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江苏专用 11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江苏专用 11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9:16:13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语言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堪(kān)      雕阑(lán)
玉砌(qiè) 虞美人(yú)
B.槛菊(jiàn) 熟谙(yīn)
彩笺(jiān) 晏殊(shū)
C.笼罩(zhào) 凝噎(yē)
骤雨(zhòu) 渲染(xuàn)
D.暮霭(ǎi) 乍暖(zuò)
凄惨(qī) 憔悴(cuì)
解析:选C。A项,“玉砌”的“砌”应读qì。B项,“熟谙”的“谙”应读ān。D项,“乍暖”的“乍”应读zh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小楼昨夜又东风 B.都门帐饮无绪
C.执手相看泪眼 D.寒蝉凄切
解析:选D。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故国神游
C.多情自古伤离别 D.多情应笑我
解析:选C。A、B、D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A项,应为“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B项,应为“神游故国”;D项,应为“应笑我多情”。
宾语前置句式
宾语前置: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句。理解翻译时要先还原成“动词或介词+宾语”的形式。
 翻译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答案:曷为:宾语前置,应为“为曷”,为什么。
[参考译文]
楚王说:“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文言文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有以下几种: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焉、曷”等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安在:应为“在安”,在哪里。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未之有:应为“未有之”,没有这种情况。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不知道句子的停顿,不理解疑难问题。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尔是过:应为“过尔”,责备你。
4.有的文言文句式为了表示强调,特意在宾语前加“唯”,组成“唯……是……”“唯……之……”。
 唯利是图
唯利是图:应为“图利”,图谋利益。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唯其疾之忧:应为“忧其疾”,担忧他的疾病。
5.方位词作宾语一般前置。
 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南向坐:应为“向南坐”,面向南面坐着。
6.用“……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这三种句式表示总结性判断,这时宾语放在“谓”之前。
 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之谓:应为“谓李将军”,说的就是李将军。
4.下面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说,所谓豪放派,就是说词的思想内容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严格遵守音律。所谓婉约派,就是词写得比较婉曲,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词的形式不为规定的腔调和声律所束缚。
②南宋有个杰出的女词人叫李清照,我们学习过她的词是《如梦令》。
③宋词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是柳永。苏轼是南宋的文学家,辛弃疾是北宋词人。
④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有辛弃疾、陆游和文天祥。
⑤词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定形于唐,盛行于宋,中国古代著名的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柳永和姜夔。
⑥歌、行、吟是古诗体的一种乐府诗类。歌、行、吟虽名称不同,但在形式上并无严格区别,一般为五言、七言或杂言。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③⑤⑥
解析:选B。①豪放派“严格遵守音律”不准确;婉约派“多以艳情为题材”错;③苏轼为北宋文学家,辛弃疾为南宋词人。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种境界所体现的内涵。(不超过20字)(6分)
答:                                    
                                    
                                    
解析: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谈立志。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谈执着。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谈欣喜。
答案:忍得住寂寞,不懈努力,豁然领悟。
6.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可以想象成五个电影镜头,前四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最后一个。要求:①按照词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6分)
[场景] 深院小楼、春夜、月明
[人物] 李煜
镜头一:李煜凄苦地披上外衣,走上庭院的小楼,天上挂着一轮圆月,院子里的虞美人花正在开放。
镜头二: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手臂上,他陷入痛苦的回忆中。
镜头三:南唐后主的王宫,规模盛大,气势恢宏的歌舞《霓裳羽衣曲》正在上演,舞女娉婷,千娇百媚;南唐后主李煜与众臣纵情欢娱,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镜头四:南唐的宫殿女墙颓坏,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还在,但园囿荒芜,满目萧条……
镜头五:                                    
                                    
                                    
答案:李煜手扶栏杆,俯瞰小院外,一两朵桃花在风雨中飘飘摇摇,那载着落红的溪水流向远方,目睹此景,想起自己的人生际遇,他不由发出一声长叹。
7.改写下面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这句诗,要求:①采用人称的变换形式:融入角色,用第一人称;面对诗人说话,用第二人称。②可以合理想象环境和情节。(5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答:                                    
                                    
答案:词人啊,独处陋室,你在寻找着什么?是在寻觅过去美好的时光吗?是在寻找那浸透了你和丈夫心血的金石书画吗?这一切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你的眼前只有环境的冷冷清清,窗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此时,你感伤了吗?我分明看见泪珠儿流过你的脸庞,是啊,一个小小的女子,怎能承受这所有的凄凉、惨痛、悲戚之情?
二、阅读提升(2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8~9题。(11分)
望 江 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8.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你读出了什么? (5分)
答:                                    
                                    
答案:①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②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③极写故国的繁华热闹。
9.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
答:                                    
                                    
答案:以虚衬实(用梦境反衬现实)。用貌似欢乐喜庆的场景,表达一种悲哀凄凉的愁绪(以乐景衬哀情)。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得浓重,“恨”的含义便表达得越充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0~11题。(9分)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 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当时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了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孟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
解析:选C。A.应是仲春之景,由“荠菜花”“新耕”“蚕生”可知。B.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充满生意。D.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11. 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手法。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和感叹岁月的流逝之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农村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觉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11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语林撷英
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名篇名句摘录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2.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李煜《乌夜啼》)
3.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浣溪沙》)
4.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
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6.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
7.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8.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鹧鸪天》)
9.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10.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诗海拾贝
清平乐①·忆别
李 煜
别来春半②,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 ①清平乐(yuè):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②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
【赏析】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词的上片,开篇即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郁抑于心的离愁别恨。一个“别”字,是起意,也是点题,单刀直入,紧扣人心。
接下二句承“触目”来,“砌下落梅如雪乱”突出一个“乱”字,既写出了主人公独立无语却又心乱如麻,也写出了触景伤情、景如人意的独特感受,用生动的比喻把愁情说得明白如见。“拂了一身还满”,一个“满”字,把主人公那种无奈之苦、企盼之情、思念之深刻画得至真至实。
“雁来”两句把思念具体化。写出作者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的情态。
他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减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作者档案
【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位君主,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李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
在他的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艳情和闲愁,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而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作品】 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评价】 与其父李璟并称“南唐二主”,俱为五代著名词人
【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小时即有才名,七岁能文。据《宋史》记载,景德初年,便“以神童荐,赐同进士出身”。后官至御史中丞,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明道元年(1032)迁参知政事,尚书左丞。至和二年卒,年六十五,谥元献
【作品】 代表作有《珠玉词》
【评价】 太平宰相、宋词初祖
【简介】 柳永(?~约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词继承和发展了唐代民间慢词,奠定了宋代慢词的基础,被公认为北宋“婉约派”的词宗
【作品】 著有《乐章集》。《雨霖铃》《八声甘州》均很有名,诗仅存《煮海歌》
【评价】 北宋第一位专门写词的作家,长调(慢词)的倡导者
【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其父李格非博通经史,工于辞章,母王氏亦工文章。清照幼有才藻,年十八,嫁太学生赵明诚。夫妇曾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后因明诚仕途受挫,几度迁徙,明诚病逝。李清照几经丧乱,数罹颠簸,客死异乡
【作品】 著有《漱玉词》。前期代表作有《如梦令》二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后期代表作有《永遇乐》《武陵春》《声声慢》《渔家傲》等
【评价】 南宋著名词人
◎人物颂歌
绝代词人,薄命君王——李煜
李煜,一走走了千余年,将四十年来的家国梦写入诗歌,将自己交给历史。
李煜,一走走了千余年,将满腔遗恨交给长江,将三千里地山河常装心间。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呵,谁能体味你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谁能明了你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世人说,亡国的代价铸就了你可追唐诗的非凡成就,你认可么?你愿意后人称呼你“南唐李后主”还是“词人李煜”?可惜你不能回答,也许你不屑回答。或许你在乎的,只是无法与自己的家国再进行交谈,不管是用脚步还是视线。
一江春水向东流。
江河卷走了一切,却卷不走你的离愁别恨。匆匆的流水,因你的惨痛变故和心事婉约而多情地歌唱着,歌唱着你的屈辱、黯然以及落寞。
千年李煜,是因为那些平民化的质朴的诗歌。人们记住的是一位词人,而不是一位帝王!
诚实的晏殊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纯粹词人柳永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是是非非,沉沉浮浮,在泱泱的、漫漫的人生路上,今天,明天,太多无法成就和完满。可是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卧薪尝胆;有人怨天尤人,有人百折不挠。柳永应该也是属于百折不挠的,在49岁,毅然再次进举,终于进士及第,得偿所愿。但终究摆脱不了潦倒的宿命。也许在所谓的功名上、仕途上,他是失意的。
只是,他成为了一位纯粹的词人,以个人的方式感受现实生活,在诗词里形容盛明,抒发社会思潮下的情绪。让历史永远地收藏了他,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了他。他最终还是成功了。
读你易安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摧花雨。呵,美丽而柔弱的紫燕,为什么偏偏多才,偏偏深情?你守着大明湖水的风韵,鸟瞰诗榭赋阁,胸怀唐风宋韵,这么多年后,我该怎样倚遍栏杆,穿过无情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慢慢地走进你的心境?“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哀怨舒缓的词调,击碎飘零的水波,三千里狭长的故乡河山,相思漫无止境的闲愁,那攒足了的相思苦痛,变得那么浅白易懂!深闺的红颜在那浅俗之中泛滥,经过我的吞梅嚼雪,人间烟火的气象愈加熨帖细腻、坦率真挚,于是羞颦轻皱,低眉浅唱那小曲,一直唱了一千多年。这样算来,你的知音能有多少?知否?
◎背景探寻
《虞 美 人》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旧臣徐铉无意间将此事透露给宋太宗,太宗因此极为震怒,赐酒将他毒死。死时41岁。
《雨 霖 铃》
词人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词人当时复杂的心情。
《声 声 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辗转逃亡时,她又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她写下了此词。
◎掌握常识
宋朝词坛上的两朵奇葩——婉约与豪放
宋词可以分为两个风格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词的特点是辞藻婉转,清新圆润,结构精致细密,在表达上非常含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李煜、李清照等,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被称作婉约词作的代表句。
豪放派的风格较为豪放,气势恢宏,视野广阔,豪放派较婉约派更注重诗文的文法、句法和字法。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是苏轼。
一、字音
虞美人(yú) 雕阑(lán)   玉砌(qì)
槛菊(jiàn) 不谙(ān) 彩笺(jiān)
都门(dū) 凝噎(yē) 暮霭(ǎi)
戚戚(qī) 乍暖(zhà) 憔悴(qiáo)(cuì)
二、一词多义
1.去
2.纵
3.将
三、词类活用
1.小楼昨夜又东风 名词作动词,指刮起了东风
2.都门帐饮无绪 名词作动词,设帐
3.昨夜西风凋碧树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零
4.多情自古伤离别 形容词作名词,多情的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忧伤
5.寒蝉凄切 形容词作动词,凄切地鸣叫
四、古今异义
1.都门帐饮无绪
古义:没有心情。
今义:没有头绪。
2.便纵有千种风情
古义:情意。
今义: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感情(多含贬义);风土人情。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
古义:光景,情形。
今义:次序,顺序。
了得
古义:全部包含,意指包含得尽。
今义:不寻常,很突出;用在惊讶、反诘或责备等语气的句子末尾,表示情况严重,没法收拾。
五、其他
1.明月不谙离别苦 熟悉,知晓
2.留恋处、兰舟催发 时
3.此去经年 年复一年
4.最难将息 休息,调养
六、特殊句式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
2.今宵酒醒何处 省略句
七、积累成语
1.冷冷清清:形容冷落寂寞。
2.乍暖还寒:形容冬末春初天气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八、积累名句
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7.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掌握反衬手法。 2.赏析诗歌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1.这四首词皆为婉约风格。读后,请说一说你对婉约词的初步感觉。
[明确] 婉约词的特点是辞藻婉转,清新圆润,结构精致细密。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手法。
2.这四首词虽然描写的内容不一样,但情感类型是相同的。情感都属于________型的。
[明确] 哀愁
1.找出《虞美人》一词中的对比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 对比句:①“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人世间“往事”之短暂无常。②“小楼昨夜又东风”之永恒——“故国不堪回首”之变化无常。③“雕阑玉砌应犹在”之物是——“朱颜改”之人非。
情感:对往事的怀念,命运越来越差,亡国之恨;离开了君主宝座的失落,没有了妻妾相伴的痛苦,家国支离破碎的遗恨。国破家亡、物是人非之痛。
2.《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它的好处。
[明确]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的汪洋恣肆和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李煜在这里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将一己之悲化为人类的悲情。
具体说来,好处有三:①以有形的“水”喻抽象的无形的“愁”,使“愁”具体、形象、可感;②“一江春水”形象地写出了愁情之多、之深、之重;③以江水东流喻愁情之长,写出了愁的连续不断,无穷无尽。
3.《蝶恋花》一词中的菊和兰是两个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 菊花笼罩在轻烟薄雾之中,似脉脉含愁;兰花沾着露珠,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身就含有某种象征意义(象征品格的幽洁),“愁烟”“泣露”将菊和兰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出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4. 《蝶恋花》中“燕子双飞”有什么作用?
[明确] “双飞燕”是象征夫妻恩爱的意象,燕子双飞,人却不能双飞双宿,反衬出人的孤独。
反 衬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诗词中常见的反衬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乐景反衬悲情
如“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的景色来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 
2.以有声反衬无声
如“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3.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让动的景物产生了和谐迷人的静的艺术效果,从而营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诗(词)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情感的?
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诗(词)中使用了什么手法。
2.结合诗(词)句说明诗(词)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3.阐明此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5.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情怀的多情之物,为什么《蝶恋花》中女主人公却怪“明月不谙离别苦”?
[明确] 明月本无知,不解离别苦,原本很自然,似乎不应恨,女主人公却怨其照无眠,不解人意。这正是因离恨煎熬,彻夜无眠而移情于月的表现。
6.《雨霖铃》写到了哪些景色?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 
景 色
作 用
总 结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描写眼前景,交代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 
三处写景,异曲同工,眼前景清冷萧索,想象景空旷压抑,别后景凄惨悲凉,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词人离别时的落寞情怀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突出了前途渺茫,音讯隔绝
杨柳岸、晓风残月
刻画出别后的凄清冷寂
7.试分析《雨霖铃》一词的虚实艺术。
[明确] 上片除“念去去”两句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与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反映的是词人孤苦、寂寞的情绪。
8. 《声声慢》一词中有多处运用叠词,请找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 本词中多处运用叠词,将词人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将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心声,体现出不事雕饰的本色。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又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词,极富“顿挫凄绝”之感。当作者正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这里作者只写了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不能自抑!
9.《声声慢》一词为写“愁”,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
[明确] 选取了具有季节特征的意象:秋风、淡酒、征雁、黄花、梧桐、细雨。秋风:秋风寒骨,天寒心冷。淡酒: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雁:相思,思念丈夫,丈夫已逝,自己漂泊金陵。人不如雁!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又衬人憔悴。风寒心冷,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添思乡之痛;征雁、黄花又引发词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伤;又以梧桐、细雨渲染,这份愁思已浓得化不开。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能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艺术享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之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关于本词的主旨,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你是怎样概括这首词的主旨的?
[名师指津] 可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及词中营造的意境进行分析。
[我的理解] (观点1)本词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节奏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雁鸣,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表现词人面对此情此景的凄苦之情。
(观点2)这首词成功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的精神面貌,是她晚年生活的一个缩影。全词归结到“愁”字上,的确,“愁”字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词中作者运用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生活感受的叙述,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环境气氛及其内心世界。
(观点3)词中通过描写对秋天景色的生活感受,抒发了作者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哀愁。虽然,作者写的是她个人的遭遇,但这遭遇是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现实土壤之中的,因而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妙用虚实结合,画面生动形象
【课内挖掘】
《雨霖铃》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一种难分难舍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客观实写与主观感受完美结合的写法。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内容。因此,这里的实,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甚至是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等。
【技巧指导】
在写作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一是化虚为实。即将“虚”的精神性的东西化为“实”的物质性的东西来表现。“售票员那圆润的声音似那酽酽的酒。”“圆润的声音”本来是很虚的东西,但作者把它写成“酽酽的酒”,形象具体可感,给人深刻印象。
二是化实为虚。这是为了避免因太实给人粗浅呆滞的感觉,从而有意避开正面的直接描写或叙述,代之以虚写,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如一篇记叙家乡变化的考场作文的结尾:大山的新貌如此可爱,我摘下一朵粉红的山茶花默默祝福:让大山像这山茶花一样永开不败!离开大山,淡淡的山茶花香依然萦绕……
三是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描写是基础,是根基;议论抒情是深化和升华。
【针对训练】
请以“收获”为话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范文示例
秋天的田野是一幅浑金璞玉的画,无需浓抹,无需淡妆。它虽朴实无华,但很美。高昂的向日葵是秋天金色的笑脸,摇曳的芦花是秋天欢乐的情怀,金色的稻子是父辈立体的夙愿。
收获的季节,天高云淡,我回来了,我从屋檐下取下那把雪亮的弯镰,把腰弯成父亲的姿态,把镰刀挥成母亲的麻利,收获着黄金一样的果实。秋天的田野,是一腔火热的激情。那浓浓的稻香呀,温馨了我所有的疲惫。收获本来就是一首平仄有韵的抒情诗,弯镰舞过,我身后的大地是崭新的诗篇。“辛勤的汗水是它最明媚的诗眼。”
收获的季节,父亲的背弯成一帧壮美的画,我看到了岁月毫不留情地在他的额头上刻下了皱纹,父亲额头上晶亮的汗珠诠释着收获与付出之间简单而不容置疑的真理。
这个季节,我收获了很多:家乡凉爽的秋风,颗粒饱满的稻谷,父母用爱的经纬纺织的希望,还有关于生活的深深浅浅的道理。我一定要用金色的微笑去回报秋天,回报一个天高云淡、有大雁飞过的季节……
【课内挖掘】
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文物,都已丢失殆尽。她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块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壮豪迈之气,让许多须眉汗颜,令多少当权者羞赧。这股豪迈之气铸就了女子的伟岸,展现了女子的气魄,而这豪迈之气根源于那强烈的爱国之情,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思。
[适用话题] 爱国、豪迈。
【运用范例】
一切有崇高理想的人视爱国为第一精神支柱,诚然,因为他们知道国家的未来是与自己的前途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的。唇亡齿寒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霍去病“不灭匈奴,何以家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乃广为传扬之佳话,秦桧卖国求荣,吴三桂引兵入关,则遭万世之唾骂。遵循客观规律,人们自是尊敬“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痛恨奴颜婢膝的卖国之辈。
字寄李清照
翻开厚重的历史,踏入两宋滚滚的狼烟,是谁的身影在牵动着我的目光。
一梦千年的情节里,频频回首的是嗅青梅的女子,罗衣淡淡而来,再截一枝暗香疏影,沾一滴绿肥红瘦,书那宋朝华美锦缎上清韵悠悠的一笔。
一段长长的距离,沉沉的是把酒待月的孤独,你怀抱着三两枝慵倦的菊花,独立于帘卷西风的廊下,你随手从书页间斟杯清酒,万千的心思,合一曲琵琶拨弄,在墨香古卷的文字中翩然起舞。
一念间花落了,清愁薄绪,填满夜的每个空隙。声声慢,声声慢,载不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舴艋小舟,至今仍搁浅在那个靡丽朝代的藕花深处。
云烟漫漫,翠华摇摇,你细碎的莲步,走过脂冷与烟翠的山河,曾经执杯的纤手提笔运墨,你素腕轻落,一笔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句在人杰与鬼雄间横亘而出。
尘世如烟,转瞬千年,当山光已残,水色阑珊时,你幽怨的身影仍停留在泛黄的文字间,你看见了吗,一千年的风雨未曾停歇,一千年的黄花依旧消瘦,一千年你心碎的叹息依然置于我的案头,我似乎看见了,你辛酸的泪,穿越繁密的历史,于无声无息处坠落。
清照,风姿绰约的李清照,多愁善感的李清照,词绝天下的李清照,你是一首婉约的古琵琶曲,你是一阕清丽的长短句,你是一道花开千年不谢的风景,而我,只是身着素衣的女子,守着你曾经的青灯古卷,在梧桐雨落的季节,等你乘一叶兰舟,从藕花深处涉来,陪我同看那碧水云天,残月如钩。
【佳作赏析】
李清照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她曾经浪漫,曾经豪爽,曾经欢乐,曾经多愁善感,曾经愁苦满怀;她曾经有过甜蜜幸福的爱情生活,曾经有过彻骨的离情别绪,而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她晚年凄凉的生活和如此凄凉生活中的爱国情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从多角度、多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李清照的多情人生:浪漫潇洒豪放情、伉俪情深苦别情、晚景凄凉愁苦情、爱国之心诉衷情、惜春悲秋多愁情。
【写作借鉴】
1.学标题
本文的标题很具特色,和千年前的才女李清照来个穿越时空的促膝长谈岂不快哉?
2.学语言
第二段,间接引用了李清照的诗句,展示了多情的李清照。“嗅青梅”仿佛看到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娇羞的样子,“罗衣淡淡”“暗香疏影”“绿肥红瘦”都是李清照诗句的化用,展示了风姿绰约的李清照。
3.学排比
第六段画线的句子,运用排比,古今时空穿梭往来,展现了李清照的辛酸、哀愁。
4.学结尾
第七段是总说,概括了李清照的一生。特别是画线的句子,提升了文章的主旨,悠悠千年,一切都随风而逝,可是逝不去的是那横亘在历史时空中的婉约多情的背影。
5.学人称
全文采用第二人称“你”的称呼,如话家常,亲切备至。好像一位熟知李清照的朋友,陪她千年,一路走来,毫不陌生。
“守正”的历史大逻辑
读史时常感困惑,为什么历史上不少坚守正道的人常常不能得志、难以善终,而一些醉心名利、没有操守的人,反倒顺风顺水?
比如屈原,他一生忠君爱民、正道直行,为了楚国的强大竭忠尽智、九死不悔,却连遭谗言陷害,被楚王疏远流放,最终心灰意冷投江而死;而公子兰、靳尚等人,阿谀奉承、奸佞卖国,却备受宠信重用。再如公子扶苏,他性情仁厚、素有贤名,却因政见而被秦始皇贬黜,后又遭胡亥、赵高等人陷害,守着忠孝之道自杀身亡;而昏庸无能的胡亥,却和赵高、李斯等人沆瀣一气,最终窃取了皇位。再如岳飞、林则徐等等,皆是坚守正道、忧国忧民之人,可结局甚是悲凉。
凡读及此,往往令人心生疑窦:为什么坚守正道、厚德笃行之人,有时候反而难容于世,更难以实现抱负?是不是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会圆滑世故,甚至舍弃原则、不择手段?如同屈原沉吟江畔时渔父所劝:“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守正者困厄,奸巧者通达,历史规律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本质并非如此。
首先,并非所有坚守正道者都注定走向悲情。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的周公姬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直言犯谏、坦荡无私的魏征……他们既持中守正,也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从长远视之,历史上的奸邪之辈,恰恰注定不能得以善终。如邓通、贾似道、魏忠贤、和珅等人,虽曾显赫一时,最终却难逃身败名裂的下场。说到底,公道自在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行正道者,难以行之久远。
历史如大江滚滚东去,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那些能经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能为生命留下重量、能让后人景仰的,无疑是坚持操守、正道直行的人。也正是这些守正之人,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维度,托举起民族的精神脊梁。更何况,正道本来就不是求名索利的工具,不能以名利得失来评判守正之人。正道中不一定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但它定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令人景仰。
守望正道,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涵养悲悯之心,如屈原一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需要我们胸怀豁达的得失观,像范仲淹一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需要我们有那么点傲骨和气节,像林则徐一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然,坚守正道并非空讲原则、不讲方法,也不是一味苛刻、不能包容。以豁达的眼光看待事物,以灵活的方式处理难题,方能做到既乐于守正,又善于守正。
历史前行的轨迹总是曲曲折折、跌宕起伏,但纵览古今,它始终都在沿着一个方向奔涌,那就是正道。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语言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堪(kān)      雕阑(lán)
玉砌(qiè) 虞美人(yú)
B.槛菊(jiàn) 熟谙(yīn)
彩笺(jiān) 晏殊(shū)
C.笼罩(zhào) 凝噎(yē)
骤雨(zhòu) 渲染(xuàn)
D.暮霭(ǎi) 乍暖(zuò)
凄惨(qī) 憔悴(cuì)
解析:选C。A项,“玉砌”的“砌”应读qì。B项,“熟谙”的“谙”应读ān。D项,“乍暖”的“乍”应读zh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小楼昨夜又东风 B.都门帐饮无绪
C.执手相看泪眼 D.寒蝉凄切
解析:选D。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B.故国神游
C.多情自古伤离别 D.多情应笑我
解析:选C。A、B、D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A项,应为“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B项,应为“神游故国”;D项,应为“应笑我多情”。
宾语前置句式
宾语前置: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句。理解翻译时要先还原成“动词或介词+宾语”的形式。
 翻译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答案:曷为:宾语前置,应为“为曷”,为什么。
[参考译文]
楚王说:“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文言文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有以下几种: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焉、曷”等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安在:应为“在安”,在哪里。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未之有:应为“未有之”,没有这种情况。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不知道句子的停顿,不理解疑难问题。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尔是过:应为“过尔”,责备你。
4.有的文言文句式为了表示强调,特意在宾语前加“唯”,组成“唯……是……”“唯……之……”。
 唯利是图
唯利是图:应为“图利”,图谋利益。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唯其疾之忧:应为“忧其疾”,担忧他的疾病。
5.方位词作宾语一般前置。
 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南向坐:应为“向南坐”,面向南面坐着。
6.用“……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这三种句式表示总结性判断,这时宾语放在“谓”之前。
 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之谓:应为“谓李将军”,说的就是李将军。
4.下面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说,所谓豪放派,就是说词的思想内容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严格遵守音律。所谓婉约派,就是词写得比较婉曲,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词的形式不为规定的腔调和声律所束缚。
②南宋有个杰出的女词人叫李清照,我们学习过她的词是《如梦令》。
③宋词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是柳永。苏轼是南宋的文学家,辛弃疾是北宋词人。
④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有辛弃疾、陆游和文天祥。
⑤词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定形于唐,盛行于宋,中国古代著名的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柳永和姜夔。
⑥歌、行、吟是古诗体的一种乐府诗类。歌、行、吟虽名称不同,但在形式上并无严格区别,一般为五言、七言或杂言。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③⑤⑥
解析:选B。①豪放派“严格遵守音律”不准确;婉约派“多以艳情为题材”错;③苏轼为北宋文学家,辛弃疾为南宋词人。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种境界所体现的内涵。(不超过20字)(6分)
答:                                    
                                    
                                    
解析: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谈立志。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谈执着。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谈欣喜。
答案:忍得住寂寞,不懈努力,豁然领悟。
6.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可以想象成五个电影镜头,前四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最后一个。要求:①按照词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6分)
[场景] 深院小楼、春夜、月明
[人物] 李煜
镜头一:李煜凄苦地披上外衣,走上庭院的小楼,天上挂着一轮圆月,院子里的虞美人花正在开放。
镜头二: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手臂上,他陷入痛苦的回忆中。
镜头三:南唐后主的王宫,规模盛大,气势恢宏的歌舞《霓裳羽衣曲》正在上演,舞女娉婷,千娇百媚;南唐后主李煜与众臣纵情欢娱,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镜头四:南唐的宫殿女墙颓坏,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还在,但园囿荒芜,满目萧条……
镜头五:                                    
                                    
                                    
答案:李煜手扶栏杆,俯瞰小院外,一两朵桃花在风雨中飘飘摇摇,那载着落红的溪水流向远方,目睹此景,想起自己的人生际遇,他不由发出一声长叹。
7.改写下面李清照《声声慢》中的这句诗,要求:①采用人称的变换形式:融入角色,用第一人称;面对诗人说话,用第二人称。②可以合理想象环境和情节。(5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答:                                    
                                    
答案:词人啊,独处陋室,你在寻找着什么?是在寻觅过去美好的时光吗?是在寻找那浸透了你和丈夫心血的金石书画吗?这一切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你的眼前只有环境的冷冷清清,窗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此时,你感伤了吗?我分明看见泪珠儿流过你的脸庞,是啊,一个小小的女子,怎能承受这所有的凄凉、惨痛、悲戚之情?
二、阅读提升(2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8~9题。(11分)
望 江 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8.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你读出了什么? (5分)
答:                                    
                                    
答案:①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②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③极写故国的繁华热闹。
9.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
答:                                    
                                    
答案:以虚衬实(用梦境反衬现实)。用貌似欢乐喜庆的场景,表达一种悲哀凄凉的愁绪(以乐景衬哀情)。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得浓重,“恨”的含义便表达得越充分。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0~11题。(9分)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 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当时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1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了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孟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
解析:选C。A.应是仲春之景,由“荠菜花”“新耕”“蚕生”可知。B.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充满生意。D.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11. 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手法。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和感叹岁月的流逝之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农村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觉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课件70张PPT。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11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复合词,越走越远,往前走了又走,两个“去”字重复,表示行程遥远动词,离开,离去动词,距离副词,即使,纵使副词,任,由动词,放纵,放任动词,休息,调养副词,且,又介词,从动词,扶,持名词,将领副词,即将,将要名词作动词,指刮起了东风名词作动词,设帐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零 形容词作名词,多情的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忧伤形容词作动词,凄切地鸣叫没有心情。情意。光景,情形。全部包含,意指包含得尽。熟悉,知晓时年复一年休息,调养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燕子双飞去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怎一个愁字了得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