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1张PPT。第一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3 季氏将伐颛臾动词,拜见、谒见动词,看见动词,召见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动词,音xiàn,显现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动词,辅佐名词,官职,辅助君主的大臣,后专指宰相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不译介词,对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表被动介词,比名词作动词,找托辞、找借口动词作名词,祸患、忧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使……归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指用兵。“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
当作……”“把它作为……”。没有能力。①你们;②动词,责备 ①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②才能;③走向,此指担任;④位,职务形容词,错①这;②名词,错误,过失坚固①痛恨,讨厌;②那些①忧虑,担忧;②少担心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陈力就列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不患贫而患不安安无倾则安之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论语(Lún) 颛臾(yú)
邦域(bānɡ) 沸反盈天(fèi)
B.木椟(dú) 萧墙(xiāo)
相夫子(xiānɡ) 韬光养晦(huì)
C.分崩离析(bēnɡ) 出于柙(xiá)
冉有(Rǎn) 群山万壑(hè)
D.社稷(jì) 虎兕(sì)
纨绔(kù) 敛气屏声(bǐnɡ)
解析:选B。“相”应读xià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B.固而近于费 近:距离短
C.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定
D.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覆
解析:选B。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接近,靠近。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
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答案: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保全自己。(“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
[参考译文]
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趁机上书说:“近年的谏官,壬午年以前害怕淫威,就摧残刚正为柔顺;壬午年以后狎昵于感情,就把正直变为谄媚。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保全自己。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升为京官的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两个罢了。”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包括以下几类:
(一)形容词作动词
1.形容词后直接带宾语而本身又非使动用法,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交好。
2.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作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论贵粟疏》)
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重。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轻视。
3.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常活用作动词。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逼迫。
4.放在“之”“我”“其”等代词前,便活用作动词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完,走尽。
5.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作动词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诋毁。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可译为“以……为……”或“认为……怎么样”或“把……当作……”“觉得……怎么样”。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使+宾语+形容词”的形式。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吾恐季孙之忧 则修文德以来之
C.无乃尔是过与 今由与求也
D.则修文德以来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解析:选A。“于”都是介词,在。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远人”。C项,句末语气词;连词,和。D项,连词,表目的;介词,把。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________________?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则将焉用彼相矣 (2)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3)而在萧墙之内也
5.
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如图是孔子学院标识,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4分)
答:
解析:读准图案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鸽子和地球容易辨识,而两者组合起来构成“汉”字就难以把握,这就要联系题中信息“汉语教学”,先入为主,再读图案。
答案:标识采用了昂首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两种图案的组合,同时两个图案又构成一个变体的“汉”字。整个图案包含了“全球、语言、和平、崛起”四层寓意,充分体现了孔子学院的办学理念。
6.某高中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写作时紧扣“读《论语》,谈交友”这一活动主题。其次,要明白写的是赠言,注意要写得得体并富有文采,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最后,要注意所写语句不能超过30字。
答案:(示例)读论语辨损益悟先贤睿智 借慧眼识真伪觅交友良方
7.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1)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要求语言简洁、鲜明。(3分)
答:
(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2分)
答:
解析:(1)画面中,孔子去应聘,却被“非名牌大学学生禁入”的招牌挡在门外,因此脑中充满疑惑和感叹。孔子的疑惑和感叹一定和他的“被拒”有关。(2)概括寓意时可联系现实。
答案:(1)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
(2)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学历而不看实力的现状。
二、阅读提升(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海上平寇记
[明]王慎中
守备汀漳俞君志辅,被服进趋,退然儒生也。瞻视在鞞芾①之间,言若不能出口,温慈款悫,望之知其有仁义之容。然而桴鼓鸣于侧,矢石交乎前,疾雷飘风,迅急而倏忽,大之有胜败之数,而小之有死生之形,士皆掉魂摇魄,前却而沮丧;君顾意喜色壮,张扬矜奋,重英之矛,七注之甲,鸷鸟举而虓虎怒,杀人如麻,目睫曾不为之一瞬,是何其猛厉孔武也!
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以为忧,督府檄君捕之。君提兵不数百,航海索贼,旬日遇焉。与战海上,败之;获六十艘,俘八十余人,其自投于水者称是。贼行海上,数十年无此衄②矣。由有此海所为开寨置帅以弹制非常者费巨而员多然提兵逐贼成数十年未有之捷乃独在君而君又非有责于海上者亦可谓难矣!
予观昔之善为将,而能多取胜者,皆用素治之兵,训练齐而约束明,非徒其志意信而已;其耳目亦且习于旗旐之色,而挥之使进退则不乱,熟于钟鼓之节,而奏之使作止则不惑;又当有以丰给而厚享之,椎牛击豕,酾酒成池,餍其口腹之所取;欲遂气闲,而思自决于一斗以为效,如马饱于枥,嘶鸣腾踏而欲奋,然后可用。君所提数百之兵,率召募新集,形貌不相识;宁独训练不夙,约束不豫而已,其于服属之分,犹未明也。君又穷空,家无余财,所为市牛酒,买粱粟,以恣士之所嗜,不能具也。徒以一身率先士卒,共食糗糒,触犯炎风,冲冒巨浪,日或不再食,以与贼格,而竟以取胜。君诚何术,而得人之易,致效之速如此?予知之矣!用未素教之兵,而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用未厚养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
予方欲以是问君,而玄钟所③千户某等来乞文勒君之伐,辄书此以与之。君其毋以予为儒者,而好揣言兵意云。君之功在濒海数郡;而玄钟所独欲书之者,君所获贼在玄钟所境内,其调发舟兵诸费,多出其境,而君靖廉不扰,以故其人尤德之尔。
君名大猷,志辅其字,以武举推用为今官。
【注】 ①鞞芾:古代的一种皮做的裙状物,佩于襟带之下,可以蔽膝。②衄(nǜ):失败,挫折。③玄钟所:在福建省诏安县东南,明初在这里设置千户所,属镇海卫。几个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千户所的军官叫千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之有胜败之数 数:命运,天命
B.君顾意喜色壮 顾:反而,却
C.约束不豫而已 豫:参与,参加
D.而玄钟所千户某等来乞文勒君之伐
勒:刻石纪功
解析:选C。豫:预先,事先有了准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言若不能出口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B.其自投于水者称是 燕王欲结于君
C.徒以一身率先士卒 斧斤以时入山林
D.君其毋以予为儒者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选A。A.若:好像;B.介词,到/介词,跟,同;C.凭借/按照;D.加强祈使语气,希望/加强揣测语气,大概。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表彰了俞大猷任汀漳守备时平定海上盗贼一事,开头着力刻画了俞大猷平日的温文尔雅、谦恭礼让,而战时勇猛威武、昂扬奋发的儒将形象。
B.本文名为记,但是作者没有将过多的笔墨用于记述平寇的战事情况,而是侧重评述和议论俞大猷的用兵之术、治军之道。
C.文中深入分析了俞大猷能够取胜的原因和特点,并强调了他具备作为将帅的优良素质,从而率领训练有素的士兵取得了几十年来未有过的胜利。
D.作者写下这篇文章来给玄钟所用以记录俞大猷的战功,指出俞君主要在玄钟境内调发船只和补给费用,并且在此捕获了海盗,当地人感念俞君的仁义廉洁。
解析:选C。“率领训练有素的士兵”错,原文中俞大猷率领的几百个士兵都是临时招募的,平素缺乏训练的。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由 有 此 海 所 为 开 寨 置 帅 以 弹 制 非 常 者 费 巨 而 员 多 然 提 兵 逐 贼 成 数 十 年 未 有 之 捷 乃 独 在 君 而 君 又 非 有 责 于 海 上 者 亦 可 谓 难 矣
答案:由有此海所/为开寨置帅/以弹制非常者/费巨而员多/然提兵逐贼/成数十年未有之捷/乃独在君/而君又非有责于海上者/亦可谓难矣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以为忧,督府檄君捕之。(3分)
译文:
(2)用未素教之兵,而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用未厚养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4分)
译文:
答案:(1)这时漳州海盗声势很大,主管官吏把这当作忧患,都督府发公文命令俞大猷缉拿他们。
(2)用那些平素缺乏训练的士兵,却能让他们尽力杀敌的原因,是俞大猷用义气振奋他们罢了;用那些供养不丰厚的士兵,却能鼓起他们的勇气的原因,是俞大猷用诚心结交他们罢了。
防守汀州府漳州府的俞大猷,(平时的)衣着行动,谦逊得像个儒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他,他连话好像都不能说出来,温和仁慈而又诚恳,一看就知道他有仁义的气度。可是当战鼓在身边擂响,箭石在眼前交坠,如迅雷旋风,急速而突然,(此情境)往大里说关乎战争胜败的命运,往小里说关乎自身死生的情形,将士们都吓得魂飞魄散,本该前进却神情沮丧地往后退却;俞大猷却脸色欣喜,神情豪壮,意气昂扬奋发,操起重英之矛,穿着七注之甲,像鸷鸟那样地飞起,像猛虎一样怒吼(着扑向敌人),杀人如麻,(他面对如此剧烈的景象)竟然连眼睛也不眨一下,这是多么的勇猛威武啊!
这时漳州海盗声势很大,主管官吏把这当作忧患,都督府发公文命令俞大猷缉拿他们。俞大猷率兵不到几百人,在海上航行搜寻海盗,十天后在海上遇上了海盗。与他们在海上交战,击败了他们;缴获六十艘船,俘虏海盗八十多人,那些自己跳到海水中的海盗人数与此相当。这些海盗横行海上,几十年来没有遭遇如此大的挫败。自从有了这平定海盗的治所,官府为之开设水寨,设置统帅,用来镇压异常的海盗抢劫事件,花费巨大且动用人员极多;可是率兵驱逐海盗,成就几十年来没有的胜利,却只在俞大猷(身上实现);而俞大猷又并没有在海上有捕杀海盗的责任。这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
我看过去善于做将帅的人,能够多次取胜的原因,是他们都用自己平时训练的士兵,训练齐整而纪律严明,不只是那些士兵们意志坚强可靠而已;(经过有素的训练,)那些士兵们的眼睛已经熟悉了各种旗帜的颜色,所以指挥他们前进或后退就不会混乱,熟悉了各种钟鼓的节奏,所以击鼓鸣金命令他们进攻或停止就不会迷惑;又用丰厚的物质犒赏他们,杀牛宰猪,让他们痛饮成池的美酒,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欲;士兵的欲望满足了,精神上安闲了,就想在战场上勇猛杀敌来效力主帅,就像在马槽中吃饱了的马,嘶鸣腾踢想奋力奔跑,这样之后才可任用(这些士兵杀敌)。俞大猷所统率的几百个士兵,都是临时招募新近集结的,俞大猷连他们的相貌都不认识;岂止缺乏平时的训练、预先的纪律而已,他们对于领导和被领导的区分,还没明白。俞大猷又贫穷,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为士兵们买牛肉,买美酒,买粮食,来满足士兵们的口腹之欲,他不能办到。只是靠自己身先士卒,与士兵们一起吃干粮,顶热风,冒巨浪,有时一天吃不上两顿饭,凭此和海贼格斗,却最终能获胜。先生果真有什么办法,能像这样轻易地得到士兵的拥戴,快速地获得成效吗?我知道原因了!用那些平素缺乏训练的士兵,却能让他们尽力杀敌的原因,是俞大猷用义气振奋他们罢了。用那些供养不丰厚的士兵,却能鼓起他们的勇气的原因,是俞大猷用诚心结交他们罢了。
我正想着拿这个问题问俞君,可是玄钟所的某千户等人来求我写一篇文章刻在石头上记下俞大猷的战功,就写下了此文来给他们。希望俞大猷不要认为我是个读书人,却喜好揣测着谈论军事上的事。俞大猷的战功在临海的几个郡;可是只有玄钟所这个地方想记下他的事迹,是因为俞大猷在玄钟境内俘获海盗,他调发船只、士兵的许多费用,大多出于该境,可是俞大猷对人恭敬,为人廉洁,不扰害百姓,因此当地人尤其感激他。
君,名叫大猷,志辅是他的字,凭武举的身份被推荐做到现在的官职。
3 季氏将伐颛臾
◎语林撷英
《论语》名句集锦
1.道不同,不相为谋。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7.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诗海拾贝
曳 杖 歌
孔 丘
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哲人其萎乎。
【赏析】 《曳杖歌》全诗只三句。前两句用比拟,以物比人,以“泰山”“梁木”拟“哲人”。“泰山”是众山所敬仰的高山,现在泰山快要崩塌,众山就无可瞻仰了。“梁木”是放置檩条、椽子的地方,现在梁木快要折断,檩条、椽子就无可依托了。紧接着这两个比拟的句子,末句直接说到自身。“哲人”,乃夫子自道;“萎”,原指草木枯死,引申为病危。
全诗三个句子,虽有前两句的比拟与末句的直陈两个层次,但因感情真挚,比拟贴切而又形象,且句式整齐,每句的第三字都用表示“大概”或“将要”的副词“其”字,故仍不失一气呵成、流利紧凑的即兴吟成的本色。
孔子这位在两千多年前已早知“天命”的哲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据传孔子作此诗前,夜里做了一个不祥的梦,梦见自己正坐在两个廊柱之间被人祭奠),也不能不长歌当哭,动情地唱出这首留恋人生、爱惜生命、无奈地直面死亡的悲歌。
◎作者档案
【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宣扬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作品】 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评价】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物颂歌
万世师表——孔子
“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
孔子离我们那么久远,他先于我们两千余年;孔子与我们这么亲近,他的慈颜善语亲如面谈。一部《论语》传万世,他的人生智慧渊而凡,他的思想精华集大成,他至今依然向我们赐教送温暖……
孔子,是这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他的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是,他的思想、灵魂经历了无数的岁月。他的灵魂孕育了一棵巨大无比的“礼”树。这样的大树如同献给我们的一把仁义大伞,为我们挡妖风避邪雨。他的教诲,仁者爱人、见贤思齐;他的教诲,立身家国义当先;他的教诲,知礼解乐万物和;他的教诲,克己恕人奉孝廉。他的谆谆教诲,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圣者孔子,中国的骄傲!
◎背景探寻
孔子所处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掌握常识
《论 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一、字音
论语(Lún) 冉有(Rǎn) 出于柙(xiá)
颛臾(zhuān) 社稷(jì) 毁于椟(dú)
虎兕(sì) 萧墙(xiāo) 相夫子(xiàng)
二、一词多义
1.见
2.相
3.于
三、词类活用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名词作动词,找托辞、找借口
2.后世必为子孙忧 动词作名词,祸患、忧患
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使……归顺
4.既来之,则安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四、古今异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指用兵。
今义:有事情。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当作……”“把它作为……”。
今义:认为。
3.不能者止
古义:没有能力。
今义:办不到。
五、其他
1.无乃尔①是过②与 ①你们;②动词,责备
2.陈①力②就③列④ ①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②才能;③走向,此指担任;④位,职务
3.且尔言过矣 形容词,错
4.是①谁之过②与 ①这;②名词,错误,过失
5.固而近于费 坚固
6.君子疾①夫②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①痛恨,讨厌;②那些
7.不患①寡②而患不均 ①忧虑,担忧;②少
8.吾恐季孙之忧 担心
六、特殊句式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
2.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状语后置句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状语后置句
5.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状语后置句
6.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省略句
7.何以伐为 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七、积累词语
1.既来之,则安之:本指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2.祸起萧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一说为宫墙。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3.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崩,倒塌;析,分开。
八、默写名句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5.既来之,则安之。
1.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内涵。 2.概括文中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何种态度?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来?试简要说明。
[明确] 持反对态度。“无乃尔是过与?”这句话显示了孔子的态度,因为“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表现出对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这件事持反对态度。
2.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主张?
[明确] ①先王之臣,不可伐;②邦域之中,不必伐;③社稷之臣,不当伐。这三条理由体现了孔子一向反对进行武力征服,提倡以德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1. 孔子在反驳征伐颛臾时,引用了哪些话?用了哪些比喻?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
手 法
内 容
说明问题
引用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比喻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危”“颠”意指季氏,“相”意指冉有、季路。批评了两人的“不持”“不扶”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虎兕出于柙”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毁于椟中”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吗
2. 当冉有再一次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对此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具体解释一下孔子的政治主张的内容。
[明确] (1)孔子的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政治主张的内容: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3. 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批评了两位弟子的失职行为后,孔子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 这句话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阴谋,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揭穿季氏阴谋),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
4. 课文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
[明确] (1)政治主张:①反对武力,注重文德教化;②要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③要有政治远见,有忧患意识。
(2)为人:①引周任的话,并运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要自知、自省;②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
概括内容和观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热点。其考查内容多涉及人物、事件、原因、结果、作用及意义等。
高考文言文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里我们重点讲解选择题型的解答方法。
解答文言文概括内容和观点题,需要注意文本和选项的细节内容。选项对文本的概括有对有错,解答时要全面细致地与文本相应内容加以比较分析。概括观点时则要抓住文本的中心内容、文本背景以及文本中的议论性、抒情性句子,并认真揣摩。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看选项的概念与对象
看概念与对象,即看陈述的主语对象是否一致。
2.看选项的时间、时态性词语
看时间、时态性词语,分析选项与文本是否一致。
3.看选项内容的有无
看有无,即对照文本,分析选项内容在文本中是否存在,是否有依据。
4.看选项内容解释是否准确
选项的内容大多是对文本中有关字、词、句的理解和解释,即分析选项的内容解释是否符合文本原意。
5.分析文本关键内容,看观点是否准确
文言文观点题一般不单独考查,而是与内容概括题一起考查。解答时要注意从文本主要内容出发,即理清文章的思路,正确概括作者的观点。
做题步骤:
解答好文言文归纳内容、概括中心题,需做好三步:
第一步:找对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内容对应的信息。
第二步:做比较。将选项内容与筛选的对应信息进行细致比对,比对时尤其注意从细节着手。
第三步:下判断。在细致比对基础上,对选项内容与筛选的信息是否相符做出准确判断。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
5.本文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地刻画出人物的神态和气质。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明确] ①通过称呼表现情感态度。古人有名有字,称人字有尊敬之意。孔子平时称呼学生,一般是直呼其名,如“回也”“求也”“赐也”。在名字后面加语气词“也”,语调显得舒缓而亲切。本文中对冉有的称呼却省去了“也”字,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紧张、严肃,把孔子当时那种深恶痛绝的神态全都传达出来了。②本文还善于使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再现当时声色俱厉的严峻场面。从“无乃尔是过与”到“是谁之过与”共用了四个反诘句,犹如疾风暴雨,劈头盖脸而来,使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种“均贫富”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思想的?
[名师指津] 可结合此话所表现的平等思想和现代“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作答。
[我的理解] (示例1)正所谓“均无贫,和无寡”,孔子的这一思想,体现人人平等的理念,抓住了当时人民渴求平等、平均的意识,在那个时代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示例2)这只不过是古人的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而且,这种思想有违“按劳分配”的原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一些人的依赖、懒惰心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伐:征伐。颛臾(zhuān yú):鲁国的附庸国,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冉有、季路:孔子的学生,当时都担任季氏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名由,字子路。见:拜见,谒见。有事: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过尔”的意思。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用作动词。夫(fú):语气词,可译为“那”。昔者:时间词,从前。先王:先代的国君。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介词,把。为,当作。东蒙:山名,即蒙山,在今山东省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且:连词,可译为“况且”。邦域之中:意为颛臾在鲁国境内。
尊称为夫子。周任:上古时期的一位史官。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力:才能。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
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过:错,犯错。兕(sì):独角犀牛。柙:关猛兽的木笼子。龟:龟甲,用来占卜吉凶。玉:
原因,可译为“因为”。寡:少。倾:倾覆。如是:这样做。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服:臣服。修:修治。文德:文教(指礼
离析:指割地自据,使国家四分五裂。谋:谋划。动干戈:发动战争。于:介词,在。邦内:指鲁国境内。恐:担心。萧墙:古
运用驳论,破中有立
【课内挖掘】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在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中,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卸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孔子则把冉有的言论当作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使冉有被批驳得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实想法。之后,孔子适时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这种先驳斥对方论点再立己方论点的论证方法,强化了论辩力和说服力,使人心服口服,展现了孔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定义: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作用: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技巧指导】
在议论中运用驳论的手法
1.驳论点(直接批驳)
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与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2.驳论据(间接批驳)
批驳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被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间接批驳)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批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针对训练】
某校正在进行“网上交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请你作为反方辩手参加辩论,要求针对正方的观点进行反驳,感情充沛,有感染力,不少于100字。
正方:网上交友利大于弊。网上交友具有便捷性,因为网上交友打破了空间、时间的种种障碍。山河湖泊、白天黑夜、天灾人祸等,都无法阻隔。网上交流就犹如面对面,迅速搞定。
反方:
?范文示例
网上交友弊大于利。对方所讲的便捷性极易导致网上交友的盲目性。彼此根本不了解的人,网上聊几次天就能成为朋友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与人之间的一见钟情尚不可靠,网上交友“未见便钟情”,可能吗?网上迅速搞定的朋友绝不是患难与共的真朋友。
【课内挖掘】
孔子一向是温和的,但《季氏将伐颛臾》中展现的孔子却是严厉的。他疾言厉色地指责弟子冉有和季路在其位不能谋其政,背离仁义,袒护无道之君,还强词夺理,推卸责任的言行。这种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显示了孔子坚守仁道,正直而行,不阿世,不屈己的人格魅力。不仅如此,孔子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真正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表现了他丰富的政治阅历与锐利的政治眼光。
[适用话题] 责任、人格魅力、仁义。
【运用范例】
古希腊人说,人是背着一个包袱走路的。包袱里有家庭,事业,友情,儿女……历经艰辛,却无法丢弃其中任何一件。因为这上面写着两个字:责任。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责任的考验。不经意地捡起一张废纸是保护环境的责任;帮助体弱多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是尊老爱幼的责任;替别人解决困难,是助人为乐的责任。责任,是社会的地基。没有它,高楼大厦在微风中就会轻易动摇。对自己负责,责任是严格的教官;对别人负责,责任是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对国家负责,那是社会进步的条件。抛弃它,感受到短暂的轻松,却丢失了一生的光彩。责任,是不可丢弃的使命,它肩负在人们的身上。让我们每个人都富有责任心,去战胜那一次次突如其来的考验吧!
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
您将天才大智融化成笔端的华彩。
您用命途多舛凝练成沸腾的思想。
您把练达至情挥舞成飘洒的旋律。
我低头沉思,遨游在您清澈却不见底的思想海洋,总想摸透您深深的渊底。我闭目吟咏,沉湎于您唯美的华章,总想洞悉您那梦中的缱绻。我低头膜拜,从心底响亮地呼唤着您的名字:孔子!
孔子是一杯清茶,苦涩中掩不住的茗香,溢出岁月的砂壶,沁满你的心脾。他“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宝,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他“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为学精髓,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创新睿智,似一把金钥匙帮我们开启探索真理格物致知宝藏的大门。
孔子是一轮红日,令人热血沸腾、豁达满怀。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准绳,他“君子喻义”“见贤思齐”的道德应答,他“成人之美”“怀德怀刑”的处世至宝,他“居之无倦”“子帅以正”的为政哲学,令人忘却周游的无奈。他在“长戚戚”“坦荡荡”的悬殊比较下,让做人为政的理念瞬间喷发,至此齐家治国的光芒普照大地。
孔子是我百听不厌的经典天籁,雄略载着遥远的梦想,乘着歌声的巨型金翅,徜徉在精神的乌托邦。他“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对音乐的非凡理解;他“人歌而善,而后和之”的演唱道德,是对音乐的神往;他“立于礼,成于乐”是对音乐的真诚赞美。试问:在浩瀚历史的长河里划有痕迹的,又有谁不是音乐天幕上炫目的明星,又有谁不说音乐是人生有力的臂膀?
历尽沧桑,周游列国的孔子于困顿中留下了与日月同辉的《论语》,于是就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思想。
千年的风吹雨打,让不朽的巨著越发熠熠生辉。孔子——可敬的精神领袖,指引着人们打造生活蔚蓝的晴空;孔子——可亲的历史巨人,引领着人们从悠悠远古坚定地走向未来,一步步取得胜利、赢得辉煌!
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
【佳作赏析】
文章以饱含感情的语言写出了对孔子的赞美之情。开头以三个短句赞美了孔子的天才大智、沸腾的思想、练达至情,引出对孔子的神往之情。中间部分把孔子比作“一杯清茶”“一轮红日”“经典天籁”,用三个排比段落赞美了孔子的求学精神、做人为政的理念和对音乐的纯美情感。结尾部分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写作借鉴】
1.学标题
直抒胸臆。“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既是深情的呼唤,又是对孔子的赞美和景仰。
2.学开头
开头三个短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式,犹如垂天之瀑,气势磅礴,引出了对孔子的神往之情。
3.学引用
第五、六段引用孔子的名言,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昭示了孔子的言论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4.学修辞
本文语言文采斐然,比喻、排比、引用名言随处可见。
5.学结尾
结尾部分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升华了主旨,照应了标题。
构建开放共赢的新世界
志合连山海,有朋远方来。五月的北京鲜花盛开,迎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70多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人,1 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召开的最高规格国际性会议。这一开创性历史盛会,必将书写世界各国携手共进的崭新篇章。
比之为交响乐,视之为朋友圈,喻之为百花园,邀请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寻找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习近平主席以生动的表达,说明“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特征、互利共赢的追求、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如今,倡议变成共识,理念落地生根。“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目前,已经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中国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些短时间取得的积极成果,充分证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符合各国发展合作的需求。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亚健康状态,保护主义上升,“逆全球化”抬头,开放与保守、变革与守旧、经济一体化与碎片化的矛盾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促进贸易发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新引擎。从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建设规划,到设立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投融资平台,再到建设雅万高铁、瓜达尔港等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建设各个领域取得的成果,不仅助推了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发展新机遇,以及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参与各方都为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从中获益良多。这样的共同行动,正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方向发展。
“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3年多来,逐渐向纵深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以扎实的努力践行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目前,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为东道国增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仅去年一年,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就达145亿美元。中国正以十足的诚意和坚定的行动,落实着“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习近平主席指出“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共同财富”。“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不仅有效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入,也向沿线国家以及全球传递着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3年多来的成就,让“一带一路”成为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如何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方向、规划愿景?此次论坛将协商确定下一阶段重点合作领域,制定面向未来的合作规划,在新起点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论坛不是“清谈馆”,而是要打造高效的国际合作平台,推动互联互通;一支支积极有为的“行动队”,将通过更加紧密的对接、更富成效的落地,把共识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民生的福祉,让“一带一路”托举起沿线各国人民的希望与梦想。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驼铃声声,海上丝路舟楫相望,各国打破藩篱、友好交往,留下人类和谐互利的佳话;今天,“一带一路”秉持丝路精神,让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再续历史的辉煌篇章。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这条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指向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携手合作,务实进取,我们将更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开放共赢的新世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论语(Lún) 颛臾(yú)
邦域(bānɡ) 沸反盈天(fèi)
B.木椟(dú) 萧墙(xiāo)
相夫子(xiānɡ) 韬光养晦(huì)
C.分崩离析(bēnɡ) 出于柙(xiá)
冉有(Rǎn) 群山万壑(hè)
D.社稷(jì) 虎兕(sì)
纨绔(kù) 敛气屏声(bǐnɡ)
解析:选B。“相”应读xià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
B.固而近于费 近:距离短
C.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定
D.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覆
解析:选B。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接近,靠近。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
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句子。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答案: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保全自己。(“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
[参考译文]
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趁机上书说:“近年的谏官,壬午年以前害怕淫威,就摧残刚正为柔顺;壬午年以后狎昵于感情,就把正直变为谄媚。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保全自己。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升为京官的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两个罢了。”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包括以下几类:
(一)形容词作动词
1.形容词后直接带宾语而本身又非使动用法,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交好。
2.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作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论贵粟疏》)
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重。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轻视。
3.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常活用作动词。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逼迫。
4.放在“之”“我”“其”等代词前,便活用作动词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完,走尽。
5.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作动词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诋毁。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可译为“以……为……”或“认为……怎么样”或“把……当作……”“觉得……怎么样”。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使+宾语+形容词”的形式。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吾恐季孙之忧 则修文德以来之
C.无乃尔是过与 今由与求也
D.则修文德以来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解析:选A。“于”都是介词,在。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远人”。C项,句末语气词;连词,和。D项,连词,表目的;介词,把。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________________?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则将焉用彼相矣 (2)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3)而在萧墙之内也
5.
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如图是孔子学院标识,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4分)
答:
解析:读准图案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鸽子和地球容易辨识,而两者组合起来构成“汉”字就难以把握,这就要联系题中信息“汉语教学”,先入为主,再读图案。
答案:标识采用了昂首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两种图案的组合,同时两个图案又构成一个变体的“汉”字。整个图案包含了“全球、语言、和平、崛起”四层寓意,充分体现了孔子学院的办学理念。
6.某高中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写作时紧扣“读《论语》,谈交友”这一活动主题。其次,要明白写的是赠言,注意要写得得体并富有文采,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最后,要注意所写语句不能超过30字。
答案:(示例)读论语辨损益悟先贤睿智 借慧眼识真伪觅交友良方
7.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1)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要求语言简洁、鲜明。(3分)
答:
(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2分)
答:
解析:(1)画面中,孔子去应聘,却被“非名牌大学学生禁入”的招牌挡在门外,因此脑中充满疑惑和感叹。孔子的疑惑和感叹一定和他的“被拒”有关。(2)概括寓意时可联系现实。
答案:(1)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
(2)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学历而不看实力的现状。
二、阅读提升(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海上平寇记
[明]王慎中
守备汀漳俞君志辅,被服进趋,退然儒生也。瞻视在鞞芾①之间,言若不能出口,温慈款悫,望之知其有仁义之容。然而桴鼓鸣于侧,矢石交乎前,疾雷飘风,迅急而倏忽,大之有胜败之数,而小之有死生之形,士皆掉魂摇魄,前却而沮丧;君顾意喜色壮,张扬矜奋,重英之矛,七注之甲,鸷鸟举而虓虎怒,杀人如麻,目睫曾不为之一瞬,是何其猛厉孔武也!
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以为忧,督府檄君捕之。君提兵不数百,航海索贼,旬日遇焉。与战海上,败之;获六十艘,俘八十余人,其自投于水者称是。贼行海上,数十年无此衄②矣。由有此海所为开寨置帅以弹制非常者费巨而员多然提兵逐贼成数十年未有之捷乃独在君而君又非有责于海上者亦可谓难矣!
予观昔之善为将,而能多取胜者,皆用素治之兵,训练齐而约束明,非徒其志意信而已;其耳目亦且习于旗旐之色,而挥之使进退则不乱,熟于钟鼓之节,而奏之使作止则不惑;又当有以丰给而厚享之,椎牛击豕,酾酒成池,餍其口腹之所取;欲遂气闲,而思自决于一斗以为效,如马饱于枥,嘶鸣腾踏而欲奋,然后可用。君所提数百之兵,率召募新集,形貌不相识;宁独训练不夙,约束不豫而已,其于服属之分,犹未明也。君又穷空,家无余财,所为市牛酒,买粱粟,以恣士之所嗜,不能具也。徒以一身率先士卒,共食糗糒,触犯炎风,冲冒巨浪,日或不再食,以与贼格,而竟以取胜。君诚何术,而得人之易,致效之速如此?予知之矣!用未素教之兵,而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用未厚养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
予方欲以是问君,而玄钟所③千户某等来乞文勒君之伐,辄书此以与之。君其毋以予为儒者,而好揣言兵意云。君之功在濒海数郡;而玄钟所独欲书之者,君所获贼在玄钟所境内,其调发舟兵诸费,多出其境,而君靖廉不扰,以故其人尤德之尔。
君名大猷,志辅其字,以武举推用为今官。
【注】 ①鞞芾:古代的一种皮做的裙状物,佩于襟带之下,可以蔽膝。②衄(nǜ):失败,挫折。③玄钟所:在福建省诏安县东南,明初在这里设置千户所,属镇海卫。几个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千户所的军官叫千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之有胜败之数 数:命运,天命
B.君顾意喜色壮 顾:反而,却
C.约束不豫而已 豫:参与,参加
D.而玄钟所千户某等来乞文勒君之伐
勒:刻石纪功
解析:选C。豫:预先,事先有了准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言若不能出口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B.其自投于水者称是 燕王欲结于君
C.徒以一身率先士卒 斧斤以时入山林
D.君其毋以予为儒者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选A。A.若:好像;B.介词,到/介词,跟,同;C.凭借/按照;D.加强祈使语气,希望/加强揣测语气,大概。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表彰了俞大猷任汀漳守备时平定海上盗贼一事,开头着力刻画了俞大猷平日的温文尔雅、谦恭礼让,而战时勇猛威武、昂扬奋发的儒将形象。
B.本文名为记,但是作者没有将过多的笔墨用于记述平寇的战事情况,而是侧重评述和议论俞大猷的用兵之术、治军之道。
C.文中深入分析了俞大猷能够取胜的原因和特点,并强调了他具备作为将帅的优良素质,从而率领训练有素的士兵取得了几十年来未有过的胜利。
D.作者写下这篇文章来给玄钟所用以记录俞大猷的战功,指出俞君主要在玄钟境内调发船只和补给费用,并且在此捕获了海盗,当地人感念俞君的仁义廉洁。
解析:选C。“率领训练有素的士兵”错,原文中俞大猷率领的几百个士兵都是临时招募的,平素缺乏训练的。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由 有 此 海 所 为 开 寨 置 帅 以 弹 制 非 常 者 费 巨 而 员 多 然 提 兵 逐 贼 成 数 十 年 未 有 之 捷 乃 独 在 君 而 君 又 非 有 责 于 海 上 者 亦 可 谓 难 矣
答案:由有此海所/为开寨置帅/以弹制非常者/费巨而员多/然提兵逐贼/成数十年未有之捷/乃独在君/而君又非有责于海上者/亦可谓难矣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是时漳州海寇张甚,有司以为忧,督府檄君捕之。(3分)
译文:
(2)用未素教之兵,而能尽其力者,以义气作之而已。用未厚养之兵,而能鼓其勇者,以诚心结之而已。(4分)
译文:
答案:(1)这时漳州海盗声势很大,主管官吏把这当作忧患,都督府发公文命令俞大猷缉拿他们。
(2)用那些平素缺乏训练的士兵,却能让他们尽力杀敌的原因,是俞大猷用义气振奋他们罢了;用那些供养不丰厚的士兵,却能鼓起他们的勇气的原因,是俞大猷用诚心结交他们罢了。
防守汀州府漳州府的俞大猷,(平时的)衣着行动,谦逊得像个儒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他,他连话好像都不能说出来,温和仁慈而又诚恳,一看就知道他有仁义的气度。可是当战鼓在身边擂响,箭石在眼前交坠,如迅雷旋风,急速而突然,(此情境)往大里说关乎战争胜败的命运,往小里说关乎自身死生的情形,将士们都吓得魂飞魄散,本该前进却神情沮丧地往后退却;俞大猷却脸色欣喜,神情豪壮,意气昂扬奋发,操起重英之矛,穿着七注之甲,像鸷鸟那样地飞起,像猛虎一样怒吼(着扑向敌人),杀人如麻,(他面对如此剧烈的景象)竟然连眼睛也不眨一下,这是多么的勇猛威武啊!
这时漳州海盗声势很大,主管官吏把这当作忧患,都督府发公文命令俞大猷缉拿他们。俞大猷率兵不到几百人,在海上航行搜寻海盗,十天后在海上遇上了海盗。与他们在海上交战,击败了他们;缴获六十艘船,俘虏海盗八十多人,那些自己跳到海水中的海盗人数与此相当。这些海盗横行海上,几十年来没有遭遇如此大的挫败。自从有了这平定海盗的治所,官府为之开设水寨,设置统帅,用来镇压异常的海盗抢劫事件,花费巨大且动用人员极多;可是率兵驱逐海盗,成就几十年来没有的胜利,却只在俞大猷(身上实现);而俞大猷又并没有在海上有捕杀海盗的责任。这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
我看过去善于做将帅的人,能够多次取胜的原因,是他们都用自己平时训练的士兵,训练齐整而纪律严明,不只是那些士兵们意志坚强可靠而已;(经过有素的训练,)那些士兵们的眼睛已经熟悉了各种旗帜的颜色,所以指挥他们前进或后退就不会混乱,熟悉了各种钟鼓的节奏,所以击鼓鸣金命令他们进攻或停止就不会迷惑;又用丰厚的物质犒赏他们,杀牛宰猪,让他们痛饮成池的美酒,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欲;士兵的欲望满足了,精神上安闲了,就想在战场上勇猛杀敌来效力主帅,就像在马槽中吃饱了的马,嘶鸣腾踢想奋力奔跑,这样之后才可任用(这些士兵杀敌)。俞大猷所统率的几百个士兵,都是临时招募新近集结的,俞大猷连他们的相貌都不认识;岂止缺乏平时的训练、预先的纪律而已,他们对于领导和被领导的区分,还没明白。俞大猷又贫穷,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为士兵们买牛肉,买美酒,买粮食,来满足士兵们的口腹之欲,他不能办到。只是靠自己身先士卒,与士兵们一起吃干粮,顶热风,冒巨浪,有时一天吃不上两顿饭,凭此和海贼格斗,却最终能获胜。先生果真有什么办法,能像这样轻易地得到士兵的拥戴,快速地获得成效吗?我知道原因了!用那些平素缺乏训练的士兵,却能让他们尽力杀敌的原因,是俞大猷用义气振奋他们罢了。用那些供养不丰厚的士兵,却能鼓起他们的勇气的原因,是俞大猷用诚心结交他们罢了。
我正想着拿这个问题问俞君,可是玄钟所的某千户等人来求我写一篇文章刻在石头上记下俞大猷的战功,就写下了此文来给他们。希望俞大猷不要认为我是个读书人,却喜好揣测着谈论军事上的事。俞大猷的战功在临海的几个郡;可是只有玄钟所这个地方想记下他的事迹,是因为俞大猷在玄钟境内俘获海盗,他调发船只、士兵的许多费用,大多出于该境,可是俞大猷对人恭敬,为人廉洁,不扰害百姓,因此当地人尤其感激他。
君,名叫大猷,志辅是他的字,凭武举的身份被推荐做到现在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