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外国诗二首》教学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9.《外国诗二首》教学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31 14:3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外国诗二首


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漫漫人生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只有阳光,没有风雨,但生活中却常常有不如意之事。那么当“风雨”袭来之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印度诗人普希金的告诫,从他的著名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找寻“风雨”中正确的人生态度。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背诵诗歌;
2.指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培养读诗的情趣。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普希金,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特别是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
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小公务员或其他城市底层人们的“小人物”形象的第一篇杰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先例;其他作品还有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小说《黑桃皇后》。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整体感知——背景介绍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生字正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shùn
huái

怀 恋

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尴尬:
瞬息:
幽寂:
延绵: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静寂寞。
延续不断。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2.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3.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4.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使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许多人把这首诗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生活“欺骗”不要悲伤、心态积极;

2.(困境、挫折)镇静、永远向往乐观。

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说起“路”,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都行走在真实的自然之路上,同时也在不断地摸索着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家弗罗斯特的作品,去找寻自然道路与人生之路的关联,去看看那些你未选择的路。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背诵诗歌;
2.指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对诗歌进行再创造,培养读诗的情趣。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他的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等。诗作名篇有《白桦树》、《修墙》。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生字正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shè


萋 萋




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伫立:
涉足:
向往:
萋萋:
长时间地站着。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绿草茸茸,等待人去践踏”。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走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遐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1.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一节:伫立(思索)
第二节:决定(选择)
第三节: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四节: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深入探究——文章精讲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课堂小结

通过这首诗我们知道,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放弃也蕴含着选择。所以这首诗中诗人恋恋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布置作业

尝试写几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举行诗歌朗诵会,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