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浙江专用 9 拿来主义(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浙江专用 9 拿来主义(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20:54:26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残羹冷炙(ɡēnɡ)       冠冕(miǎn)
脑髓(suǐ) 吝啬(lìng)
B.礼尚往来(shànɡ) 自诩(xǔ)
蹩进(biě) 鱼翅(chì)
C.发扬国光(yánɡ) 国粹(cuì)
玄虚(xuán) 磕头(kē)
D.佳节大典(jiā) 孱头(chán)
摩登(mó) 针灸(jiǔ)
解析:选C。A项,“吝”读lìn。B项,“蹩”读bié。D项,“孱”读c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古董 像征主义 仪节 闭关主义
B.徘徊 实验科学 大度 周游世界
C.辩白 丧权辱国 辨识 病入膏盲
D.勃兴 勃然大怒 脖颈 默守成规
解析:选B。A项,像—象。C项,盲—肓。D项,默—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有机构老总对我说,有些已经出局的投资者,在大盘剧烈震荡期间,被一时的反弹诱惑,不管三七二十一,掏空钱袋,奋力一搏,结果弄得倾家荡产。
解析:选D。A项,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夫妻间的理解支持、关心照顾,不是礼节上的有来有往。B项,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含贬义,用在这里感彩不当。C项,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前面再用“剩下的”修饰,语意重复。
易褒贬误用的成语的判定
成语从感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聚沙成塔】
褒贬误用是对成语的感彩不理解造成的。请记准下列成语的感彩:
①始作俑者(贬)   ②胸无城府(褒)
③无所不为(贬) ④弹冠相庆(贬)
⑤倾巢而出(贬) ⑥官样文章(贬)
⑦不可思议(中) ⑧冠冕堂皇(贬)
⑨侃侃而谈(褒) ⑩锒铛入狱(中)
?半斤八两(贬) ?蔚然成风(褒)
?叹为观止(褒) ?每况愈下(贬)
?凤毛麟角(褒) ?无微不至(褒)
?一唱一和(贬) ?处心积虑(贬)
?上行下效(贬) ?振振有词(贬)
推波助澜(贬) 面目全非(贬)
刮目相看(褒)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褒)
众望所归(褒) 一发而不可收(褒)
一发而不可收拾(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B.许多日常食物的药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人员从橘皮中发现了某种能明显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的药用价值正被逐步推重。
C.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的地步。
D.大型无线电信号监测车将在各考场周围流动“追捕”,随时发现、追捕可疑信号,发现问题马上采取措施,一些大型工地在考试期间将暂时停工。
解析:选A。B项,搭配不当,“推重”与“药用价值”不能搭配,“推重”意为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把“推重”改为“利用”。C项,“做到”和“地步”不搭配,删去“的地步”。D项,“追捕”“信号”搭配不当,应为“捕捉可疑信号”。
5.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一副评价鲁迅的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民族 心中 乾坤 精魂 直指
封建 书写 黑暗 利刃 笔上
上联:                                    
下联:                                    
解析:注意从词的结构类型上进行归类,然后结合词的内容分成两组,最后根据“仄起平收”的规律确定上下联。
答案:笔上利刃,直指封建黑暗 心中乾坤,书写民族精魂
6.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评论,能鲜明地体现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明、得体。(4分)
《沈阳晚报》报道 鲁迅美术学院招生考试的考场外日前突现尴尬场景:为祈求自己在艺术考试中取得上佳成绩,一位由家长陪同的女考生,在鲁迅美术学院内鲁迅先生的塑像前跪地长拜。包括学校工作人员在内的多数人,都认为艺考现场出现如此尴尬场景“非常荒唐”,并斥之为“迷信”云云。
答:                                    
                                    
                                    
解析: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答案:科举时代,不计其数的书生跪拜在“文圣”膝下。如今,却有考生跪拜在鲁迅塑像前,这种行为发生在当代学生身上令人惊讶,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也反映了我们现代教育的滞后。如果教育再跟不上,后果十分严重。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 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有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即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7.通观全文,请回答:什么叫作“国粹病”?(4分)
答:                                    
                                    
                                    
解析:首先,找出“国粹病”这一概念所在段落;然后,联系前后语境,筛选相关信息。
答案:“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即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
8. 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                                    
                                    
                                    
解析:从内容上分析时可结合驳论文的特点进行思考,结构上应思考引起下文的什么内容。
答案: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批驳、评析。
9.“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请结合全文分析,国粹派是怎样一种人?“敝帚自珍”与“哗然”分别有何含义?(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应在充分理解全文主旨的基础上,明确文章所针对哪一方面的弊病,然后才能准确把握“国粹派”的类型,也就明白“敝帚自珍”的感彩了。
答案:(1)在对待中外文化交流问题上,采取闭关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极力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人。(2)“敝帚自珍”在这里是贬义词,是抱残守缺,害怕交流,不求创新和发展;“哗然”是大惊小怪,极力反对的意思。
10.作者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博士,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6分)
答:                                    
                                    
                                    
解析:鲁迅用梅兰芳博士的事为例是在讽刺送去主义,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容易判定鲁迅的矛头所指了。
答案:同意。理由:《拿来主义》第一段旨在摆出统治者送去主义的表现,派梅兰芳到欧洲传道,只是统治者“文化送去主义”的表现,因此鲁迅意在抨击统治者,而不是讽刺梅博士本人。
课件81张PPT。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9 拿来主义
[学生用书P51]
◎语林撷英
鲁迅名句集锦
1.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2.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3.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4.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6.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8.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诗海拾贝
无 题
鲁 迅
万家墨面没蒿莱①,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②,于无声处听惊雷。
【注】 ①墨:黑色。墨面:此处形容凋零破败的模样。没:隐藏。蒿(hāo):香蒿,青蒿。莱(lái):一年生草本植物。②浩:浩大。茫:茫茫,面积大,看不清边沿。广宇:广阔的宇宙。
【赏析】 本诗中,诗人以深沉的笔调描绘了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中人民的困苦生活,万家凋零破败,淹没在蒿草丛中,人民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情景。同时诗人心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首诗歌依然是诗人痛定之后的长歌当哭,动地的哀吟之中,是对惊雷的期待。鲁迅没有李白的疏狂,没有杜甫的愁苦,有的是屈原那样飞扬驰骋的想象和绵密深刻的忧思。从“我以我血荐轩辕”到“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心事浩茫,不为国君,为万家墨面的人民。
[学生用书P51]
◎作者档案
【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五四运动前后,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因积劳成疾卒于上海
【作品】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诗文集《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
【评价】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人物颂歌
世纪文化伟人——鲁迅
在那个硝烟四起、战火弥漫的年代,你不甘愿就这样庸庸碌碌地随波逐流,你不愿麻木不仁地看着自己的祖国就这样沉沦。所以,“鲁迅”这个名字响彻了祖国的山河,你铿锵有力地“呐喊”,你孤注一掷地“彷徨”。你要的不仅仅是对封建思想文化流弊和余毒的揭露和批判,更多是国民身体上的健康以及心灵上的解放。
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一曰“横眉”,一曰“俯首”,就这样完美地勾勒出你的形象。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
国人醒了,你却睡去了,沉沉地,在另一个梦想的国度,开始你人生的又一段“呐喊”。 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谨以此语作为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世纪文化伟人鲁迅。
◎背景探寻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此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政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错误思想泛滥。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有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和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的状况。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本文是其中一篇。
◎相关知识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短小、活泼、犀利。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杂文有以下四个特点:一、篇幅短小,取材广泛。二、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杂文对生活的反映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三、冷嘲热讽,幽默风趣。杂文常常运用讽刺和幽默的写法,也有以歌颂为主的正面说理的杂文。四、说理形象,议论生动。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自诩(xǔ)         吝啬(lìn)(sè)
脑髓(suǐ) 徘徊(pái)
冠冕堂皇(miǎn) 残羹冷炙(ɡēnɡ)
(二)多音字
(1)与 (2)孱
(3)冠 (4)钉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5)
三、积累词语
1.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2.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
3.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4.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
5.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四、辨析近义
1.未免不免
课本原句
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巧辨巧析
二者都有“免不了”的意思。“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只能用在肯定句中,不能用在否定句中。“未免”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中心语多为肯定形式。
2.徘徊彷徨
   
   (左右)徘徊         彷徨(失措)
课本原句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巧辨巧析
都有“犹豫不决”的意思。“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彷徨”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走。
[学生用书P52]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理解本文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的结构特点。
3.体会本文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和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
1.“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需要什么条件?
答:                                    
                                    
                                    
[明确] ①“拿来主义”的含义,文中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和“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②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文中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欣欣然的蹩进卧室”的“废物”,均是实行“拿来主义”的障碍,都在扫除之列。
2.“送来”和“拿来”有什么区别?
答:                                    
                                    
                                    
[明确] “送来”不等于“拿来”。“送来”是被动的,而“拿来”是主动的,“送来”的是对我们不好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1. 破立结合是本文突出的结构特点,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并在下面横线处填上各部分所运用的“破”或“立”的方法。
[明确]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答好“作用”题
[解读]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是阅读文章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近几年高考,在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都有涉及,既有对文章整体性思路的考查,也有对文章局部作用的考查。
[指津]
1.方法归纳
(1)辨明文体。①记叙文: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②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③说明文:时间、空间、逻辑顺序。④小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⑤散文:景、物、人、情理之间的关系。
(2)抓关键语句。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尤其是议论句、抒情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
(3)找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往往会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以及过渡词等。
(4)做必要的概括。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出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2.答题步骤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
(3)答题格式: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结构及其作用(包括表现手法)。 
一般结构的常见作用如下:
开头句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奠定基调,揭示主题。中间句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某一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与文章主体内容形成正衬或反衬,充实内容,拓展文意。结尾句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蕴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2. 本文题目是“拿来主义”,第1段却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原因何在?
答:                                    
                                    
                                    
[明确] (1)作者这样安排,表面上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在历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既顺理成章,又有气势。(2)“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拿来主义”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内涵更为明确。
3. 课文第3段中鲁迅先生为了证明“送去主义”的危害,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明确] 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尼采:自诩是太阳——只是给予,不想取得——他发了疯;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只送去,不拿来——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我们的子孙没什么可吃。
4. 第4段中“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这句话中“抛来”与“抛给”应如何理解?
答:                                    
                                    
                                    
[明确] “抛来”是接受的一方有选择的余地,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门面;“抛给”即“送来”,则强迫对方接受,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有意地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侵略,达到其永远奴役中国的目的。
5.作者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指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态度,根据第8、9段的内容,完成下面两个表格。
[明确] 
错误态度:
三种类型
想 法
行 动
实 质
共同点
孱头
怕被染污
徘徊不敢走进门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加选择
昏蛋
保存清白
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占有”“挑选”的方法:
喻体事物
做 法
本体事物
态 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作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害(使用)
烟枪和烟灯
留一点,毁大部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散去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
剔除(毁灭)
6.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的内涵?
答:                                    
                                    
                                    
[明确] 这句话揭示了继承文化遗产的意义。强调实行“拿来主义”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特别提到“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显示了作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民族精神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
7. 试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答:                                    
                                    
                                    
[明确] (1)鲁迅的杂文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
(2)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能深刻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作者在文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范。最典型的例子是第9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用、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在幽默风趣中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
作者在文中对“送去主义”进行了讽刺和揭露。你认为在今天有没有“送去”的必要,应如何看待“送去主义”呢?
[名师指津] 可分别从继承发展和交流发扬两个角度分析。
[我的理解] (示例1)没有“送去”的必要。我们要实行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要汲取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发展自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而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文化遗产送出去。“送去主义”是一种媚外行为,应该批评。
(示例2)有“送去”的必要。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了解世界,也应该让世界了解我们。既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也应适当地把自己的优秀文化“送去”,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送去主义”有积极的一面。
[学生用书P54]
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课内挖掘】
《拿来主义》是“破立结合”的典范。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技巧指导】
写破立结合的文章除了灵活运用有关立论文、驳论文的写作知识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驳斥的错误观点应是本文所立论点的对立面
以立论为主的立论、驳论相结合的议论文要用适当的篇幅驳斥错误观点,驳的目的是为了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牢固地确立正面的论点。所以,文中所驳斥的观点既要是错误的,又要与文中确立的论点针锋相对。如《论冒尖》这个题目,如果确立“要敢于冒尖,敢为天下先,做新时代的先锋”这样的论点,就可驳“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最先”“中游保险,上游冒险”之类的错误观点。因为这些观点都是所确立的论点的对立面。
2.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
文中立、驳两部分内容的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要注意与驳论文的区别
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写立论文,破是为了立,驳论部分是用一种特殊方式证明正面的论点,使正面的论点立得更稳,更令人信服。只要明确了破的目的,就不会把这种立论文章写成驳论文章。驳论文中也往往破立结合,但立是为了破,立论部分是用一种特殊方式反驳错误观点,证明论点的虚假与荒谬。只要明确了立的目的,就不会把这种驳论文章写成立论文章。
【针对训练】
请你运用破立结合的手法,写一个关于学习态度的议论文段。
?范文示例
钉子有两个好处:一是善于“挤”,一是善于“钻”。我们在学习上也应提倡钉子的这种“挤”和“钻”的精神,提倡这种钉子的精神。
挤,树要挤才直,人要挤才壮,时间要挤才充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鲁迅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挤的作用可谓大矣!钻,理要钻才懂,业要钻才精。其字素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称的书法大师王羲之那洗砚的墨池,是他钻的见证。
然而,也还有这种懒汉的托辞:“我有时间,不用挤。”我们都知道,水能发电,但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发电,还有很大一部分白白地流入东海。不赋予时间以创造性的价值,它就托不起理想的航船,只能带走一些枯枝、败叶。 “志士惜时短,庸人愁夜长”,你所说的有时间,正是你蹉跎光阴的自我表白,像这样的人怎能还说自己有时间,不用挤?
亲爱的朋友,你想使你生命的长河托起理想的航船吗?你想鼓动双翅飞向那理想的彼岸吗?你想让你的时间赋予创造性的价值吗?那就学习那“挤”和“钻”的精神,学习那钉子的精神吧!
【课内挖掘】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说“我们要拿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他怒斥“孱头”“昏蛋”“废物”,主张“占有”的同时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之后,“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他的“拿”是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不亢不卑地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运用范例】
近年来,“啤酒节”“番茄战”等标榜狂欢的西式文化活动在中国日渐风行,每一次都吸引不少眼球,但也引发了很多争议。近日在广东东莞举行的“番茄大战”再一次将这种狂欢节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15吨新鲜番茄掀起的“万人番茄大战”招致众人的怒批,不少人提出,以食物来狂欢是否暴殄天物?我们这个以节约为美德的国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狂欢节?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曾指出“拿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我们学习西方的东西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特别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有创新意识,又不能忘了中国传统的精华。面对日益流行的西方狂欢节,我们应该鼓励的是借鉴西方狂欢节中的快乐元素来创新我们的节日文化。与其抵制或者照搬西方的狂欢节,倒不如思考如何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注入更多的快乐元素,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
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产生了恐惧。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茅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科学文化,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像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佳作赏析】
本文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样,谈论的都是关于对待文化的态度问题,语言干脆利落,观点十分鲜明。本文除了联系现实外,还大量地引用了鲁迅的观点,借以批判有些人以鲁迅的说法为幌子,引进一些文化垃圾的错误做法,有很强的说服力。
【写作借鉴】
1.学文章开头
开头点明议题,表明观点,立场鲜明。
2.学材料运用
论述“送来”的危害时,作者既有历史史实,又有语言引证,论据充分,有力地支持了作者的论点。
3.学论证手法
作者在文中引用鲁迅的文章,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点明“拿来”的含义,生动形象。
4.学结尾点题
最后一段联系现实点明“送来”的危害,自然得出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拿来”!
有一种古板的传承叫“会游泳才能毕业”
从2017级开始,“会游泳”将成为清华大学学生的标配。清华大学有注重游泳教育的传统。从1919年起,清华大学就有对学生学习游泳的硬性要求。如今,时隔近百年,再次恢复硬性要求的传统,可以看作是对清华大学坚持体育教育精神的一种回归。只不过,在近百年之后,仍然坚持“会游泳才能毕业”的特色传统,是否显得过于古板?
百年前的中国,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各种文体设施匮乏,一系列文体活动,因缺乏软硬件支持而无法开展。而当时落成的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早、最先进的健身场所之一。馆内有篮球场、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以及各种运动器械,特别是附设的室内游泳池,实行池水水源消毒,十分清洁卫生。体育馆建成后,清华大学得以开始实施专业的体育教学。
因此,注重游泳教学,甚至将其与“毕业”“留洋”相挂钩,也是在那个特定年代的特殊选择。而今,各类文体设施在各大高校普遍健全,游泳教育只能说是“传统”,而非“特色”,其生存自救的属性随着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也已经大大削弱。即便是“会游泳才能毕业”的传统,其本意也是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
清华如果要真正发扬传统,在如今的体育项目如此之多的大背景下,应该是引导学生在体育健身中找到兴趣所在,而不一定将“会游泳才能毕业”重新抓起。况且,如今选择如此之多,就是不学习游泳,还有很多体育项目可以选择,何必强人所难?
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下滑的趋势,清华恰可以利用自身体育传统的传承、良好体育氛围,主动作为,为中国的教育界树立一面旗帜。与其片面吸收老清华体育精神中的“强制”因素,将学生统统赶上某个体育项目的战车,不如真正将现代大学精神中的“自由”贯彻到底,建立给予学子选择权和话语权的体育教育模式,或许更具有亲和力和适用性。
对百年老校而言,前辈师生流传下的,不只是看得见的楼堂馆所,抑或校规校纪,还有看不见、深层次的对某些理念、抑或价值精神的捍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年陈寅恪先生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也是清华之所以为清华的关键。在此意义上,对传统精神内涵的全面吸收与理解,或许比从传统中,僵化地“拿来”某些具体的东西更有意义。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残羹冷炙(ɡēnɡ)       冠冕(miǎn)
脑髓(suǐ) 吝啬(lìng)
B.礼尚往来(shànɡ) 自诩(xǔ)
蹩进(biě) 鱼翅(chì)
C.发扬国光(yánɡ) 国粹(cuì)
玄虚(xuán) 磕头(kē)
D.佳节大典(jiā) 孱头(chán)
摩登(mó) 针灸(jiǔ)
解析:选C。A项,“吝”读lìn。B项,“蹩”读bié。D项,“孱”读c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古董  像征主义  仪节  闭关主义
B.徘徊 实验科学 大度 周游世界
C.辩白 丧权辱国 辨识 病入膏盲
D.勃兴 勃然大怒 脖颈 默守成规
解析:选B。A项,像—象。C项,盲—肓。D项,默—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有机构老总对我说,有些已经出局的投资者,在大盘剧烈震荡期间,被一时的反弹诱惑,不管三七二十一,掏空钱袋,奋力一搏,结果弄得倾家荡产。
解析:选D。A项,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夫妻间的理解支持、关心照顾,不是礼节上的有来有往。B项,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含贬义,用在这里感彩不当。C项,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前面再用“剩下的”修饰,语意重复。
易褒贬误用的成语的判定
成语从感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聚沙成塔】
褒贬误用是对成语的感彩不理解造成的。请记准下列成语的感彩:
①始作俑者(贬)  ②胸无城府(褒)
③无所不为(贬) ④弹冠相庆(贬)
⑤倾巢而出(贬) ⑥官样文章(贬)
⑦不可思议(中) ⑧冠冕堂皇(贬)
⑨侃侃而谈(褒) ⑩锒铛入狱(中)
?半斤八两(贬) ?蔚然成风(褒)
?叹为观止(褒) ?每况愈下(贬)
?凤毛麟角(褒) ?无微不至(褒)
?一唱一和(贬) ?处心积虑(贬)
?上行下效(贬) ?振振有词(贬)
推波助澜(贬) 面目全非(贬)
刮目相看(褒)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褒)
众望所归(褒) 一发而不可收(褒)
一发而不可收拾(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B.许多日常食物的药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人员从橘皮中发现了某种能明显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的药用价值正被逐步推重。
C.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的地步。
D.大型无线电信号监测车将在各考场周围流动“追捕”,随时发现、追捕可疑信号,发现问题马上采取措施,一些大型工地在考试期间将暂时停工。
解析:选A。B项,搭配不当,“推重”与“药用价值”不能搭配,“推重”意为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把“推重”改为“利用”。C项,“做到”和“地步”不搭配,删去“的地步”。D项,“追捕”“信号”搭配不当,应为“捕捉可疑信号”。
5.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一副评价鲁迅的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民族 心中 乾坤 精魂 直指
封建 书写 黑暗 利刃 笔上
上联:                                    
下联:                                    
解析:注意从词的结构类型上进行归类,然后结合词的内容分成两组,最后根据“仄起平收”的规律确定上下联。
答案:笔上利刃,直指封建黑暗 心中乾坤,书写民族精魂
6.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评论,能鲜明地体现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简明、得体。(4分)
《沈阳晚报》报道 鲁迅美术学院招生考试的考场外日前突现尴尬场景:为祈求自己在艺术考试中取得上佳成绩,一位由家长陪同的女考生,在鲁迅美术学院内鲁迅先生的塑像前跪地长拜。包括学校工作人员在内的多数人,都认为艺考现场出现如此尴尬场景“非常荒唐”,并斥之为“迷信”云云。
答:                                    
                                    
                                    
解析: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答案:科举时代,不计其数的书生跪拜在“文圣”膝下。如今,却有考生跪拜在鲁迅塑像前,这种行为发生在当代学生身上令人惊讶,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也反映了我们现代教育的滞后。如果教育再跟不上,后果十分严重。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 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有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即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7.通观全文,请回答:什么叫作“国粹病”?(4分)
答:                                    
                                    
                                    
解析:首先,找出“国粹病”这一概念所在段落;然后,联系前后语境,筛选相关信息。
答案:“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即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
8. 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                                    
                                    
                                    
解析:从内容上分析时可结合驳论文的特点进行思考,结构上应思考引起下文的什么内容。
答案: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批驳、评析。
9.“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请结合全文分析,国粹派是怎样一种人?“敝帚自珍”与“哗然”分别有何含义?(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应在充分理解全文主旨的基础上,明确文章所针对哪一方面的弊病,然后才能准确把握“国粹派”的类型,也就明白“敝帚自珍”的感彩了。
答案:(1)在对待中外文化交流问题上,采取闭关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极力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人。(2)“敝帚自珍”在这里是贬义词,是抱残守缺,害怕交流,不求创新和发展;“哗然”是大惊小怪,极力反对的意思。
10.作者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博士,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6分)
答:                                    
                                    
                                    
解析:鲁迅用梅兰芳博士的事为例是在讽刺送去主义,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容易判定鲁迅的矛头所指了。
答案:同意。理由:《拿来主义》第一段旨在摆出统治者送去主义的表现,派梅兰芳到欧洲传道,只是统治者“文化送去主义”的表现,因此鲁迅意在抨击统治者,而不是讽刺梅博士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