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4:3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人生自有诗意,诗意美在四季。在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很多经典的诗歌作品,短短的几个字,几句话就可以将心中的情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这也是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本单元的古代诗歌学习,一同感受诗歌的力量,体味人生百态。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内心的孤独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怀才不遇的孤独,“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是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更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唐朝诗人陈子昂内心的那份孤独。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陈子昂,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整体感知——译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
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2.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 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3.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情绪。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全诗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望 岳
杜 甫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古语有云:“五岳归来不看山。”同学们,那在五岳之中哪座山的名气最大呢?对,就是泰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就和五岳之首泰山有关,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杜甫的笔触去感受泰山的雄伟吧!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圣”,其诗是“诗史”。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整体感知——杜甫的诗歌作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年时期 《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译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译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1.《望岳》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的解释。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
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地域之广阔 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 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品读体会
首联——远望 仰慕之情 溢于言表
挺拔雄伟 横跨齐鲁
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
巍峨高大
颈联——细望 云气层出不穷
心胸为之荡涤
尾联——望中所感 望岳而生登顶之意愿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诗篇描绘泰山雄伟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诗人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显示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极富哲理性,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望岳

远望
近望
细望
望中所感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呢?大家请看这张黄山的照片: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那你们觉得哪里有些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和王安石走进这座飞来山,看看王安石对于这种“奇怪”的现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看法呢?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嘉祐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整体感知——译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
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层层遮住视野,
都(只)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译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1.“最高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也指他有雄心壮志 ,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2.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主旨思想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王安石
①②句描写景物
③④句抒发情怀

充满生机
踌躇满志

游山西村
陆 游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表现出了陶渊明想要意决官场、归隐田园的意愿,但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这篇《游山西村》也有关于田园的描写,但陆游是否也是一心向往田园,期盼归隐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整体感知——译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山层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去路,
(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的山村。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1.概括四联诗歌描绘的大意。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富含哲理;
颈联展开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和农村风俗画卷;
尾联写出了诗人的愿望。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2.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了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农村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从而表达了诗人的陶醉、恋恋不舍之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3.《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在山西村,正植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因为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首联——宁静,欢跃的情景
颔联——写景中富含哲理
颈联——农村山水风俗图
尾联——诗人的愿望
有重游之念
无归隐之意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百首组诗中的一首。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龚自珍,清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著有《龚自珍全集》。
整体感知——背景链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本文写于1839年。写的是梅的病残,感慨的是封建专制的戕残人性,作者以梅喻人,托梅政,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龚自珍痛惜的不是具体的梅,而是天性的残损,生气的遏抑,他的发愿疗梅正是要改变封建专制千万的人格畸变,这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
整体感知——译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重点句赏析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重点句赏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3.探究全诗的主旨及思想感情。
全诗体现了诗人龚自珍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同时体现了其愿意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已亥杂诗》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已亥杂诗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虽辞官归乡,仍心系报国。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忧国忧民古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辛弃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杜甫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1.背诵五首古诗;
2.改写诗歌。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