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浙江专用 2 汉字王国中的“人”(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浙江专用 2 汉字王国中的“人”(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20:24:36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各句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成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成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的脸谱,那精致华美的服饰,令人目眩(xuán)神迷。
B.与人相处,懂得谦虚礼让,我们才会有所裨(bì)益;与人相交,学会宽容善待,德行才会显得伟大。因此,即使是冥顽不化的人,我们也切忌对他愤然忌恨。
C.庄子学说涵概极广,但根本精神还是皈(bǎn)依于老子哲学。他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其作品中瑰丽奇特、变化莫测的寓言故事,堪称诸子散文中的“奇葩”。
D.书刊要装帧(zhēn),门面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而又品位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想。
解析:选B。A项,“眩”应读“xuàn”,“成式”应为“程式”;C项,“皈”应读“ɡuī”,“涵概”应为“涵盖”;D项,“品位”应为“品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那是世上最饱满、最美好的炸裂。我从来不放鞭炮和礼花,因为在一串爆响之后,只剩一地碎纸屑和垃圾,无丝毫诗意可言。我常常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缄默的大豆和绿豆,听它们被阳光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乙]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恭维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当他的广袤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间全部收购,种植起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丙]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荒芜永恒——这时,我才明白。父亲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缄默        B.恭维
C.广袤 D.种植
解析:选B。恭维:出于讨好对方的目的而去称赞颂扬。根据“低下头来”的语境,可知此处应是说谦虚而有礼貌,故“恭维”不正确。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选C。“我才明白”后的句号有误,因为后面的内容都属于我明白的范围,应该用冒号,而非句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B.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C.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做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D.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解析:选D。A.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形容对象错误。B.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主体应是人,但句子语境为家具。形容对象错了。C.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难。句中误把它当成了事先做好准备,应改为“未雨绸缪”。D.胼手胝足: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运用正确。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贵州茅台12月7日发布公告:鉴于产品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市场供求状况以及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等因素,决定自明年1月1日起贵州茅台酒出厂价格平均上调约13%。
B.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本次会议同期举办“未来之声”活动,将邀请约百名来自各经济体的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来参加了活动。
C.到2020年,四川将基本形成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的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体系,省级以上生态工业园区的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D.在世界高科技领域能否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中科院几代科学家的共同梦想。
解析:选A。B项,时态错误,“将”与“参加了”矛盾。“约百名”是学生代表和老师的总数,还是单只是学生代表的数目,不明确。C项,“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不合逻辑。D项,不合逻辑,“能否”与“也是中科院几代科学家的共同梦想”矛盾。
不合逻辑的常见类型
1.自相矛盾
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遇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强加因果
如: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3.主客倒置
如:在那个时候,报纸和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接触”。)
4.两面失衡
如:学校抓不抓青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后继有人”前加“能否”。)
5.否定失当
如: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相当“时时刻刻都”,和后文连在一起意思表达正好相反。)
6.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两组字写出你的趣解。(2分)
(1)厌:可庆贺的事情偏差一点,就会令人讨厌。
(2)人对仙说:堂堂正正做人,何必寻找靠山。
备选字:(1)阅,旧,出。(2)心对敢,杏对呆,木对术。
答:                                    
                                    
                                    
解析:对汉字的趣解首先要理解字意。要仔细观察给出字的字形,联想字的意思,不必强求句式的一致。
答案:(1)阅:进门阅读就能获得知识。旧:新东西用过一日就成了旧的。出:翻过两座山,总会找到出路。
(2)心对敢说:只凭胆量而不用心,那就是憨。杏对呆说:把嘴长在头上,人家就会说你傻。木对术说:脸上长颗痣就当自己是美人了。
7.仿写画线的句子。汉字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由汉字“人”联想展开,用比喻来形象地阐述“‘人’是什么”这一问题。(4分)
人是什么?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加缪说,人是西西弗斯,每天都好像在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其实从“人”这一汉字的联想来看,可以获得许多感悟:人是由一“撇”和一“捺”组成的。这一“撇”一“捺”,组合起来就像一个“坡”,人就是在不停地爬坡下坡中度过一生的,人是需要直面困难的勇气的;这一“撇”一“捺”,________________;这一“撇”一“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研究画线句,提取“组合起来就像……,人就是在……,人是需要……”的固定句式。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喻体要找准,下文的陈述要与该喻体对应。
答案:组合起来就像一个“屋顶”,人就是在精神小屋的庇护下栖居的,人是需要面对繁杂生活的淡定的
组合起来就像一双“翅膀”,人就是在驾驭羽翼中前行的,人是需要追逐梦想的执着的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0题。
新文学运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楣偏低,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如戏剧,却也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清华气象,“五四”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散文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刘知几认为作史有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而“识”为最先。王国维倡言文学二原质,曰景曰情。当代董桥说,散文须学、识、情,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味。
《中华散文名家名作》这部全景式的散文选集,给读者提供了多维的欣赏空间。读者一可以鸟瞰:通读全篇,纵览全局,宏观散文世界的发展变化。人文世态的冷暖浮沉,时代潮流的推荡磨洗,也可以由此略见端倪。二可以平视:和素昧平生的作家一一相对,如倾肺腑。文心不同,各有其面,有的渊博,有的深秀,有的严峻,有的真挚,有的隽爽,有的风趣,有的娴雅,有的自然。三可以凝睇:心领神会,赏析美文之美。美在何处?大概离不开体貌、风神、襟怀、素质这些着眼点。而所有这一切,全部体现于抽象的文字符号。司空图品诗,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这句名言,只宜意会,不可粘滞,因为文学的建筑材料只能是文字。要做到韵外有致,弦外有音,也只好通过文字的诱发暗示。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功高北斗,缺点在于没有把白话文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明确区分。艺术性的白话文,不能以“明白如话”自给自足,应当有声有色有光有味,能静能动能歌能舞,善达意,善表情。“五四”至今,白话文成熟到什么程度,大可在散文中测量深浅。四可以远眺:看纸上烟云,字里风涛。散文家的心声常和时代的声音互相呼应,从散文的兴衰中,可以隐然看到一代的政治史、思想史、风俗史、心灵史。五可以浏览:工余无聊,假日休闲,枕边案头,窗前灯下,随兴所至,信手翻阅,是最有味有益的消遣。
(节选自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有删改)
8.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解说“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味”的含意。(6分)
答:                                    
                                    
                                    
答案:综合刘知几、章学诚、袁枚、王国维、董桥诸家的见解,领悟其精义并灵活运用于实践,可得散文三味。
9. 作者认为《中华散文名家名作》为读者提供了五维的欣赏空间,其中第一维指的是“了解时代世态变化”,请概括其他四维的内容。(7分)
答:                                    
                                    
                                    
                                    
答案:和作家做精神交流;赏析散文文学之美;了解认识一代历史;获得有味有益的消遣。
10.作者引述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名言,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见解?(7分)
答:                                    
                                    
                                    
答案:散文创作不必拘泥于司空图的观点,创作者要善于发挥文字的诱发暗示功能来表情达意;读者要善于通过散文文字来领悟作者情意、赏析作品。
课件63张PPT。第一单元 语言,存在的家园由于受蛊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肚子肥大的样子(含贬义)。形容非常饥饿。不值得认为奇怪。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2 汉字王国中的“人”
◎语林撷英
汉字文化佳句集锦
1.“人”, 一撇一捺,简单至极。有人说,一撇象征男人,体现着阳刚之气;一捺代表女人,体现着阴柔之美。从字的结构看,就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试想一下:有谁是能够离开了别人的支撑而独存于世的呢?什么是支撑?支撑就是搀扶,就是鼓励,就是奉献。只有这样,人才成为其真正的“人”,才是一个矗立起来的大写的“人”! 一撇一捺,“人”字好写难做。
2.挟带着刀耕火种的淬炼与远古罡风走来的汉字,每一粒都是珍贵的艺术品。这些精灵会冲你眨眼睛,给你讲故事,甚至能洞察你的心扉,在你一不小心走近悬崖边的时候,她会善意地走过来,给你一个醍醐灌顶的规劝。汉字,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3.我把汉字刻在了心底,我心灵的蜗居建在汉字方正的屋檐下。无论岁月把我带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看见汉字,我就找到了家。
◎诗海拾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这首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学生用书P7]
◎作者档案
【简介】 林西莉,1932年生,瑞典人。6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留学,多次到中国访问。《汉字王国》一书是林西莉女士耗时多年完成的一部介绍中国语言和文字的力作。这本书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并因此获得奥古斯特文学奖(瑞典国内最高文学奖)。随后,这本书被翻译成英、法、德、挪威、芬兰等国的文字,发行量高达85万册。目前林西莉女士在瑞典专门教授汉语。此书在瑞典首次发行时,曾引发了瑞典全国学习汉语的热潮
【作品】 《汉字王国》《古琴》
【评价】 瑞典著名汉学家、作家和中国问题专家
◎人物颂歌
林西莉的书“令全世界的华人汗颜”
她为了写《汉字王国》,到中国进行了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因为她等不及考古报告的出版,决定亲自到考古工地上找寻那些汉字最初的故事。“我见了很多考古学、建筑学、语言学、植物学等专家,他们都对我非常好。我一个人去了,说我能看看吗?他们都很友好地让我进到考古现场,给我看他们的研究成果,讲解我不明白的东西。”于是,每年定期到中国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的几个大考古现场看看,就成了林西莉生活的一部分。直到《汉字王国》完成了20年后的今天,仍是如此,“因为我的兴趣就是跟汉字有关的地方,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但凡在一个地方发现一种工具或文物器具与某个字字形有关,她便会兴奋得不得了:“汉字太多了,我还有很多新的东西值得学习。”
◎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汉字王国》,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的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1989年,历时十五年完成的《汉字王国》在瑞典出版,它让林西莉第一次获得了奥古斯特文学奖。后被媒体评论:林西莉的书“令全世界的华人汗颜”。
◎相关知识
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它善于记叙和描写,善于运用修辞,有时穿插趣闻轶事,使得文笔轻松活泼;又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发髻(jì)       虔诚(qián)
颧骨(quán) 雏形(chú)
花圃(pǔ) 藁城(gǎo)
嫉妒(jí)
(二)多音字
(1)横      (2)蒙
(3)累 (4)脯
二、辨识字形
(1)     (2)
三、积累词语
1.误入歧途:由于受蛊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2.大腹便便:肚子肥大的样子(含贬义)。
3.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4.不足为怪:不值得认为奇怪。
四、辨析近义
1.简洁简捷
课本
原句
我第一次实际接触到“面”字和看到它简洁得多么富有天才性,是在安阳郊外的小屯考古所。
巧辨
巧析
二者都有简单的意思。二者的区别体现在“洁”和“捷”上,“简洁”侧重指“干净整洁”,不啰唆、不拖泥带水,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侧重指快捷,有两个用法:①简便快捷;②直截了当。
2.清晰清楚
课本
原句
我遇到了一个人——苍白的脸上长着一双迷蒙的眼睛,紧闭的嘴和高高的颧骨——清晰然而不能交流。
巧辨
巧析
二者都是形容词,表示事物的轮廓、面貌鲜明清楚。 清楚:①易了解和辨认。②了解;知道。③明白无误。④透彻有条理。 清晰:清楚分明,着重于视觉、图像。
[学生用书P8]
 1.了解与“人”字及人体部位有关的汉字的起源与特点。 2.归纳认识汉字的规律性知识,把握汉字深奥的思想内涵。 3.学习本文图文并茂的解说方式。
1.文章都讲了哪些与“人”有关的汉字?
答:                                    
                                    
                                    
[明确] 人、从、大、立、天、目、见、眉、面、耳、自、口、心、手、止、身。
2.文中哪句话明确点明了汉字与“人”的密切关系?
答:                                    
                                    
                                    
[明确] 很多最古老和最清楚的字都是人类与人体不同部位的形象。
1. 文章所分析的字的构成具有什么共同点?
答:                                    
                                    
                                    
[明确] 都与“人”的形体有关,而且都是由相对应的人体形象演化而来,属于造字法当中的“象形法”。
2. 我们从“手”字的结构中可以归纳出哪些认识汉字的规律性知识?
答:                                    
                                    
                                    
                                    
[明确] ①很多汉字都有象形的成分,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象形,结合汉字字形,来加深对汉字的理解。
②要善于从古人现有的思想认识水平的角度去考虑古人造字的方式和目的,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汉字的本义。
③汉字有一个包含各种简化过程的漫长历史,只有了解这个过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汉字。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读] 《考试说明》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津]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突破思路:
1.从核心语句突破
文章中能瞻前顾后、挈领全文的某一关键词或句子,往往是理解、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这种句子或词语大多出现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出现在篇中或标题中。
2.循主要线索突破
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理。精研脉理,把握思路,概括文章具体内容,方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寻找主要线索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和标志性的语句。
3.层层概括突破
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3.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                                    
                                    
                                    
[明确] 以“人”字构成特点开篇,照应题目,同时引出后文中对其他与“人”有关的字形的分析。而且作者在第一段中自言对“‘人’字是腿的形象”的理解是错误的,能够激发读者探究汉字构成特点的阅读兴趣。
4.作者在介绍“自”这一字形的时候插入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明确] 增强了文章对“自”这一字形的分析的可信度,而且相同情形下的瑞典人拍胸脯与中国人指鼻子的动作对比,形象风趣。同时,作者对北海人行道旁的生活场景的描写饱含生活气息,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5.文章中穿插的小字解说具有哪些作用?请举例说明。
[明确] 
作 用
举 例
解说作用
如“展出于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的“站立着的人”,让读者知道是“新石器时期的泥塑”
补充说明
如对“天”字的介绍,补充说明了“天”的字头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不同形状
表达作者感受
如作者被小屯考古所的面模所吸引,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对汉字的着迷
增强文章可读性
如作者对北海人行道旁的生活场景的描述,所状之景如在眼前,让人感受到作者文笔的波澜多姿
6. 本文解读汉字有怎样的特点?
答:                                    
                                    
                                    
[明确] 图文并茂。它既有不同时代演变中的图片来佐证,又有小字的解说,还有生动的故事,使一个个的汉字灵动起来,富有了情感。
 瑞典人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对你有哪些启示?
[名师指津] 可结合作者林西莉的身份和其在汉字研究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作答。
[我的理解] (示例1)林西莉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审视汉字的世界,把学术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娓娓道来,让读者不仅知道了所举汉字的来源,更对古代风俗习惯产生了认知,让中国人叹服。
(示例2)林西莉作为一名外国人对汉字如此热爱,我们作为汉字的继承者,更应该很好地学习汉字,使用汉字,维护汉字的纯洁性,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
(示例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林西莉作为外国人对汉字有如此深入的研究,应该说是源于她对汉字的兴趣。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也应该建立对汉字乃至中国文化的兴趣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说明用比喻,形象而生动
【课内挖掘】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汉字王国中的“人”》这篇文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行文中多处使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技巧指导】
在说明文中使用打比方的手法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观察,准确把握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点;其次要注意语言风格应简洁精练,与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保持一致;最后应注意的是借喻不易明确本体与喻体的形象特点,在说明文中不宜使用。
【针对训练】
菊花在中国十大名花中排行第三,也是“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请运用打比方的手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介绍菊花的说明文片段。
?范文示例
菊花的花形也是千姿百态,风貌迥异。这是由于花瓣的千姿百态。瓣分挂瓣、匙瓣、平瓣、管瓣四种。每一种又有内曲、反卷、龙爪、毛刺等形态。各种花瓣以一定规律进行组合,形成一种保持机体均衡、疏密相间的参差美,并由此构成了龙、凤、狮、虎四种栩栩如生的优美造型:龙类若舞若飞,潇洒俊逸,花儿内部短瓣紧抱,外部长瓣飘洒,像“龙盘蛇舞”;凤类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花儿内部花瓣疏松或紧密内抱,外部花瓣自然下垂,如“天女散花”;狮类威武雄壮,魁伟挺秀,花儿大部分为匙状花瓣,且长短不一,相互重叠,排列参差,变化多姿,如“醒狮图”;虎类则刚劲沉稳,充盈丰满,舌状花瓣回心而抱,呈层瓦复叠状,似虎爪捕食,如虎啸长天。
【课内挖掘】
作为一个西方的汉学家,林西莉痴迷于汉学,当她七八岁从母亲那里得到珍贵的礼物——粉红色的中国伞时,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想让自己从“在瑞典成长和接受的教育中积累起来的常规知识里摆脱出来”,这份痴迷、这份兴趣成就了林西莉用《古琴》和《汉字王国》这两部巨著两度点染了瑞典人的最隆重的节日——圣诞节(热爱文化的瑞典人总是把当年奥古斯特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书籍当作圣诞节礼物)。
【运用范例】
兴趣是人们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使大家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疲。人对自然产生兴趣,就能引发出对事物的体验,对问题的思索;人对生活产生兴趣,就能因好奇而实践,因验证而发现。古往今来,许多成就辉煌的成功人士,他们的事业往往萌生于青少年时代的兴趣,沿着兴趣开拓的道路走下去,找到了自己事业成功的路径。
被誉为“科学巨人”的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时,从一个苹果成熟落下的现象中引发了联想。试想一个苹果落下来是一件怪事吗?不,它很常见。谁也没有去在意它,因为我们觉得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它不落下来难道飞上去吗?正是牛顿对这个我们不在意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著名的汉学家林西莉,自幼痴迷于汉学,几十年如一日地学习、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化,乐此不疲。当《古琴》和《汉字王国》两度成为瑞典人圣诞节竞相购买的读物时,她俨然成了瑞典这一热爱文学国度的文学英雄。在这份光环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正验证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国书法
小 篆
小篆雍容大度,锋芒内敛,圆润温厚,有王侯之平静,将相之从容。
哥哥们从军去六国,阵前鏖战不相识,战国的硝烟无情地修改了他们的容颜。是西周的方鼎铸就了他的温厚?是咸阳的廊柱奠定了他的稳健?小篆神定气闲,吐纳万千,六王毕,四海一,他轻松地为大秦注册成功。删繁就简,更显精神饱满,透出一种雄浑的气魄和自信的理念。
小篆是强秦气象,造型圆浑齐整,有始皇君临天下的气度,有李斯藏锋蓄势的圆活。逆起回收,仕途奔波里宠辱不惊聚其心神;内敛包裹,动荡官场上苦练内功以养其气。中国书法里,只有小篆是一种闭合的蚌,表面优雅排列着向心的环状纹,剖开内心,才是那晶莹如泪的珍珠。小篆的平静,包含了千般波澜万种起伏。
小篆光照雕梁画栋,也驻足寻常巷陌。你看,苏东坡歌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骑一头瘦驴,行吟在蛮烟荒雨之中。小篆的从容,是苏东坡的从容,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与从容。流落民间的小篆,举手投足间是掩不住的浑圆与劲健,这是一种天生的安富与尊荣。工而不板,凝而不滞,后人效法小篆时往往“东施效颦”,得其表面,不得神韵。
我曾与泰山刻石对视了很久很久,恍惚间不知栖身何处,是秦是今?只觉一种饱满、一种劲健、一种沉着深入我的骨骼。
隶 书
如果说隶书是中国书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么,后来的草楷行就是他举起的右臂下一个个鲜活起来的音符。浑圆的花苞绽开了自信的笑脸,张扬着恣肆奇崛的个性魅力。
元代篆刻家吾丘衍在他的《三十五举》中对隶书的评语尤为精绝:“隶书须是方劲古拙,斩钉截铁,挑拨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每每玩味至此,总觉得隶书鲜明的棱角,透射出一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胆识与魄力。
相传隶书,和一个叫程邈的秦国小吏血脉相连。程邈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铁窗和镣铐锁不住程邈涌动的思想,每一个小隶都跃动着人的灵性。冲破藩篱的隶书以其轻快的步伐走遍了两汉的大江南北,他服务大众,把自己定位于普通的一员。面对隶书的平凡,我们内心往往涌起这样的感受:“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清代万经《今隶偶存》)
隶书严整的结构,给人以四平八稳的感觉;周到的点划,使他的触角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隶书总是那么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站在黄山秀美飞动的“人”字瀑前的邓小平,目光坚定,眼前隶法般不束缚、极遒劲的飞瀑,在他心中溅起了万千波澜。他在黄山居住的地方称作“望瀑楼”,那是一个引号,标在“人”字瀑之下,标在二十多年前的中国之上。
隶书永恒。改革者永恒。开拓创新的精神永恒。
正 楷
正楷是书法舞台上的俊美书生,一袭平整的长衫裹不住的高洁与端重,永远的眉清目秀,永远的儒雅方正。
正楷为人处世中规中矩,他的一生极有章法可循。少年是蜜蜂,吮过《四书》又觅《五经》;青年是劳燕,飞过柳梢飞过省城又奔皇都大殿;中年是绿荷,泥淖清涟里坚守自己的颜色。“横平竖直,端端正正,做人也像他”,正楷的精神,从魏晋流行至今。
端正草书的无规则,减省汉隶的波磔,正楷是中国书法艺术走向极致的一个关键。他既受文人雅士钟爱玩味,也为平民百姓欣赏使用。中国有句老话:五百年出一个圣人。我始终觉得正楷算是一位。他贯通古今,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成为传统艺术服务当今大众的楷模。正楷,正应了时下教育界“身正是范”这句话。“万世师表”,这话拿来定义正楷,我想是现成的。
人所追求的,其实就是正楷的最高境界。我有不少书法朋友,各有名头,都是走横平竖直的路子,畅饮着唐诗宋词补血养气,他们现在的书艺,书体端严匀整,书势挺秀伟劲,达成古代小说塑造人物“略貌取神”的境地。横平竖直,是人立身之本;雄迈清劲,是人兴业之象。
【佳作赏析】
托物抒情,寄意深远。中国书法有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每种字体都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有“力”与“势”的书写气质。文章中,作者对书法展开解读,一方面重视形体的欣赏,另一方面更倾向于自己独特情感的抒发。书法只是一个“物”,作者的用意是跳过这个“物”,而抓住它后面的品格和精神。如“小篆”的品格是“大度”“内敛”“平静”和“从容”,而这正是苏轼的写照;“隶书”的个性是“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它彰显的恰恰是邓小平的人生襟怀;正楷的精神是“儒雅方正”,这应该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从表面上看,作者是在品赏书法,实际上是借此来褒扬人类的美好操守。
【写作借鉴】
1.学修辞
文章第一段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篆的特点和内蕴。
2.学引用
第四段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既写出了小篆“光照雕梁画栋,也驻足寻常巷陌”的特点,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3.学用典
第八段引用程邈的故事,说明隶书的来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4.学类比
第十三段,把正楷和圣人相类比,道出正楷“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成为传统艺术服务当今大众的楷模”。
5.学结尾
文章结尾部分把正楷和人联系起来,升华了文章主旨。
“女德班”岂能成“封建礼教培训班”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在近日某媒体对广东东莞蒙正国学馆“女德学堂”的报道中,这16个字,被形容为学堂倡导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目前这类“女德班”正在全国遍地开花:从北京、山东、河北一直绵延到陕西、广东和海南。
(9月22日中国广播网)
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么?一个善良的女人,一个被封建礼教压榨干灵魂的女人。是什么导致了她悲惨的一生?又是什么让她丧失了一个女人应有的幸福?我至今仍能体会到第一次读鲁迅的小说《祝福》时,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沉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个机械复制旧时代“封建教条”的口号,竟然成了现在某些“女德学堂”的基本原则。我不得不要质问,是这个时代在倒退,还是某些人的脑子“进了水”?
“女学”作为中国近代的一种新兴教育现象,起起落落,但“自由与民主”的思想却一直贯穿始终。而近代的“女学班”在国学教育方面也大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正因为这种有“自由空气”与“平等雨露”的滋养,中国近代才能涌现出一大批伟大的新女性,例如冰心、林徽因、张爱玲等。“男女平等,崇尚自由”是发展的必然结果,重提“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种“封建口号”,简直就是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挑衅!
带有封建礼教色彩的“女德班”为什么这么火?原因在于,这种“女德班”是很有市场的。“女德班”的种种“班规”基本上与现在很多“富人相亲会”的种种硬性条件接轨;而且,从小受“一入豪门,衣食无忧”等思想熏陶的很多女孩子,“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而“女德班”,一方面能满足某些富人要求伴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封建需要;另一方面,也能为一些女孩嫁入“豪门”进行前期打造,双方自然乐意送钱给那些所谓的“女德”培训机构。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现在很多“女德班”不同于“女学班”,它更像是一种病态思想下的衍生产物。健康的“女德班”,既有利于女子气质的提升,也有利于国学的弘扬。而病态的“女德班”只能让妇女沦为新时代的“被压迫者”。“女德班”决不能成为“封建礼教培训班”。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各句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成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成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的脸谱,那精致华美的服饰,令人目眩(xuán)神迷。
B.与人相处,懂得谦虚礼让,我们才会有所裨(bì)益;与人相交,学会宽容善待,德行才会显得伟大。因此,即使是冥顽不化的人,我们也切忌对他愤然忌恨。
C.庄子学说涵概极广,但根本精神还是皈(bǎn)依于老子哲学。他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其作品中瑰丽奇特、变化莫测的寓言故事,堪称诸子散文中的“奇葩”。
D.书刊要装帧(zhēn),门面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而又品位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想。
解析:选B。A项,“眩”应读“xuàn”,“成式”应为“程式”;C项,“皈”应读“ɡuī”,“涵概”应为“涵盖”;D项,“品位”应为“品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那是世上最饱满、最美好的炸裂。我从来不放鞭炮和礼花,因为在一串爆响之后,只剩一地碎纸屑和垃圾,无丝毫诗意可言。我常常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缄默的大豆和绿豆,听它们被阳光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乙]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恭维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当他的广袤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间全部收购,种植起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丙]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荒芜永恒——这时,我才明白。父亲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缄默        B.恭维
C.广袤 D.种植
解析:选B。恭维:出于讨好对方的目的而去称赞颂扬。根据“低下头来”的语境,可知此处应是说谦虚而有礼貌,故“恭维”不正确。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选C。“我才明白”后的句号有误,因为后面的内容都属于我明白的范围,应该用冒号,而非句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B.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C.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做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D.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解析:选D。A.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形容对象错误。B.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主体应是人,但句子语境为家具。形容对象错了。C.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难。句中误把它当成了事先做好准备,应改为“未雨绸缪”。D.胼手胝足: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运用正确。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贵州茅台12月7日发布公告:鉴于产品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市场供求状况以及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等因素,决定自明年1月1日起贵州茅台酒出厂价格平均上调约13%。
B.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本次会议同期举办“未来之声”活动,将邀请约百名来自各经济体的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来参加了活动。
C.到2020年,四川将基本形成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的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体系,省级以上生态工业园区的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D.在世界高科技领域能否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中科院几代科学家的共同梦想。
解析:选A。B项,时态错误,“将”与“参加了”矛盾。“约百名”是学生代表和老师的总数,还是单只是学生代表的数目,不明确。C项,“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不合逻辑。D项,不合逻辑,“能否”与“也是中科院几代科学家的共同梦想”矛盾。
不合逻辑的常见类型
1.自相矛盾
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遇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强加因果
如: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3.主客倒置
如:在那个时候,报纸和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接触”。)
4.两面失衡
如:学校抓不抓青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后继有人”前加“能否”。)
5.否定失当
如: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相当“时时刻刻都”,和后文连在一起意思表达正好相反。)
6.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任选两组字写出你的趣解。(2分)
(1)厌:可庆贺的事情偏差一点,就会令人讨厌。
(2)人对仙说:堂堂正正做人,何必寻找靠山。
备选字:(1)阅,旧,出。(2)心对敢,杏对呆,木对术。
答:                                    
                                    
                                    
解析:对汉字的趣解首先要理解字意。要仔细观察给出字的字形,联想字的意思,不必强求句式的一致。
答案:(1)阅:进门阅读就能获得知识。旧:新东西用过一日就成了旧的。出:翻过两座山,总会找到出路。
(2)心对敢说:只凭胆量而不用心,那就是憨。杏对呆说:把嘴长在头上,人家就会说你傻。木对术说:脸上长颗痣就当自己是美人了。
7.仿写画线的句子。汉字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由汉字“人”联想展开,用比喻来形象地阐述“‘人’是什么”这一问题。(4分)
人是什么?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加缪说,人是西西弗斯,每天都好像在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其实从“人”这一汉字的联想来看,可以获得许多感悟:人是由一“撇”和一“捺”组成的。这一“撇”一“捺”,组合起来就像一个“坡”,人就是在不停地爬坡下坡中度过一生的,人是需要直面困难的勇气的;这一“撇”一“捺”,________________;这一“撇”一“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研究画线句,提取“组合起来就像……,人就是在……,人是需要……”的固定句式。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喻体要找准,下文的陈述要与该喻体对应。
答案:组合起来就像一个“屋顶”,人就是在精神小屋的庇护下栖居的,人是需要面对繁杂生活的淡定的
组合起来就像一双“翅膀”,人就是在驾驭羽翼中前行的,人是需要追逐梦想的执着的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0题。
新文学运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楣偏低,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如戏剧,却也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清华气象,“五四”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散文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刘知几认为作史有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而“识”为最先。王国维倡言文学二原质,曰景曰情。当代董桥说,散文须学、识、情,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味。
《中华散文名家名作》这部全景式的散文选集,给读者提供了多维的欣赏空间。读者一可以鸟瞰:通读全篇,纵览全局,宏观散文世界的发展变化。人文世态的冷暖浮沉,时代潮流的推荡磨洗,也可以由此略见端倪。二可以平视:和素昧平生的作家一一相对,如倾肺腑。文心不同,各有其面,有的渊博,有的深秀,有的严峻,有的真挚,有的隽爽,有的风趣,有的娴雅,有的自然。三可以凝睇:心领神会,赏析美文之美。美在何处?大概离不开体貌、风神、襟怀、素质这些着眼点。而所有这一切,全部体现于抽象的文字符号。司空图品诗,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这句名言,只宜意会,不可粘滞,因为文学的建筑材料只能是文字。要做到韵外有致,弦外有音,也只好通过文字的诱发暗示。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功高北斗,缺点在于没有把白话文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明确区分。艺术性的白话文,不能以“明白如话”自给自足,应当有声有色有光有味,能静能动能歌能舞,善达意,善表情。“五四”至今,白话文成熟到什么程度,大可在散文中测量深浅。四可以远眺:看纸上烟云,字里风涛。散文家的心声常和时代的声音互相呼应,从散文的兴衰中,可以隐然看到一代的政治史、思想史、风俗史、心灵史。五可以浏览:工余无聊,假日休闲,枕边案头,窗前灯下,随兴所至,信手翻阅,是最有味有益的消遣。
(节选自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有删改)
8.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解说“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味”的含意。(6分)
答:                                    
                                    
                                    
答案:综合刘知几、章学诚、袁枚、王国维、董桥诸家的见解,领悟其精义并灵活运用于实践,可得散文三味。
9. 作者认为《中华散文名家名作》为读者提供了五维的欣赏空间,其中第一维指的是“了解时代世态变化”,请概括其他四维的内容。(7分)
答:                                    
                                    
                                    
                                    
答案:和作家做精神交流;赏析散文文学之美;了解认识一代历史;获得有味有益的消遣。
10.作者引述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名言,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见解?(7分)
答:                                    
                                    
                                    
答案:散文创作不必拘泥于司空图的观点,创作者要善于发挥文字的诱发暗示功能来表情达意;读者要善于通过散文文字来领悟作者情意、赏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