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
1.会认“芙、蓉”等8个生字,会写“芙、蓉”等8个生字,理解“平明、冰心、骑、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知道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4.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5.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1.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知道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2.简介作者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词:
芙蓉 洛阳 玉壶
3.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4.词语理解。
平明:天刚亮。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三、品读《芙蓉楼送辛渐》。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PPT出示王昌龄的生平资料。)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
(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________。”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________”。(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________。”(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________。”(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2.感悟人物品质。
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古诗中你能感受作者什么样的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________。”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塞下曲》:“塞”为边塞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是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3.介绍作者: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著有《卢户部诗集》。
二、学习古诗《塞下曲》。
1.反复读诗句,自由读,齐读。
2.划分节奏,指导朗读。
3.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月黑雁飞高”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无月,所以天黑;雁飞高,所以寂静。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
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
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诗意: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指导朗读: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解释词语: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出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需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
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大雪满弓刀”一句表现了将士们怎样的品质?
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诗意: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指导朗读: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4.思考:《塞下曲》描写了怎样的将士们什么样的品质?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风雪之夜,将军冒着严寒率领轻骑兵追击逃敌的情景,充分表现了守边将士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塞下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二、学习古诗《墨梅》。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划分节奏,指导朗读。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4.学生自由提问,小组讨论。
5.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学习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诗句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预设: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除了墨迹很淡的梅花,还有体现了王冕对名利的淡泊。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预设:淡墨痕。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2)学习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预设: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三、学方法。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预设: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教师讲解《洗砚池》的典故。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
课件出示:有关王冕洗砚池的故事。(指生读)
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齐诵《墨梅》!
四、作业。
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送别诗)
寒 孤
冰心 玉壶
塞下曲
月黑 遁逃
逐 满弓刀 勇敢顽强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清气
《芙蓉楼送辛渐》首先通过词想象画面。如: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引导说具体,再发挥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想象中理解诗的大意,避免了以往以词解词的教法,既淡化了诗意,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然后通过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引出《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前一天晚上王昌龄和辛渐在芙蓉楼饮酒话别的情景,结合一夜的寒雨体会此时诗人那种忧愁、孤寂的心情,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情渐渐浓了。最后穿插王昌龄的生平资料,在他坎坷的仕途中,再次体会与好友分别时的心境,再读前两行,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塞下曲》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概括,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环境都是形象。
《墨梅》在课上质疑时,我就和学生讲了“洗砚池”的典故,学生听得兴味盎然。在谈到作者的品格时,看到学生一脸茫然,于是我给同学们讲了王冕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这才真正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中体味到了作者那种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可见,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深入解读文本,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丰满课堂。