索,突然明白一个道理。
3.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4.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5.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6.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四、近义辨析
1.必须 必需
课本原句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巧辨巧析
“必须”为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①表示一定要,强调事理或情理上的必要性。②加强命令语气。
“必需”为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作定语或作谓语。
2.衷心 忠心
课本原句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巧辨巧析
“衷心”,形容词,由衷之心,强调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
“忠心”,名词,指对人或事物忠诚。
3.摸索 探索
课本原句
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巧辨巧析
“摸索”偏重于对个人经验而言,常用于描述寻求个人经验不足的某事物的经验等;也指对于某种途径的寻求。
“探索”多用于描述未知领域的规律寻求,多指大众皆无共同经验的事物;也指更深入地研究某一事物或领域。
 1.归纳内容要点。 2.把握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有哪些伟大贡献?
[明确]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2.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参加过哪些活动?
[明确] ①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组织各种工人运动。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全部活动的顶峰)。
1.第一段为什么要用“两分钟”这个准确的数字?
[明确] 表明时间之短,让人深感惋惜、痛心和遗憾。
2. 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点明了马克思的无可企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表达了对他的逝世极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先说对象方面,第一个“对于”是就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领导作用而言的;第二个“对于”是就马克思对于社会科学的理论创造和推动作用而言的。从程度上讲,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也即下一句所说,是形成了“空白”——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是根本无法弥补的。换句话说,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巨大,是无可企及、无可取代的;而马克思的巨大贡献又集中地体现在两个“对于”所涉及的方面。这样就自然地构成了全文的总纲。
3. 第四段中作者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说明剩余价值被发现的意义?有何作用?
[明确]
4.第六段中为什么说“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 因为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进步。
5. 分析结尾一段的含意及作用。
[明确] 恩格斯最后庄严地宣告“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简短有力,富有鼓动性,既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评,也感召后人继往开来。它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是对全文的总结,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文章中句段的作用
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上的作用。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句段作用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方法归纳:
提问方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提问变体:
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好处。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或句?
某段或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句段作用”类题目的三大答题角度:
(1)内容角度。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等有哪些作用。
(2)结构角度。注意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不可机械照抄。如答“承上启下”,必须写出承上解说(或说明,或总结,或照应)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什么内容;答“照应”时,必须写出与哪些内容相照应。
(3)表现手法(或写作目的)。或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或为下文的抒情(或议论)做铺垫,或以小见大,突出(或象征)什么主旨。
答题步骤:
开头句段作用:
1.开篇点题
首段的作用往往是呼应题目,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引起下文
开头句或段,一般是呼应了题目,还点明了题旨。还有引起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等作用。
3.奠定基调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情感,那么即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4.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景物开篇,烘托渲染
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首句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烘托(多为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答题模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表现了……,渲染了……,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做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中间句段作用:
第一,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只有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前后呼应的作用;或照应开头的作用;或呼应结尾的作用;或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或引领或引起下文的作用。(近几年高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类。)
第二,中间句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结构上一般是承上启下。
答题模式: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形象、主旨、情感等)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结构作用(含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
结尾句段作用:
第一,首尾呼应(照应)使结构完整,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第二,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第三,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6. 这篇悼词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1)这篇悼词具体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他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及其逝世后带来的损失。首先,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其次,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办了很多报纸,也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
(2)本文不但表达了作者的悲痛、惋惜、悼念之情,也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及其顽强的斗争精神。
这篇悼词中对马克思的称谓有哪些?为什么要不断变换称谓?
[名师指津] 结合恩格斯追述和评论马克思的杰出贡献作答。
[我的理解] 
称 谓
理 解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在运用讳饰这一修辞手法的同时,赞扬了马克思在思想方面对世界的贡献,也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一个高度概括
“这个人”
表示对马克思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要进行客观评价,但在感情上又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位巨人”
表明了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所做的贡献,无与伦比
“这位创始人”
表明了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中的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综合运用表达方式,力求引人入胜
【课内挖掘】
本文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全篇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叙述方式;对伟大发现的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抒情则贯穿在整篇文章之中。如文章第八段,先叙述反动阶级对马克思的仇恨、诽谤,再抒发无产阶级对他的爱戴和悼念的深厚感情,最后直接议论:“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技巧指导】
写作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1.寓抒情于叙述之中
要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准确地表达透彻,那么对所叙述的事情首先要有真情,要把自己聚集在内心的感受渗透在对事件叙述的每一句话中,流露于遣词造句的字里行间,使叙事、抒情浑然成为一体,不致游离,才能真正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2.寓抒情于描写之中
就是说要把自己对自然景物的喜、怒、哀、乐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寓抒情于议论之中
在记叙文当中,为了把自己对所记叙的事物的认识、感受表达清楚,常常要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而要想把这“华”升到一定的高度,“升”出真情实感,仅靠单纯的、枯燥的议论是不行的,仅靠无休止的“呻吟”,没完没了的“抒情”也不行,而必须把议论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抒情于议论之中,这样才能显得贴切、自然、真实。
【针对训练】
请任选话题,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作文片段。
?范文示例
数学考试刚结束,语文老师抱着一大摞卷子,满头大汗地走进教室。他推了推厚瓶底似的眼镜,威严地扫视了一下整个班级,慢条斯理地说:同学们,要加油哪,离高考只有28天了。这句话差不多每个老师都要说上几回,偏是我的定性不够,每次听到类似的话,心都会像小鹿似的“怦怦”跳上一阵子。这不,语文老师话还没说完,我的心已跳个不停。我偷偷地瞥了一眼语文老师,他依然是一脸的严肃,一边侃侃而谈,一边发下第30张综合练习卷。看着一抽屉雪片似的未完成的练习卷,想想一个个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告,我的头像套上了一个金箍,痛得要命。我死劲地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暗自长叹了一声:唉,这几天心里实在是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课内挖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体现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也体现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纯洁高尚的友谊。
[适用话题] 友谊、患难与共。
【运用范例】
友谊是朋友间交往的情谊,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纯洁而美好的感情。真正的友谊是以崇高的理想为目标,以互助互爱为纽带的高尚的情谊。马恩友谊曾经也经受过考验。在一次书信往来中,身陷生活困境中的马克思并未对刚痛失爱妻的恩格斯表示出真诚的关心,这让恩格斯有些懊恼。但他们都能够冷静地审视自己,互通心声,最终冰释前嫌。马恩志同道合,四十年的革命友谊最终升华成伟大的历史专著。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左 拉
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泊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是在居斯塔夫·福楼拜家中认识莫泊桑的,他那时已在18岁到20岁之间。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的眼前,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沉默不语,在老师面前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谦恭。他往往整整一个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老半天才斗胆插上只言片语。但这个表情开朗、坦率的棒小伙子焕发出欢快的朝气,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健康的气息。他喜欢剧烈运动,那时流传着关于他如何强悍的种种佳话。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
《羊脂球》这部杰作,这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爆响了。他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使自己跻身于大师的行列。我们为此感到莫大的愉快:因为他成了我们所有看着他长大而未料想到他的天才的人的兄弟。而从这一天起,他就不断地有作品问世,他高产、稳产,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功力,令我惊叹。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的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戏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悟的生活的窗口。读他作品的时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啊!明晰,多么清澈的美的泉源,我愿看到每一代人都在这清泉中开怀畅饮!我爱莫泊桑,因为他真正具有我们拉丁的血统,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诚然,绝不应该限制艺术的天地,应该承认复杂派、玄妙派和晦涩派存在的权利,但在我看来,这一切不过是堕落,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是一时的离经叛道,总还是必须回到淳朴派和明晰派中来的,正如人们终归还是吃那使他获得营养而永不会使他厌腻的日常必吃的面包。
莫泊桑在15年中发表了将近20卷作品。如果他还活着,毫无疑问,他可以把这个数字扩大3倍,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可以摆满一个书架。可是让我说什么呢?面对我们这个时代卷帙浩繁的产品,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诚然,这些都是长期认真写作的成果。……不过,对于荣誉来说,这也是十分沉重的包袱,人们的记忆是不喜欢承受这样的重荷的。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留传后世的从来都不过是寥寥几页。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作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
先生们,这就是莫泊桑光荣之所在,而且是最牢靠、最坚实的光荣。那么,既然他以昂贵的代价换来了香甜的安息,就让他怀着对自己留下的作品永远富有征服人心的活力这一信念,香甜地安息吧。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
【佳作赏析】
这篇演说,以其流畅、热烈的旋律,强烈的感情,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弹奏了一曲葬礼赞曲和安魂曲。左拉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热烈地赞扬莫泊桑的文学天才,充分地肯定了莫泊桑的文学成就,并在褒贬对比中精辟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满怀敬意地预言莫泊桑将与他的作品一样获得永生。
【写作借鉴】
1.学开头
这是左拉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词,符合演讲词的特点,开篇点明演说人的观点、情感。
2.学细节
第二段画线句子对莫泊桑的细节描写,写出了他的开朗、坦率、谦恭等性格特点。
3.学用词
这篇演讲词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如文中加点的词语:
洗耳恭听:专心地听。
下车伊始:现指刚到一个新地方或新工作岗位,文中指莫泊桑初次写作。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卷帙浩繁:形容书籍数量多。
4.学比喻
第四段画线句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莫泊桑的作品比喻成美的泉源,对他的作品给以极高的赞美。
5.学结尾
本文第六段是主旨的升华,特别是画线的句子,充分肯定了莫泊桑的文学成就,并预言莫泊桑将与他的作品一样获得永生。
拿出高压反腐的力度治理“为官不为”
近日,两起整治为官不为、乱为的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天津市工信委原党组书记、主任李朝兴因不作为被免职。更早之前,陕西旬阳县国土局原党组班子7名成员集体被免职,接受了当地“回炉锻造班”的培训。
全面深化改革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干部更应实干。懒政和不作为,不仅贻误发展机会,让改革在基层末梢遭遇“下沉难”,更消磨民心,让群众生活水平迟迟得不到改善,对冲获得感。
细究原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背后,其实就是“不会为、不愿为、不敢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为官不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
在这方面,李朝兴和旬阳县国土局原领导班子,都是典型。李朝兴身居正厅,还是学者型官员,却愣是用“下属4次请示未批复”的不作为,为自己的为官履历留下了污点;而旬阳县国土局原领导班子忙于“内斗”,疏于履责,互相推诿不担当,集体被免职,丝毫不冤。
为官不为,本质上也是种腐败。李克强总理就曾表示:“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廉’和‘勤’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做不到‘廉’是腐败,做不到‘勤’也是变相腐败。”这类变相腐败,是对党和人民的不负责任,也是腐骨蚀心的慢性恶疾,会侵害政治肌体。
也正是意识到了不作为之弊,中央祭出了“连环扣”:从颁布实施《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树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向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亮剑,都在惩懒治庸上不断加码。
中央动真碰硬,各地也摁下了狠抓落实的改革键。既是改革,就不是摆姿势划空拳,就必须拿出“紧箍咒”“问责鞭”,向不作为宣战。有的地方延伸了监督触角,像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涉及全省范围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让懒官无法偷懒;有的地方将不作为纳入了执纪监督的规制视角中,对庸官果断采取转岗、免职、降职、辞退等处理措施;还有的地方则采取“召回”措施,对其回炉锻造。
以高压反腐的态势去治“为官不为”,这囊括了两层意思:一是要明确责任清单,并继续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和选任机制;二是要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认真劲儿,遇到不作为必究,让不作为者没有“位”——哪怕其级别较高,哪怕是“塌方”式的集体不作为。
发展需实干,而非庸官;改革需见真效,岂能“画饼”。为官避事,不只是“平生耻”,也是对改革与发展的阻梗。基于此,必须把行政效能改革跟反腐结合起来,对为官不为祭出重拳与猛药,让发展在惩懒治庸中不被贻误,让改革在效能提升中抓铁有痕。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战友和同志。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中互相关心,结成了兄弟般的感情和同志式的友谊。这种兄弟般的情感和同志式的友谊,(    )
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他俩弥合矛盾的根本密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同志和战友,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人从________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一次一次的问题争辩中________,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办法;在处理因不幸遭遇的影响而导致的感情裂痕上________,理智地陈述原委,检讨错误和过失,及时弥合矛盾。长相知,不相疑,肝胆相照,________,风雨同行。视友谊为生命,以事业为根基,经受住了漫长而复杂的革命斗争的血与火的考验,建立了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共同理想、伟大事业的友谊。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B.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
C.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D.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
解析:选C。原句主要存在主语残缺和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A、B两项缺少主语“他们”,“在他们”应改为“他们在”;且修改后的内容信息不完整。D项语序不当,最后两小句应与后文形成前后对应。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
B.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
C.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
D.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因为它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
解析:选B。注意与上文“这种……友谊”以及下文中的“密码”相照应。C、D两项只是对友谊的赞美,和后文陈述的内容没有关联。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休戚相关
B.繁文缛节 茅塞顿开 适可而止 休戚相关
C.繁芜丛杂 茅塞顿开 适可而止 休戚与共
D.繁文缛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休戚与共
解析:选C。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关联。侧重体现利益关系密切。
4.用“马克思”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6分)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马克思                                    
                                    
                                    
解析:“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是同位语,二者可变成一个判断句,而原句的主干也是一个判断句,原句的状语有“又”,因此可变为两个句子。
答案:(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他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5分)
①马克思把科学比作站在“地狱的入口”,他没有吓唬人,这是他的真切体验
②他们很像是那些潜入最深煤矿底层,在完全没有矿灯照明的黑暗中,摸索着挥镐凿煤的采煤工
③眼里没见过“黑”的学者,很难说他摸过科学的边
④运送出去的煤炭固然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
⑤科学家正是些背对光明面向黑暗的人
⑥这里却有着更多的未知无明,有着更多的误入歧途,也有着更多的陷阱与风险
答:                                    
解析:⑤为总起,②紧随其后,“他们”指科学家,④⑥与采煤有关,同时④与⑥是转折关系,①用马克思的“地狱的入口”的比喻,形容科学探索的艰难险恶,③句总结该段。该段文字是阐述科学探索的艰难险恶。
答案:⑤②④⑥①③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将画线部分改成“如果没有……就没有……”这样的句式,以突出表达效果,并做到语序恰当。(6分)
美国要求中学生阅读8部课外名著,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剧作,也有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只有阅读中外名著,才能促使学生道德修养的进步,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答:                                    
                                    
                                    
解析:注意复句关系的变化。同时,句序的安排上也要注意,如“文学知识”应提前。
答案:如果没有中外名著的阅读,就没有学生文学知识的丰富,就没有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就没有学生道德修养的进步。
二、阅读提升(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闯 滩
许 畅
一条船从对面芦苇丛中荡出,八九只鸭扑打着游开。“二哥!”天南朝船上挥手。他是来接外出闯滩的二哥的。
远处是一个低矮的小山坡,山坡上是一幢黄泥筑的房子。门前光秃秃的,长着一些棕黄的草。只有一棵歪脖子树立着,是好多年前雷劈断的。
二哥回家一坐下,天南就递给二哥他卷的烟:“尝尝吧。”二哥很久才注意到天南递过来的烟。“啊,好。”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爹的相片上。
“二哥,今年我可十六了。”
二哥拍拍天南,微笑着说:“是,天南长大了,看上哪家姑娘了吧?”
“才不是,我想跟你一起去闯滩。”
二哥把烟一抖,脸色一沉。
天南站起来,他今年长得特别快,像春笋一样往上蹿。
天南举着手臂,臂上的肌肉凸出:“不信你捏。”
“不行。你不知道有多危险,大哥已经没了!”
“你不让我去,你自己就行!”天南瞪大眼睛,可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
“家里只剩咱两个了。”二哥叹了口气,进屋去了。
晚上天南跟二哥背靠背睡。二哥压低嗓音叫:“天南,睡了吗?”
“还没。”
“这次去做生意,货被人半路劫走了。”
“啊!”天南惊呼,“怎么会这样?”
“路上碰着一个怪人,说咱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
天南许久没回话。他们家很早就有先辈闯滩,至此时正好四代。天南一时非常惊悚。
“那人大约是算命先生,在途中问我们讨水喝。”
“咱家的经历他都算出了?”
“这倒没有。”
“那一定是胡说的,我才不相信。”
“就算这样,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
天南想这莫不是二哥唬他的吧?可万一是真的呢?他有些不敢往下想了。他盘算着明早去镇上把烟卖了,然后找人算算。
天没大亮,天南就起床了,把烟条放进背篓里。二哥不知去哪儿了。
烟条没到正午就卖完了,他把钱装进袋子里扎好。可一时不知找谁去算了。他们家的事这镇上谁都知道,任谁都能算出来。
天南一路想一路走,走到河边上,又白又肥的鸭子在河里游着。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他从袋子里摸到昨天二哥搁在桌旁的小老虎模样的口哨,然后怕别人听见似的吹起来。
“呜——呜——”
楼上的人探出头来:“哪家的?”
“我是天南。”天南没有看楼上的人,对着河大声喊:“我是天南!”
“喂。”一个人拍拍天南的肩膀,是二哥以前的雇工。
“你二哥回来了?”
“是。”天南看着他苍老的面孔很亲切。
“回来了就好,我现在的主人请你上去坐坐。”
“哪个?”
“楼上的。现在去闯滩可都归他管。”
天南一下子失了兴趣,二哥一定欠了那人很大一笔钱吧。可是若二哥不让他去,跟楼上的人闯也不是不可以。
正在天南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听到二哥喊他。
二哥走上前说:“打扰了,日后再来拜会!”天南刚想说什么,二哥就揪了他一下。
二哥拖着他越走越远,他频频回头。那个人还站在河边。
“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闯滩。”二哥的手温热,天南不答话。
“听到没?”
“嗯。”天南不甘心,扭头又往回望。
他其实信二哥的话,但天南就想去试试,他认为男人就应该出去闯一闯。
他摸摸袋子里的钱,差不多再攒上一年他就可以撑船去外面了,他内心隐隐跃动。
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
等人们散去,大河又恢复了宁静。有些人回来了,有些人永远没回来。天南在等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在等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寓意深刻,“门前光秃秃的”暗示了家中人丁凋零的境况,与后文二哥所说的“家里只剩咱两个了”相呼应。
B.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简短而富有深意,如对二哥“啊,好”的语言描写就写出了二哥的心不在焉,体现了二哥和天南之间存在隔阂。
C.天南吹口哨的情节看似毫不经意,实则精心为之,“呜——呜——”的哨声引出了“楼上的人”“二哥以前的雇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尽管有霎时的犹豫,但可以看出天南是个有决心、有计划的人,即使二哥不同意他外出闯滩,他也要努力攒钱,到外面去闯一闯。
解析:选B。B项,“体现了二哥和天南之间存在隔阂”错,二哥此时之所以心不在焉,是因为他在看大哥和爹的相片,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8. 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分析这两处写“船”的作用。(5分)
(1)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答:                                    
                                    
(2)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
答:                                    
                                    
解析:分析句中写“船”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第一处的描写,是天南迷惘地在河边走时所看到的,根据上文可知,此时天南是“一时不知找谁”,显然此处写“船”暗示了天南的心理。第二处的描写前面有“他内心隐隐跃动”,后紧接“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可见此时天南渴望外出闯荡且已下定决心,此处写“船”正表现了天南的这一态度。
答案:(1)通过写“船”不知以后开向何方来暗示天南此时迷惘的心理状态。
(2)通过写“船”靠岸、有些喧哗来表现天南对外出闯荡的渴望和坚定的决心。
9.小说为什么要以“闯滩”为标题?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6分)
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从情节安排、人物刻画、主旨表达等方面考虑。小说中,天南要去闯滩,而二哥关心弟弟,不同意他去闯滩,情节冲突主要围绕闯滩展开,由此可知以“闯滩”为题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情节。天南想去闯滩,主要源自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闯滩”即闯荡世界,以“闯滩”为题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小说主旨。
答案:①“闯滩”是小说中天南和二哥冲突的焦点,以此为标题能让读者更好地把握小说情节。②“闯滩”体现了天南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以此为标题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③“闯滩”指外出闯荡世界,以此为标题体现了小说主旨。
课件68张PPT。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战友和同志。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中互相关心,结成了兄弟般的感情和同志式的友谊。这种兄弟般的情感和同志式的友谊,(    )
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他俩弥合矛盾的根本密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同志和战友,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人从________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一次一次的问题争辩中________,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办法;在处理因不幸遭遇的影响而导致的感情裂痕上________,理智地陈述原委,检讨错误和过失,及时弥合矛盾。长相知,不相疑,肝胆相照,________,风雨同行。视友谊为生命,以事业为根基,经受住了漫长而复杂的革命斗争的血与火的考验,建立了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共同理想、伟大事业的友谊。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B.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
C.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D.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
解析:选C。原句主要存在主语残缺和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A、B两项缺少主语“他们”,“在他们”应改为“他们在”;且修改后的内容信息不完整。D项语序不当,最后两小句应与后文形成前后对应。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
B.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
C.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
D.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因为它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
解析:选B。注意与上文“这种……友谊”以及下文中的“密码”相照应。C、D两项只是对友谊的赞美,和后文陈述的内容没有关联。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休戚相关
B.繁文缛节 茅塞顿开 适可而止 休戚相关
C.繁芜丛杂 茅塞顿开 适可而止 休戚与共
D.繁文缛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休戚与共
解析:选C。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关联。侧重体现利益关系密切。
4.用“马克思”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6分)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马克思                                    
                                    
                                    
解析:“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是同位语,二者可变成一个判断句,而原句的主干也是一个判断句,原句的状语有“又”,因此可变为两个句子。
答案:(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他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5分)
①马克思把科学比作站在“地狱的入口”,他没有吓唬人,这是他的真切体验
②他们很像是那些潜入最深煤矿底层,在完全没有矿灯照明的黑暗中,摸索着挥镐凿煤的采煤工
③眼里没见过“黑”的学者,很难说他摸过科学的边
④运送出去的煤炭固然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
⑤科学家正是些背对光明面向黑暗的人
⑥这里却有着更多的未知无明,有着更多的误入歧途,也有着更多的陷阱与风险
答:                                    
解析:⑤为总起,②紧随其后,“他们”指科学家,④⑥与采煤有关,同时④与⑥是转折关系,①用马克思的“地狱的入口”的比喻,形容科学探索的艰难险恶,③句总结该段。该段文字是阐述科学探索的艰难险恶。
答案:⑤②④⑥①③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将画线部分改成“如果没有……就没有……”这样的句式,以突出表达效果,并做到语序恰当。(6分)
美国要求中学生阅读8部课外名著,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剧作,也有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只有阅读中外名著,才能促使学生道德修养的进步,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答:                                    
                                    
                                    
解析:注意复句关系的变化。同时,句序的安排上也要注意,如“文学知识”应提前。
答案:如果没有中外名著的阅读,就没有学生文学知识的丰富,就没有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就没有学生道德修养的进步。
二、阅读提升(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闯 滩
许 畅
一条船从对面芦苇丛中荡出,八九只鸭扑打着游开。“二哥!”天南朝船上挥手。他是来接外出闯滩的二哥的。
远处是一个低矮的小山坡,山坡上是一幢黄泥筑的房子。门前光秃秃的,长着一些棕黄的草。只有一棵歪脖子树立着,是好多年前雷劈断的。
二哥回家一坐下,天南就递给二哥他卷的烟:“尝尝吧。”二哥很久才注意到天南递过来的烟。“啊,好。”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爹的相片上。
“二哥,今年我可十六了。”
二哥拍拍天南,微笑着说:“是,天南长大了,看上哪家姑娘了吧?”
“才不是,我想跟你一起去闯滩。”
二哥把烟一抖,脸色一沉。
天南站起来,他今年长得特别快,像春笋一样往上蹿。
天南举着手臂,臂上的肌肉凸出:“不信你捏。”
“不行。你不知道有多危险,大哥已经没了!”
“你不让我去,你自己就行!”天南瞪大眼睛,可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
“家里只剩咱两个了。”二哥叹了口气,进屋去了。
晚上天南跟二哥背靠背睡。二哥压低嗓音叫:“天南,睡了吗?”
“还没。”
“这次去做生意,货被人半路劫走了。”
“啊!”天南惊呼,“怎么会这样?”
“路上碰着一个怪人,说咱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
天南许久没回话。他们家很早就有先辈闯滩,至此时正好四代。天南一时非常惊悚。
“那人大约是算命先生,在途中问我们讨水喝。”
“咱家的经历他都算出了?”
“这倒没有。”
“那一定是胡说的,我才不相信。”
“就算这样,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
天南想这莫不是二哥唬他的吧?可万一是真的呢?他有些不敢往下想了。他盘算着明早去镇上把烟卖了,然后找人算算。
天没大亮,天南就起床了,把烟条放进背篓里。二哥不知去哪儿了。
烟条没到正午就卖完了,他把钱装进袋子里扎好。可一时不知找谁去算了。他们家的事这镇上谁都知道,任谁都能算出来。
天南一路想一路走,走到河边上,又白又肥的鸭子在河里游着。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他从袋子里摸到昨天二哥搁在桌旁的小老虎模样的口哨,然后怕别人听见似的吹起来。
“呜——呜——”
楼上的人探出头来:“哪家的?”
“我是天南。”天南没有看楼上的人,对着河大声喊:“我是天南!”
“喂。”一个人拍拍天南的肩膀,是二哥以前的雇工。
“你二哥回来了?”
“是。”天南看着他苍老的面孔很亲切。
“回来了就好,我现在的主人请你上去坐坐。”
“哪个?”
“楼上的。现在去闯滩可都归他管。”
天南一下子失了兴趣,二哥一定欠了那人很大一笔钱吧。可是若二哥不让他去,跟楼上的人闯也不是不可以。
正在天南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听到二哥喊他。
二哥走上前说:“打扰了,日后再来拜会!”天南刚想说什么,二哥就揪了他一下。
二哥拖着他越走越远,他频频回头。那个人还站在河边。
“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闯滩。”二哥的手温热,天南不答话。
“听到没?”
“嗯。”天南不甘心,扭头又往回望。
他其实信二哥的话,但天南就想去试试,他认为男人就应该出去闯一闯。
他摸摸袋子里的钱,差不多再攒上一年他就可以撑船去外面了,他内心隐隐跃动。
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
等人们散去,大河又恢复了宁静。有些人回来了,有些人永远没回来。天南在等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在等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寓意深刻,“门前光秃秃的”暗示了家中人丁凋零的境况,与后文二哥所说的“家里只剩咱两个了”相呼应。
B.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简短而富有深意,如对二哥“啊,好”的语言描写就写出了二哥的心不在焉,体现了二哥和天南之间存在隔阂。
C.天南吹口哨的情节看似毫不经意,实则精心为之,“呜——呜——”的哨声引出了“楼上的人”“二哥以前的雇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尽管有霎时的犹豫,但可以看出天南是个有决心、有计划的人,即使二哥不同意他外出闯滩,他也要努力攒钱,到外面去闯一闯。
解析:选B。B项,“体现了二哥和天南之间存在隔阂”错,二哥此时之所以心不在焉,是因为他在看大哥和爹的相片,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8. 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分析这两处写“船”的作用。(5分)
(1)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答:                                    
                                    
(2)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
答:                                    
                                    
解析:分析句中写“船”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第一处的描写,是天南迷惘地在河边走时所看到的,根据上文可知,此时天南是“一时不知找谁”,显然此处写“船”暗示了天南的心理。第二处的描写前面有“他内心隐隐跃动”,后紧接“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可见此时天南渴望外出闯荡且已下定决心,此处写“船”正表现了天南的这一态度。
答案:(1)通过写“船”不知以后开向何方来暗示天南此时迷惘的心理状态。
(2)通过写“船”靠岸、有些喧哗来表现天南对外出闯荡的渴望和坚定的决心。
9.小说为什么要以“闯滩”为标题?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6分)
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从情节安排、人物刻画、主旨表达等方面考虑。小说中,天南要去闯滩,而二哥关心弟弟,不同意他去闯滩,情节冲突主要围绕闯滩展开,由此可知以“闯滩”为题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情节。天南想去闯滩,主要源自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闯滩”即闯荡世界,以“闯滩”为题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小说主旨。
答案:①“闯滩”是小说中天南和二哥冲突的焦点,以此为标题能让读者更好地把握小说情节。②“闯滩”体现了天南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以此为标题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③“闯滩”指外出闯荡世界,以此为标题体现了小说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