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浙江专用 4 简笔与繁笔(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浙江专用 4 简笔与繁笔(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20:22:20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分值:35分)
一、语言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拖沓(tà)      繁冗(yǒng)
譬如(pì) 言简意赅(gāi)
B.眼棱(líng) 累赘(zhui)
彩帛(bó) 汩汩滔滔(gǔ)
C.刘勰(xié) 惩罚(chéng)
迸流(bìng) 毛骨悚然(sǒng)
D.描摹(mó) 磬儿(qìng)
钹儿(bó) 字斟句酌(zhēn)
解析:选D。A.繁冗(rǒng);B.眼棱(léng);C.迸流(bè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领军人物吴良镛视城市为生命的有机体,倡导通过“新陈代谢”来延续城市的文脉和精神。
B.有人认为应该把保本的和不保本的理财产品用不同的名称具体地加以区分,让金融产品实至名归,才能维护市场的稳健和发展。
C.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不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潮流。
D.最精彩的一次进攻出现在第二节最后15秒,哈登一对一单挑哈里斯,最终哈登一个转身动作将哈里斯晃倒在地,虽最终没有投进,但哈登精彩的表现让全场球迷拍手称快。
解析:选A。A.新陈代谢:泛指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使用正确。B.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胸无城府:形容心胸坦率、坦白,没有什么隐藏。此处褒贬误用,可改为“胸无大志”或“胸无点墨”。D.拍手称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好的事情结局)使人感到满意。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拍案叫绝”。
易望文生义的成语的判定
“望文生义”误用有个特点,表面上看放在原文中很贴切,但那只是照字面理解。很多成语有转义、比喻义。判断这种误用类型的方法只有一个:必须理解该成语的实质意义。所以,做题时对那些一眼看去放在原文中按字面意思理解很贴切的成语要格外留心。
【聚沙成塔】
望文生义是对成语关键字词理解不准确造成的。请识记下列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思:
①不足为训(准则)    ②不刊之论(更改)
③久假不归(借) ④危言正色(正直)
⑤七月流火(火星) ⑥屡试不爽(差错)
⑦一文不名(占有)    ⑧哀而不伤(伤害)
⑨不孚众望(令人信服) ⑩犯而不校(计较)
?一傅众咻(教导) ?差强人意(稍微)
?安土重迁(不轻率) ?细大不捐(抛弃)
?春意阑珊(衰落,将尽)
?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删去,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3~4题。
领略趣味的能力一半固然由于天资,另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甲]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是永远不沉寂的。[乙]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六根清净,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丙]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尔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左右逢源。这就是忙中静趣。
3.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固然         B.六根清净
C.偶尔 D.左右逢源
解析:选D。根据语意和逻辑,“左右逢源”应为“油然而生”或“层出不穷”。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不合语境。故选D。
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选A。甲处“空间”后用句号。“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不属于前面提示性冒号所提示的内容。故选A。
5.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哪四个方面来介绍莫言的小说《蛙》的。(不超过20字)(6分)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形象地描述了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整部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糅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①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创作历程 ②小说内容 ③情节结构 ④艺术成就
6.下面是某位主持人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几处语病,请按要求修改。(6分)
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做好饮食卫生工作是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从事肠道疾病研究多年,在国内医学界小有名气的王健教授,他将用生动的案例告诉大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做法并非没有问题,只要及时纠正,才能获得健康。
①文中有一处重复累赘,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一词。
②文中有一处语言不得体,应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③文中有一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目前 ②小有名气 很有影响(或“卓有成就”“享有盛誉”等) ③只要 只有
二、阅读提升(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谈 作 文
朱光潜
我们对于许多事,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我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对于美术和运动都一无所长。幼时薄视艺事为小技,此时亦偶发宏愿去学习,终苦于心劳力拙,怏怏然废去。所以每遇年幼好友,就劝他趁早学一种音乐,学一项运动。
其次,我极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惟其惭怍,所以每遇年幼好友,也苦口劝他练习作文,虽然明明知道人家会奚落我说:“你这样起劲谈作文,你自己的文章就做得‘蹩脚’!”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功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功夫作出来的呢?
小泉八云给张伯伦教授的信也有一段很好的自白,他说:“题目择定,我先不去运思,因为恐怕易生厌倦。我作文只是整理笔记。我不管层次,把最得意的一部分先急忙地信笔写下。写好了,便把稿子丢开,去做其他较适宜的工作。到第二天,我再把昨天所写的稿子读一遍,仔细改过,再从头至尾誊清一遍,在誊清中,新的意思自然源源而来,错误也呈现了,改正了。于是我又把它搁起,再过一天,我又修改第三遍。这一次是最重要的,结果总比原稿大有进步,可是还不能说完善。我再拿一片干净纸做最后的誊清,有时须誊两遍。经过这四五次修改以后,全篇的意思自然各归其所,而风格也就改定妥帖了。”
小泉八云以美文著名,我们读他这封信,才知道他的成功秘诀。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在青年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加点窜的才算好角色。这种念头不知误尽多少苍生!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种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一夜然后动笔。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
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不过初学作文也应该认清路径,而这种路径是不难指点的。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向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做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作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学美术,学运动,都必须从小开始学,成人之后再学,就必然事倍功半,只能“怏怏然废去”。
B.作者羡慕他人善于写作,并不是因为他的写作真的很“蹩脚”,而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C.有人认为写文章主要靠天资,刻苦练习没有意义,作者认为天资固然重要,练习也必不可少。
D.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之所以能成为一流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起初的模仿阶段。
解析:选A。A项的表述把作者的个人经验当作普遍规律,不符合文意。
8.关于写作,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善于写作,可以看看他能不能轻而易举地写出别人早就想写,但又写不出来的语句。
B.写作有技巧,但说得出来的技巧都不是真正的技巧,真正的技巧是无法传达的,这就是所谓的妙不可言。
C.写作离不开模仿,中国文人和欧洲文人在这一点上完全相同,都是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开始学习写作的。
D.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主要考议论文,影响到现代的写作训练,入手就写议论文,容易犯空疏俗滥的毛病。
解析:选C。欧洲文人虽然也重视“临帖”,但“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不能说中欧“完全相同”。
9. 请从如何成为一流作者、如何写出优秀作品两方面,概括小泉八云的例子所揭示的道理。(6分)
答:                                    
                                    
解析:注意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①要成为一流作者,必须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写作态度要认真,不能仰仗天资,苟且从事;②要写出优秀作品,必须咬文嚼字,反复修改。
课件63张PPT。第一单元 语言,存在的家园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还可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丑态毕露。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形容很害怕的样子。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思或趣味也没有。写作的态度慎重。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4 简笔与繁笔
[学生用书P17]
◎语林撷英
有关创作的名言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2.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红楼梦》)
3.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收场一局,即以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后数月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清)李渔]
4.无论是长篇,是短篇,数千言或几十字,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可以使未曾相识的作者,全身涌现于读者之前。(冰心)
◎诗海拾贝
示 子 遹
[宋]陆游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赏析】 这是陆游在山阴(即今之绍兴),给他儿子陆遹写的一首诗,时为公元1208年(南宋嘉定元年)。在诗歌中,陆游认为一个作家所写作品的好坏高下,是其经历、阅历、见解和识悟所决定的。当然,他所说的“诗外工夫”,也不仅仅是这些,其才智,其学养,其操守,其精神等等形而上的东西,同样也是诗人要想写出好诗的“工夫”。但陆游强调诗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主张从诗人身体力行的实践,从格物致知的探索,从砥砺磨淬的历练,获得诗外的真工夫。
[学生用书P18]
◎作者档案
【简介】 周先慎,1935年12月生,四川成都崇州市人。195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旋即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应邀在德国洪堡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香港树仁学院等校讲学。他长期从事宋元明清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作品】 《古典小说鉴赏》《古诗文的艺术世界》《明清小说》《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中国文学十五讲》等
【评价】 中国现代学者
◎人物颂歌
倡导语言艺术的先锋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界、出版界一片春光,期刊和书籍如雨后春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尤其是小说,产生了许多扣动读者心弦、影响广泛的作品。但繁荣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长篇小说出得很多,但真正成功的却很少,许多作品只有生活,只有感情,但语言艺术却不高,有些艺术上还相当粗糙。但周先慎并未简单地从现象上看问题,而是透过现象看到“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他独辟蹊径,以文章繁简的辩证关系为基点,令人信服地论述了文章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而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避免了以偏纠偏,以偏概全的弊病,令人读了耳目一新。
◎背景探寻
文章刊登在1981年2月18日《人民日报》上。它生动活泼地论述了简笔和繁笔的关系、标准、途径,解决了当时创作上存在的问题。学习这篇文章,对现在的中学生也有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他们懂得简练为本的道理,并在说话写作中力求简练,以培养良好的文风。
◎相关知识
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繁冗(rǒnɡ)     言简意赅(ɡāi)
描摹(mó) 汩汩(ɡǔ)
毛骨悚然(sǒnɡ) 迸出(bènɡ)
刘勰(xié) 靠拢(lǒnɡ)
(二)多音字
(1)省     (2)单
(3)落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言简意赅: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
2.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3.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还可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
4.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5.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
6.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7.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8.索然寡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思或趣味也没有。
四、辨析近义
滥用乱用
课本
原句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
巧辨
巧析
二者都有“胡乱使用”的意思。“滥用”着重在“滥”,有“不该使用而用了或过度地使用”的意思,“乱用”着重在“乱”,有“瞎用、混用”的意思。
[学生用书P19]
 1.明确文章的基本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把握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学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1.阅读课文,请根据文本内容说说什么是简笔,什么是繁笔。
答:                                    
                                    
                                    
[明确] “简笔”不是单纯指“文字少”,而且“简笔”可分为“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两种情况;“繁笔”也不是单纯的“文字多”,它可分为“以繁胜简”与“繁冗拖沓”两种情况。
2. 作者针对简笔和繁笔提出了什么观点?
答:                                    
                                    
                                    
[明确] 作者针对简笔和繁笔提出了“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观点。
1. 课文可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至五段,第二部分为六至七段,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明确] 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这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的。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简笔与繁笔,就不可能做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拖沓”变成“简而淡”。
2. 第四段用鲁迅《社戏》中繁笔的例子来论证繁笔之妙,此例是否有蛇足之嫌?
答:                                    
                                    
                                    
[明确] 作者为证明繁笔用得好,一例取自长文,一例取自短文;一个取自古典文学名著,一个取自现代文学名篇,使例子更典型,更具有代表性。此段中举《社戏》的例子,从一个讲究精练的作家有时也采用繁笔,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来论证观点,更有论证力量。
如何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
[解读] 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称举例论证,它包括摆事实和事例论证。
[指津] 解答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类题目,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弄清作者列举了哪些典型事例;(2)其次把握作者所举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的;(3)最后结合事例,具体说明如何使作者的观点表达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3. 文章在提出中心论点后,所写内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 
内 容
关 系
第二、三、四自然段
作者通过典型的例证,论证了“简笔与繁笔得宜尽妙”的观点
第五自然段
作者通过引用论证,揭示本质,说明繁简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六自然段
作者针对当今文学创作中大多数作品“写得过长”的毛病,揭示原因后,强调形式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在用简还是使繁这两者中,着重“提倡简练为文”
4. 本文是怎样做到材料与观点密切联系的?
答:                                    
                                    
                                    
[明确] 作者为了证明“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的中心论点,辩证地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侧面,从事理方面说明,“单以文字的多寡”断定是“繁冗拖沓”还是“简练”是不能成立的。接着概括列举“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使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接下来紧紧扣住论点,一一对应“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两个方面举实例分析。证明“用简之妙”,作者专选百万言的长篇巨著《水浒传》中的两个例子,虽在长篇之中,作者照样惜墨如金,只一两个字,便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证明“使繁”之妙,作者先选《水浒传》中一例,有意与上文“用简”的两个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部长篇巨著,同一作者,用简时惜墨如金,用繁时不厌其详。作者选择的“用繁”的另一个实例也是深有用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面以“用简”著称,但在内容表达需要时,“甚而至于借重‘啰唆’”。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的四个实例,有力地说明简与繁都可以成为妙笔,如何以字数论优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5. 为什么作者在论证观点过程中,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呢?
答:                                    
                                    
                                    
[明确] 例证、引证的先后,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层递性和思维的严密性。论证方法的选择,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使用论证方法的先后,又根据说理层次要求来安排。要阐述繁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必须列举生动的实例,才有说服力。以典型的事例开道,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用名人警句,是要说明“繁简”绝非有意而为,而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就能做到“繁简适当”。从论证的需要来看,例证在前,引证在后,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合理性。
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名师指津] 抓住文章对“文章繁简与文字多寡”以及“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唆”两个问题的全面辩证的分析进行作答。
[我的理解] 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说理举例。(1)“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文章繁简与文字多寡有关,但又不能单以文字多寡论。同时又告诉读者并非“言简”一律都好,关键要看“意赅”还是“意少”。这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语言不多,充满了辩证法。(2)“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唆。”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事物的辩证法。通过严密的推理,区分了“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唆”的严格界限,体现了作者在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学生用书P20]
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课内挖掘】
本文语言精练生动、简洁晓畅。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一些文言词语,表达简洁凝练,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效果。如,“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简洁的文言句式用字不多,却高度概括了简和繁的两种错误类型。另外,语言形式上的整饬,也使文章的语言凝练简洁,内容显豁。如:“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形式上的对举概括了两种特点,使相比较的两个方面的特点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技巧指导】
定义:语言简洁是用尽量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
作用:简洁的语言可以准确地传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使文章凝练简洁,节省文字、时间和精力,达到既定的交际目的。
写法指点:(1)要避免堆砌,因为叠床架屋的词语既浪费文字又不增加信息量。(2)要多用短句,短句含意单纯,明白结实,有的概括力还很强。(3)适当采用现成词语或文言词语,这类词语简洁、凝练,多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但要防止“油滑”、耍贫嘴,防止搞没有必要的“文白夹杂”。(4)要讲究含蓄,含蓄就是不把话说尽,注重表达言外之意,这样文章语言自然会更加简练。
【针对训练】
由于新浪微博一条最多只能是140个字,请把下面这组300多字的通信材料,改写成一则140字以内的微博,题目为“通信”。
[通信材料]
学生:夏老师,我是您今年上半学期硬笔书法的一个大四的学生,这学期因为毕业等各种事情的耽误,我有一些课没有来上,但是我的字帖和临帖都是写了的,我一直字就写得不怎么样,所以在考试的时候虽然尽量写了,但是可能还是写得不是很好,我今年就毕业了,平时学习一直很努力,但是选修课的学分就差了3分,所以希望夏老师能给这门选修课的成绩给个过,谢谢夏老师!我是法学院012班的学生××,学号是100703××××。
老师:王同学:你好,你平时成绩28分,期末67分,总评48分,这是你自己“混”来的,真怨不了别人。我只能表示遗憾。你是学法的,我也只能帮你到这里了,愿你接受教训,走好以后的路。
夏京春
2017.6.13
?范文示例
通 信
学生:这学期一些课没来上,考试写得不是很好。我今年就毕业了,选修课的学分就差了3分,所以希望这门选修课的成绩给个过。老师:你平时成绩28分,期末67分,总评48分,这是你自己“混”来的,真怨不了别人。我只能表示遗憾。你是学法的,我也只能帮你到这里了,愿你接受教训,走好以后的路。
【课内挖掘】
古人云:“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与义的取舍,是人生取舍的最高境界。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可见适当的取舍能带来美的愉悦享受。
【运用范例】
山泉放弃山间的安适,一路奔腾,东流入海,终于成就生命的壮阔;雄鹰摆脱父母巢穴的温暖,奋力腾起,搏击蓝天,终于成就生命的豪放;蝴蝶冲破身体的束缚,破茧成蝶翩翩起舞,终于成就生命的华美……自然万物因为正确取舍而成就生命极致,学会正确取舍,才能成就精彩人生。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关于简笔和繁笔的奇想
简笔是淡妆的少妇,繁笔是浓妆的少女。虽然两种风格迥异,但都有一种夺人神魂的魅力。
简笔那浅淡的装束中分明隐藏了一份精致与考究;繁笔虽是浓重的扮相,却没有雕凿的痕迹。
简笔又像是一幅粗线条勾勒出来的意象画,寥寥数笔却给人无限开阔的空间,只那么简单的一两笔,人的思维却鬼使神差般地一直铺展下去。简笔的魅力就在于以有限的语言传达无限的韵味,把人带入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就像这样很简单的一句,“那一年,他没有走完秋天”,不多的几个字,所蕴含的意蕴却是无限丰富的,其中的悲痛、无奈与喟叹,使每一位读者的心都不能阻止地浸在那汪微妙的忧伤与痛苦的水汪之中了。
不管前面是高峰还是低谷,不管是清风还是明月,简笔以十二分的冷静,不动声色地向你传达着情感。但是越是不动声色越是容易把人引导到内心深处的思考中去。一位清秀婉约的少妇,随意绾起的青丝,一切都是平凡朴实的,而正是这种朴素的美让人想到很多。也会让人情不自禁地看过一眼又一眼,直到把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美给解读出来。这样还不算完事,时不时地,还总爱让这一幕在记忆中重现。
繁笔呢,似乎有些不喜宁静,总爱把什么东西都大力渲染一番。好像是活力无限的少女,大有要炫耀一番的派头。似乎那种无尽的热情与活力不经释放会把人憋出病来一样。让人体味到一种直接生动的痛快淋漓。
繁笔精雕细刻的每一笔都是不可缺少的。好像面前是一个硕大的植物园,虽然几乎每类植物都是一水的绿色,但细看其中的每一株就会觉得它们各具风情,缺少了谁,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缺憾。
简笔,平淡、含蓄而深沉;繁笔,热烈、奔放而狂野。但是我们会同时接受这两种笔法,就像我们欣赏少妇,同时也喜欢少女一样。
【佳作赏析】
本文以轻松幽远的文艺笔调表现出作者对简笔和繁笔的认识和体验,如果把《简笔与繁笔》比作一位睿智沉静、慢条斯理的老者,本文就像一位机警活泼、聪颖多慧的少年。对读者而言,本文的作用在于以另一种眼光和方式打量繁简问题,对理解《简笔与繁笔》不无裨益。
【写作借鉴】
1.学比喻
作者独出心裁地将简笔比喻成韵致无限的少妇,将繁笔比喻成风情万种的少女,将对简笔和繁笔的所有理性的认识都以感性体验的方式融注于对少女和少妇的描摹和刻画之中。
2.学举例
举例简约。利用“那一年,他没有走完秋天”为例,写出简笔的魅力就在于以有限的语言传达无限的韵味。
3.学对比
通过对比点出两种笔法各有特色。虽然特色各异,但是两种笔法却魅力无穷。
被误读的历史真相:李白其实没酒量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这得先从“斗”说起。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曾经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一定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可以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中,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现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现在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斗酒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
(时间:45分钟 分值:35分)
一、语言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拖沓(tà)      繁冗(yǒng)
譬如(pì) 言简意赅(gāi)
B.眼棱(líng) 累赘(zhui)
彩帛(bó) 汩汩滔滔(gǔ)
C.刘勰(xié) 惩罚(chéng)
迸流(bìng) 毛骨悚然(sǒng)
D.描摹(mó) 磬儿(qìng)
钹儿(bó) 字斟句酌(zhēn)
解析:选D。A.繁冗(rǒng);B.眼棱(léng);C.迸流(bè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领军人物吴良镛视城市为生命的有机体,倡导通过“新陈代谢”来延续城市的文脉和精神。
B.有人认为应该把保本的和不保本的理财产品用不同的名称具体地加以区分,让金融产品实至名归,才能维护市场的稳健和发展。
C.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不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潮流。
D.最精彩的一次进攻出现在第二节最后15秒,哈登一对一单挑哈里斯,最终哈登一个转身动作将哈里斯晃倒在地,虽最终没有投进,但哈登精彩的表现让全场球迷拍手称快。
解析:选A。A.新陈代谢:泛指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使用正确。B.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胸无城府:形容心胸坦率、坦白,没有什么隐藏。此处褒贬误用,可改为“胸无大志”或“胸无点墨”。D.拍手称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好的事情结局)使人感到满意。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拍案叫绝”。
易望文生义的成语的判定
“望文生义”误用有个特点,表面上看放在原文中很贴切,但那只是照字面理解。很多成语有转义、比喻义。判断这种误用类型的方法只有一个:必须理解该成语的实质意义。所以,做题时对那些一眼看去放在原文中按字面意思理解很贴切的成语要格外留心。
【聚沙成塔】
望文生义是对成语关键字词理解不准确造成的。请识记下列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思:
①不足为训(准则)    ②不刊之论(更改)
③久假不归(借) ④危言正色(正直)
⑤七月流火(火星) ⑥屡试不爽(差错)
⑦一文不名(占有)    ⑧哀而不伤(伤害)
⑨不孚众望(令人信服) ⑩犯而不校(计较)
?一傅众咻(教导) ?差强人意(稍微)
?安土重迁(不轻率) ?细大不捐(抛弃)
?春意阑珊(衰落,将尽)
?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删去,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3~4题。
领略趣味的能力一半固然由于天资,另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甲]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是永远不沉寂的。[乙]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六根清净,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丙]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尔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左右逢源。这就是忙中静趣。
3.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固然         B.六根清净
C.偶尔 D.左右逢源
解析:选D。根据语意和逻辑,“左右逢源”应为“油然而生”或“层出不穷”。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不合语境。故选D。
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解析:选A。甲处“空间”后用句号。“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不属于前面提示性冒号所提示的内容。故选A。
5.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哪四个方面来介绍莫言的小说《蛙》的。(不超过20字)(6分)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形象地描述了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整部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糅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①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创作历程 ②小说内容 ③情节结构 ④艺术成就
6.下面是某位主持人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几处语病,请按要求修改。(6分)
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做好饮食卫生工作是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从事肠道疾病研究多年,在国内医学界小有名气的王健教授,他将用生动的案例告诉大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做法并非没有问题,只要及时纠正,才能获得健康。
①文中有一处重复累赘,应删去__________________一词。
②文中有一处语言不得体,应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③文中有一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目前 ②小有名气 很有影响(或“卓有成就”“享有盛誉”等) ③只要 只有
二、阅读提升(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谈 作 文
朱光潜
我们对于许多事,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我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对于美术和运动都一无所长。幼时薄视艺事为小技,此时亦偶发宏愿去学习,终苦于心劳力拙,怏怏然废去。所以每遇年幼好友,就劝他趁早学一种音乐,学一项运动。
其次,我极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惟其惭怍,所以每遇年幼好友,也苦口劝他练习作文,虽然明明知道人家会奚落我说:“你这样起劲谈作文,你自己的文章就做得‘蹩脚’!”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功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功夫作出来的呢?
小泉八云给张伯伦教授的信也有一段很好的自白,他说:“题目择定,我先不去运思,因为恐怕易生厌倦。我作文只是整理笔记。我不管层次,把最得意的一部分先急忙地信笔写下。写好了,便把稿子丢开,去做其他较适宜的工作。到第二天,我再把昨天所写的稿子读一遍,仔细改过,再从头至尾誊清一遍,在誊清中,新的意思自然源源而来,错误也呈现了,改正了。于是我又把它搁起,再过一天,我又修改第三遍。这一次是最重要的,结果总比原稿大有进步,可是还不能说完善。我再拿一片干净纸做最后的誊清,有时须誊两遍。经过这四五次修改以后,全篇的意思自然各归其所,而风格也就改定妥帖了。”
小泉八云以美文著名,我们读他这封信,才知道他的成功秘诀。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在青年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加点窜的才算好角色。这种念头不知误尽多少苍生!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种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一夜然后动笔。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
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不过初学作文也应该认清路径,而这种路径是不难指点的。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向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做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作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学美术,学运动,都必须从小开始学,成人之后再学,就必然事倍功半,只能“怏怏然废去”。
B.作者羡慕他人善于写作,并不是因为他的写作真的很“蹩脚”,而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C.有人认为写文章主要靠天资,刻苦练习没有意义,作者认为天资固然重要,练习也必不可少。
D.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之所以能成为一流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起初的模仿阶段。
解析:选A。A项的表述把作者的个人经验当作普遍规律,不符合文意。
8.关于写作,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善于写作,可以看看他能不能轻而易举地写出别人早就想写,但又写不出来的语句。
B.写作有技巧,但说得出来的技巧都不是真正的技巧,真正的技巧是无法传达的,这就是所谓的妙不可言。
C.写作离不开模仿,中国文人和欧洲文人在这一点上完全相同,都是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开始学习写作的。
D.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主要考议论文,影响到现代的写作训练,入手就写议论文,容易犯空疏俗滥的毛病。
解析:选C。欧洲文人虽然也重视“临帖”,但“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不能说中欧“完全相同”。
9. 请从如何成为一流作者、如何写出优秀作品两方面,概括小泉八云的例子所揭示的道理。(6分)
答:                                    
                                    
解析:注意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①要成为一流作者,必须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写作态度要认真,不能仰仗天资,苟且从事;②要写出优秀作品,必须咬文嚼字,反复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