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噫吁嚱(xū) 石栈(zhàn)
秦塞(sài) 抚膺(yīng)
B.巉岩(chán) 吮血(shǔn)
鱼凫(fú) 崔嵬(wéi)
C.江渚(zhǔ) 颔联(hàn)
潦倒(liáo) 砯崖(pīng)
D.万壑(hè) 飞湍(tuǎn)
萦回(yíng) 喧豗(huī)
解析:选D。“湍”读tuā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逆折:回旋,倒流
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前途迷茫的样子
C.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息:屏住呼吸
D.侧身西望长咨嗟 咨嗟:叹息,感叹
解析:选B。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侧身西望长咨嗟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C.朝避猛虎 D.猿猱欲度愁攀援
解析:选D。D项,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其余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动词的活用
当句中动词不能直接支配宾语时,考虑此动词是否有活用现象。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答案:坐: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坐。
[参考译文]
坐了一会儿,一个乞讨的老妇人走到他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对待她。
动词的活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活用作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候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赐:动词活用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时,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一般说来,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于使动用法。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所谓“为动”,就是“为宾语动”,“为动”的“为”字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当“给、替”讲,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动作”,这种动词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是人;二是当“为了”讲,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动作”,这种动词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是物。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哀伤
4.动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就是“把……(宾语)当作……(该活用动词)”的意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耻: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仿照下列句子,另选两位名人,写一段文字。(5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人生价值的宣言,也是他作为一位天才诗人高度自信达观豪放的写照。
答:
答案:(示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坚守信念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的梦想与追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生存信念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位伟大作家全部人格的体现。
5.下面这段话有多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挑出三处并加以改正。(4分)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第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一要看用词是否准确、是否多余,二要看句子是否缺主语,复句是否缺关联词语。
答案:① “艰辛”改为“艰险” ② “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前加“反而” ⑤ 删去“具备” ⑦ 在“跟美丽的神话传说”前加“它”(任写三个即可)
6.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改写成一段描述性文字。(50字左右)(4分)
答:
答案:秋天来了,无边无际的落叶簌簌而下,盘旋飞舞,一望无尽的茫茫江水也波涛汹涌,翻滚不止,如躁动不安的灵魂。
7.下面这首诗是杜甫的一首绝句,诗句的顺序被打乱了,请按原诗的句序加以排列。(4分)
①人间能得几回闻 ②锦城丝管日纷纷 ③半入江风半入云 ④此曲只应天上有
正确的语序应为: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知晓绝句排序的诀窍。首先确定第三句。绝句的第三句尾字不能押韵,四句诗中,只有④句不押韵,由此可知④应是第三句。第二步,通过对确定的第三句进行具体分析来确定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因为绝句一般都是按照起承转合的顺序来构思的,对第三句的分析尤其必要。“此曲只应天上有”是作者听曲的感受,也是对此曲的评价。“此曲”指何曲?当然是指“日纷纷”的“锦城丝管”。而③句是对②句的描绘,因此②③句之间有逻辑上的承接关系。④①句之间有着因果关系。第三步,中国古诗一般都是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即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这一条也很适用于这首绝句。总之,要想正确排列出这种比较陌生的诗歌句序,或者其他陌生材料的语序,只有利用一定技巧并结合具体题目分析推断,除此别无他途。因此,要善于捕捉题目材料中关于解答题目的种种有效信息,仔细分析,认真判断,才能顺利解题。
答案:②③④①
二、阅读提升(19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0分)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8.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这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5分)
答: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9.结合诗歌内容,试分析诗歌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5分)
答:
答案:“江汉归客” “乾坤腐儒”,抒发远离家乡、报国无门的伤感抑郁;“心犹壮”“老马”“长途”,抒发年纪虽老、壮志犹存的自强不息与报国热情。(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9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的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含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奋发努力。
解析:选D。D项,激励“自己还要奋发努力”理解错误,“犹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难卜的感叹。
11.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6分)
答:
答案: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诗人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9 蜀道难 登高
◎语林撷英
李白、杜甫名篇名句摘录
1.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侠客行》)
2.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李白《古风》)
3.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李白《日出入行》)
4.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
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7.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8.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柏学士茅屋》)
9.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戏为六绝句》)
10.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
1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诗海拾贝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第三联两句通过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表现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色,表现出两人的离别之恨。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渡,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作者档案
【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
【作品】 《静夜思》《秋浦歌》《望天门山》《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蜀道难》等
【评价】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后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作品】 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月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评价】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人物颂歌
依市而居的“仙人”
一钩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名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句为世人所吟咏。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流浪的杜甫
他的一生都在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辗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异乡的屋顶洒满月光和露水,露从今夜白,白发连着秋草。而秋草瑟缩于一个人的消瘦。
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这世间唯一的栖息地,将在宿命中迎来一个漂泊者的孤独灵魂。他不再是一个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妻子无助的泪眼里,承受着稚子新亡的巨大哀伤,并承受着命运,或被命运摆弄的结局。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却被堂上坠落的瓦片击伤,一个一生热爱祖国的人,却始终被祖国遗弃。
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也将注定坍倒。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个褴褛者滂沱。
◎背景探寻
《蜀 道 难》
创作于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当时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着政衰、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寄寓着诗人的隐忧。诗歌借助神话传说和民谚,驰骋丰富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写出蜀道的奇和险,反映了蜀地的易守难攻,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忧虑和关切。
《登 高》
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在夔州时所写。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杜甫的情怀,使他发出如此人生慨叹。
◎掌握常识
乐 府 诗
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和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的乐府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狭义的乐府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李白的《蜀道难》就属于前者。
一、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 天梯石栈(zhàn)
猿猱(náo) 扪参历井(mén)(shēn)
巉岩(chán) 喧豗(huī)
砯崖转石(pīng) 崔嵬(wéi)
磨牙吮血(shǔn) 渚清(zhǔ)
二、一词多义
1.绝
2.当
3.危
三、词类活用
1.砯崖转石万壑雷 名词作动词,撞击
2.问君西游何时还 名词作状语,向西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4.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5.侧身西望长咨嗟 名词作状语,向西
6.使人听此凋朱颜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伤憔损
7.猿猱欲度愁攀援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
四、古今异义
1.可以横绝峨眉巅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或能够;许可。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承接连词。
3.开国何茫然
古义:渺茫遥远的样子。
今义: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五、其他
1.开国何茫然 副词,多么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回转,绕道
3.但见悲鸟号古木 副词,只
4.连峰去天不盈尺 距离
5.嗟尔远道之人胡为①乎②来哉 ①为什么;②语气助词,无义
6.所守或匪亲 假如
7.侧身西望长咨嗟 叹息,感叹
六、特殊句式
1.难于上青天 状语后置句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宾语前置句
3.但见悲鸟号古木 省略句
4.又闻子规啼夜月 省略句
七、积累词语
1.地崩山摧: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3.难于上青天:比上天还难。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
八、积累名句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赏析李白、杜甫的忧国情怀。 2.体会诗歌的意境。
1.《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分别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 第一次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之难,来历久,山太高,奇险难辟。第二次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第三次写蜀中战祸之烈。
2.阅读《登高》,谈谈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
[明确] 前两联写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风、秋天的高爽、碧清的渚和白色的沙;有生命的景物写了猿的哀啸、鸟的盘旋。颔联写远景,写了飘落的无边落叶,流不尽的滚滚东去的长江。
1.《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 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次感叹使全诗情感跌宕不止,节奏起伏变化不断,十分耐人寻味。
2.诗人在《蜀道难》中是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结合原诗内容试作分析。
[明确]
表现手法
内 容
作 用
引用神话传说
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写出历史上蜀道开通之艰难和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
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
映衬人行走更是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
手扪星宿、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摹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
古木荒凉、鸟声悲凄
渲染旅愁和蜀道之空寂、烘托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3.《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诗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 诗人先写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是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是令人惊心动魄了。
4. 《蜀道难》一诗最后写剑阁的险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 就其内容而言,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蜀中要塞剑阁,是前文“蜀道之难”的丰富和发展;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诗人以此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这是巧用双关;诗人化用前人语句,联系当时社会背景,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就表达主旨而言,是卒章显志,跟文章开头遥相呼应,也使全文结构紧凑。这样,使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唐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也正是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着某种危机的验证。
5. 《登高》一诗的前四句写了哪些景?有什么特征?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1)写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景物。
(2)特征:(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意象的含义(内涵)及作用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分析理解意象的作用,要熟悉意象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
鉴赏方法:
(1)读诗歌确定意象
每一首诗歌中往往有多个意象,诗歌中的意象都是确定的,要吃透题目要求,通读诗歌,确定意象。
(2)联想旧知,把握意象含义
理解意象的含义时,需要联想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
(3)掌握意象的作用,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的作用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传统的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传达出的诗人的“羁旅之苦”等。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答题步骤:
(1)找意象。从诗歌中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意象。
(2)析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结合诗歌中描述意象的词语和诗句,分析意象被赋予的特定含义。
(3)说作用。从不同角度分析意象起到的作用,尤其是诗歌中某些独特的意象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6. 《登高》颈联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怀的?
[明确] 颈联中的“悲”和“独”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独”字有两层内涵:一是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全诗用浑融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亢激昂。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7. 根据《登高》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分析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并谈谈你对“艰难”的理解。
[明确]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困苦,诗人两鬓斑白。生活的漂泊、困顿,加上衰老多病、壮志难酬,诗人的忧愤之情油然而生,心急如焚。心急如焚则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是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到人生的晚年,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所以此时的他更多地想到了自己艰难困苦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无论穷达,都有兼济天下的情怀。
《蜀道难》一诗,着力描绘了入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想象奇伟,感慨丰富;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诗人想象的意象,那么你认为诗中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感情呢?
[名师指津] 注意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想象内容以及作者的经历、遭遇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我的理解] (示例1)对入蜀友人的关切之情。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等句,表明诗人极言蜀道之艰险难行,是为了表现诗人对友人安危的担忧,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示例2)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宦游中屡遭颠踬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示例3)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诗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等句,表明诗人已经看到大唐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危机,因而写此诗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
(示例4)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实则是极力歌颂历代蜀道开拓者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插上想象的双翼,让作文更精彩
【课内挖掘】
诗人李白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诗人善于运用想象写景,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风走云,鞭挞海岳”,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浪漫主义情怀。
【技巧指导】
在写作中运用想象的手法:
第一,完美地再现。侧重于写景状物或叙事的作文,可以搜寻脑海中对相关事物的印象,加以再现。
第二,科学地移植。想象可以进行嫁接和移植,把优美的景色移到一处,或把有趣的现象归为一物,或把美好的品质浓缩在一人身上。
第三,合理地幻想。幻想是更为大胆的想象,大胆但要合理,只有合理的东西才可信。
一句话,想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尊重生活的基础上,要有创新,要新颖独特。
【针对训练】
展开你的想象,描绘一处你喜欢的景物,100字左右。
?范文示例
金鞭岩高出峰林之上,与其他山峰迥然不同,从山脚到顶巅,像斧砍刀劈似的,不长树木,明晃晃,高巍巍,四方形,有如一支怒举的金鞭,直指云霄。尤其令人感到奇异的是,金鞭岩紧靠一座巨峰,巨峰酷似雄鹰,鹰首高昂,凌空展翅,一只翅膀有力地半抱金鞭岩,气势雄勃,这便是有名的“神鹰护金鞭”。
【课内挖掘】
杜甫一生经历坎坷,生活困顿。但他却时刻“忧黎元”,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时,仍然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即便在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也念念不忘国家命运。品读他的诗歌,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和仁爱博大的圣人胸襟。
[适用话题] 仁爱、忧国忧民。
【运用范例】
你一生坎坷,生活艰辛,却始终忧国忧民,面对破碎的国家,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百姓艰苦的生活,你“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你的诗,是一部史,一段盛与衰、荣与辱的历史。你的诗,又是一种情,一种忧国忧民、怜悯苍生的感情。你是仁爱的化身,不在乎官职的卑小,不在乎房屋的促狭。年少不舍为官梦,朝叩富门暮随马。仁爱之心未冷,仁爱之心不灭,家国天下在心头。
与李白一起饮酒
喜欢李白,喜欢那个“凤歌笑孔丘”的李白,喜欢那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喜欢那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与李白一起饮酒,是人生最快意之事。
李白这颗诗星灿烂了一千多年,让他的“诗迷”们追了一千多年,也让当下的诗人们羞红了脸。李白说:我喝的是酒,吐出来的是诗。我说:我喝的是酒,吐出来的是饭菜。李白仰天长笑。
与李白饮酒,不能不提起诗;与李白论诗,不能不说起酒。因为酒是李白心灵的慰藉,酒是李白诗作的源泉与动力。酒杯一端,文思如泉,一口下肚,运笔有神。在李白这儿,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
李白年轻时也曾想弄个官做,他的知音贺知章推荐他当了大唐皇帝的秘书,可以经常见到皇帝李隆基,也经常能喝到皇帝赏的酒,有时还有洋酒,这让李白觉得当官的感觉还是挺美妙的。一次,李隆基和杨玉环想听几曲新歌,让李白写,没想到李白喝多了,往他的脸上喷了好几碗水才把他弄醒,李白晕晕乎乎地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名花倾国两相欢”,杨贵妃直夸李白太有才了!事后李白后悔得直吐血,他说那是他喝得最失败的一次酒。
在皇帝身边工作的日子长了,李白觉得不舒坦了,他动不动就让李隆基的红人高力士给他脱靴,贵妃为之研磨,弄得高力士很不高兴,就在李隆基跟前说李白的坏话,李白干脆辞去工作,当上了自由撰稿人。
“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生活,让李白逍遥无比,惬意无比。但是他不愿做“隐者”,而要做“饮者”,“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虽然得不到朝廷的任用,可我看不到李白的消沉萎靡。也许,正是酒,使李白愁而不悲,悲而不戚,戚而不伤,伤而不废;正是酒,使李白忘却了人间的烦恼;正是酒,使李白活得潇洒,活得从容。
李白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有人同饮,他“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出了万丈豪情;无人对酌,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喝出了浪漫飘逸。得意时,他必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失意时,他抽刀断水,举杯消愁。
李白一饮酒,还爱看月亮,这不知是他何时养成的习惯。月白风清,与李白相对而坐,温一壶月光下酒。酒过三巡,他手端酒杯,望着一轮明月,自言自语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极普通不过的几句话,让酒一熏,就成了后人追捧的名诗。其实,李白不像有的诗人一样有股思念故乡的柔肠,除《静夜思》等两三首诗之外,我再没见过他写其他怀乡的诗。因为他已认作酒乡为故乡了。
自古鲜花送美人,宝剑赠名士,那么,酒,不就是上苍给予李白的最好馈赠么?李白因酒而越发洒脱飘逸,酒因李白而更加酣畅淋漓。不知是酒成就了李白,还是李白成就了酒,“酒入豪肠,三分豪气,七分诗情,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想,诗人余光中对李白的评价,非常中肯!
【佳作赏析】
文章紧紧围绕着李白和酒的关系,说明酒在李白的一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酒,李白从被贬不被重用的阴影中走出来;因为酒,李白的诗词历久弥香;因为酒,李白其人其诗流传千古。正是酒,使李白愁而不悲,悲而不戚,戚而不伤,伤而不废;正是酒,使李白忘却了人间的烦恼;正是酒,使李白活得潇洒和从容。
文章结构合理,大量引用李白的诗句来体现李白的性格,全篇语言华美,韵味十足。
【写作借鉴】
1.学标题
本文标题特别有诗意。和一千多年前的李白饮酒,真是人生一大快事。作者以想象的笔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点出文章必定和酒有关,和李白的有关酒的诗句有关,让人期待。
2.学开头
引用李白的三句诗开头,这正是李白性格的真实写照。总说了李白的洒脱、高傲、不羁,引起下文。
3.学修辞
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手法,写出了李白的成就离不开酒。又把“我”和李白做对比,彰显了诗仙的与众不同。第七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虽然得不到朝廷的任用,可我看不到李白的消沉萎靡”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了李白的潇洒和从容。
4.学语言
第八段,运用了对偶、引用的手法,分别列举了有人同饮和无人同饮时李白的状态,充分地展现了李白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的情况。
5.学结尾
结尾,用了一个设问句“酒,不就是上苍给予李白的最好馈赠么?”再一次总结了李白和酒的关系。用余光中的评价结束,“酒入豪肠,三分豪气,七分诗情,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提升了主旨。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别因为牵着孩子走得太急、太远,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近日,一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引发关注。9岁男孩吴耀杰将自己的压力写进歌词,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也令不少家长陷入沉思。
今天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较以往更为优越,但今天的孩子,也无疑是辛苦的。正如歌曲中所唱,“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10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随着竞争压力增大,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愿等,用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将孩子的业余时间填得过满。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高出一筹,老师们不愿等,不断扩容教学内容、不断加快教学节奏。
久而久之,家长们的攀比,成了孩子们辛苦奔波的理由;成人世界的期待与生存法则,成了推动孩子疾行的动力。于是,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忘记了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与节奏,让孩子真的像个孩子,让童年真的称得上童年。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忘记了尊重孩子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忘记了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成就感,而应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牵着孩子走得太急、太远,竟然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教育,究竟从哪儿出发,又该去往何方?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品没有生命,农作物则相反。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在每个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正因此,揠苗助长使不得,填鸭抑或大水漫灌也使不得。唯有以自由为土壤、以尊重和爱为阳光,才能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健康成长。“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也只有遵循儿童内在的发展秩序,才能在潜移默化与润物无声中,让心灵更丰满、人格更完善、个性更彰显。
应当看到,现实生活中,面对严酷的竞争压力和考试的指挥棒,理想的教育理念往往显得单薄。这也是为什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论,始终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探索一路前行;为孩子减负,成为过往几十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难题。效率与质量、个性与共性,始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词,一直被反复论争。但今天,社会普遍的人才观与价值观在逐渐优化,评价体系也在朝着更加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方向持续改进。在这种背景下,注重知识同时更重视能力、素质与品格的理念,正在教育系统内形成共识;因材施教、尊重个性与差异的理念,正逐渐为更多的家长所接受。
有一则寓言《牵着蜗牛去散步》,令人深思。牵蜗牛去散步,想走得快点儿,可蜗牛用尽了全力,也只能前进一点点;备感绝望松手的一刹那,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置身于美丽的花园,不禁疑惑:究竟是谁在牵着谁散步?与孩子一道放慢脚步,永葆最纯真的视角、最饱满的心灵,我们才能共同体味生命与成长的美好。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噫吁嚱(xū) 石栈(zhàn)
秦塞(sài) 抚膺(yīng)
B.巉岩(chán) 吮血(shǔn)
鱼凫(fú) 崔嵬(wéi)
C.江渚(zhǔ) 颔联(hàn)
潦倒(liáo) 砯崖(pīng)
D.万壑(hè) 飞湍(tuǎn)
萦回(yíng) 喧豗(huī)
解析:选D。“湍”读tuā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逆折:回旋,倒流
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前途迷茫的样子
C.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息:屏住呼吸
D.侧身西望长咨嗟 咨嗟:叹息,感叹
解析:选B。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侧身西望长咨嗟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C.朝避猛虎 D.猿猱欲度愁攀援
解析:选D。D项,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其余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动词的活用
当句中动词不能直接支配宾语时,考虑此动词是否有活用现象。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答案:坐: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坐。
[参考译文]
坐了一会儿,一个乞讨的老妇人走到他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对待她。
动词的活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活用作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候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赐:动词活用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时,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一般说来,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于使动用法。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所谓“为动”,就是“为宾语动”,“为动”的“为”字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当“给、替”讲,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动作”,这种动词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是人;二是当“为了”讲,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动作”,这种动词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是物。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哀伤
4.动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就是“把……(宾语)当作……(该活用动词)”的意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耻: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仿照下列句子,另选两位名人,写一段文字。(5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人生价值的宣言,也是他作为一位天才诗人高度自信达观豪放的写照。
答:
答案:(示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坚守信念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的梦想与追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生存信念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位伟大作家全部人格的体现。
5.下面这段话有多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挑出三处并加以改正。(4分)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第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一要看用词是否准确、是否多余,二要看句子是否缺主语,复句是否缺关联词语。
答案:① “艰辛”改为“艰险” ② “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前加“反而” ⑤ 删去“具备” ⑦ 在“跟美丽的神话传说”前加“它”(任写三个即可)
6.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改写成一段描述性文字。(50字左右)(4分)
答:
答案:秋天来了,无边无际的落叶簌簌而下,盘旋飞舞,一望无尽的茫茫江水也波涛汹涌,翻滚不止,如躁动不安的灵魂。
7.下面这首诗是杜甫的一首绝句,诗句的顺序被打乱了,请按原诗的句序加以排列。(4分)
①人间能得几回闻 ②锦城丝管日纷纷 ③半入江风半入云 ④此曲只应天上有
正确的语序应为: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知晓绝句排序的诀窍。首先确定第三句。绝句的第三句尾字不能押韵,四句诗中,只有④句不押韵,由此可知④应是第三句。第二步,通过对确定的第三句进行具体分析来确定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因为绝句一般都是按照起承转合的顺序来构思的,对第三句的分析尤其必要。“此曲只应天上有”是作者听曲的感受,也是对此曲的评价。“此曲”指何曲?当然是指“日纷纷”的“锦城丝管”。而③句是对②句的描绘,因此②③句之间有逻辑上的承接关系。④①句之间有着因果关系。第三步,中国古诗一般都是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即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这一条也很适用于这首绝句。总之,要想正确排列出这种比较陌生的诗歌句序,或者其他陌生材料的语序,只有利用一定技巧并结合具体题目分析推断,除此别无他途。因此,要善于捕捉题目材料中关于解答题目的种种有效信息,仔细分析,认真判断,才能顺利解题。
答案:②③④①
二、阅读提升(19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0分)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8.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这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5分)
答: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9.结合诗歌内容,试分析诗歌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5分)
答:
答案:“江汉归客” “乾坤腐儒”,抒发远离家乡、报国无门的伤感抑郁;“心犹壮”“老马”“长途”,抒发年纪虽老、壮志犹存的自强不息与报国热情。(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9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的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含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奋发努力。
解析:选D。D项,激励“自己还要奋发努力”理解错误,“犹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难卜的感叹。
11.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6分)
答:
答案: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诗人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课件71张PPT。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9 蜀道难 登高动词,越过形容词,隔断,与世隔绝的副词,到了极点动词,断绝副词,极,非常动词,阻挡,把守介词,在动词,抵御副词,应当形容词,险峻形容词,正,端正形容词,危急,危险名词,危险的情况名词作动词,撞击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在上面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名词作状语,向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伤憔损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可以凭借。这样以后。渺茫遥远的样子。副词,多么回转,绕道副词,只距离①为什么;②语气助词,无义假如叹息,感叹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省略句难于上青天以手抚膺坐长叹枯松倒挂倚绝壁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