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江苏专用 14 永不消逝的歌声(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江苏专用 14 永不消逝的歌声(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9:17:57

文档简介

14 永不消逝的歌声
◎语林撷英
有关“音乐”的名言警句
1.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孔子)
2.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礼记·乐记》)
3.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只有音乐能够说明安静和静穆。
([俄]柴科夫斯基)
4.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德]马克思)
5.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
([法]费提斯)
6.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德]贝多芬)
7.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
([法]雨果)
8.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德]尼采)
9.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
([古希腊]柏拉图)
10.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
([德]叔本华)
◎诗海拾贝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赏析】 首句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第二句用揣测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写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末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突出了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诗歌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
◎作者档案
【简介】 王洛宾(1913~1996),名荣庭,字洛宾,曾用名艾依尼丁,汉族人,出生于北京,中国民族音乐家。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王洛宾在兰州改编了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之称
【作品】 《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汉》《在银色的月光下》等
【评价】 王洛宾挖掘西部民歌之功,可谓历史性的贡献。大部分少数民族民歌本身的形态,其实并不适宜广泛流传,王洛宾所改编的民歌最大特点就是,极具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又赋予汉族诗歌的神韵,优美动听,朗朗上口
◎人物颂歌
坎坷,是人生的磨刀石
在人生跋涉的长路上,王洛宾是一位历经坎坷的艰难行者。28岁时,第一任妻子洛珊弃他而去;38岁时,第二任妻子黄玉兰撒手人寰。1941年,他被兰州反动当局囚禁3年。1952年,他因西宁居所被抄,误解政府对国民党起义人员的政策而“逾假不归”,被从北京押解回新疆,判处两年劳动改造。1960年,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1975年刑满出狱后,继续被政治管制,一直熬到1981年才被彻底平反。从这些坎坷中不难看出,1941年到1981年的40年间,王洛宾有30年是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的。生活上王洛宾也多次陷入困境,连孩子冬天穿的毛线袜子都要他亲自编织,甚至在62岁高龄时,背上泥瓦匠工具,站在马路边上等人雇用。但在人生的坎坷面前,王洛宾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他不止一次地对学生们说,别人之所以放弃你,是因为你先放弃了自己。相信自己还是放弃自己,常常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王洛宾是一个视坎坷为磨刀石的人,坎坷与磨难没有动摇他立志音乐的选择,也没有动摇他爱国爱党的信念。
◎背景探寻
1996年3月14日,这位蜚声海外,影响过几代人的西部歌王,在乌鲁木齐与世长辞。20日,王洛宾追悼大会在乌鲁木齐市举行,新疆自治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社会各界1 500多人参加,国内外社会团体及知名人士发来唁电、唁函500件,送花圈200多个,沉痛哀悼王洛宾先生。4月2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了这期节目来追思和怀念这位伟大的歌者。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泥泞(nìng)     瞌睡(kē)
憧憬(chōng) 镌刻(juān)
(二)多音字
(1)埋 (2)转
二、辨识字形
(1) (2)
(3)
三、积累词语
1.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2.不解之缘:不可分开的缘分。
3.泥泞不堪:到处都是泥泞,喻指道路艰难。形容脚下或者前面的路曲折难行,前方困难重重;也形容眼前形势很不乐观,陷入麻烦中难以脱身。
4.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5.不胫而走:胫:小腿;走:快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6.融会贯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参合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7.厚积薄发: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四、近义辨析
1.搜集 收集
 
课本原句
他像小学生一样,拜草原的牧人和终年奔走在大漠的“赶脚人”为师,搜集、整理、改编在西北大地广泛流传的“花儿”和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民歌。
巧辨巧析
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
收集:使聚集在一起。
2.消逝 消释
课本原句
那永不消逝的歌声,就是对他最好的,也是永恒的纪念。
巧辨巧析
消逝:是消失的意思。
消释:一般指(疑虑、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使用对象多为抽象事物。
 1.结合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王洛宾其人。 2.探究王洛宾为音乐奉献终身的伟大情怀。
1.标出文中穿插的歌曲名。
[明确] 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王洛宾的?
[明确] 从求学经历、人生转折、创作原则和人生价值等方面介绍的。
1.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渲染了一种“悲而不伤”的氛围;②表现了人们对王洛宾的爱戴;③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
2.结合文章分析,王洛宾对我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明确] ①王洛宾把民间歌曲和艺术歌曲融合到一种浑然一体的境界;②对民歌进行采集与改编,使民歌得到很好的传承;③王洛宾是新疆民歌风靡全国的桥梁;④使中国的民歌走出国门,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3. 文中的王洛宾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 ①热爱音乐,成就巨大;②历经坎坷,仍坚毅执着;③饱经沧桑,幽默达观;④富有理想,生命顽强。
4.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具体分析。
[明确] 
特 点
具体分析
修辞方法
运用设问、排比、对偶等句式,使文章富有文采
语体色彩
多用口语,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句式特点
多用短句,适当选择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等句式,富于变化
感彩
文章用词饱含深情,富有感染力
5. 课文题目“永不消逝的歌声”,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1)王洛宾创作的歌曲,尤其是民歌会永远传唱。(2)王洛宾的创作原则和创作精神是每一位创作者都应遵循和发扬的。(3)王洛宾勇于面对困境的顽强生命力以及他谦逊的品质和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4)题目饱含对王洛宾传奇的一生和创作成就、人格魅力的崇敬、爱戴之情。
6. 享誉全球、受人尊敬的“西部歌王”却自称“我只是一个传歌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传歌者”的理解。
[明确] (1)王洛宾一生都致力于搜集和整理西部民歌,60年的音乐生涯中留下了众多民歌,他是西部民歌再次风靡全国的桥梁。
(2)王洛宾创作的每一首民歌都是从众多民间歌曲中提炼出来的,是在对众多民间歌曲和艺术歌曲融会贯通后的厚积薄发。因此,他的民歌能代表整个西部民歌。
(3)这是王洛宾自谦的说法。他的歌曲虽然大部分搜集与改编于民间,但并非简单地记谱,或是修改几个音符,而是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如《阿拉木罕》的改编,况且他还有300多首创作歌曲和六部歌剧。所以,这句话也体现出“西部歌王”的谦逊品质。
7. 有人称王洛宾是艺术家、哲学家,这是从什么角度作出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和有关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1)称王洛宾为艺术家,这是就其音乐创作而言的。王洛宾一生不仅创作了大量鲜活而满含生机的音乐作品,而且还将民间歌曲和艺术歌曲融为一体,使西部歌曲风靡全国乃至全世界。
(2)称王洛宾为哲学家,这是就其创作原则和人生态度而言的。首先,王洛宾“融会贯通,厚积薄发”的创作原则不仅适用于音乐创作,对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这是饱含哲理的法则。其次,面对磨难,顽强不屈,仍坚持心中理想的人生态度等能给人启发。
探究题答题技巧
探究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从深刻层面上理解作品主旨的能力。
探究题的两个特点:一是开放性。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自由理解,个性化解读,能够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因为文学作品都是允许自由化阅读的。
二是限制性。对问题的探究是在规定文本的范围内进行的,所以学生不能脱离文本而“自由发挥”。
答题角度:可以从作品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时代风尚、个性解读等方面回答。
题目设问:文章×××,请谈谈你的看法(理解)。
文章×××,你认为呢?结合你的生活学习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构成:①亮出你的观点看法。②分要点列出事实依据。③联系文本得出结论。④强调点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探究王洛宾的歌“永不消逝”的原因。
[名师指津] 可结合王洛宾的歌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展开分析。
[我的理解] (示例)①王洛宾将自己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
②王洛宾将自己深深植根于民歌这块肥沃的土壤,他的歌来源于人民,也将永远属于人民。
③“永不消逝”的歌声,是对王洛宾永恒的纪念,他的歌将一代一代传唱下去。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课内挖掘】
本文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很好地营造了一种“悲而不伤”的氛围。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技巧指导】
写作中环境描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抓住景物的特征,关键在于作者细心的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才能笔墨传神。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
2.要选好观察点
观察点就是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立足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3.要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写景物可以按方位写,也可以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还可以按时间的顺序写。
4.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要尽可能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针对训练】
请你运用景物描写的技巧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范文示例
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叫声。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眼睛所接触到的都是罩上这个柔软的网的东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像在白天里那样地真实了,它们都有着模糊、梦幻的色彩,每一样都隐藏了它的细致之点,都保守着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课内挖掘】
王洛宾一生以歌为伴。生活,在赋予他这笔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了他太多的磨难。历史无意间开的玩笑,竟让他先后两次入狱,在铁窗里度过了漫长的19年。他失去了最宝贵的自由,失去了最贴心的亲人,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姓名。但他始终没有失去音乐。即使在狱中,他也创作出了《撒阿黛》这样的赞美之歌。正是对歌的热爱,才支撑着一个不屈的灵魂,走过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坎坷。
[适用话题] 热爱、坚守。
【运用范例】
因为有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杰克·伦敦才会横渡风暴肆虐的白令海峡,穿越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写出了不朽之作《热爱生命》;因为有了对音乐的无限热爱,王洛宾才会熬过19年的铁窗生涯,走遍大半个中国,写出久唱不衰的经典民歌;因为有了对树木的无限热爱,曹海娥才会坚守林场30年,守护山林两万余亩,守住了蓊蓊郁郁的青龙山。
“狱中歌王”王洛宾
说起来有点让人难以想象,然而却是事实。王洛宾这个人称情歌大王的人,一生中竟然坐了两次大牢且长达19年。这个命运的十字架,要是放在“凡夫俗子”身上肯定会被压垮,王洛宾不但没有被压垮,反而更坚强,更浪漫,用他的话说:“即使身陷囹圄,我也胸怀坦荡,过着我快乐的日子,写我大我的情歌,谱我美丽的囚犯歌,用我的歌声迎接一切苦难。”
王洛宾第一次被打入监牢是在1941年。国民党马步芳的宪兵认为他早先是抗日的积极分子,怀疑他是共产党的“探子”,一次又一次地殴打他,要他改变红色思想,脱离与共产党的关系。面对酷刑,王洛宾死不开口。每次过完“堂”,他都皮开肉绽,浑身是血,然而等他一静下来,他照样“提炼他痛苦的纯美”,写他“大我的情歌”。王洛宾给自己暗暗定下了坐十年大牢的计划,他忍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在狱中写了一首又一首歌颂民主自由的歌。“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地开,美丽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王洛宾第二次入狱是在1960年,当时的背景是不言而喻的,仅凭捕风捉影就足以定罪,更何况王洛宾当过马步芳的音乐教官呢。“二进宫”时王洛宾已经整整五十岁了。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他对自己被自己人投进牢狱实在想不通,他曾萌发过自杀的念头。他趁外出干活,偷偷藏起了一根绳子,等待着走向“自由”的机会。就在他即将拥抱死神的时候,他想起了一位姑娘。那是他刚刚被打成反革命时,一天他戴罪上完音乐课,一位叫阿娜尔汗的维族姑娘悄悄塞给他两个苹果,苹果虽不大,但当时的王洛宾却觉得它比金子还贵,觉得那带着姑娘体温的苹果分明是姑娘的一颗热乎乎的心……于是,似乎有一双多情而无形的手紧紧地拉住了他,使他改变了可怕的念头。
一天,关押王洛宾的号子里又投进一个年轻的维族犯人,原来这位青年人被捕的那一天是结婚的前夜,未入洞房却进牢房,很是忧伤。过了半年时间,他的姑妈带来消息说,他的未婚妻突然失踪,后因忧伤而死。当时小伙子都要疯了,捶胸顿足、狂呼猛喊:“我对不起你呀,我对不起你呀!”为了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之情,那维族青年开始跟监狱作对留起了胡须,监狱里的犯人也为此常常打得他口流鲜血,然而他却喊道:“你们打得太轻了,我对不起我的太太,再重点、再重点……”这一切深深地感动了王洛宾,于是他写出了著名的歌曲《高高的白杨》:“高高的白杨排成行,美丽的浮云在飞翔,一座孤坟铺满丁香,孤独地依靠在小河旁,坟中睡着一位好姑娘,枯萎的丁香引起我遥远的回想,姑娘的衷情永难忘……高高的白杨排成行,美丽的浮云在飞翔,孤坟上铺满了丁香,我的胡须铺满胸膛,美丽浮云高高白杨,我将永远抱紧枯萎的丁香,抱紧枯萎的丁香走向远方,沿着高高的白杨……”
王洛宾在狱中克服重重困难,用血和泪写出了几百首囚歌,被誉为“狱中歌王”。
【佳作赏析】
王洛宾以坚强、浪漫、乐观的心态从事自己的事业——写作曲目。他善于在生活中采集素材,倾注自己的一腔热情,并获得了成功,让我们震撼不已。
【写作借鉴】
1.学引用
第一段引用王洛宾的话,既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也表现出了王洛宾历经挫折而在音乐道路上坚守的高贵品质。
2.学详略
两次入狱过程,第一次简写,第二次详写,详写主要体现了王洛宾面对苦难曾经想过放弃,但世间温情拉回了他,从此他更好地用音乐来表达人世间的真情实感。
3.学结尾
结尾语言简洁,既是对全文合理的总结,又照应了题目,很好地体现了王洛宾历经磨难却不放弃终成“歌王”的主旨。
如何看待女司机“顺走”巨额加油卡
从法律上说,东西不能随便捡,捡到了要及时归还,否则可能面临法律制裁。从社会层面上说,拾金不昧应该成为一种价值追求。
10月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某加油站一名员工因一时疏忽,弄丢了该站的加油卡主卡,这张卡没有设置密码,卡内余额高达3 900多万元。当地警方当晚迅速追查到捡卡后据为己有的女司机彭某。鉴于彭某态度诚恳,未造成巨额损失,及时归还了加油卡,且事情因加油站员工疏忽在先,加油站及警方均不再追究彭某责任。(见10月8日《南国今报》)
对“不再追究责任”这样一个结果,一些网友认为处理太轻,如此行为应该属于盗窃,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认为,3 900多万元这样的巨大财产,应当严处重罚。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对事实和法律的某种误读。
在加油站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弄丢该站加油卡主卡”的基本事实背景下,女司机顺走加油卡的做法,实际上并不符合盗窃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构成要件,而只是一种“捡拾他人遗失物”的行为,与人们常见的,在路上捡拾他人遗失的钱包等,其实并没有根本区别。尽管捡拾他人遗失物并不违法,但如果捡拾者进一步企图将这一遗失物私吞,则显然不能获得法律支持。这种占为己有的行为,在民事法律层面构成了一种“不当得利”。根据相关法律和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虽然通过捡拾他人遗失物而获得的不当得利,一般只是民事层面的财产纠纷,但在相关事实已被查明的情况下,如果捡拾者仍然拒不归还,继续强行占有,则确实可能涉嫌刑事层面的违法犯罪。只不过,相应的罪名并不是“盗窃罪”,而是“侵占罪”——依据《刑法》规定,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两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也就是说,面对他人的遗失物,捡拾的行为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错,也并不违法,只有在捡拾后心生贪念,企图将捡拾物据为己有、“拾金而昧”时,才可能构成不当得利。而如果在事实真相查明后,能及时归还遗失物以及相应的“不当得利”,且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的,便无需再继续追究。
换个角度看,此番事件也是一个普法的机会,东西不能随便捡,捡到了要及时归还,否则可能面临法律制裁。从社会层面来说,拾金不昧应该成为一种价值追求。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语言运用(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生中不乏写作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总希望文质兼美,点点滴滴都“美味香浓”。于是,思想要最深,语言求最美,素材求最新……他们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效果往往欠佳,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欲望。其实,“完美也可能令人乏味”。
人的审美追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恰如一个人练书法,日日追求每一笔的绝对完美,要成为千字如一的“馆阁体”书法家,可至多成为“挑不出毛病”的文徵明,永远达不到王羲之________的妙境。当他们还在刻板地描红,追求细节的完美时,卫夫人却赋予笔画自然物态,使其变化万端、大气淋漓。如此看来,二者的高下之别,可能与见识、胸襟、气度有关,而二者的创造性及艺术表现力,亦________。同理,写作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丰富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胸襟和气度,而不是要求他们刻意追求语言表达与篇章结构的精美。中学生作文为什么越来越像“馆阁体”?当然跟与自然隔离、与社会脱节、与缺乏对人生的思考紧密相关……
(    ),“断气”“断魂”也在所难免。让学生有机会和自然、社会、人生亲密接触。知道了大局,才不会只求局部;有了________的“大气象”,才不会一味雕琢细节而落入________的“小蒸腾”。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B.学生的一些“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C.一些“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使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D.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疲倦,难以使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解析:选C。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A项,表意不明,“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歧义;B项,结构混乱,前一个分句主语是“优秀作文”,“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偷换主语;D项,表意不明,“一些学生的 ‘优秀作文’”有歧义。故选C。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游刃有余 不相伯仲 云蒸霞蔚 目眩心花
B.炉火纯青 不言自明 云飞泥沉 繁花似锦
C.游刃有余 不相伯仲 云飞泥沉 目眩心花
D.炉火纯青 不言自明 云蒸霞蔚 繁花似锦
解析:选D。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游刃有余: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语境说王羲之书法的妙境,第一处选用“炉火纯青”。不相伯仲: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不言自明:不用说话就能明白。语境中说二者的创造性及艺术表现力也很明显,第二处选用“不言自明”。云飞泥沉:比喻消失或悬殊极大。云蒸霞蔚:形容景物绚丽灿烂。语境中说“大气象”,第三处选用“云蒸霞蔚”。繁花似锦:无数色彩鲜艳的花,好像漂亮的锦缎。目眩心花:眼花缭乱,心神迷乱。语境中说不会落入“小蒸腾”,第四处选用“繁花似锦”来描述写作中刻意追求诸如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精美达到的“效果”比较合适。故选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B.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C.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D.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结合语境,“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前面提到两种行为,句中代词“此”指代不明,排除A、D两项;“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将写作”置于“陷入”前,导致“陷入……误区”陈述对象由“中学生”转化为“写作”,这与要表达的原意相悖,排除C。故选B。
4.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3分)
天山网讯(记者朱凯莉 黄新生摄影报道) 他被誉为“西部歌王”,是首位在联合国高唱民歌的中国人,也是首位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的华人音乐家,他就是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3月21日,在纪念王洛宾百年诞辰之际,新疆著名艺术家、书画家和群众演员400余人云集一堂,参加人民音乐家王洛宾百年诞辰公益纪念活动。
活动现场,从《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到《青春舞曲》《咿呀阿热罗》,在一首首经久传唱、耳熟能详的乐曲中,人们被带回了往昔激情燃烧的岁月。
答:                                    
                                    
答案:纪念音乐家王洛宾百年诞辰,新疆再响《青春舞曲》。
5.把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连贯。(只写序号)(6分)
《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改编成功,使王洛宾对新疆少数民族民歌的认识,以及改编和创作技巧,都跨上了新的高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王洛宾“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①让淳朴与文雅、粗粝与细腻有机结合起来
②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
③王洛宾善于把原始民歌的旋律高度艺术化
④经过这样的艺术加工和处理
⑤《半个月亮爬上来》四方传播
答:                                    
解析:根据④中的“这样的艺术加工和处理”判断只有①③属于“艺术加工和处理”,根据主语“王洛宾”判断顺序为③①;②⑤是④的结果,只有先向“四方传播”,才能走向“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故排为⑤②。所以其顺序为③①④⑤②。
答案:③①④⑤②
6.仿照下面画横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出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相关。(4分)
一个人要有梦想,梦想是让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梦想给了我们划破天穹的翅膀,让我们在广袤的长空中尽情翱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想,当然也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灿烂。
答案:(示例)梦想给了我们驰骋草原的骏马 让我们在宽广的牧场上执鞭狂奔 梦想给了我们点亮黑暗的明灯
让我们在漆黑的世界里洞察万物
7.下面是某同学演讲时的开头一段,指出并修改其中的三处错误。(6分)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偶像。①在这些偶像身上,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②他们的个性特征、事业成就,他们的生活情趣、奋斗经历,都令人③佩服、敬慕、钦仰。人们④将他们作为人生榜样,⑤激励自己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奋进。
(1)将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这些偶像身上,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
(2)② 他们的奋斗经历、事业成就,他们的生活情趣、个性特征
(3)③ “佩服”“敬慕”“钦仰”三个词保留一个即可
二、阅读提升(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守 水
丘脊梁
①一进七月,芦溪河便瘦得筋骨突现了,粗粗的河石,裸露在炎炎的烈日下,发出刺眼的亮光,石头上,还隐约升腾起一股袅娜的热烟。石隙间,有一脉细细的流水,被太阳烧得温热,艰涩地向前爬着。父亲站在河畔的田塍上,抬眼望望吐火的天,又低头看看恹恹的禾苗,长叹一声说,这狗日的天气——又要守水了!
②村庄里有百十亩水田,全靠了芦溪河的那脉细流浇灌;村庄里有百十口人,全指望着这百十亩水田度日。在这干旱的季节,水,自然便成了村人无可相让的财富,尽管,他们平日称兄道弟、和睦相处。
③父亲费尽了周折,终于将河水导引到了自家的田里。那脉细细的宝物,缓缓地,走走停停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田地。父亲蹲在进水闸前,静静地看,看河水一步一步地往前爬。看着看着,他一派肃穆的脸庞,终于像河水滋润过的禾苗一样,慢慢就浮起了一丝淡淡的生气。水真是个好东西哦。父亲自言自语地说。
④我赤着双脚,在滚烫的芦溪河中找龙虾,找到太阳落山了,还是没逮着几个。
⑤烦躁起来。我央父亲,回去吧,娘在等我们吃晚饭呢。父亲看都没看我,望着他的禾苗说,你去吃吧。吃了给我送点来。告诉你娘,今夜我要守水。
⑥当我提着一竹篮粗茶淡饭赶到田头时,满天的星子已开始朝我挤眉弄眼了。父亲接过碗筷,三五下就剿灭个精光。借着星子的微光,我发现父亲的手上还有黝黑的泥巴。
⑦我自告奋勇要留下来守水。父亲起初不允,后来就同意了,他说,也罢,你守上半夜,我守下半夜。记住,任何人要水都不要肯,你想睡了就叫醒我。说着他就在田埂边的草地里躺了下来,惊得几只青蛙呱呱死叫。
⑧我端坐到父亲坐过的水闸前,心里竟有了一丝神圣的感觉。我长大啦,我能替父亲担当如此重大的使命啦。夜风热热的,我心里也热热的。
⑨田野上一片寂静,青蛙也懒得叫,远处有几只萤火虫,在高高低低地飞,像鬼火在跳舞。
⑩慢慢地,我的眼皮就涩了起来,不知不觉地便倒在水闸旁睡着了。迷迷糊糊中,我听到有人在吵架。睁开眼,原来是父亲和六叔,还有一个人,是房家屯的,面熟,不知叫什么。六叔说,再怎么样,你也得分一半给我,好歹我们是堂兄弟。房家屯的说,你都灌大半夜了,轮都轮到我们下面的了。父亲坚决地说,不成,水这么小,你看我才灌了多少?再说,先上后下是自古的道理,你都不懂?房家屯的说,等你灌满,我们下游的只怕都干死了,你想叫我明年呷西北风?看到他们愈吵愈凶,我担心打起来父亲会吃亏,忙跳进水渠坐到闸栏上。六叔他们于是没办法了,只好骂骂咧咧地离去。父亲叫我继续睡,并把他的衬衣盖到我的身上,我第一次感到,父亲的动作很温存。
?太阳辣辣地晒到我的屁股上时,我终于醒了。一骨碌爬起,只见父亲蹲在田埂上,神情沮丧,再看看我们的田地,只剩一片干干的湿泥,没有一滴水。水呢?父亲说,八成是房家屯那狗日的昨晚趁我睡着时偷去了。我的血脉便贲张起来,因为那水里不单含有父亲的心血,也有我一夜的苦守。我决定去报复他。父亲喝住我,说,算了,大家都是为了弄口饭吃。我说,那我们的禾田怎么办?今晚继续守。父亲淡淡地说。
8.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解析:先回答景物的特点——天热。回答作用时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从内容上看,为父亲出场设置了背景;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守水做铺垫。
答案:这段景物描写将“热”这种人的感觉视觉化,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了天气的炎热,为父亲的出场设置了一种背景,为下文“守水”做铺垫。
9.文章第④段写“我”捉龙虾,好像与“守水”没有关系,能否删掉,为什么?(6分)
答:                                    
                                    
解析:不能删掉,主要是用“我”的无聊,衬托父亲的忧虑。
答案:不能删掉。本段主要通过写天气的炎热和“我”的无聊,衬托父亲对旱情的忧虑,从而更好地为下文写父亲的执着造势。
10.文章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进行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抓住细节描写,突出父亲的温存,表现父爱;同时与上文的“凶”形成对比。
答案:通过父亲温存地给我盖衬衣这个细节描写,既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爱护,也和上文与人吵架时的“凶”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维护自家利益的坚决与固执。
11. 文章结尾处写父亲喝住“我”不让“我”去报复,为什么?请探究其深层原因。(6分)
答:                                    
                                    
解析:从父亲性格的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①父亲之所以喝住“我”不让“我”去报复,并非他有很高的“思想境界”,父亲能够容忍、接受、理解和体谅偷水者“是为了弄口饭吃”,这是同情基础上的理解。
②这样写是其性格、禀赋的自然流露,更为真切和真实地表现了农民的质朴和善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和人性的善良。
③与上文父亲的“凶”、固执形成对比,使人觉得父亲这个形象更加可亲、可敬、可信,升华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主题。
课件53张PPT。第四单元 走进语言现场14 永不消逝的歌声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语言运用(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生中不乏写作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总希望文质兼美,点点滴滴都“美味香浓”。于是,思想要最深,语言求最美,素材求最新……他们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效果往往欠佳,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欲望。其实,“完美也可能令人乏味”。
人的审美追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恰如一个人练书法,日日追求每一笔的绝对完美,要成为千字如一的“馆阁体”书法家,可至多成为“挑不出毛病”的文徵明,永远达不到王羲之________的妙境。当他们还在刻板地描红,追求细节的完美时,卫夫人却赋予笔画自然物态,使其变化万端、大气淋漓。如此看来,二者的高下之别,可能与见识、胸襟、气度有关,而二者的创造性及艺术表现力,亦________。同理,写作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丰富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胸襟和气度,而不是要求他们刻意追求语言表达与篇章结构的精美。中学生作文为什么越来越像“馆阁体”?当然跟与自然隔离、与社会脱节、与缺乏对人生的思考紧密相关……
(    ),“断气”“断魂”也在所难免。让学生有机会和自然、社会、人生亲密接触。知道了大局,才不会只求局部;有了________的“大气象”,才不会一味雕琢细节而落入________的“小蒸腾”。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B.学生的一些“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疲倦,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C.一些“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令人疲倦,难以使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D.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上去无懈可击,读起来却极易疲倦,难以使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
解析:选C。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A项,表意不明,“一些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歧义;B项,结构混乱,前一个分句主语是“优秀作文”,“难以产生‘读下去’的欲望”偷换主语;D项,表意不明,“一些学生的 ‘优秀作文’”有歧义。故选C。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游刃有余 不相伯仲 云蒸霞蔚 目眩心花
B.炉火纯青 不言自明 云飞泥沉 繁花似锦
C.游刃有余 不相伯仲 云飞泥沉 目眩心花
D.炉火纯青 不言自明 云蒸霞蔚 繁花似锦
解析:选D。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游刃有余: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语境说王羲之书法的妙境,第一处选用“炉火纯青”。不相伯仲: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不言自明:不用说话就能明白。语境中说二者的创造性及艺术表现力也很明显,第二处选用“不言自明”。云飞泥沉:比喻消失或悬殊极大。云蒸霞蔚:形容景物绚丽灿烂。语境中说“大气象”,第三处选用“云蒸霞蔚”。繁花似锦:无数色彩鲜艳的花,好像漂亮的锦缎。目眩心花:眼花缭乱,心神迷乱。语境中说不会落入“小蒸腾”,第四处选用“繁花似锦”来描述写作中刻意追求诸如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精美达到的“效果”比较合适。故选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B.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C.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D.追求精美本无可厚非,但足不出户,思不离庐,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结合语境,“且以此为终极追求”前面提到两种行为,句中代词“此”指代不明,排除A、D两项;“势必将写作陷入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将写作”置于“陷入”前,导致“陷入……误区”陈述对象由“中学生”转化为“写作”,这与要表达的原意相悖,排除C。故选B。
4.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3分)
天山网讯(记者朱凯莉 黄新生摄影报道) 他被誉为“西部歌王”,是首位在联合国高唱民歌的中国人,也是首位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的华人音乐家,他就是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3月21日,在纪念王洛宾百年诞辰之际,新疆著名艺术家、书画家和群众演员400余人云集一堂,参加人民音乐家王洛宾百年诞辰公益纪念活动。
活动现场,从《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到《青春舞曲》《咿呀阿热罗》,在一首首经久传唱、耳熟能详的乐曲中,人们被带回了往昔激情燃烧的岁月。
答:                                    
                                    
答案:纪念音乐家王洛宾百年诞辰,新疆再响《青春舞曲》。
5.把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连贯。(只写序号)(6分)
《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改编成功,使王洛宾对新疆少数民族民歌的认识,以及改编和创作技巧,都跨上了新的高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王洛宾“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①让淳朴与文雅、粗粝与细腻有机结合起来
②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
③王洛宾善于把原始民歌的旋律高度艺术化
④经过这样的艺术加工和处理
⑤《半个月亮爬上来》四方传播
答:                                    
解析:根据④中的“这样的艺术加工和处理”判断只有①③属于“艺术加工和处理”,根据主语“王洛宾”判断顺序为③①;②⑤是④的结果,只有先向“四方传播”,才能走向“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故排为⑤②。所以其顺序为③①④⑤②。
答案:③①④⑤②
6.仿照下面画横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出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相关。(4分)
一个人要有梦想,梦想是让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梦想给了我们划破天穹的翅膀,让我们在广袤的长空中尽情翱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想,当然也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灿烂。
答案:(示例)梦想给了我们驰骋草原的骏马 让我们在宽广的牧场上执鞭狂奔 梦想给了我们点亮黑暗的明灯
让我们在漆黑的世界里洞察万物
7.下面是某同学演讲时的开头一段,指出并修改其中的三处错误。(6分)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偶像。①在这些偶像身上,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②他们的个性特征、事业成就,他们的生活情趣、奋斗经历,都令人③佩服、敬慕、钦仰。人们④将他们作为人生榜样,⑤激励自己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奋进。
(1)将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这些偶像身上,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
(2)② 他们的奋斗经历、事业成就,他们的生活情趣、个性特征
(3)③ “佩服”“敬慕”“钦仰”三个词保留一个即可
二、阅读提升(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守 水
丘脊梁
①一进七月,芦溪河便瘦得筋骨突现了,粗粗的河石,裸露在炎炎的烈日下,发出刺眼的亮光,石头上,还隐约升腾起一股袅娜的热烟。石隙间,有一脉细细的流水,被太阳烧得温热,艰涩地向前爬着。父亲站在河畔的田塍上,抬眼望望吐火的天,又低头看看恹恹的禾苗,长叹一声说,这狗日的天气——又要守水了!
②村庄里有百十亩水田,全靠了芦溪河的那脉细流浇灌;村庄里有百十口人,全指望着这百十亩水田度日。在这干旱的季节,水,自然便成了村人无可相让的财富,尽管,他们平日称兄道弟、和睦相处。
③父亲费尽了周折,终于将河水导引到了自家的田里。那脉细细的宝物,缓缓地,走走停停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田地。父亲蹲在进水闸前,静静地看,看河水一步一步地往前爬。看着看着,他一派肃穆的脸庞,终于像河水滋润过的禾苗一样,慢慢就浮起了一丝淡淡的生气。水真是个好东西哦。父亲自言自语地说。
④我赤着双脚,在滚烫的芦溪河中找龙虾,找到太阳落山了,还是没逮着几个。
⑤烦躁起来。我央父亲,回去吧,娘在等我们吃晚饭呢。父亲看都没看我,望着他的禾苗说,你去吃吧。吃了给我送点来。告诉你娘,今夜我要守水。
⑥当我提着一竹篮粗茶淡饭赶到田头时,满天的星子已开始朝我挤眉弄眼了。父亲接过碗筷,三五下就剿灭个精光。借着星子的微光,我发现父亲的手上还有黝黑的泥巴。
⑦我自告奋勇要留下来守水。父亲起初不允,后来就同意了,他说,也罢,你守上半夜,我守下半夜。记住,任何人要水都不要肯,你想睡了就叫醒我。说着他就在田埂边的草地里躺了下来,惊得几只青蛙呱呱死叫。
⑧我端坐到父亲坐过的水闸前,心里竟有了一丝神圣的感觉。我长大啦,我能替父亲担当如此重大的使命啦。夜风热热的,我心里也热热的。
⑨田野上一片寂静,青蛙也懒得叫,远处有几只萤火虫,在高高低低地飞,像鬼火在跳舞。
⑩慢慢地,我的眼皮就涩了起来,不知不觉地便倒在水闸旁睡着了。迷迷糊糊中,我听到有人在吵架。睁开眼,原来是父亲和六叔,还有一个人,是房家屯的,面熟,不知叫什么。六叔说,再怎么样,你也得分一半给我,好歹我们是堂兄弟。房家屯的说,你都灌大半夜了,轮都轮到我们下面的了。父亲坚决地说,不成,水这么小,你看我才灌了多少?再说,先上后下是自古的道理,你都不懂?房家屯的说,等你灌满,我们下游的只怕都干死了,你想叫我明年呷西北风?看到他们愈吵愈凶,我担心打起来父亲会吃亏,忙跳进水渠坐到闸栏上。六叔他们于是没办法了,只好骂骂咧咧地离去。父亲叫我继续睡,并把他的衬衣盖到我的身上,我第一次感到,父亲的动作很温存。
?太阳辣辣地晒到我的屁股上时,我终于醒了。一骨碌爬起,只见父亲蹲在田埂上,神情沮丧,再看看我们的田地,只剩一片干干的湿泥,没有一滴水。水呢?父亲说,八成是房家屯那狗日的昨晚趁我睡着时偷去了。我的血脉便贲张起来,因为那水里不单含有父亲的心血,也有我一夜的苦守。我决定去报复他。父亲喝住我,说,算了,大家都是为了弄口饭吃。我说,那我们的禾田怎么办?今晚继续守。父亲淡淡地说。
8.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解析:先回答景物的特点——天热。回答作用时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从内容上看,为父亲出场设置了背景;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守水做铺垫。
答案:这段景物描写将“热”这种人的感觉视觉化,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了天气的炎热,为父亲的出场设置了一种背景,为下文“守水”做铺垫。
9.文章第④段写“我”捉龙虾,好像与“守水”没有关系,能否删掉,为什么?(6分)
答:                                    
                                    
解析:不能删掉,主要是用“我”的无聊,衬托父亲的忧虑。
答案:不能删掉。本段主要通过写天气的炎热和“我”的无聊,衬托父亲对旱情的忧虑,从而更好地为下文写父亲的执着造势。
10.文章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进行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抓住细节描写,突出父亲的温存,表现父爱;同时与上文的“凶”形成对比。
答案:通过父亲温存地给我盖衬衣这个细节描写,既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爱护,也和上文与人吵架时的“凶”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维护自家利益的坚决与固执。
11. 文章结尾处写父亲喝住“我”不让“我”去报复,为什么?请探究其深层原因。(6分)
答:                                    
                                    
解析:从父亲性格的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①父亲之所以喝住“我”不让“我”去报复,并非他有很高的“思想境界”,父亲能够容忍、接受、理解和体谅偷水者“是为了弄口饭吃”,这是同情基础上的理解。
②这样写是其性格、禀赋的自然流露,更为真切和真实地表现了农民的质朴和善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和人性的善良。
③与上文父亲的“凶”、固执形成对比,使人觉得父亲这个形象更加可亲、可敬、可信,升华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