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教学课件
文从字顺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嗦,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至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准确表达。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文从字顺,有条不紊表情达意。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了解什么是文从字顺,如何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
2.学会修改病句,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整体感知—— 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
语感包含的内容有:通顺、连贯,通顺。
整体感知——典型分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训练:
爷爷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
此句有无毛病?
干了一天的活,真是胳膊疼腰酸。
此句是否符合语言习惯?
简朴不等于俭朴。简单和朴素更不能缩简为“简朴”。
不符合,习惯上说“腰酸胳膊疼”。同时也有韵律。
整体感知——如何做到“文从字顺”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准确,文字通顺,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2)要围绕中心说话,人称要清楚,意思要连贯。
(3)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
(4)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
顺:通顺。指文章通顺。
文章思路清晰,文意连贯,表意明确,语句通顺,用词妥帖。
做法: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语言准确
第一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句意连贯
第二:连贯。连贯,指句与句之间要连接得上。文章要连贯,应做到:人称清楚。立足点清楚。
文章要连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所指只有一个人,比较清楚,第 三人称的“他”可指的人就多了,所以,行文中一定要搞清“他”是谁。“他”的所指不清,就会影响上下文的“连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掌握用语“分寸”
同样一种见闻,同样一种心思,常常可以用若干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如果一种见闻,一种心思,说出口或写成文,只能有一种形式,那么,人们的口头或书面的交际便不会如此丰富多彩了。
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
深入探究---情景分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一)前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时,一位将军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大林立即纠正道:“不是敌人撤退了,而是敌人在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换成“逃跑”,准确地点明了战况。
(二)电影《风雨下钟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谈判破裂以后,传来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张治中低头叹道:“这是天意如此!”周恩来立即予以严肃的更正:“不,是民意如此!”----周恩来对张治中的话,仅更换一个字,就把国民党败亡的原因科学、准确地揭示了出来。
深入探究——病句分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原文:
一位胖得肥猪一样的阿姨又挤上了车。——《抢座》
一位肥胖的阿姨又挤上了车。
改法一: 把不恰当的词句改恰当。
改文:
原文:
你总是把你眼中的阳光传送给别人,冷漠,你总是将它摔得很重。
——《致父亲》
你总是把眼睛中的阳光送给别人,你总是将冷漠摔得很重。
改法二:把不整齐的词句改整齐。
改文:
深入探究——病句分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原文: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转动,我将在沼泽森林中迷失方向。——《母亲》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温暖,我将在人生的森林中迷失方向。
改文:
改法三:把不搭配的词句改搭配。
深入探究——病句分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常考的病因及病例:
(1)滥用介词“通过”、“由于”、“经过”、“在……下”、“当……的时候”和动词“使”,导致句子主语残缺。
如: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2)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导致前后不呼应。
如: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改后:
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我们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改后:
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深入探究——病句分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常考的病因及病例:
(3)滥用否定词,导致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如: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4)修辞方法使用不当
例:她唱起歌来,就像刮大风一样。
改后: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改后:
她唱起歌来,就像小鸟一样。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文章写完后,同学们要通过小声地读来感受一下,看看思路是否清晰,句子通不通顺。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包括语言的通顺感、连贯感、分寸感、韵律感等。这种“感觉”的形成,一是要平时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对一些优秀的文章能熟读成诵;二是要“多听”,强化读的效果;三是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且懂一点语法。这种感受语言的习惯一旦养成,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读一读
这段文字是叶圣陶先生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突出的优点是清楚通顺。文句中没有生僻的字,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句子明白如话,前后衔接紧密,连贯自如。这就叫文从字顺。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有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待理不理的,仿佛他一在眼前,就满身不舒服。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
①什么是文从字顺
②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
③病句分析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文从字顺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想好再下笔,注意语句的连贯、顺畅。不少于200字。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